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书人中的五虎将 上 -- 萨苏

共:💬84 🌺15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书人中的五虎将 上

    萨爹来日本观光,自己带了个U盘,到了就催我转到MP3里,还要两个音箱,限期当晚前作业完毕。何以如此要求?盖因为里面装的是他自己从网上收的评书,晚上不听一阵子,萨爹睡不好觉阿。

    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世界上少了说书人,真是少了极大的亮色。以我的看法,评书这玩意儿恐怕会和中国人这个族群一样长命,因为和电子游戏不同,听评书的时候,每一分钟您都是在和一个“人”在打交道。现代生活里,人情多少有点而淡薄,既然住房子中国人都讲究要接个“地气”,生活中怎么能不接点“人气”呢?这大概就是评书的价值了。

    萨的爷爷对评书就情有独钟,早年经常和家人说起连阔如老先生的风采,老先生当初是“电匣子”里的明星呢。有一段趣闻是老爷子和几个商人去拜访保定警备司令池峰城(台儿庄的抗日英雄),等了很久不见人出来,问卫兵,卫兵说听连老先生的书呢,关二爷这一刀不砍下去只怕司令不会出来。。。

    萨开始听评书,当然是文革以后了,历历数来,所听过的评书大家之中,俨然可评一个不标准的五虎上将出来。

    五虎上将中第一个出场的,便是刘兰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刘兰芳

    传统的说书艺人,让人很容易想到的长袍的老先生,所以,文革后评书在一员女将手里率先重光,大概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然而在萨这一代人里,提到“评书”二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刘兰芳和她的《岳飞传》。

    《岳飞传》一书,取自《说岳全传》,本身就是一部出色的评书作品,再加上刘兰芳的演出金嗓铜音,实在是魅力十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时候,那效果便是“万人空巷,听刘兰芳”。我记得《岳飞传》的播出是中午,小学放学以后飞跑回家听哈迷蚩和陆登将军斗智,就成了不变的节目。

    当然,听的时候也不免疑惑,这岳元帅部下怎么都是刀枪不入阿?记得岳飞的手下大小将校,第一个死于战场的是无名之将王义,也要到金国第二代名将出世,金弹子大战牛头山才发生,当时虽然死的是好人吧,竟然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实在不该。及到后来陆续死了高宠(挑滑车),董先兄弟(拐子马),杨再兴(陷马乱箭),汤怀(送使者去金营),又觉得万分可惜。现在想想《岳飞传》中的金兵真是了不起,杀敌都用技术兵器,反而是宋军老是一刀一锤,实打实的玩命。

    若是让我回忆,听刘兰芳最惬意的时候,是星期天的中午,枣树上知了叫着,邻院的街坊收音机声儿开到极响,隔墙就听得真切(绝无人去告噪音扰民),伴着不知谁家菜刀剁案板的铎铎声,炒菜葱花呛锅的香味。。。

    刘兰芳的评书,一如重新开放了的北海,舒婷的朦胧诗,她代表的,是一个时代。

    从艺术角度,刘兰芳的评书,独占一个“威”字,长枪大戟,硬桥硬马,尤其是我感觉刘兰芳老师似乎有意无意中把京剧的发声方法用在了评书艺术中,成为她创造性的绝活。

    要是给刘兰芳老师来一个速写,那应该是“左挂弯弓右带箭,座下青鬃兽,手中一口八十四斤合扇板门刀。。。”

    您说了,这不是刘兰芳老师后来说的《杨家将》里面那位大刀王怀女么?

    恭喜,您猜对了。

    刘兰芳老师说过《杨家将》,不过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杨家将》,是田连元先生的。

    田连元先生据说是第一个在电视上播出评书的,不过我印象中的《杨家将》还是广播版,里面塑造了两个“老西儿”,一个名相寇准,一个任堂惠,那饱含醋味的“饿”如何如何令人忍俊不禁,一听难忘。以至于到大学办春节晚会,还忍不住逼山西同学用正宗的山西腔来一段《审潘洪》,结果是满堂彩。看来有“田式寇老西儿情结”的大有人在。等到电视剧里面葛优扮演的寇准一出场,萨心里就忍不住大叫 – 寇丞相翻不了身啦。。。 盖葛优的寇准虽然不再说山西话,但他那张脸注定了寇丞相绝对亲民的形象。历史上真正的寇准脾气暴躁,绝不是这个样子,因为田先生的评书给大多数朋友心中的寇大人定了位,估计我这辈子,他是无法翻身了。

    友人说方化比日本鬼子更象日本鬼子,大抵如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田连元

    依我看评书比任何一种艺术更能真实地反映演员的真实性格,我认为此言不虚。因为古人有“言多语失”之说,说评书的一天到晚地说,要还能把自己藏得滴水不漏,他就不该去说评书,而应该去联合国当秘书长的。所以,田连元先生说的书如此风趣,大概原因是其本人也是个有趣的人吧。这一点,从面相上也可以看出来,田先生的面相表情丰富,口唇蕴劲,评价一下 -- 典型的“话痨”。他说书,恐怕更多的是性格上的原因而不是谋一份职业。有趣的是,这从田先生自己的回忆中,还得到了证实。田先生随他父亲说书的日子是这样的 – “父亲在台上说书,他就在书桌下听书,听到兴奋处就总想伸出头看,但是只要他一伸头,父亲就打他一扇子,让他老老实实不许动。”

    没有这样活泼好动的性格,估计就没有田先生的书了,也就没有“寇老西儿”了。

    田连元的书,若用两个字来形容,所得就是“江湖”。这并非说田先生有匪气,而是说他的书民间色彩浓厚,没有“官”气,因此与听众的关系亲密,听的时候,看的时候,总是很难把田先生当作职业演员,倒更象邻居家的东北大锅上了台。

    假如给田连元先生设计一个形象,那就应该是“穿青衣,戴罗帽,背钢刀,带飞镖,身披富贵英雄氅,开山立柜好逍遥。。。”

    山贼?恭喜您答对。。。嗯,错了,那不叫山贼,那叫绿林好汉!

    如果说田连元的书让我们感到了江湖,袁阔成的书,就是让人感觉到“庙堂”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袁阔成

    评书界说“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

    柳敬亭,当年可是被称作“将军”的。

    第一次听到袁阔成版的《三国演义》,很让人激动,因为那种传统评书的感觉又回来了,袁先生的嗓音浑厚而有回韵,是典型老派评书家的嗓子,也是他极好的资本,让很多老评书迷一听就“入戏”。很久以后,才知道袁先生是评书世家,甚至在五十年代就已经是很有成就的说书人了,可谓评书老艺术家。不过,在北京见过了一次袁先生,对这位“老”艺术家,感觉很是有趣。

    [待续]

    关键词(Tags): #评书#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元宝推荐:海天,晨枫, 通宝推:箫十一郎,
    • 家园 非常喜欢袁阔成的三国
    • 家园 这几天在看连阔如30年代写的的《江湖丛谈》

      揭露的很多骗术现在还在流行还在有人上当。

    • 家园 现如今中午又有说书的啦,就怕在出租上听着啦不肯下来。
    • 家园 老萨说的是北派说书,

      是否该总结为评书中的五虎将?评书是基于北方语系的艺术吧。

      其实南派说书,曾经也是一度风靡,只是由于方言的缘故,地域限制较多,现如今早已凋零。

      比如杭州大书,据说缘自南宋。80年代书店里还能找到用大书语言写的故事单行本,比如“金台三打少林寺", “武松打虎"等。。。。。。读起来很好辨别,因为很多组词是方言里才用的。

    • 家园 还有叶景林和李野默没有提到

      叶景林的《烈火金刚》也是堪成一绝,史更新、肖飞和猪头鬼子......可惜英年早逝了

      李野默的更多的算是广播文学,和王刚一样,算不上那种传统的评书.李的水平比王刚只高不低,王刚可以说演义,但是说史就不如李.

      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从听李野默开始接触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常播出他的作品,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地球的红飘带>\<白鹿原>\<抉择>.

      小台却很少播李的作品,遗憾.

    • 家园 随着网络的发展复出了不少老艺人

      过去听评书觉得单田袁最好,现在感觉不次于他们的老前辈的确还有,比如刘利福,比如张庆升。以前似乎听得不多。

    • 家园 没看到五虎将,只看到奉先 云长

      来跟老萨打锸来了,哈哈

      连着拜读萨、票,还有新河友冷原子兄的好文。想得到想不到的都让哥儿几个给说完啦。只说说我的个人感觉吧。

      老萨提到的这几位,感觉在评书艺术水准上并非一个级数上的。个人感觉,袁先生可比吕布,绝对的超一流;单老堪匹云长,勉强超一流。田先生是一流中的佼佼者,就张辽吧;刘先生大致是乐进、李典那个级数上的。

      王刚跟评书沾点儿边儿但毕竟还不是一式的。论天资才华,王刚当在田先生之上,但他毕竟走的不是传统评书这条路,所以不大好比。

      单论天资才华和评书功力,袁先生在当世鲜有其匹。之所以没用孤独求败这样绝对化的措辞,是因为不太了解粤语评书艺人和苏州评弹艺人的情况。老美在形容艺术技艺炉火纯青 登峰造极时会使用"effortless"这个词,大致相当于咱们的举重若轻 好整以暇吧?袁先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个境界的。

      袁先生对历史、文化、古典文学以及人情世故的理解和体察也非常深刻。这方面田先生有可能与之相当,但似乎尚无人超出袁先生。深刻的思想加上超绝的语言表达能力,老萨说 袁先生的书是“庙堂”,可谓精当。

      单老的特点,我感觉一个是刀走偏锋,再一个就是勤奋。

      论语速,他远远赶不上袁先生,甚至也逊于田先生。论音色,单老是个烟酒嗓,嘿儿嘿儿一乐 怎么听怎么象个奸滑萎琐的大反派。这些方面无形中制约了单老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海水兄所言,袁先生可以靠“快”来烘托气氛,这个单老就很难。袁先生用“正”来说悲书(如秋风五丈原),那种沉重和郁闷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单老那道烟酒嗓儿说悲书可就没有那个效果了 (当然了,现在人们听评书都是找乐儿,没几位耐烦听悲书)。总的来说,论表现力的丰富,单老难匹袁先生,要想抗衡,唯有刀走偏锋,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方面,照死了浸淫,然后照死了发挥。单老口中的小人物和滑稽人物特别出彩儿,给人印象特别深刻,我以为就是他有意刀走偏锋的结果。

      单老的评书演绎中,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总有着一些小毛病。比如早期的骂口(单老不仅让张飞破口大骂,甚至连白马银枪赵子龙也能骂出“去泥骂的!”),再比如念个白字什么的。这些方面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个自我选择的功效 --- 比较小资和自诩有文化的,可能就不太欣赏单老的书,而大批草根平民却觉得亲切无比 --- 嘿你看这老头儿嘿,他跟俺们一样骂人念白字儿...

      单老的勤奋,缘于他对评书艺术的挚爱。美国有句广告词:It's not our profession. It's our PASSION. 单老也是如此。评书不是他的职业,而是他的生命。所以单老自己创作和演绎的评书,种类远非袁先生和其他评书艺人可比。他的听众群应该也是最大的。

      反观袁先生,感觉他似乎只把90%的精力给了评书艺术,而不是象单老那样120%地倾注。吕布公认是三国演义里武力最高的,但很多时候却战意不盛...

      整体上,袁先生“正”,单老“奇”;袁先生全面,单老独特;袁先生“庙堂”,单老“草根”。两位合在一起,就可以全面地代表我们传统评书的艺术特质了。

      田先生的书我听得不是太多,总体感觉田先生得了“精细”二字。如果田先生拿出单老那样120%的勤奋来,兴许能追上单老。

      刘先生的“岳飞传”于我有如小学时那位初恋情人般地刻骨铭心。正如我们当年的初恋情人在今天我们的眼中远非艳若天仙 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们一样,刘先生评书技艺上的缺憾无法改变评书“岳飞传”在我们心中的永恒地位。

      通宝推:箫十一郎,
    • 家园 【文摘】评书师承关系表

      第一代:王鸿兴1

      第二代: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

      第二至三代:

      安良臣——张海风,邓光臣——张沛然,何良臣——柯光玉

      (另有安太和一枝)

      第三至四代:

      张海风——胡永隆,张沛然——戴明山,柯光玉——赵廷贞、柯廷然,

      安太和——恒永通、张永福、吴永春、张永兴、韩永滔

      第四至五代:

      胡永隆——何茂顺 、刘茂顺、陈茂胜,

      戴明山——张君义,

      赵廷贞——尚奎明、昆奎明、王奎盛、苏奎庆、王奎海、齐奎远、刘奎

      远,

      柯廷然——牛瑞泉、华瑞生(共七人,号称“七瑞”),

      恒永通——庆有轩、李有源,

      (另有姜振名一枝)

      第五至六代:

      何茂顺——奎胜城 、高胜泉、刘胜常,

      刘茂顺——陈胜通,

      陈茂胜——陈胜芳,

      张君义——双文兴 、海文泉、林文圣、白敬亭 ,

      尚奎明——李凤山、马凤云 ,

      王奎盛——任春山、谷春山,

      牛瑞泉——程德荫 、奎德顺、关德志、戴德顺 (共十八人,号称“十八德”),

      庆有轩——奎道顺,

      李有源——田道兴,

      姜振名——吴辅庭、哈辅源 、连辅轩、春辅祥;

      (六代尚有:陈胜长、贾胜岐、尹胜云、蓝德俊、许德胜、冯德泉、张

      德诚、张德胜、韩德宝、魏凤祥、何凤鸣、王凤岐、程凤祥、高凤鸣、孟春柯、崔春玉)

      第七代:

      (陈胜通——):曹聚锐 、魏聚宽、德聚明,

      (高胜泉——):文岚吉、马岚波、宫岚彩、张岚溪 、田岚云 、曹岚兴、

      张岚泊、张岚涛、芮岚亭;

      (白敬亭——):群福庆 、陈福生、文福仙、春福兰、陈福庆、伊福宾,

      杨云青、董云坡,

      裕昆勇、王昆兰、孟昆永,

      世殿丞(臣)、梁殿元、桂殿魁、王殿远、文殿成;

      (福、云、昆、殿不分)

      (李凤山——):李长彩、徐长胜,

      赵连波、桂连封、胡连城、张连仲,

      梅竹兰、刘竹桥;

      (长、连、竹不分)

      (程德荫——):王致廉、张致兰 、霍致高、德致厚、李致清,

      英致长、王致玖 ;

      (戴德顺——):陈悦贤、陈悦真、马悦卿 、李悦明、李悦斌、李悦辉、

      吴悦庆(号称“七悦”);

      (奎道顺——邢义如,田道兴——石义舫);

      (吴辅庭——):胡昆英;

      1 王鸿兴:(生卒年不详)清代评书艺人。原为雍正年间北京著名的弦子书艺人,后改说评书,在西直门内新街口酱房夹道说《三国演义》,成为北京评书的创始人。按师承关系推算,评书乃由王鸿兴肇始。他一生收弟子八人,即所谓的“三臣”(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五亮”(白文亮、黄福亮、佟起亮、翟士亮、刁亮)。“五亮”均以演唱弦子书为业。北京的评书是由“三臣”流传下来,迄今已传十余代。

      2 何茂顺:(生卒年不详)专说《东汉》、《英烈》,刀枪架子好。

      3 奎胜城:(生卒年不详)专说《英烈》。谈到伍殿章大战康茂才时,能比仿几手钩法,颇为精妙,得自乃师何茂顺临终授艺八手护手钩。

      高胜泉:(生卒年不详)能说《英烈》、《东汉》、《水浒》、《三国》等。向不修饰外表,专讲充实内容。其人广览多读,号称“腹阔第一”。其盔甲赞新颖生动,且能摹拟枪招,系得自乃师临终授艺八路枪法。

      刘胜常:(生卒年不详)为人憨直,说书从不掺包袱,专以评讲叫座。摹仿锤招最为精妙绝伦,系得自乃师临终授艺八式锤招。

      4 双文兴:(?—1926)北京人。满族。原名双厚坪(艺名一说双文星)。其艺术活动于清光绪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之间。清末民初,常在北城同和轩、东城东悦轩、西城庆平轩、南城福海居等书场、茶馆说书。他深通文理,知识渊博,熟悉旧北京五行八作,民俗民风。说书时熟练掌握“以古事而今说,佐以评论”这一艺术特色,运用幽默冷隽的“活口”,敷衍“书外书”来吸引听众;有时还背诵原文,听众佩服至极,誉他为“双记书铺”。

      他说书路数宽,尤以《水浒》、《精忠》最为精到。而无论袍带抑或短打,诸如《隋唐》、《水浒》、《施公案》、《封神榜》、《济公传》等,都各有风味。擅长旁征博引,能够做细致而有层次的描绘;能用诙谐口吻摹仿各种声音,如咒语、马嘶等等;善于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即以情打动听众,又按照书情、书理抖响包袱。其评书对京剧剧目的出新也发挥过作用。他的《施公案》曾让武生演员沈小庆编出八段短打武戏,即《蚆蜡庙——拿费德功》、《鄚州庙——拿谢虎》、《薛家窝——拿薛金龙》、《殷家堡——拿殷洪》、《河间府——拿一撮毛侯七》、《东昌府——拿郝文僧》、《霸王庄——拿黄隆基》、《落马湖——拿猴儿李佩》,简称“八大拿”,京剧演员杨振纲也撷取一段编成《恶虎村》,后成传世名剧,是杨小楼代表剧目之一。

      双厚坪性诙谐、细致、风趣、引人入胜,喜在书中插话,利用细节引申发挥,尤以讽刺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荒谬和抨击时弊最为精彩。另外,他的口技也令人极为称道。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的知识功底,为听众所击节赞誉。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成为其一个缺点,即枝蔓过多,主题不集中。双厚坪几乎没有留下遗作,只是品正三曾偶得其《隋唐》脚本,经过艺术再加工,即是陈荫荣《兴唐传》一书。

      双厚坪是公认的一代评书宗师,人称“评书大王”,与“戏界大王”谭鑫培和“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艺坛三绝”。

      5 白敬亭:(生卒年不详)评书艺人,艺名白文亮,是双厚坪的师弟。他擅长短打书,最拿手的是《施公案》和《永庆升平》,常常到清代各家王府里去说“家档子”(堂会)。他本是瓦工出身,说到书中人物杜克雄挥舞大铁锹,边说边比划,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6 马凤云:(生卒年不详)最擅文口《英烈》,无变口,无刀枪架。

      7 程德荫:(生卒年不详)最擅《善恶图》,逝世后此书即成绝响。

      8 戴德顺:(生卒年不详)“十八德”行七。光绪初年由天津来到沈阳,演说《大八义》。后

      在东北另立门户,广收门徒。其下传弟子为“悦、庆、桐、浩”。

      9 哈辅源:(生卒年不详)蒙族人。清末民国时期著名评书艺人。乳名双儿。曾拜师姜振名。他口齿伶俐,语言流畅,尤谙旗人风俗,擅长“倒口”,讲述故事生动。初登书坛,便受欢迎。他与其师姜振名在《康熙私访》等八段短评书的基础上,丰富情节,加工润色,编演了《永庆升平》全书。内容以清初北京仓库两面、跳宝案、耍人的混混儿为主体,由于他熟悉地痞混混儿那些人物,说书时模仿得逼真,使听众如身临其境。该书结构严密,情节曲折,是哈辅源的代表书目。该书曾由郭广瑞笔录,于光绪年间印行,其后有续书一百回,则署名为贪梦道人撰。有诗道之及其《永庆升平》曰:传神逗趣山东马,妙语合时哈辅源。何事清营夸得胜,全凭大肚冠三军。名震当年田地会,瓦刀利胜大环刀。堪怜瘦马终无福,不及英雄抢切糕。

      10 曹聚锐:(生卒年不详)本名曹卓如。从前在衙门当差,家道小康,本人博闻强记,擅说《聊斋》。

      11 张岚溪:(1868?—1932?)北京人。民国初年(一说二十年代初)由京至津,在天津长期演出。其书目主要为《三国》和《明清八义》。张岚溪京剧知识颇为丰富。他表演时不仅经常借鉴京剧演员表演身段,而且他也会唱京剧的唱腔与著名唱段,因此他的书有声有色,艺术性很强。在《三国》四奇(张岚溪、张慰臣、西子云、吴志子)之中,只有张岚溪是来自北京的“道儿活”演员,而且集唱、做、说、表于一身,是说《三国》评书演员中表演艺术最全面的。曾进宫为皇家讲说《三国》。收徒有品正三、李正奇、谢正华、明正顺等。三十年代初,病逝于天津。

      12 田岚云:(生卒年不详)精于武术且广览多读、博闻强记,自出艺以来便享誉书坛。擅说书目有《明英烈》、《东汉》、《水浒》,刀枪架美观。为人性情刚烈,颇有侠风。

      13 群福庆:(?—1933)北京人。原姓吴,乳名群子,字光甫,排行在二。幼时曾在点心铺学烘炉烤点心的手艺,一干八年。后因酷爱评书,乃至被辞退。拜师白敬亭,艺名本为吴福庆,但谐音“无”很不吉祥,改名群福庆。他在天桥撂地演出,由于嗓音好,口齿清,台风正,善于表现书中英雄人物,能将其侠肝义胆和威武气概表现出来,因此很受听众欢迎,赢得“挑帘红”的美誉。他原说《施公案》,后又从刘竹桥那里学到牛瑞泉编写的《于公案》。由于故事结构严谨,穿插巧妙,颇能引人入胜。后成为其代表作之一。他还向马凤云学习《盗马金枪传》。

      群福庆为人聪明机警,讲义气,礼让为先。当袁杰亭说《施公案》时,群即改说《于公案》;后袁病倒,群才复演《施公案》,享名达三十年之久,并有“活黄天霸”之誉。他说书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同行中以识时务、讲艺德著称。收徒刘荣安、陈荣启、许荣田等。

      14 张致兰:(生卒年不详)清末曾考取秀才,因与仕途无缘,改说评书《聊斋》。他精通文言文,学识渊博,擅长将原文逐字逐句译成白话讲解;说书如同讲学,讲得原原本本,有声有色。他说书非常认真,有“书馆成学馆,说书兼对书”之赞誉,一时传为佳话。后来曾在《北京新报》副刊上刊登他编写的白话《聊斋》。

      15 王致玖:(1854?—1920?)北京人。原名王得宝,是清末天津著名的相声演员。后由英致长代拉为师弟,弃相声而说评书,并一举成名。代表书目是《永庆升平》,有“活马成龙”之称。其特点是说书口紧,但是紧而清晰,有条不紊,快而不乱;演出时经常把相声技巧巧妙地揉入评书之中,包袱多而脆,喷口甜而响,使相冷隽不频,变脸灵活不厌。收徒众多,有张杰鑫、许杰泉、吴杰森、常杰淼等。剑侠书《三侠剑》虽系张杰鑫创演,但王致玖在编纂过程中起到总设计与指导作用。

      16 马悦卿:(1854—1930)绰号“马大嗓”,原籍直隶临榆县。二十五岁拜戴德顺为师。声音洪亮,袍带、短打皆精。在1914年3月30日的“评词研究员毕业等级分数表”评比中,他以85分最高分,荣登有二十一名评书艺人参加的此项活动之榜首。其代表作有《大隋唐》、《大八义》、《清烈传》等。系沈阳评书的奠基人之一。

      • 家园 看看大家听说过几个
      • 家园 【文摘】评书师承关系表4

        第九至十代:

        (荫——):王宽章;

        (兴——):李鑫荃 ;

        (华——):李存源 、姬存林、姚存礼、顾存德、姜存瑞 、黄存洲、索存寿、魏存发;

        施星夔 ;

        (阔——):丁增启、耿增春、马增祥 、朱增富、孙增奎、张增福、张增友 、王增智、刘增秀 、邵增涛 ;

        连丽如 ;

        田占义 ;

        赵维莉 ;

        (轸——):张枢润 、董枢权、于枢海、巩枢和、罗枢平、李枢勋、李枢信、聂枢林、秦枢宝、曹枢林、董枢敏、牛枢通、王枢祥、童枢源;

        (增、枢不分)

        (健——):刘立福、张川;

        (桐——):陈浩先、刘浩鹏 、萧浩然 、陈浩智、佟浩如、杨浩成;

        (俊——):芦仁堂 、张仁璧、郭仁鹏 ;

        1 李鑫荃:(1921— )河北安次人。早年在北京粮店学徒,18岁开始喜爱上评书。1945年始边听书边听记录,同时私淑著名评书艺人连阔如,学讲《东汉》、《三国》、《列国》。两年后开始表演。1950年正式拜段兴云为师,在北京的门头沟、通县、丰台、朝阳门及天桥一带行艺。1953年后又曾先后向连阔如、阎荣山学习说书,还曾向马连登学《隋唐》、《包公案》。1959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并开始改编新书,演出了《保卫延安》、《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苦菜花》等。六十年代初,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过新书《红岩》、《平原枪声》。1962年在中国曲协举办的说新书交流会上,与袁阔成同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在北京市举行的曲艺汇演中,编演的《沙坪坝》、《和氏璧》曾先后获奖。在电台、电视台录制了评书《三国演义》、《雍正剑侠图》等传统书目。

        李鑫荃说书细腻平稳,语言生动,善于拉典,讲述娓娓动听。出版评书作品:《和氏璧》(中国曲艺)、《忠义响马传》(整理马连登本,工人版)、《雍正剑侠图》(花山文艺)等。

        2 李存源:(1921—1969)河北省涿县人。自幼随父李荣奎闯江湖卖艺,曾随启蒙老师陈华启学说《济公传》。三十年代末又拜丁正洪为师学说《西汉》和《列国》,一直到18岁。他天资聪颖,又苦心钻研,能背诵大量古诗文。像说《西汉》,可以滚瓜烂熟地背诵《治安策》和《阿房宫赋》。1941年开始在锦州南门外首次登台,一举成名,赢得“出艺红”的美誉。解放前夕,他回到北京来说《西汉》,并穿插说《列国》故事,在天乐轩、三合成、万乐园、天有轩等茶社演出,台风酷似乃师。当时北京只有他一人能说《西汉》。六十年代初,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196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录制其《西汉演义》十五段,《列国》和《战国》七段。

        李存源说袍带书深入浅出,娓娓而谈;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口风从容幽默,节奏疾徐有致,情节跌宕起伏;尤擅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善于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掌握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将性格、心态传情传神,画龙点睛;语言运用富于地方色彩,并时而在书中抖出“软”、“硬”包袱,博人一粲。通过他的评讲,能够使世远年陈的上古故事为今人领受,足见功力。出版评书作品:《苏秦与张仪》(北京版)、《孙膑与庞涓》(宝文堂)、《赠绨袍》(中国曲艺)、《西汉故事选》(中国曲艺)等。

        3 姜存瑞:(1908— )天津人。原名姜炘熙,笔名震宗。1908年七月初二出生于天津杨柳青。七岁上义学,1924年在天津河北关上木场做学徒学雕刻术,喜听张岚溪的《三国》并向之学习,直至1928年4月18日正式拜蔡豫卿为师,先学《隋唐》。1931年正式登台。此后先后向顾存德、蒋轸庭、福坪安学艺,深得他们的艺术精髓。他主创书目有整部改编的评书《三国》以及《温酒斩华雄》、《舌战群儒》等文武片断;改编的新书有《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红岩》等整套节目。自五十至八十年代参加过历届天津及全国的评书汇演及津门曲荟。

        姜存瑞的表演风格豪迈而不失细腻,分析人物和情节鞭辟入里且细致深刻;发音字沉口清,如穿云裂帛;精于赞、赋、话作料、书外书,能大段背诵古文。长于袍带书,尤以《三国》最为著名,享誉书坛。

        4 施星虁:(1906—1985)辽宁沈阳人。沈阳四大说书家之一。20岁时参加张作霖军队。从小博览群书,酷爱古典文学,尤其是对《三国》爱不释手,不仅记熟故事,而且能背赞赋。青年时参加过东北军。1936年拜张华宾为师学说《大隋唐》。而《三国演义》、《济公传》、《青衣女侠》、《黄河大侠》、《军阀祸国记》等均是其代表作,在省内颇有影响。他说书人物形象逼真,语言幽默生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滑稽三国》,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当时听众中流传着四句话:“丁正洪准(准确)、马兴田正(正派)、李华臣俏(俏皮)、施星夔俗(通俗)。”这是对四位艺人艺术风格的准确评语。晚年有《济公闹相府》、《张作霖学艺》等遗稿传世。

        5 马增祥:(1940.9— )原名马岐。北京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市文化局曲艺训练班。现任北京市曲艺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二级演员、演奏员。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曲艺志》编委。后拜师陈荣启学说评书。1989年曾在青岛广播电台录制评书《响马传》(180回),并由十四个省市电台播放。 1994年曾在北京电视台文艺中心录制200回目《响马传》。

        6 张增友:(1935— )原名张振佐。1935年生于北京,自幼受家庭熏陶走上评书艺术之路。他擅说袍带书,代表作有《东汉演义》等。近十年来,他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工作,许多学生都曾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其子张少佐便是众多学生之一)。他的表演讲究“领、卖、乍、惊”,所讲评书沉稳有力、意趣盎然,被人赞为“只要能听,不能不听”。

        7 刘增秀:(1935.3— )河北张家口人。原名刘进仁,曾用名刘林宝。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和内蒙古分会理事。幼年时拜胡阔洲为师,主学评书。曾参加呼和浩特市说唱团,有《大隋唐》、《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等作品。1987—1991年间出版长篇武侠小说《长城大侠》、《金马女侠》、《海兰剑》、《龙虎风云》等。

        8 邵增涛:(1922?—1977)天津人。原为西河大鼓演员,艺名邵田铸。建国初期改说评书,拜张阔峰为师,入门后改名邵增涛。主要书目为《三侠剑》。 1953年南开区书曲队建立时,他是基本成员之一。后致力于革命故事新书目的学习与演出的准备工作。在天津市第一届曲艺杂技汇演中,与顾存德、张立川演出了三人评书《铁道游击队》片断《夜谈敌情》。五十年代末,他已成为南开区书曲队主要演说新书的演员。1961年创作新书目《大闹铁路局》,共三十多万字,叙述天津铁路工人反对军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史实。1962年将《红岩》改编成评书演出。六十年代收孟祥光为弟子。

        9 连丽如:(1942— )北京人。原名连桂霞,满族。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1960年高中毕业后入北京宣武说唱团随父亲学艺,学会长篇评书《三国演义》、《东汉演义》,又向李鑫荃学习了新评书《红岩》。十年动乱中下放当了工人。后来回到宣武说唱团,以惊人的毅力恢复演出了《东汉》、《三国》,并与贾建国一起整理改编了《朱元璋演义》、《隋唐演义》等,受到欢迎。曾为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东汉演义》和戏曲故事《赤壁之战》,在全国五十多家电台播放。1986年为青岛电台录制了中篇评书《山岛克敌》。1985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评书《哪吒》和中篇评书《三打祝家庄》。此外还主持播讲了大型电视艺术片《听书、看戏、话三国》,被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优秀演播艺术家”。她还和贾建国一起整理了一百多万字的评书手稿《东汉演义》、《程咬金》、《山岛克敌》等。曾在鞍山召开的“千山书荟”上表演评书《智激周瑜》,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1985年8月调入中国煤矿文工团,并随团多次到各地矿区演出。1993年至今,她多次到新加坡、美国等国家表演评书和授课,并为新加坡电台、国际广播电台、电视台录制了十几部长篇评书,载誉而归,并大大扩展了中国评书艺术在国外的影响。她与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并称“当代评书四杰”。2003年起开始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开设“丽如书场”,每天准时播讲《康熙私访》、《东汉演义》等书目。

        出版评书作品:《斩莽剑》(两册,中国曲艺)、《逍遥王》(两册,工人版)、《程咬金大闹瓦岗寨》(北方文艺)、《左良传》(两册,工人版)、《康熙私访》(紫禁城版)等。

        10 田占义:(1943— )中国铁路文工团评书演员。早年师从相声名家王世臣学习相声,后拜袁阔成为师学说评书。1968年曾向李鑫荃学习短篇评书《海底青松》、《刘宗敏马渡汉江》、《三绝碑》,编演了新评书《一把闸》参加调演并获奖。其代表作《秘密列车》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书稿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1983年以来在中央、北京、天津、青岛等电台、电视台陆续播讲了《虎门销烟》、《林祥谦》、《古城锄奸》、《民国风云》(1991)、《夕照紫禁城》(1993)、《古今通鉴》及《李自成》(二百回)等多部中长篇评书,成为近年来播讲近代史评书成就最高的演员。

        田占义说演评书,不独宗某家某派,而是博采众长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发挥。他说书态度严谨,风格端正,口风严,动作洒脱,尤以近现代题材评书为佳。他还不拘泥于传统手法,吸收电影、戏曲、话剧等姊妹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展现情节。

        11 赵维莉:(1951.10— )山东蓬莱人。笔名韦丽。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任郑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曲协理事、河南省公共关系协会理事、郑州市作协会员、河南省八届人大代表。从1981年起,为电台播讲长篇小说和评书,先后录制了《仇与爱》、《三八线枪声》、《神州擂》、《萍踪侠影》、《玉叶冠》、《三女乱唐》、《巧破乾坤楼》、《康熙大帝》、《神秘的女郎》、《晚清第一奇案》、《雪山飞狐》、《宝瓶奇案》、《碧血剑》、《少年诸葛亮》、《难忘的1942》、《吕四娘新传》、《宫门挂玉带》等二十余部,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双剑恩仇恋》、《吕四娘新传》,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康熙大帝》。曾多次获全国大奖,1991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全国电台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1987年起与人合作出版了《三女乱唐》、《八虎之乱》、《双剑恩仇恋》、《紫禁城的刀光剑影》、《孤星三剑客》、《丐帮血泪情》等文学作品。 1986年拜袁阔成为师。她说书声音宏亮,底气充蕴,自觉运用故事口风,追求细腻、清新和隽永。

        12 张枢润:(1913—?)天津人。师承蒋轸庭。1933年初登书坛。曾在天津南市三不管撂地,和郭瑞林、尹寿山、焦少海等相声艺人搭伙。常说书目有《精忠说岳》、《剑侠图》等,保留节目《大宋八义?五小闹府》深得顾桐峻真传,颇得好评。写有《北方评书纵横杂记》一文,对研究北方评书的形成发展和风格流派有很大的资料价值。

        13 刘浩鹏:(1926—1988)辽宁沈阳人。1940年拜宋桐斌为师学说评书。1959年加入沈阳曲艺团,后调入沈阳市皇姑区曲艺团。1983年在沈阳电台演播长篇评书《海瑞》。1985年后,整理出版了多部长篇评书。出版评书作品:《再续小五义》(两册,北方文艺)、《洪武剑侠图》(两册,花山文艺)、《洪武剑侠图续集》(两册,时代文艺)、《龙公案》(两册,内蒙古人民)、《武当剑侠传》(内蒙古人民)、《血泪鸳鸯剑》等。

        14 萧浩然:(1914—1990)辽宁辽阳人。生前为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会员。1953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拜宋桐斌为师。1955年曾为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水浒》100段,并于1956年元旦开始播出,反响强烈,得到广泛好评。拿手书目是《三国》、《春秋》、《水浒拾遗》、《邹应龙》等,也说过《节振国》等新书。

        • 家园 【文摘】评书师承关系表4(补)

          15 芦仁堂:(1920— ?)辽宁昌图人。原名芦栢祥。生于1920年6月8日。十六岁时在哈尔滨拜李俊岚为师,学会全部《大隋唐》、《明英烈》等长书,曾辗转四平、长春、呼兰、牡丹江、北安等地。1948年参加黑山县曲艺团,从艺多年;1963年到锦县红光曲艺社。1953年于四平聚英茶社,结识张青山,二人相交莫逆。张青山亲传《梁山复仇记》一书,此后即为其拿手书回。有徒弟徐洪贵等。《梁山复仇记》与《水浒外传》(袁阔成本)一同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16 郭仁鹏:(1938— )辽宁盘山人。系中国曲协会员,盘锦市曲协副主席,盘锦市文工曲艺团团长。十八岁拜程怀玉为师,后又拜李俊岚为师。常演书目有《兴唐传》、《梁山后传》、《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风尘剑侠》、《节振国》、《桥隆飙》、《烈火金刚》等,1983和1985年两次应邀到北京演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