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漫谈】黄仁宇、《天龙八部》及其他 -- 外务府行走

共:💬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漫谈】黄仁宇、《天龙八部》及其他

2000年寒假的某一天上午,小吏正在大学的自习室里对着托福词汇发呆,随手扯过一张别人扔在桌上的报纸,赫然看见黄老先生的讣告。小吏当时的第一个想法是,黄先生在世纪之交撒手人寰,也算是求仁得仁。为何?黄先生一生怀着爱国热忱,投笔从戎,颠沛异国,修史明志,学贯中西,激扬文字,无非是想给中华民族找一个千古教训找一条复兴之路。他找到了(当然是他自己认为找到了):就是所谓的数目字管理。在他晚年的诸多著作中无不欣慰地指出,中国经百年忧患,终于开始走上了数目字管理的道路,此后资本聚集、商业昌达、政治清明都将是自然而然之事。对一个学者来说,有什么比亲眼看到毕生追寻所得出的结论正在付诸实现更幸福,对一个海外赤子而言有什么比相信祖国已走上康庄大道更快乐。小吏相信黄老先生临终之时一定是欣慰的,这对一个历史学家来说也算是莫大的幸运了。

小吏算得上是个“黄”迷了,除了黄先生最早的那部《明代税收制度研究》因为太过专业而望而却步外,阅读收集了大陆出版(正版、盗版)的所有黄先生著述。但小吏以为,但就学术而言黄先生更多的是一个从西方视角看中国的“历史学家”,但又不够纯粹。且听小吏慢慢道来:根据黄先生生平(具体可见《黄河青山》一书)来说,他是中年以后到美国才开始学术生涯,和如今无数的“寄托”族一样从学术训练的点滴做起。所以,他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典型的西方式的。他整套学术体系的切入点是明朝的税收制度,或着说是经济史研究,由此阐发出一整套的“数目字管理”的理论体系,此后他用这套理论讨论整个中国史和世界近代史(可看《中国大历史》和《资本主义和21世纪》)而终生再未离开一步。这种由个案到理论,由理论到阐释的学术路径正是西方学术研究(至少是社会科学类)的标准路径。和中国的史学研究方法大相径庭。这里可以打个比方。

大家都看过《天龙八部》吧。小吏记得里面有一段说,吐蕃高僧鸠摩志挟持段誉去挑少林寺,鸠本人会小无相功内力无人能敌,而少林寺武学博大精深,每个高僧能学一门就很不容易了,双方一过招,少林寺这边各种本领轮番出场,而鸠就凭自己的天资聪明,从对方那里学几个招式加上小无相功的内力打回去,少林高僧全不能敌,弄得心情灰暗无比,心说怎么还有这种大牲口,我少林寺的武功自己学一辈子还比不上人家三分钟的本事大,这不是天亡我吗?其实对方哪里懂什么少林功夫啊,不过是内力强罢了。其实中西方的史学研究就像少林寺和鸠摩智的差别一样。中国史学界讲究坐冷板凳,皓首穷经,才能有点建树。而西方学界最重视理论创新,理论指导一切,理论解释一切。不过这理论是从那个犄角旮旯里发明出来的,有说服力就行。只要有了理论(不管是政治、经济、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生物学)就可以解释各种历史现象,年纪轻轻书一本一本地出,这叫有成果。

回到黄仁宇那里,其实他的数目字管理以小吏的浅薄学识看,和西方马克斯韦伯的资本主义伦理理论非常相似。他们其实都认为人类发展的道路标准都是一样的,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和道路,其他民族能早一天转到这个道路上来就早一天发达,而转不过来,自然有转不过来的道理,但你无论多痛苦多艰难都要完成这个转变。为什么?因为经济原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可为什么说黄仁宇又不是纯粹的西方学者呢?因为他又多走了一步,到了大历史观的层次上。而现代(注意是现代)西方学界主流最痛恨就是这种包罗万象的宏观历史理论。这里有点矛盾,确实,你可以说我手里有一种理论,我可以用来解释好多问题或用好多个个案证明,OK没问题。可你说我发现了某某历史有某种深沉的、宏大的规律,无论怎么变化历史都逃不脱这种规律,他们就不爱听了,因为他们觉得历史也是一种科学,既要证明也要证伪,而你说的那种规律是哲学,不能证明和证伪,不算科学。(这里面东西太复杂了,扯远了。)所以黄先生终其一生,在华人圈里名声大噪,在美国主流学术圈却始终不甚出名。

拉拉杂杂说了半天,只是想告诉诸位,看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著作时要注意他们研究中的学术背景。找出他们的理论脉络,才能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局限性。哈哈,历史本没什么对错,说的人多了,好像就有了对错,可要小心啊!

家园 一开始很喜欢黄的书,后来觉得他的论述有点大了

不好意思啊,我其实一开始也是很喜欢黄的。

对他的东西有一点看法是从他对于49年以后的一些事情的解读。比如底层结构什末的,个人感觉他好像是坐在美国的书斋里看中国的现实,用某些理论上的东西去套,可就我个人所知,他套出来的那些结论,很多和实际情况并不一样(当然也不能怪他,很多西方学术圈的学者,对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都有严重的误读,不管他们是痛恨还是热爱中国;所以才有了教授学习文革,文革是女权运动之类的啼笑皆非的笑话)。

另外我对他的大历史观也有一点怀疑,可能是因为我是学自然科学的,总是觉得有一点玄,让人觉得太大了,可能也就是你说的第二点。

不过无论如何,当年在国内读本科的我,看到他的独特的从财政问题入手的新视点,都让我犹如醍醐灌顶。另外他的经历也让我唏嘘不已,人到中年再从异国从头干起,最后还能拿到终身教职,实在是不简单。

家园 兄所言甚是。还有一本书,不知兄看到过否?

当国内第一批读者看到万历十五年时,好多人都惊呼:啊,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这就是当时思想刚解放时人们的心态,也是黄先生对国人影响很深的缘故。其实正如兄言,外国人好多理论都是隔靴搔痒,看似吓人其实不值一驳。对黄仁宇的理论,小吏觉得作一家之言即可,不必看得过高。除了万历十五年,黄还有一本书小吏觉得很好,不过国内好象少见。好象叫“以大历史观点评《蒋介石日记》”。我买的应该是盗版的,错字甚多,而且半文半白。里面除了用他自己拿手的理论外,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蒋个人的作为分析也很透彻,许多评论放在当前的时事也很适用。

家园 我也是..

不过不知道你喜欢的黄和我喜欢的黄是否一样...

家园 历史本没什么对错,说的人多了,好像就有了对错---妙哉此语
家园 我更爱看他写的故事,《赫逊河畔》,《关系万千重》。。。

《黄河青山》定价45圆,翻了翻,除了多了几张照片,好像没什么太多的新东西,一咬牙,没买。

家园 我这个人没有受过人文社会科学的专门训练,谁能告诉我

数目字管理这样的理论,属于历史学研究的范畴么?

家园 第三段和第四段有些困惑,或许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

看中国古代,定性的本事实在是太强,几乎一下子就搞通了一切宏观道理,以至于到后来一直没有能够发展起定量为主的自然科学来。目前在走的路是从形而上--》形而下,从定性的理论到更多的以定量的事实或者分析为主。

西方,正好想反,是从定量为主--》有定性的理论指导

两者正在相重合

家园 我觉得西方的特点在于分科,每个问题都变成n个小问题

然后再解决,中国喜欢用一个道理把所有的东西都说明白。

家园 西方人从实用的角度。东方人从认知的角度

从实用的角度,必然需要知道具体的功能和结构,必须能够创造或者是复制。

中国则是从认知的角度,一旦认为弄清了道理,就满足了,并没有必要去实现什么东西。中国,古人多哲学家,哪怕是春秋战国,也是讲道理来服人的多,打仗服人的少。

这种差别怎么形成的,也许是和地理环境有关,也许是和是否有共同的语言有关。大家都有同样的语言,讲起道理来恐怕会比讲不同语言的要容易的多,谈判出结果的可能性也多的多。

所谓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也是有道理的。

家园 我觉得你说的恰恰相反
家园 不懂,不过我发现大多数老外尽管数学计算不行

但他们分析图表的能力很强,很会从曲线中发现问题。总之他们的却很重视数字,比例,图表,统计。这也导致了相应的软件很发达。

家园 这个TOPIC 比较有点意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