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一篇生态农业的实例介绍 -- 林小蒸

共:💬50 🌺5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推荐一篇生态农业的实例介绍

关于土地的道德,已经被所谓现代农业遗弃很久了罢...

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这些...

一个“犟种”的7年

补充几句:

我父母当年下放的农场就是棉产区,我从小做过从棉花撒种,间苗,施肥,打顶,打农药,以及最后摘花等几乎所有与种棉花有关的农活.包括最后的棉杆也是要拔出来抱回家做柴禾的.一个循环.

而杂交种子,化肥,农药等的确已成为现在的农民离不开的东西,大部分的成本也都在这里.但即使如此(或者是,正因为如此),土地却越来越贫瘠,产量也无法保证.而像休耕,施农家肥等传统做法越来越少见.

文中提到连邻居也不肯学习主人公的做法,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主人公的做法太辛苦?太麻烦?还是大家已习惯了所谓现代农业的做法?

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否做到让人与土地和谐相处?

家园 这个case一定要顶一下

这个人是真真有个性有追求人

某自认做不到,但可从学之。

不过这个不看电视、不上网,多少还是有点固执了。

或者可以不做文字及影像的奴隶,但某还是不努力了吧

某虽然做农村,但不懂农业。对有机农业更多的是田园诗的感情。汗一个

有机农业若果只是人力成本和心力成本的话,某认为村里还是应当会有人从之的,尤其是经济收效如此显著。

不晓得河里有没有哪位懂行的来说说。

其实某倒是有个担忧。某虽然不懂农业,却还知点农业政治的皮毛。再汗一下

“典型”模式在我国农村一直屡试不爽

就是啥啥事都先树个典型,这典型一树就有各种隐性资源进入

最好的例证是卢跃刚《大国寡民》中的烽火。

烽火公社的时候,地的产量都比临近村庄要高,因为有县里为了扶植典型送来的各种农用机械,电线驾过来免费用电车水。而这些周围的村庄连望都望不到。

于是“典型”其实就变祸害了

所幸,安金磊现在看来还不是个典型,也希望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典型,不管是政府的、媒体的、科学界的、乃至各种NGO的。

安金磊种他自己的地,众人就不必把各自的梦想加在他身上了吧。是为安金磊之福,也当是有机农业之幸。

不过现在仿佛典型运作就要开始了,不知道会如何。

还好河北枣强离得倒不是太远,应该看看去。

家园 好文章
家园 谢谢!

那是我的目标,人应与万物和谐相处.

家园 谢谢,基本同意

说他不看电视不上网,不知道是不是记者故意这么写的.毕竟这类文字通常还是有点不够平实,经常可能走到矫枉过正的路子上.

至于"典型"的问题,政府树的典型通常会有额外的支持,但这种民间自发出现的"典型"相对要好一些.而且,目前为止,按文中所说,连他的邻居都不肯学他,估计不会出现一窝蜂向他取经的盛况...其实,我相信若真有人远道向他取经,那该是真正对生态农业有兴趣的人...

如果老兄有时间去,希望能来这里说说你看到的情况,呵呵

家园 那你得等一阵阵啊

一切顺利的话,某10月底以后应当可以晃荡一段了。

地址小本上写下了。

关于民间自发出现的“典型”

政府的典型都是从民间自发出现的case里挖掘出来的,媒体的推波助澜过去60年一以贯之

要不是有媒体——文化人的工作,毛哪里会知道烽火?大寨、小靳庄都是媒体从民间发掘来的啊

但这都不是最糟糕的,某这些年接触过一些NGO(有完全的国际NGO,有完全的民间草根NGO,有跟政府千丝万缕的NGO)呵呵,典型运作的方式一样样的

所以,希望安不要被打搅,按他自己的方式种他自己的地

旁人要把田园诗的幻想加诸于安,那就折损安了。

安的办法要是能奏效的话,我想应该会有人学的。

我国农民从来都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的主。

某在西北农村见过七八十的老头在坡度超过45度的坡地上耕种,某当时是4只脚爬上去的,老头跟儿子媳妇在犁地点种。

现在看来市场调节的作用已经出来了,安家的棉花卖得比别家好。

政府的政策是不是也需要相应地倾斜呢?某是指对生态农业啊。这个好像还需要再想想。某是被过去几十年的农业政治吓怕了

呵呵,某正好打算去看看华北地区的民俗,可以选择枣强,顺便看看安的村庄、安的地。

去的话一定会知会一声的。要多谢楼主给的信息

家园 如果不能解决人力成本的问题,这种做法注定是个小众行为

好像央视新闻调查里也介绍过一个农村问题专家在河北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具体叫啥名字忘了。

家园 这是现代的修行者啊!
家园 我知道美国有一个华人基金也资助这种项目

好象是叫华黎?做的还不错,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一个项目要做得好的关键还在当地人的素质。一是要勤劳自立,一还是民风朴实。

家园 记者的报道有些夸张

老家在四川农村,印象中不曾种过棉花。我虽然没有棉花种植经验,但是根据我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推测,该记者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经验,报道内容有夸张。

用后的玉米面粉拌上瓜果菜皮,就成了狗的美餐

在四川农村,狗一般不吃玉米面的,也许河北的狗习惯吃玉米面。但是据我所知,狗是不吃瓜果菜皮的,河北农村的狗有些特别哈。

他的棉田边上,玉米和芝麻像卫兵一样排成直线。

昆虫不傻,它们会飞越棉田边上的玉米和芝麻,飞到棉田中间去祸害棉花的。

金磊宁愿相信土生土长的、“经风雨多年”的种子:“本地的种子就像土生土长的人,肯定最适应这地方。”

据我所知(记不起出处了),中国土生土长的棉花纤维短、产量低,所以才引进印度棉花品种(肯定在1949年以前,具体时间待查)。主人公相信的“土生土长”的棉话品种恐怕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地品种。

退一步说,在农家肥广泛使用的80年代以前,四川农村没有杂交良种、没有大量施化肥和农药时,四川的水稻品种亩产非常低,每亩只有500斤左右。再往前说,1949年以前,中国广大农村没有化肥也不使用农药,完全是100%的绿色农业,可是四川水稻的产量更低,大家伙连饭都吃不饱。

文章给我的感觉是:是现代科技害了农业,应该完全回归绿色农业。实际上,这完全是记者的煽情。要是绿色农业那么好,产量那么高,改良品种干什么?回到明清时期的纯“绿色农业”算了。

记者根本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村。

家园 可能“狗”字是“猪”字之误吧,哈哈!

用后的玉米面粉拌上瓜果菜皮,就成了狗的美餐

家园 我同意记者有点夸张,或者不够了解农村

我在下面回帖里也说到了这一点.所以期待"归去"河友能在实地了解后带来更翔实的信息.

"玉米面粉拌上瓜果菜皮"这句,我也怀疑可能是"猪的美餐".不过农村的土狗如果从小喂惯了这些,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所以还是期待归去河友去看过之后的反馈,呵呵

至于棉田边种植玉米和芝麻,文中说了原因是

“蛾子更喜欢玉米,有了玉米就不往棉花上去了;蚜虫不喜欢芝麻的味道,会远远地躲开,棉花也就沾光了。”原来是一个诱引、一个驱避。

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有一定效果的.随便搜了一下,也有论文里提到

用来作混合种植的作物主要是紫花苜蓿、三叶草及其它一些高秆作物(如玉米、高粱、芝麻等),这些作物除了有利于天敌的增长外[1,5,63],同时还是靶标作物上主要害虫的诱集库[5,47,61].

所以对这一点我倾向于相信.当然,可能做不到100%,但应该会比没有种玉米芝麻的地里害虫要少一些.

至于改良种子,以及化肥农药的益处和害处等,这个话题不是现在才有,争论也持续了很多年了,至今也不能说已有定论.我之所以推荐大家关注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觉得在目前所谓现代农业方法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应当允许有其他方式的实践存在,并让更多的人知晓.至于到底是好是歹,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安的邻居不也没有向他学习嘛.

总之,多一些不同的声音出来,是好事.

家园

在现代大农业的大环境下,这种实践只可能是少数.就像梭罗的生活方式一样.

也正因此,这种声音会比较小,比较少.所以我才推荐一下.呵呵

家园 某种意义上罢
家园 这种做法的确只能是小众行为

也可以说是项目实验罢.

这种小规模的实验,如果没有人关注,也许最后就泯灭于现代化大农业的大环境里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