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不妨假设一下 没有文革会有什么样的文化? -- 马前卒

共:💬74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妨假设一下 没有文革会有什么样的文化?

    有比较才有结果

    哪怕是假设的比较

    • 家园 其实,如果你压根就反对我这个逻辑.

      那倒也没必要进来批驳.

      因为逻辑不一样的情况下.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各位看官可以说说么.

      揭露文革的罪恶,说文革毁灭了许多东西.

      我们是不是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文革,我们到底多了哪些东西?如果不需要这个设想,我们到底丢了什么如何讨论?

    • 家园 发段自己其他文章的一段 谈谈科学和宣传的区别

      三 历史学的思考方式

      这里可能会有读者置疑我这种随意设置历史条件的思考方式,在他们看来,地球只有一个,我所设想的另外一种地理模式下的历史没有意义。这其实是因为他们不熟悉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科学固然要以实际观测为基础,但对于许多暂时无法验证或观测的事实,如果相关的规律已经被充分认识,在头脑中作一些架空的试验是允许的。起码比盲目承认真实的历史就是必然结果要好。当然这种思考不可以用来推翻实验或观测的结果,只能用来检验现有理论的自恰性,或是把现有理论适当外推进行谨慎的预测。还是迦利略,当年在考虑惯性问题的时候苦于缺乏试验条件(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其实是很一般的条件)就屡次应用“理想实验”来进行推导,最终为牛顿定律建立了基础。即便在今天,我们也无法得到“绝对真空”和“无摩擦运动”,但我们依然承认惯性定律,承认它是足够精确的描述,就是因为我们在现实不完美的试验中得到了足够的数据,足以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理论外推至理想状态。

      读者应该记得,前面把科学理论定义为目前最好的假说,同时强调科学理论不是绝对真理,随时可以被更好的假说推翻。那么,我们在观测基础上通过架空思考而得到的结论其实也可以是科学理论。

      历史学的观测对象是人类社会自身,这是个独特的事物,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其他星球上找到类似的智慧生命集体来进行对照。在观测某个具体历史事件时,我们还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同或类似的事件来做对照,总结规律;但因为这种独特性,当考虑足以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规模相提并论的历史事件或讨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时,我们只能是以对一般性历史事件的总结为基础,用严密的逻辑进行谨慎的推导。这种推导可能有错误,但无论如何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把一切无法精确描述的事件丢给上帝或者命运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宁可相信精度差但是有依据的假说,也不相信虚无缥缈的上帝或命运。其实,不光历史学研究者会这样做,在其他往往只有一组可观测对象的学科,如天文学、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也必须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理论体系。

      另外,尽管现实只有一个,但当我们基于历史经验向未来张望时,必须明白未来的物质条件尚属未知。我们不会知道下一种能源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和多大的环境成本,也不知道工厂式农业是否可行,不知道是否会有某种技术彻底解决人口问题,我们至多可以估计一下这些偶然事件的概率。所以,如果没有适当的架空思考,历史经验就无法应用于未来。同样,在考察历史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可以作出事后诸葛亮式的推测就妄加评点。因为许多对我们来说属于已知的条件对于古人来说完全未知。比如说后面我们将要讨论西欧工业革命的发生过程:英国曾经在工业革命的萌芽期就消耗了本土的大部分森林,对燃料的需求直接促进了煤矿的开发和对海外的原料贸易,并最终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诱因。但我们不能因此评论英国人有远见或是砍伐森林代表了先进生产力。事实上,没有任何古人知道煤炭足以代替木材应付人类在工业化初期对燃料的需求,更没有人知道英国本土有多少煤炭储量,我们只能说,英国人运气不错,如此而已。唯物历史观是承认偶然性的,但除了纯随机事件的影响,历史中确实是有一些规律从过去延伸到未来,偶然事件必须在这些规律的约束下对历史产生影响,所以对历史进行适当的假设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规律,帮助我们在当代及时利用历史经验。

      就这个架空的话题展开说一下研究历史的思路。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中有一些规律是比较普遍的,比如说后面将谈到的经济基础主导论和人口的无限扩张趋向。这些规律比较稳定,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下都会制造类似的结构,这种规律本身和规律的缓慢改变是历史学的重点,因为解决大部分历史问题都要用到它们。还有一些因素,虽然对历史影响巨大,但基本属于偶然因素,人力无法改变或无法预测。比如美洲的发现(没有人可以在哥伦布出发以前预言他将带回多少黄金,更不可能预测他将带给处于生态危机边缘的欧洲一块几乎空白的大陆)和成吉思汗的军事成功。(游牧部落的冲击力和周围农业文明的暂时衰弱可以预计,但成吉思汗本人创建的基层军官-士官培训制度出现在那个时代却是偶然)。这些因素应当看做一些孤立性的事件,应当掌握,但除非我们能从中总结出规律(不大可能),否则无助于我们解决新问题。

      关于普遍规律和偶然因素的关系,我倾向于用比喻来说明问题:有人喜欢把历史比做一条河流,把这个比喻推广一下,历史研究者就是一个试图从零开始考察河流的水文地理调查员。那些比较稳定的普遍规律就是牛顿力学定律、流体力学、水力学、沉积速度等基本的历史规律和参数。除了这些东西,河里还有一些搅动水流的礁石,如果河流遇到山脉必须转个方向。这些同样会影响水流的山峰和礁石就是历史中的偶然因素。当我们试图在某个具体河段考察水流的流向,作出具体描述和计算时,必须把水力学等基本原则和具体的礁石、山峰位置结合考虑,才能对水流真实流向的原因作出正确的解释,对无法直接观测的河段进行推断。当河流流入一段新的河道时(用历史规律去看未来),我们只能根据那些基本原则作出一个大致的预测,然后再进入河道,根据具体的礁石位置作出具体阐述。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不可预测性,精确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对过去的观测,掌握一些历史规律后作出的推断依然可以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 家园 如果摧毁也算功劳的话。。。

      那么鸦片战争甚至日本侵华也可以摆功了。

      谈起对历史的冲击,大概希特勒是最"伟大“的?

      具体说起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觉得文革结束后那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论,邓小平的“猫论”才是确立现在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关键一步。相比之下,文革确立的理论和思想乃至政治制度,不管是否“正确”,并没有传承下来。

      从前中国的政治斗争,是从谁更上承天命,理论更正确开始的,由上到下。90-1年的风波,是从反腐败的现实口号开始,然后才是上升到路线上的争夺。之后对那次事件的评价,也是从现实角度加以批判或辩护。这个观念上的转变,并不是文革完成的。

    • 家园 任何历史的假设都是不可量化的

      你确切地说说没有辛亥革命,没有抗日战争中国具体会是什么样的吗? 说不出来, 或者没有充分的证据, 就说明革命和抗日都没有正面意义么?

      • 家园 这就是文人搞宣传和研究者搞实质的区别了

        所谓研究和讨论.就是讲逻辑滴

        宣传么,只要有单方面的论据就足够大声喊了.

        没有辛亥革命 很显然中国不会在1912年结束帝制.

        至于什么正面不正面的,要看立场了.

        没有抗日战争,中国不会有现代民族主义,蒋政权也无法取得压倒一切军阀的地位.共产党和蒋政权都因为抗日,从地方性政权上升为全国性政权.从而为后来的统一做了基础.

        呵呵 这完全可以假设.为什么不能?

        如果历史不可以量化,就不存在历史学.只存在八卦

        • 家园 这也叫研究?

          没有抗日战争,中国不会有现代民族主义,蒋政权也无法取得压倒一切军阀的地位.共产党和蒋政权都因为抗日,从地方性政权上升为全国性政权

          蒋政权当然在抗战前就压倒了其他军阀。

          中原大战胜了,东北易帜了,围剿也算

          胜了....

          半天也没见举出什么事实,除了提出假设,

          也来分宣传与研究?!

          • 家园 看来您还不懂科学的本质

            科学不存在绝对真理 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最好的假设

            架空推理当然不如做试验好

            但肯定比连逻辑都否定要好 赫赫

            • 家园 貌似共产主义不是科学。

              信仰可能很伟大,可还不能算科学。

              • 家园 呵呵 俺也没说它是科学 但关键不在这里

                关键在于跑题

                话题怎么就从不搞文革有什么样的文化跳到共产主义是不是科学去了?

                俺也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不是科学.但文革毁灭文化这个结论有没有科学精神呢?

                • 家园 我觉得“科学地分析“文革本来就没有道理

                  所以总觉得你在这个问题上提科学感觉怪怪的。

                  按我的理解,要科学地分析,至少要做到:

                  a)明确分析地客体:什么是文革?1966-1976年所有的中国人的活动?应该不是,那么什么是文革,什么不是文革本身就是信仰问题,怎么科学分析?

                  b) 明确基本的大家都接受的基本规律(公理),好像也不存在。

                  那么怎么科学法?你企图树立的科学上的优势并不能得到确证。哪里有所谓“文人搞宣传和研究者搞实质的区别”了?

                   我觉得你太拘泥于“用科学证明”了。科学直接运用于社会活动中,是有很大限制的,远没有什么艺术、宣传有效。两者如果有高低的话,恐怕要倒过来,肯定是宣传高于研究的。好比谈恋爱的时候,是应该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物质只能作为手段吧? 

                   自然科学的理想试验,是以剥离不理想的因素为基础的,文革的东西剥来剥去,还能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文革么?

                   我觉得社会科学的目标,不应该是证明,而应该是共鸣。用全面、真实的描述,把尽可能多的认知联系在一起,让接收者把你的信仰和自身的经历联系起来,才有可能让人接受你的想法。

                   文革给很多人的恐怖回忆,不应该被试图无视,试图用一些所谓的“新事实”,用所谓的科学方法压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