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纪念宋美龄 -- 风雨声

共:💬3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纪念宋美龄

    今天看到宋美龄女士过世的消息,忍不住回想中国近现代历史,想为她写几句文字。

    在我的祖国家破人亡的时候,她是我的总统的太太,是我的同胞的第一夫人,是我的国家在被这个世界蔑视的时候还能赢得一丝尊敬的形象,是我不计其数的人民在无言的苦难中可以让人听见的声音。

    她是中国历史一个时代的标志,她的与世长辞是那个时代残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见证人的消失。也许那一段历史可以尘封了,以后我们只能听历史从空谷中传来的回声,在灰暗的图书馆里翻开已经模糊的一堆故纸。不要忘了,我们民族在着世界上最擅长用文字记录历史,已经记载在纸上,所以我们容易忘却,就成了让历史不断重复的一群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她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把这么苦难沉重的历史放在一个美丽的女人身上有点荒唐,也有些残酷。男人们那时都在干什么了,据说有很多人雄才大略,聪明绝顶,都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结果怎么搞得国破家亡,丢了东三省,丢大半个中国,几十万人被他人屠杀,后来几千万人被自己的政府饿死...有这么多刚愎自负,自以为是的千千万万的男人,怎么还需要一个女人在列强当中去为它的生死存亡而奔走呼号。

    现代史中不知道还有谁比她在国破家亡时对中国的外交做出过更大的贡献了。如果没有她,大半个世界可能都不知道中国人不只是亡国奴,而是在浴血奋战同日本侵略者撕杀;如果没有她鼓动西方的援助,不知道中国当年还会有多少人屈死的在日本人枪炮和刺刀之下。中国的土地上总不乏草莽英雄跳出来说,没有外人的援助,我们照样能赶走日本人,唐山大地震照样能恢复元气...是呵,是呵,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外援是不足要的,中国人的人命是不值钱的,多死几个、几十个、几千万个中国人算什么呢?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人的红顶戴是他的同胞的鲜血染红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尊敬她,因为她的一生在培养中国人个人做人的尊严,在把中国变得更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而努力。还因为她的清新、优雅和高贵的气质为我的同胞赢得尊重。她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尝试过基督教救国,尝试过提高国人的教育水平,改善人们的心智。虽然没有成功,也算是真诚的努力。也许人活着的时候,我们相互离得太近,仿佛是用放大镜看到的全是毛孔和汗迹。当历史离开我们渐渐远去,我们才能看清楚他的背景和身影。

    看到政协主席的一段唁电,“惊悉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宋美龄女士逝世,我谨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表示深切哀悼,并向你们表示诚挚慰问。”我觉得很难过,有人把中国文字糟蹋成这个样子,还要指导我们国家前进的方向。

    仅以此文纪念一个为中国人赢得尊重的女性。

    • 家园 【文摘】从宋美龄“牛奶洗澡”说开去

      从宋美龄“牛奶洗澡”说开去

      小时候,听人说宋美龄用牛奶洗澡,十分反感。当时亿万同胞不得温饱,她却把琼浆玉

      液一样的牛奶送进了下水道,怎不叫人义愤填膺呢。听得更多的,是说旧中国国贫民

      弱,都是“四大家族”糟践的,心中更把宋美龄恨,把她视为黄世仁的妈――一个超级

      地主婆。

      及至现在,历史迷雾散尽,我又看到了一个宋美龄,一个全新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女

      性。

      她出身高贵,却热爱民众。抗战期间大力兴办慈善事业,救助难民难童和伤兵,为之殚

      思竭虑,并身体力行,领导并亲自参与了许多这样的救助工作。正是由于她的努力,在

      当时挽救了许多无辜的生命,为以后造就了许多有用的人才。

      她长于异域,却情系华夏。日寇侵华,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她呼吁全面抗战,呼吁团结

      至上,协调各种抗日力量共同抗日。她亲冒矢石,多次去前线劳军以鼓舞士气,在松沪

      前线探望伤兵的途中遇车祸,肋骨被摔断,昏倒在泥潭中,保卫大武汉的战役中,她的

      大无畏精神使全国军民鼓舞,也使我们后人景仰。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宋美龄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支

      持。她先后出访印度、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向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揭露和控诉日寇暴

      行,赢得了国际社会对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广泛支持,

      获得了来自国际的巨大人力物力援助,从而改善了中国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为以后的

      战略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抗战胜利,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

      战线在东方的胜利,宋美龄都是功不可没的。中国能够跻身四强,提升国际地位,也与

      宋美龄这期间卓越的外交努力分不开的。

      ……

      可以说明宋美龄是女中豪杰、民族精英的案例,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可也无须一一赘述

      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对同一个人,虽时隔不久,前后观感却有霄壤之别呢?

      答案是可悲的。

      我们过去看历史任务,常常事先就被人强行戴上了有色眼镜,所以看人也就面目全非,

      也就黑白颠倒了。

      出于政治需要,有的人被美化,甚至神圣化了,而有的人则被丑化,甚至妖魔化了。宋

      美龄何有牛奶洗澡事,但被人说得多了,却也成了真。当年名列“四大家族”之中的陈

      立夫,老来在美国长岛养鸡为生,一个叱咤旧中国政坛几十年的大佬,临老潦倒如此,

      我们还好再弹“四大家族”的旧调吗?

      最终,我们只能说一句叫未老而又老,道理却真而又真的话:是非自有公论,公道自在

      人心。

    • 家园 Re:【原创】纪念宋美龄

      http://news.sohu.com/22/59/news214835922.shtml

    • 家园 【文摘】活历史辞世三世纪见闻珍藏何处

      活历史辞世三世纪见闻珍藏何处

      中国时报/林博文/ 曾经和宋美龄唇枪舌剑的英国首相邱吉尔说过,长寿的人有个好处,可以写回忆录修理敌人,邱翁自己活了九十一岁,着作等身,被他修理的国际政要为数不少,宋美龄走过三世纪,但未见有完整的回忆录问世,而她是否保存个人档案、密件和回忆录,已成中外史学家一致关切的问题。 (chinesenewsnet.com)

      Scottrade-The Best Online Brokage House. Sign up for Free Information.

      是否留存秘档将捐赠哪个机构 (chinesenewsnet.com)

      如果蒋夫人确曾藏有私人秘档,这批档案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公开?将捐赠给中外哪一个机构?多年来担任宋美龄「守门人」(gatekeeper)的孔令仪,是否愿意把这批资料捐给国内的中研院近史所、国史馆或国民党党史会?或是像孔祥熙、宋子文、顾维钧、张学良一样,都捐给了美国各大学? (chinesenewsnet.com)

      和宋美龄关系不太好的宋子文,死后二十多年,其家属始把他的档案捐赠加州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其中包括一九二○年至一九六○年的中英文文件和信函,分装成五十八箱、两个大信封、三箱照片、两卷显微胶片和纪念品。在五十八箱的档案里,英文占四十箱,中文占十八箱。宋家规定第三十六箱至第三十九箱的英文档案(一九三四至一九四八)以及第六箱至第十八箱的中文档案(一九四○至一九四八),因属于机密文件,禁止阅览,必须到一九九五年四月一日才能开放。宋家以为到那时候相关人物也许皆已物故,不致引发纠纷。 (chinesenewsnet.com)

      宋美龄百年兄长密件已可解禁 (chinesenewsnet.com)

      四箱英文档和十三箱中文档案的保密期限届满前,胡佛研究所为了慎重起见,特别徵询宋家的意见,没想到宋家改变初衷,要求胡佛研究所继续封锁这些档案,不得公布,要等到宋美龄去世后方可公开。据记者获悉,拒绝胡佛研究所公开史料的人,就是蒋夫人。蒋夫人不愿这批史料公开,也许是事涉兄妹恩怨与郎舅(蒋介石与宋子文)斗争。一九三四年至一九四五年,宋子文历任中央要职,官大权大,脾气也大,与蒋的关系一向凹凸不平,蒋曾骂他「不讲道义」。宋美龄和蒋介石论及婚嫁时,宋子文和宋庆龄反对最力。 (chinesenewsnet.com)

      蒋宋两家族秘辛恐将公诸于世 (chinesenewsnet.com)

      如今蒋夫人已「蒙主宠召」,这批十七箱档案都可公开了,也许蒋宋家族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争权争利,都可能曝光。 (chinesenewsnet.com)

      两年前,记者在曼哈顿访问张学良的女朋友蒋士云女士(银行家贝祖诒的遗孀、建筑家贝聿铭的继母),获悉宋子文的长女宋瑷颐,住在附近,两人常有来往。记者即请贝夫人徵询宋瑷颐(已七十多岁),是否愿意接受记者访问,答覆是否定的,宋女士告诉贝夫人,她不知道她父亲的事情,也没兴趣。纽约有不少中国现代名人之后,他们多半像宋瑷颐一样,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不甚了了,视史事如草芥。 (chinesenewsnet.com)

      蒋夫人一九四三年访美时,以女主人身分热忱接待她的罗斯福夫人,留下不少珍贵档案,现藏于罗斯福图书馆。蒋夫人生前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重大历史事件,但她人似乎并不太在意保存资料(这一点刚好和将介石相反),因此,史学界一直在揣测蒋夫人是否有私人秘档留下来。罗斯福夫人做过专栏作家,也出了一些颇有可读性的回忆录,蒋夫人只出了一些回忆苏联顾问鲍罗廷和西安事变的断简残篇。 (chinesenewsnet.com)

      老夫人生前不太在意保存史料(chinesenewsnet.com)

      蒋夫人过世后,〈纽约时报〉刊出了一篇由该报前驻上海特派员裴觉世(Seth Faison)撰写的长篇讣闻传记,有不少地方引用不太可靠的《宋家王朝》这本书。裴觉世说,蒋夫人很喜欢看纽约时报,每日必读;事实上,蒋夫人并不喜欢时报,对时报自由派言论,尤其反感,但时报内容凌驾各报之上,蒋夫人别无选择。纽约时报讣闻版把死者生平写成生动的传记,读者极多,该版主编、哈佛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惠特曼(Alden Whitman),一九六八年夏天专程到台北来访问宋美龄,希望能先准备好讣闻传记。蒋夫人在阳明山宾馆接见他,惠特曼把录音机打开,蒋夫人盯着他说:「一开始我不能决定是否要见你,后来还是答应了,以示友好。」讲完,就开始宣读事先准备好的声明,朗诵了十五分钟,谴责纽约时报亲共,对共党渗透工会、进行颠覆一事,视而不见,因此导致她和蒋介石失去了中国大陆。念完之后,蒋夫人和惠特曼多说几句即离开,惠特曼说,他准备收拾录音机告退,竟发现录音机插头早就被拔掉了。 (chinesenewsnet.com)

      从未做完整口述历史千古遗憾(chinesenewsnet.com)

      七十年代初,惠特曼和记者提到他的台北之行,并无愠意,他是个美食家,台北的中国菜让他忘了宋美龄请他尝的「排头」;但他表示,他走遍全球采访名人,预写讣闻,只有蒋夫人使他无功而退,惠特曼没写成宋美龄的讣闻传记,却写了蒋介石。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纽约时报登出三个全版的蒋介石传记,即出自惠特曼之笔。 (chinesenewsnet.com)

      如果宋美龄当时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惠特曼的专访,深度谈一下她的经历以及她所走过的时代,为历史留下纪录,岂非功德无量。蒋夫人没有做口述历史,张学良到了九十才做缺陷甚多的口述历史,这些都是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