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汽车撞击试验 -- 孔老大

共:💬116 🌺9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严格来说,就算是坦克,也可以撞烂。任何一款车,包括号称安全系数最高的Volvo,时速上百公里时撞那么一下,照样完蛋。

      现在汽车的安全观念是毁车不毁人。所以,当碰撞发生时,通过一些部位的损坏来吸收动能,同时,另一些部位又会对乘客提供坚强的保护。因此,以三厢轿车为例,发动机舱是最脆弱的,发生碰撞时,发动机舱发生变形,动力总成下陷,方向盘转向柱折断以防方向盘受挤压向驾驶员移动。而乘员舱则保持非常大的刚性,在强力冲撞下保证基本不发生变形,避免乘员受挤压而死,或者车门被卡死,无法及时打开。比较好的车,车门会自动脱落,方便逃生。车的玻璃内含金属丝,破碎后人呈整体,即使有小块飞溅,也是浑圆的颗粒,不易伤人。好的保险带此事并非死死勒住乘员,这样反而会导致伤害。安全带会允许乘员向前移动一小段,逐渐加大拉力。正副驾驶正面会有气囊弹出,但气囊的位置,气囊的弹力都是很有讲究的。有一段时间,一些女司机在发生事故后受到了伤害,原因是车辆所配气囊是按照假想驾驶员是一位高大男性而配备的。气囊应该在一段时间后,开始泄气,以便于乘员逃生。另外,好像是丰田(记不清了),开发出一种新型气囊,这种气囊不是一个气球,而是分成了左右两个,可以减小正面冲撞,避免窒息。但不知实际效果如何。侧面气囊可以减缓来自侧面的撞击。有的车还有保护头部的侧气帘,主要防止汽车发生翻滚时,头部与车体发生碰撞。

      汽车侧面的防御主要依赖车门里的防撞加强筋。车后部的防撞原理接近头部,但除了个别款式的美国车,后备箱要短得多,所以不能像发动机舱一样软,相对较硬。这也是为什么,发生追尾事故时,追尾的车总是比较倒霉的原因。

      碰撞试验的成绩不是看车怎么样了,而是看车里的人怎么样了。所以,很“面”的车部代表就保护得不好。

      碰撞试验分很多种,大体是50km/h直接撞击不可变形物和56km/h部分撞击可变形物两类。前面的大概模拟撞墙,翻车这类的情况,后面的模拟车辆间的碰撞,因为一般都会做规避,普遍是只有一侧发生撞击。

      现在的评分,除了乘员安全外,还有行人的安全。就是万一撞了人,被撞的人会有多惨。

      目前从分数上来看,日本车的分数挺不错,而且,对行人的保护方面,不少日本车的分数比欧洲车要好一些。

      但,并不是说,日本车真的一定更安全!!!

      “考试”的成绩并不等于实际情况……

    • 家园 交通事故和安全

      看看下面各位对车辆撞击试验和行车安全的讨论,真是热火朝天。对于试验室中的撞击,估计有高中物理基础就可以讨论了。但在实践和生活中,可能情况要复杂一些。道路路况,车况,驾驶员身体状况和反应,安全防范,等等。

      我的一个朋友是研究交通安全模型的。这不是在实验室用车对撞的研究,而是收集交通事故的数据,做统计和计量经济模型。可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 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乘员的致命率。条件:已发生事故,包含单车事故和多车事故。单车事故,包括侧撞(比如中央分隔带),侧翻,等等。多车事故,主要是同向的擦碰,追尾,真正的对撞,发生概率较小。

      在单车事故中,大车和小车的乘员致命率相差不多。但几年以前的数据,因为有些SUV的重心设计不合理,侧翻致命的概率略高一些(统计意义上不明显)。多车事故中,结论是一般的擦碰和追尾事故致命率仍相差不多,对撞,大车乘员致命率明显要小。

      影响事故致命的因素,性别,不明显(请不要歧视女司机)。年龄,相对明显,这有可能是老年人的身体问题,而非驾驶问题。其他因素的解释比较复杂,就不一一列举了。

      数据来源是美国交通部的事故数据库。(Fatality Analysis Reporting System)

      2。日常的交通事故发生。我朋友做的,不是统计上用事故数除总的交通出行,而是看各种影响因素下出事故的概率。除了观察到的事故,还需要模拟无事故正常出行的统计值。

      结论,车型不同对事故发生的影响不明显。明显的因素,年龄,收入,等等。说到收入,解释是:高收入的人受过好教育,比较守交通法规,开车况好的车,等等。年龄,主要指teenagers。

      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你小心驾驶,遵纪守法,不与人争道,你出事故的可能性与你的车无关。可是天有不测,出事故在所难免,要是就你自己冲出路沿,与开什么车无关。要是一头撞上棵大树,能产生较大形变而减缓冲击动能的车较好。要是跟别的车对撞,质量大的车较好(当然,我不是劝你开坦克上街)。

      • 家园 挑刺

        单车事故,包括侧撞(比如中央分隔带),侧翻,等等。多车事故,主要是同向的擦碰,追尾,真正的对撞,发生概率较小。

        你没提“对撞”和“前方碰撞”在事故损害中的区别,我认为这两者的关系是:对撞=两车前方碰撞,对撞不等于100%迎面相撞,前方碰撞也不等于100%正面相撞。

        根据http://www-fars.nhtsa.dot.gov/finalreport.cfm?title=Vehicles&stateid=0&year=2005&title2=Passenger_Cars

        美国2005的数据是

        Collision with Motor Vehicle by Initial Point of Impact:

        Front 8,500 34.0%

        Left Side 2,579 10.3%

        Right Side 2,129 8.5%

        Rear 1,228 4.9%

        Other/Unknown 181 0.7%

        要是跟别的车对撞,质量大的车较好

        能否提供某段时间内帕萨特和花冠,事故后死亡人数?当然有发生事故的数字更好。

        • 挑刺
          家园 谢谢挑错。一点答疑。。

          说过这个研究不是我做的。只记得一些结论而已。当然,对一些概念解释的不清楚。

          我查了查,两车对面前撞(Front-to-Front)约占事故10%。迎面相撞(Head-On)包含在内,应该小于10%。

          Crashes Total Pcnt

          Blank 108 0.28%

          Not Collision with Motor Vehicle 23181 59.15%

          Front-to-Rear (includes Rear-End) 2414 6.16%

          Front-to-Front (includes Head-On) 4010 10.23%

          Front-to-Side, Same Direction 506 1.29%

          Front-to-Side, Opposite Direction 2279 5.82%

          Front-to-Side, Right Angle (includes Broadside) 5126 13.08%

          Front -to-Side/Angle - Direction Not Specified 298 0.76%

          Sideswipe - Same Direction 531 1.35%

          Sideswipe - Opposite Direction 482 1.23%

          Rear-to-Side 91 0.23%

          Rear-to-Rear 6 0.02%

          Other (End Swipes and Others) 81 0.21%

          Unknown 76 0.19%

          Total 39,189 100.00%

    • 家园 【文摘】MAZDA迎面FORD EXPEDTION

      人在海外:从纽约州的车祸惨案所得到的教训

      http://www.wforum.com/newspool/articles/news/88379.html

        今天的新闻简介:5人乘MAZDA(年龄22-28),迎面和一FORD EXPEDTION 相撞,MAZDA全毁,三人当场死亡,两人入院,其中一人严重受伤。在SUV中两人,一人年龄67,一人88,都安然无恙。SUV起火。

        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协助下,纽约州金斯顿郡(Kingston)州警8日核实了在上州车祸中伤亡的5名中国公民的身份,并通知了他们在中国的家人。

        在车祸中不幸罹难的3人为22岁的王辉(Hui Wang)、26岁的李源(Yuan Li)、26岁的顾臻瑛(Zhengying Gu);另外,驾驶车辆的28岁方彦明(Yanming Fang)和25岁的莫文涛(Wentao Mo)幸存,不过都受伤。除了王辉住在麻州剑桥(Cambridge),其他4人均来自纽约市。

        据总领馆消息,其中3位来自广东省,2位来自上海市,1人为在校留学生,其余4人均为毕业不久在纽约地区工作的留学生。

        在7日上州车祸中生还的两中国人目前还在医院接受治疗。据有关人士透露,伤势较重的方彦明在被送到奥本尼医疗中心后,8日情况已经趋于稳定,虽然遭受多处骨折等伤害,但意识清醒。另一幸存者,25岁的莫文涛伤势较轻,现在普柯普西市圣佛朗西斯医院接受治疗。

        现年28岁的方彦明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和数学系研究生,平时也担任教学助理工作,该系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他在出事当时是驾车者,车辆是一辆租来的2006年新Mazda(马自达)车。据信方彦明是和女朋友顾臻瑛一起出游的,但顾臻瑛因为和王辉以及李源坐在车的后座,可能没有系安全带的缘故,因此后座的三人全部遇难。方彦明平时酷爱旅游,和莫文涛等人一起去过多处地方。

        现年25岁的莫文涛是事故中伤势最轻的一位。他在出事当时坐在驾驶员旁边的座位上,或许是安全带和充气装置保护的缘故,他和方彦明两人奇迹般生还。他除了左臂骨折以及嘴部、眼睛和颈部受伤之外,情况基本稳定。莫文涛在哈佛大学应用数学系完成本科学业,2005年毕业,之后进入纽约White Plains一家信用卡咨询公司(Argus Information &Advisory)工作。

        在车祸中死去的22岁的王辉是五个人中唯一一名在读的留学生,他在哈佛大学就读生化专业本科。另一遇难者,26岁的李源据悉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金融专业出身。26岁的顾臻瑛是五人中唯一的女生。顾臻瑛据悉毕业于佛蒙特州的Middlebury Collge,现在纽约从事金融工作。她和男朋友方彦明均来自上海,另外三人则为广东人。

        据悉五人在出事当天打算租车进行一整天的长途远游,但不幸遭遇惨剧。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众多领事官员目前正紧张联络受害者的家人,并协助他们来美处理善后事宜。

        教训一:后排不一定保障安全,一定要系安全带。这次车祸前排生还,反到是后排全部死亡,可见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匾?浴?BR>

        教训二:买车一定要买大车,车祸时,小车肯定吃亏。SUV就是马路杀手 美国中老年妇女之友。看来要去买个VAN,OR SUV,宁可。。。也不能被杀。特别家里有小孩子了一定得买。

        教训三:山路上开车要小心,不能光故看风景。速度低的时候选择L挡.

        教训四:路上见到老年,Female driver要加倍小心

        教训五:车上载人很多的时候,比空车更难控制,平时单人开车习惯了,载很多人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秋高气爽,正是看红叶的好季节,大家要注意交通安全!

    • 家园 谈谈我的看法

      在这里不讨论日本车的好坏,只讨论在碰撞发生时,是自重大的车中的乘客安全,还是自重小的车中的人安全(或者没区别)?

      先说最普通的汽车撞击试验吧,就是车子正撞静止物体的那种。实验是以不同的车子以同样的速度撞击,来比较损害程度。显然,这样的实验中重车吃亏。因为虽然实验中各车的速度相同,但重车的动能要大。假设撞击后车子都是停住了,动能为0,那么重车要吸收的能量显然比轻车大。在车子结构强度一样的情况下,重车更容易因为结构强度要承受较大的碰撞能量而受损更严重。这是对车而言。对乘客而言,因为都是从同样速度降到0,承受的撞击能量应该是一样的,所以应该不会有区别。

      但是在实际车辆互相碰撞中,和撞击实验中不同,要考虑两辆车。根据动量守恒,两车的动量变化一样,但是因为重车质量大,速度的变化就比轻车要小。那么同样质量的乘客在重车里感受到的速度变化小,受到的碰撞能量要少。所以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重车的乘客要相对安全一些。

      不知以上分析,有没有道理?

      • 家园 增重1吨的车撞击能少几个G?记住人类最多可承受25个G

        人类承受的临界值(G-LOCK)是16个G, 超过这个数字就会失去知觉, 然后很快就会死亡.

        关键词(Tags): #汽车
        • 家园 你无非就是说重车减少的过载不多而已,和我的看法矛盾吗?

          有矛盾,请直接指出错在哪里?让我记住你的这个25G,你想说明什么?

          我是比较较真一点,觉得少一点过载就应该算是安全一些。不知你的标准是要减少多少算安全?不会是25G吧?

          假设一吨的车和两吨的车,动量守恒m1*dV1=m2*dV2,一吨车的速度变化是两吨车的2倍,根据dV=a*dt,如果两车的速度变化是同样时间内发生的,一吨车的加速度是两吨车的两倍吧?我的物理学的不好,请你指教。(用安全带和气囊可以增加时间,降低过载,这我知道。不过我们就光比较车重好啦,没安全带没气囊的和有安全带有气囊的比,我看就没必要了吧。既然讨论车重这一项的影响,就别扯上其它的了,好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