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古罗马人是如何“跑”到甘肃永昌的 -- 任爱杰

共:💬10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古罗马人是如何“跑”到甘肃永昌的

    古罗马人是如何“跑”到甘肃永昌的

    魔鬼异教徒

      刚才在网易北京社区世界历史论坛,我再次看到发烧友们讨论克拉苏远征军余部的后裔在甘肃的问题,我觉得就我所知谈谈这如何由一个联想变成事实(在媒体中可以看到甘肃永昌哲来寨的居民已经把自己当作罗马人了)或许是有必要的。

      

      就如我们现在常看到的亚洲游牧民族的权威历史著述多是来自欧洲人一样,最早把克拉苏远征军与汉甘延寿和陈汤郅支城击匈奴一役中出现的“罗马人”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汉学家H?H?德效骞教授,根据这一联想1947年他撰写了《古代中国之骊禊城》。

      这种联系看上去有一定道理,克拉苏前53年越过幼发拉底河在卡尔莱一战中,全军覆没,近万人被俘,克拉苏及其子均死于安息人之手。这批罗马俘虏被安置在马基亚纳(Margiane,呼罗珊之旧称)的安条克城(Antioche),巧的是安条克城正是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修造的城堡。而甘延寿和陈汤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击匈奴之战发生在前36年,两次战役相距17年,应该说1万罗马俘虏总该有部分人能再活17年吧。德效骞教授的联想全部来自“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阵),讲习用兵”和“土城外有重木城”,据说,这是古罗马军队的标志之一。

      我们知道古罗马方阵队形异常紧密,的确可形容为“鱼鳞阵”。中国关于鱼鳞阵的记载描述最早不知出于何处,到唐朝的颜师古解释“言其相接次形若鱼鳞”的确已经是很晚近的时候了,不过我相信古中国史中当有更早的记载,虽然《孙膑兵法》中云“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并没有鱼鳞阵之说,但并不意味着当时不曾存在过鱼鳞阵,否则《汉书》亦不会以此名之,如有知者还望告我(日本人的历史中经常出现鱼鳞阵)。但是,“重木城”是否是古罗马军队的独创就很难说了,至少在我看过的古罗马战争史书中找不到类似的描述,如果是指木头扎的营盘,那何必去附会罗马帝国?不过,木头城常见于中亚国家,这倒和《汉书》的描述联系更紧密。

      

      总的说来,克拉苏七个军团的残余在17年后出现在3000公里远的另一地方,虽然属于“历史上小概率的事件”,但很难证明不会出现这种巧合。――只要你仔细翻书,广泛联想,没什么意外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更意外的是,这支很不幸运的残余罗马人留下了后代,而且是相貌、体征、习俗、性格与2000年的祖先有一望而知的相似,这就需要非常伟大的想象力了。

      不过,这个伟大的想象力还是来自德效骞教授,他研究证明,甘延寿和陈汤把这古罗马人安置在骊禊城,而汉人曾收到过安息王送来的犁禊幻人(或眩人,魔术师?),这个犁禊被认为是“大秦”(罗马帝国)的别称,那么骊禊肯定与犁禊是一回事,有了这个伏笔,就等后人再次发现他的发现,然后再到实地找到证据了。

      似乎不必去考察骊禊县的设置是否真如德效骞所讲的那样,光是出现“鱼鳞阵”的那段历史文字就足够对这一说法构成难以辩护的颠覆,这段记载全文如下:

      “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帜,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城上人更招汉军曰‘斗来!’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J为前,戟弩为后,?n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重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之。

      初,单于闻汉兵至,欲去,疑康居怨己,为汉内应,又闻乌孙诸国兵皆发,自以无所之。郅支已出,复还,曰:‘不如坚守。汉兵远来,不能久攻。’单于乃被甲在楼上,诸阏氏夫人数十皆以弓射外人。外人射中单于鼻,诸夫人颇死。单于下骑,传战大内。夜过半,木城穿,中人却入土城,乘城呼。时,康居兵万余骑分为十余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夜,数奔营,不利,辄却。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康居兵引却。汉兵四面推卤?J,并入土城中。单于男女百余人走入大内。汉兵纵火,吏士争入,单于被创死。军候假丞杜勋斩单于首,得汉使节二及谷吉等所赍帛书。诸卤获以畀得者。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汉书●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这里面很清楚的说明,生虏和降虏全部都交给了当地的西域国家,而不是像德效骞所言带回了张掖郡,专门设置了一个县来安置这些人――145人需要专门设置一个县吗?此外,还有句对“罗马说”很不利的文字,“土城外有重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虽然“重木城”,但罗马人是用标枪而不用弓箭的。

      至于《汉书●地理志》中有将罗马俘虏安置记载的说法,我不知道这是依据什么版本,我是个穷光蛋,查的是电子版,上面只有一句话“骊禊,莽曰揭虏”,没有交代来历,只说了王莽同志新起的名字,班固写《汉书》的时间与郅支之战时相去不远,如果是安置罗马人新设的县,他应当会写上设置时间,而且,在《汉书》中,犁禊、骊禊是分的很清楚的。更有可能那是与张掖郡同时在武帝时代设置的。

      按照道理,到了这里,一切都该结束了,就算克拉苏的残留部众在17年后还活了下来,就算他们找到机会集体逃跑,而且又非常幸运地被只剩下三千人、匆忙赶来落脚的北匈奴人捉到重新武装起来,又更幸运地被甘延寿和陈汤率领的汉、西域联合军队全部再次俘虏,而不是出现在那“千五百一十八级”中,这段历史就该就此打住了。

      不过,德效骞既然可以发现罗马士兵,难道就不许我们的记者发现那“145个古罗马人”后代么?德效骞播下的种子必定要在记者那里结出最大瓜。虽然这回似乎又是外国人(澳大利亚教师戴维?哈里斯)赶了先,或许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关意权父子也有很大功劳,总之,我们的媒体没放过这次机会。

      这个瓜几年前在兰州北部永昌县城南10公里处的者来寨(一说“哲来寨”zhelaizhai)被发现了。最不可思议的是,记者们采访到了许多黄头发的村民,村民还说以前有蓝眼珠的人,只不过没等到今天的记者就死去了而已。除了表面体征的惊人相似,另据报道,科研人员抽血检验证明了当地居民有欧洲血统。不但如此,报道中,那里的人们性格豪迈奔放,喜欢斗牛,还爱吃一种类似比萨饼的面食……

      记得当年美西战争时,美国某媒体在报道西班牙统治古巴发生的“新闻”以挑起美国人民的愤怒时,后方大本营给前方记者发的一个著名电报是:快给新闻,我们需要战争!

      同样的话用在这里也是合适的:快给我证据,我们要古罗马人的后代!!

      意大利半岛的古罗马人是黑头发黑眼睛的南欧人,而黄头发蓝眼珠是北欧人的体征,且都是隐性基因;更晚的元代大规模移进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人通婚范围要比过去的异族与汉族的通婚要少得多,但回族与汉族在外表已无区别――谁顾得上这些呢?我们要的是古罗马人!

      既然有了确凿的新闻证据,那么历史也须重新写过,修史幅度最大的是《了望》杂志一篇《古罗马失踪军团来到甘肃的历史已查明》的文章,它把这些罗马后人的祖先从145人的战俘扩编至6000人,先于克拉苏死去的小克拉苏活过来成了普布利乌斯修,最后“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6000余众拼死突围”,后被甘延寿、陈汤收编……

      我记得1997年看过惟一一张古罗马后裔的照片,大约那是记者认为拿得出手的照片吧,黑白的,看上去头发颜色的确浅,但是,拜托,那一望而知就是个汉人啊!“眼窝深陷、身材高大、头发黄色”之类的精心编织的文字实在抵不得一张照片的解构。

      想知道一个不与外界通婚的异族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会变成什么样子吗?到湖南桃源县去看看被左宗棠移过来的维吾尔人吧,这才一百多年的时间,何况2000年。

      记得一位古罗马村的村民对记者说:这辈子最大愿望就是回到故乡罗马去看看。

      ――从报纸上我们已经看到,永昌县城到处耸立着以“罗马”、“骊禊”、“犁禊”为名字的建筑物,假如这股热潮还可以继续维持下去或被再次炒做起来,那里出现一两座小型的竞技场,你可千万别奇怪。

      什么是扯淡?这就是啊!

    • 家园 认错了祖宗

      就从这几点上就可以看出是不学无术的炒作。罗马人恰恰不是黄头发蓝眼珠,这帮人炒作也认错了祖宗。还斗牛比萨呢,呵呵,罗马人吃比萨吗?还抽血检验有欧洲血统?哈哈。怎么检验的?中亚和甘肃本来就是白种人的居住区,但和罗马人什么关系?

    • 家园 旧回复

      我认为这位先生的文章可读,但是缺点在于有点儿老气横秋,因此没有认真去写,才让我能够从容反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对这个专题的论文。虽然张教授的文章和萨观点迥然不同,但是考据精辟,文字华美,客观的论述而没有任何人身攻击,是学术讨论的典范,的确是大家风度,萨钦佩得很。

      *************************************************************************

      这篇文章我看过,作者看来是历史大家,但是因为写得随意,也有些地方就不严谨。随便说几个例子吧。

      鱼鳞阵的来历,他没有进一步考证,它的出现比孙膑要早得多。鱼鳞阵,原名鱼骊阵,是郑庄公对周王作战的独特进攻性车战队形, -- 那不是更和罗马无关了? 不是的,随着车战逐渐退出战场,在东汉,这个阵型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含义,韩遂在河西作乱期间,当地太守曾有出战战败时采鱼骊阵自保,节节后退的记载,可以参见《三国志》有关记录。这是一个步兵的相互掩护后撤的阵型。确切地说,类似于罗马军阵的变种。罗马军队退却的时候都是面向敌人,交错掩护,所以他们的对手要击溃他们的口号是:“让我们看看马略士兵的铠甲是怎样在背后结住的吧!”因为他们一旦背后朝敌人,那就是军阵溃乱,不可收拾了。

      关于克拉苏残军,萨文的历史观点是克拉苏之子普可琉并没有战死,而罗马残军也不是指的放下武器的安条克部队,而是在当时拒绝放下武器的军团,他们不可能突破帕提亚的防卫西归,才采取东进迂回的策略。大家都明白,降卒是不可能保留完整的建制和长期的战斗组织的。关于普可琉为什么被认为没有死,萨文中已经作了说明。而上面这位朋友显然没有注意到罗马和帕提亚军队交涉中对于罗马人战死被俘虏人数和参战军团人数不符的记载,罗马曾指责帕提亚隐瞒了部分罗马军人的下落,而帕提亚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关于陈汤匈奴之战,所谓城中射箭,那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 守军显然包括单于的本部匈奴军,含他的女卫部队,这支雇佣军就算是不采用射箭的战法,也不能不让匈奴人放箭吧?这位先生看来是缺少一点儿军事常识的。

      斩杀一千多人,俘虏一百多人,是正好和单于的亲信部队相符,交给西域各国的,也正是这批人,因为一百多人无需安置,正好向一直惧怕匈奴的西域各国宣示汉军的胜利,一国五六个,和现在游街示众差不多。而普可琉的雇佣军,郅支残暴寡恩,连老婆都杀,萨以为这支老兵油子的部队没理由效忠,他们的防御阵法相当有效,但是夜间康居骑兵的失利显然使他们对于战争的胜负看得清楚了。退出战斗,留下单于自己的卫队玩命应该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至于这支军队的人数,假如只有百十人,那根本不值得一提,汉军好几万,偷袭,唯一的选择就是突进去,兵贵神速,怎能给匈奴夜间救援的机会?那简直太玩票了,拿自己的脑袋作赌。(还是作者缺乏军事常识)这里面也许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守军绝对超过百人,否则汉军不必如此忌惮;第二,罗马军布阵正面宽百人的方阵,这是合理的。

      至于军队人数和后来城市的设立,某以为那是按照民族划分的,骊轩应该是收容到达西域的西方人的城邦。即便是当时普可琉的军队,估计也包括希腊雇佣军的残余人员。否则一两千个大老爷们,也不成其为一座城。

      最后,骊轩的研究不是记者的炒作,七十年代中国历史界就有这方面的研究。萨本人接触这个论题是八十年代随韦清远教授的西北考察团到西北的时候,那个时候可没有炒作,考察团里面也有不少争论。但是永昌的出土文物的确有他的特色。

      西域,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没有人能够说完全揭开它的面纱,带翼天使像,那绝对是欧洲教堂里的风格,克孜尔的库车武士,是伊朗的装束,南疆还有巴格达的“中国总督”被中国军杀死埋骨的地方。这位先生简单的归结为记者炒作,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人种么,军事思想是不需要人种继承下来的,它是一个知识体系和传统。当地人有些白种人血统不奇怪,您要是见过罗布人还要奇怪呢。这不能说明他们和罗马有什么关系,但是要是说当地没有白种血统,老萨倒要奇怪了。这个很多人都知道的。

      马超军团,充其量是一个猜想,只不过是希望我们能从一些更灵活的角度审视历史罢了,不算主义之争,所以争论中大家认为它对也好,不对也好,老萨都觉得有理。

      不过说到写文章,就是另外一回事。萨一般不愿意对人无礼,但是如果有人无礼在先也不会太客气,这位“扯淡扯淡”的可不是老萨先开战端。

      看来萨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 而这位先生的想象力是不是太不丰富了?好在萨不是历史学者,不必承担考古的责任,但是连猜想都不可以,这位先生以为自己是尼采么?从那句拜托看,颇有鲁迅遗风。这样做也不是不可抑,但是有个前提,你比我多走一步。历史问题上,萨看不起坐办公室的研究人员。其实萨也是坐办公室的。具体到这个问题上,看来这位先生是翻学报翻出来的结论,谈西域,您到西疆走一次,体会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看看当地风格独特的风情和文化遗产,永昌,您也去看看,不要停在纸上,然后

      -- 您有资格来用这种语调讨论西域问题。

      • 家园 马超的方阵有可能,但我认为罗马人后裔肯定是抄作

        老萨提出马超使用类似古罗马的方阵小弟认为没什么问题。马超的确使用了这种阵型,他住的地方又和西方交流密切,可以看作中国和罗马两个东西方文化军事最发达的国家交汇点。所以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且后来五胡时这里不还出独具特色的重装步兵吗。

        上文作者主要是批驳发现一村古罗马人的假新闻,小弟比较认同。这是因为如今这种荒唐的事不少,比如前一段还有一少女号称是一西汉王妃的后代且有"专家"考证。这有个关于后代定义的问题,其实经过几百上千年,中国又一直内部迁移交流不断,谁其实都有可能是任何一位和中国沾边的人的后代。小弟要是说是周文王后代,大家没有异议吧

        至于说西北有些居民体貌有些特异小弟倒有发言权,我是根红苗正西北人,个人感觉西北人的特点不是很明显,可能我住得还不够西不够北。其实谁知道我们周朝秦朝这些发源于西北的祖先长什么样?没准就是高鼻卷发呢,毕竟来自蒙古,东北的民族后来大批长住中原了,小弟见过一些外蒙古的人,他们的圆脸,单眼皮特征极其明显,如果这是显性基因,混上几代我们绝对会把高鼻长脸的人当异类的。

        • 家园 看清楚了再说,请问阁下是否是少数民族同胞?

          我说的体貌查别是西北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同胞的差异。

          • 家园 在下见过的回民多了去了,绿眼珠的倒从未见过

            我老家一条街道有半街回民,从来没感觉他们长得有什么特别。阁下去过西北那早晨出去吃豆腐花蒸馍羊肉泡时有陌生的感觉吗?作这生意的有很多回民。还有马家军的几个领导,那都是正宗回民,阁下看看他们照片,有什么特别吗?w我说过自己住得不够西北,还没过河西走廊,您要是在那里发现一碧眼回回我没发言权,但要说宁夏的回民和汉族长得能分辨出来,我绝不相信。要说分辨,也主要靠其衣着举止。

            • 家园 那你就更应该去河西走廊见识一下

              那里的回民眼珠颜色较浅黄。至于那个绿眼珠的青年农民,是我在武威市南门遇到的,我当时向他打听怎么去电力局,只是注意到他的眼睛和笑容,以至于没搞清他提供的线索,没有问他的民族。如果你真对他有兴趣,可以去武威南门转转,说不定能碰到他。

              我指的有差异是严格意义上,况且我并没有自称这方面的具有绝对发言权的专家。我讲的只是我看到的。

        • 家园 老蝎阿

          先不管马超啦,忽然发现CCHERE.net开通了,这个爽阿!

          您的观点很有道理,我觉得其中军事思想继承和人种继承的区分极有价值,天倾西北信不虚也。

          • 家园 同爽同爽,俺说这两天缺什么了呢。

            原来以为是西西耽误了俺干正活,没西西却是没心思干活。

    • 家园 严格上讲回族和汉族体貌上还是有区别的,就像

      西方人看东方人都是一个面孔,很难区分。犹太人,我们看都是深目高鼻的洋人,可西方人还是能区分出来的。

      西北当地人很容易就能区分出来是不是少数(西北一带的汉族居民尊称回族同胞为少数),不管他是否戴着白帽子或穆斯林头巾。我曾经就在河西走廊见过一绿眼珠的农民青年,至今我还时常想起他憨厚的笑容。

      永昌有个骊景村,据考证这骊景就是一个典型的古罗马词汇Legion (兵团)。

      总之,有没有,是不是,不应该光坐在家里查资料,应该去考查,证实。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