西西河

主题:【原创】忆书随感:我的精神家园 -- aokrayd

共:💬31 🌺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忆书随感: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叫好的人这几年以经够多了,我想现在我要探出头来发表点不太友好的批评意见大概不致于被砸得太厉害吧?先申明,是忆书,所以不可能说得很准确。只是随意地说说而已。

    这本书一开始给我的印象不深,可能是因为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以经比较熟悉而且大致也可以说是同意的。但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喜欢的地方,说不上来是什么。后来有机会又一次读到这本书,又正好看到余英时的一篇文章中谈到的一段,大意是说科学在其诞生以来产生的巨大力量使人们逐渐产生一种看法,即科学较之于人类其他方面的文化具有更高的真理性,因而科学是高于其他的真理。同样的,从是科学研究的人,也代表着人类中更高一层次的思想者。这样一种观点,被批评为智性的骄傲。我想,让我不喜欢王的这本书的缘故,大约就是读出了一些这种骄傲的味道吧?

    其实智性的骄傲恐怕并不是从科学始。对智性产生自豪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一种合理的态度,掌握有真理的人,或者至少是掌握有知识的人,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没有一种内心深处对真理的坚信自豪是做不到的。真正成问题的,恐怕只是在其变为一种骄傲之后。因为人类在经过了一二次大战,我们中国人在经过了文革之后,恐怕都有理由对所谓真理,更对真理在握表示一点可以容忍的怀疑。王的书中其实反复谈到的,可以说也是这一点。但是我读完他的书,反而感觉到这正是一种反向的真理在握,这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反讽。我想恐怕有不少朋友要说我多疑而矛盾的。

    我觉得书中有一段很突出的地方。王谈到他的导师希望他多读一些典籍,于是王说在一段时间内他读完了从论语到朱子,而且对孔子有一些颇为友善的评论,对孟子则不是太友好。而至于朱王,恐怕就是不值一提了。我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如果他对一个欧洲人说他在一段时间内就读完了从柏拉图到康德,这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还会有那么多人跟着叫好吗?我表示怀疑。而在这里,做出这一态度的区别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经常会有人说什么我是学理工的,我是理工思维的,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我觉得这就是余所提到的智性的骄傲。王不会这样来评论从柏氏到康德的欧洲文化传统,因为他们有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成果,那就是科学。中国的传统,不论他们多么悠久,不论多少人曾为之殚精竭虑,它没有诞生科学,而且也没有避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这一点成为了我们的每一个祖先所有的原罪。在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教训一下先贤而不至于有任何负疚感,其实关键就在于此。王所讲的这一段,正是一个知识系统对另一个知识系统的蔑视。不过时代还是有一点微妙的变化。当年黑格尔轻视孔子,今天至少王对孔子还多少表示出了一点敬意。

    在王的书中我所感觉到的矛盾之处,我觉得很多地方都可以归结到这种智性的骄傲上去。这种骄傲使作者不知不觉地犯着他所反复批评的同样的错误。我觉得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同情地理解。比如书中很好笑的一段关于媚俗和媚雅。我很奇怪王在美国呆了这么多年却要这样来写。因为在我个人看来,这个老太太根本不在意于媚雅,她只是象许多美国的老人,寂寞的老人那样希望使生活过的更有色彩一点。似乎作者实在不必几天之后还要咳出一片肺叶出来。作者谈到一对中国夫妇的过于小心,说实在的,对我这样在贫民区住过的人来说,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嘲笑的地方。在警察局对面发生抢劫实在也是寻常的事情。

    我觉得这种骄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个对观点的影响,而且影响的作者本来可以达到的成就。我没有读过他的小说,但是他的杂文读起来在语言上给人一种很怪的感觉。我想可能正如作者说的,他认为最好的是翻译的文体。文体这个东西,完全是一个个人感觉,我毫不怀疑王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并且他的判断也决非是不合理的。王在比较青铜骑士的翻译中比较了郭和查的翻译从而来指出文体和语言的高下。首先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种公平的比较。因为郭的政治身份就决定了他必须采用被王嘲笑为二人转似的翻译。但是更进一步的,查的翻译不仅是对原文的理解,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成就来作为基础。为什么王竟然不想到这一点呢?是不是潜意识里对所谓古典的文字就有一种自然地抵触呢?而且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决不是从现代始的。佛经的翻译对中国的语言就起到了极大的丰富作用。所谓信达雅这些概念在佛经的讨论中就以经提出,何以作者对此一字不提?所以我有些疑心恐怕王对中国自身传统的基本的否定,他的对理科的智慧的确信起到了一些暗示?

    王英年早逝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以他的教育背景和反省的态度,我想假以时日一定可以达到更高的层次。我在这里纯以猜测之心谈论一个先逝者,是一种不厚道的态度。在此先表歉意。以上讨论纯属闲谈,请勿作学术批评

    元宝推荐:履虎尾,
    • 家园 很好得书评,推荐
    • 家园 说得不错。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方知天命。中华传统学问,是需要一生的积淀和体悟的。我学了那么多年的西方哲学,到后来反倒越来越体会到东方智慧的奥妙,我想这不是一种偶然。

      黑格尔对孔子的贬斥虽然多少有些可笑,但是就他的传统而言多少还是有些道理的,因为中华传统中可以说没有真正产生过思辩哲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产生过以纯粹意识为基础的、以概念、逻辑和抽象形式为特色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是质朴的。但是也正因此,孔子的思想才从没有离开过感性或者说真实的生活。黑格尔以自己的眼界来衡量一切,是他理论自身的要求,倒不一定是他本人有多么狂妄无知。

      但是反观处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人们,若是他们也如此轻言孔子之弊,实在是一件更可笑的事情。

      当然,科学眼界一统天下,乃大势所趋,诚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扭转,也不必如此去扭转,文化的力量有时候恰恰体现在即便是在遭受贬损和诋毁也能发生其作用,让我们看看现代的小孩子,他们纵然一再用西方法权观念来同他们的父母叫板,然而却在现实生活的几乎所有最重大的领域内都不自觉地按照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去办事。可见那种尽管纯真却失之轻薄的拒斥,多少是无关痛痒的。人们仰望幸福的时候,还是会习惯于去依附传统价值。

      一句话,我们有理由忧伤,但却不必要绝望。

      • 家园 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一下

        是看到你的文章而有感而发。

        孔子是质朴的

        这个结论和我的看法不谋而同。只不过,按照《论语》上面孔子对于各种事物的评论,可以看出,孔子实际上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看法。就这一点来说,孔子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质朴的那个时代。

        您说孔子没有产生过以纯粹意识为基础的、以概念、逻辑和抽象形式为特色的思想,

        在这一点上,我不敢苟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在论语里面,数十次地说到“道”。尽管所有的说教,都是依于某些具体的事务,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出所有的论述,都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论述,而有了思辨的影子。考虑到孔子的年代,即使在几百年后的柏拉图,也不过是经过总结前人,而开始有了对于精神世界的探讨,我看不出黑格尔为什么要对这位先贤进行嘲笑。更何况是现代的那些无知无畏者们。

        我的问题是,您认为,究竟是孔子的时代还没有达到那样的一个思想高度呢,还是因为他的弟子门人的思想水平太低,以至于在对老师的生平进行回顾总结的时候,而把他的那些纯粹思辨的内容给省略掉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你认为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传统思想里面对于思辨哲学的发展和产生,因为我们有着完整的唯心主义进化过程,但是,并没有产生过有什么影响的思辨哲学。

        尚请不吝赐教。

        • 家园 看看这个有没有帮助

          http://contemphil.net/articles/topics/wsmxfryjzxsbnrgzg.htm

        • 家园 还是我一个朋友举的例子比较生动。。。

          她在德国,她说:

          我教了我的德国好朋友烧糖醋小排。她吃了之后大悦。于是改天她回请,我瞠目结舌:糖醋鸡肉,糖醋牛肉。她拿那套程序如法炮制在了其他的肉上。

          这就是德国这个民族的科学精神,对普遍性的不懈追求。

          我决定以后一定要让她吃吃腌炖鲜,或者老鸭汤。这些是无法量化的蕴涵着中华精神的菜,这些菜的材料之间的关系就像中国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无法一言道清。嘿嘿,让她知道科学在味觉上的极限:)

        • 家园 常常就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候感到难以回答。。。

          不是因为没有想法,而是觉得表达有被误解的可能。

          最好不要把单独的话从语境中抽离出来当作一个论断去考评,因为那正是将生活理论化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从来都拿现实说事的缘故吧。

          说孔子是质朴的,是从西方思辨哲学的角度来说的,脱离黑格尔的语境,这话就大成问题。当然可以说孔子是最成熟最世故的,或者,甚至是最智慧的,但别忘了那是在怎样的语境下说的。

          说中华传统文化中没有发展出以纯粹意识为基础的、以概念、逻辑和抽象形式为特色的思想,正是在西方传统的语境下说的。在这一点上,本不是说谁优谁劣的问题。因此不能说孔子有或者没有到达所谓的思想高度。这是文化根器和道统的不一致。

          不止是孔子,很多先贤都论道,但这个道和西方的理念、概念、逻辑或者形式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不是说一个东西不简单,因此就是思辨的,这是两个问题。一个简单的判别标志就是,西方对于纯粹思维(也可以说是纯粹意识)的一整套东西都是严格定义的,不是可以说这个也可以说那个的不确定的东西;而中华的道,则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了。

          如果你看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会知道怎样从最简单的经验上升到最纯粹的思维(绝对知识)的整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被称为“绝对精神的历史”。其间的每一步,都是排斥经验因素而严格遵循纯粹思维自身逻辑所完成的,因此那是绝对的普遍性而没有任何的例外可言。由此看来,当黑格尔用这样的方式去考评孔子,自然会觉得孔子的说法根本就还停留在非常经验的程度上。因此我说,那是这样一种理论的内在要求,可能并非是黑格尔本人的狂妄。正如他在理论上反对革命的同时,会躲在窗帘后对着从街头不可一世地走过的拿破仑举杯,称赞其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一样,黑格尔就是如此地忠实于他的理论生活。

          看得出兄台对此非常有兴趣和热情,我不敢说教你什么,只是有一个提醒:不要过于拘泥语词的同时,也不要过于随意地对待语词,比如说中华历史上有过完整的唯心主义进化过程,这句话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如果硬要拿西方标准来衡量中华文化传统的话,那么最多说百家争鸣时候的名家和朱熹的思想中还能看到一点点西方理念论传统的因素,仅此而已。

          • 家园 受教了

            这么看来,我还是读的书还是太少了。难免会有一些信口雌黄的东西。我之所以感兴趣,并不是对于纯思辨有多少的兴趣,而是因为另外的原因,牵扯过来的。

            还是先读一读黑格尔的几本著作,再来跟您讨论好了。

            再次感谢。

            • 家园 水风兄过谦了!

              其实不管你读过什么没读过什么,那并不妨碍真正诚心的交流,正如我们不是先学习了消化系统的知识理论然后才能吃饭一样。水风兄看过并且熟知的很多东西肯定也有我闻所未闻的,不是么?

              我喜欢这样的交流,因为对我来说哲学这东西就像一个完整的线团,只有当被提问的时候才能从中抽出头绪来。更何况,若是我不能回答或者非要以一种古奥经院的方式来回答,那恰恰表明我自己所知甚浅,因此这对我也是一种考验。应该谢谢你才对。

              • 家园 我们就不要再互相客气了

                你说的情形,我也是一样。所以我更喜欢回复别人,因为回答问题总比提出问题要容易一些。

                说到底,思维方式应该是一致的。你举的例子再次提醒了我关于东西方思维之间的差异。我有一个假设,就是东西方之间的思维差异与彼此间语言的应用是密切相关的。就是象形字和拼音字对于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之所以对哲学感兴趣,是因为哲学是思维的典型概括、总结。目前只是一个想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而具体的实验需要掌握的东西,就不是提出一个假说这么简单了。

                等以后有时间,还要多多请教。希望到时候,能够不吝赐教。

          • 家园 最近看余英时文集

            他特别强调这点,我觉得强调得很好。

      • 家园 这几年来越来越觉得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靠理性或逻辑的

        生活经验多一些,再看以前的东西,觉得人类的智慧在很多方面实在并没有多少本质性的进展

        古人厉害呀。

        • 家园 相对于鲜活的生活来说,理论总是苍白的

          古人的话之所以经典,倒不全在于他们特别聪明,而是我们的生活不是同他们断裂的,相反,人是存在于文化传统中的。这一点我在写中西比较的帖子里讲过。

          太阳下面或许没有新理论,但却有异常真实的彼此不能相互比较和替代的生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