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复活的军团》说几句可能让大家扫兴的话 -- 任爱杰

共:💬30 🌺2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关于《复活的军团》说几句可能让大家扫兴的话

《复活的军团》拍的不错。编剧导演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但是也存在几个问题:

1。第二集中关于标准化生产有故意拔高的倾向。从影片的解说词来看,作者有意让观众认为秦朝的武器生产是通过一个层层负责的体制将一套工业标准推广到全国,从而在各地不同的作坊里生产出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也就是说,在近代才出现的全面质量管理,在两千五百多年之前就在秦国出现了。

这未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当然,作为一种概念,层层负责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尤其是要在通讯技术极端落后的广大的地域中实施这样的管理就有相当的难度了。

就说这个误差的问题。要在没有机器的帮助下用手工做到成品和范本的误差在几百分之一之内是需要极为熟练的工匠的。这并不是随便从大街上拉个壮丁来就能干的事。而训练一队这样的工匠是需要时间的。这就决定了工匠的数量不可能太大。也不可能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所以更加有可能性的是最优秀的工匠都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制造中心。这才便于管理。

即使如此,如果是大批量生产,需要的人手一多,质量也不容易控制。影片中也说了,兵器上只找到十几个工匠的名字。可见生产规模并不是很大。

皇帝用的东西当然是最好的东西。挖出一大批皇帝的陪葬品并不说明当时普遍的工业水准。这就好比现在能够把人送上月球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上月球一样。

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为皇帝的近卫军制造的武器的质量要远远高于普通士兵使用的武器。

2。对秦国的奖惩制度表述不清。商鞅制定了二十级爵位是没有错。但是晋升制度并不像影片中说的那么简单,只要砍下敌人的一个首级就能够晋升一级给田宅仆佣。如果晋升真的这么简单,立刻就会出现几个问题。

首先是军队中有分工,某些兵种例如步兵容易砍到首级,某些兵种例如射手很难砍到首级。单凭首级记功会造成各兵种之间晋升的不公平。第二,过分注重首级,打仗的时候士兵容易忙着去割首级而忘了打仗。造成没有必要的混乱。第三,爵位一共只有二十级。如果砍下一个敌人的脑袋就进爵一级,那么理论上说只要砍下二十个脑袋就位极人臣了。在战争非常频繁的战国,这会造成多少士兵拥有高级爵位?而且秦军动不动就以几十万计的消灭敌军,这又要多少土地才能够封赏有功的士兵?

同样,惩罚制度也不是略有过错立即把人变为囚徒甚至杀掉。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战国时战死的人已经够多了。人力资源就显得很宝贵。如果动不动把人杀掉,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人打仗,但是没有那么多人钟粮食的话,国家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所以,秦国的奖惩制度必定要考虑到这几点才能够有效的实施。影片中未免过于简单化了。

3。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解答。例如影片中提到的后勤问题。影片中外古今的一通说,却只说明了后勤供应如何困难,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到底秦军是如何解决后勤困难的。简单来说,并不是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就能够提供有效的后勤了。粮食还要有人运到前线去才行。第一集中提出的那个543万的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一个士兵在前方打仗则至少要有两到三个人在后方作保障还是必须的。

另外,影片中说的那戍守北疆的30万秦军在起义军逼近都城的关头行动迟缓。但是迟缓并不代表这支军队不存在了。对他们的最后结局如何,影片也没有交待清楚。

上面只是说一下这部片子里的小毛病。从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篇。

家园 任兄勾得我手痒

的确,当时层层管制下的标准化生产很难实施。

不过,秦是个对标准化很追求的国家,这在历史上倒不假,车同轨书同文就不说了,想起来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当年伺候韦清远先生西北考察,在西安看到一些出土文物,很有意思。

比如一个正方形金属方筒,秦代的,下面转九十度接一个同样形状的方筒,这是干什么的?老头给我们讲这是建筑上用的。当时梁和柱子还没有用钉子联接的,用这样一个东西,一个方筒里插梁,一个插柱子,就固定了。您看,古人聪明不聪明?

还有咸阳火车站出土的一堆东西,看起来是一些烧熔烧残的铜条和铜疙瘩,并不起眼。

老头说这可是国宝。

怎么是国宝呢?经考据,这些东西,原来都是秦朝官府所存的国家标准。铜条,是尺,就是长度度量标准,铜疙瘩,是权,就是秤砣,重量度量标准。估计秦朝的国家标准局就在咸阳火车站附近。为什么变得这样惨呢?那是楚国人干的好事。

您看,这些铜条铜疙瘩讲的却是一个完整的古代故事,从秦朝统一天下度量衡的威严,到对“楚人一炬”的证实。。。

家园 我也觉得里面把秦想得太厉害了

看走廊里一篇文章中说古罗马帝国初期一亿人口才29个军团30多万人,我相信这个数据水份不大,因为帝国刚建立时,也就是最鼎盛时仅因为在莱茵河附近被日尔曼人歼灭了三个军团,雄才大略的奥古斯都就傻了眼了从此帝国再无力向北扩张。

秦国国力比那时的古罗马帝国小得多,养那么多军队不可能采取精兵战略,顶多也就某些精锐部队比较职业而已。看着文章里的描述感觉秦军就象老谋子片子里的那支铁甲兵团,以秦国农民的能力似乎是养不起的。

家园 标准化的意义非凡,后来直到南北战争时才开始用这种方法,

也是制造枪的.估计一是标准公差的要求不是那么精确,

二是大规模的标准化只要解决了模范的问题就不是很大了, 如铸造钱币.不过这么数万的箭簇的公差都保持在0.83毫米真是了不起. 秦国的军工制造已构成一种完备的体系, 保证百万大军的武器供应.令今人不可思议的东西还是很多,如青铜剑的结构分铸工艺,铬盐氧化处理, 镀铬工艺.

其余和任兄同样存疑

还有一个问题是那时轻骑兵所用的弩弓, 在马上如何上箭,发射, 其效能应该是比较低.

家园 关于标准化,

比如周礼里面对很多东西比如宫殿器具的式样大小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考工记里对很多手工业的工艺也都有详细记载,比如几分锡几分铅的青铜适合做剑,做箭的又该如何配,箭头各部分比例如何等等。战国时七国内部也都有各自的度量衡标准,这里面很多都是作为一个王制的象征的东西。还有比如墨子的弟子用得剑都有多长之类的记载。可见古人都对统一制式很着迷的,不单单是秦人而已。按照这种早期标准造出的东西,像冷兵器这类粗糙部件,之间的互换,只要是国家控制兵工业就是很容易而且也是很自然的。

近代标准化的意义在于复杂器具的机件之间的互换性。我觉得如果像秦弩机这类相对精密构造复杂又需要好几个部件合成的东西如果部件之间可以互换,那才可以称为标准化的雏形。可惜原文中也只是猜测而已。至于其他例子,没有太大意义。

家园 任兄对于上首级和爵位的关系的看法尤为独到.

我以前还没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谢谢.

家园 太久远了。我们不知道的可能太多

随着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可能我们要重读历史了。

1。如:人迹罕至的森林中发现的木刻地图,只是个

官位地微的人的陪葬。

2。又如:为了抗击北方游牧民族而修的“直道”,

现在还依稀可辩。

3。还有:农民耕种也有法律。且十分具体。

没有留下太多资料,对那段历史还是太模糊了。

但有一点,古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先进的多。

这部记录片的资料已经详实多了。

家园 也谈关于标准化

  当时的标准化化当然不能等同于现在的标准化,当年的测量精度肯定是相当低的。

  我相信在秦以前,只要有了国学养的军队,兵器就会有一定的标准化。

  作为刀、枪来说,标准化的意义并不大,对于弩、箭来说没有标准化效能是很低的。你想一张弓的精度可以由使用者的熟练程度来掌握,但是如果箭的轻重,形状如果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统一,精确度能有保证吗?

  我想最初的标准化雏形应该是射手自己制箭的时候开始。当成了专业军队时装备都由全国各地的工匠制作,如果没有标准化射击精确没法掌握。

  在那个时候国家控制的标准化也不困难,如果是个小国模具可以统一制作,分发到全国铸造。对于大国可以由中央制作样本,各地照样做就行了。

  对于制作精度当然皇帝的御林军使用的最高,用量不太大也容易实现。普通军队使用的精度肯定会低得多。兵马坑中的箭头应该是御林军用的,所以精度相当高。

  看过一个节目,其中在当年楚汉相争的鸿沟这个地方,楚军这边拣到的当年箭头(汉军射过来的)都比较大;汉军这边拣到的都比较小。这不光说明了汉军经济、后勤要好于楚军,同时也说明了双方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在这种地方的文物才能真正说明当时整个国家的标准化精度。

家园 关于第二点任兄提出的疑问在下非常不解,摘抄一段任兄看看吧,呵呵

秦法规定,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杀敌一人,他家就可获赠一百亩田地。真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杀敌两人,就double,依此类推。多杀多得。杀得越多,得的土地就越多。而且杀敌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每杀一个敌人,除了土地以外,他还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的晋增。你每获提升一级爵位,坟上的树就可以多一棵,你还可以申请叫没有爵位的人当你的家臣。每月家臣要给主子服役六天,打仗的时候就跟着主子,给主子做饭、做菜、洗脚、喂马(这实在是个奢侈的大兵啊)。爵位达到四级以后,就可以申请当官,那就更有地位了,还不必再服徭役了(徭役是当时政府摊派的一种公益劳动)。第九级以上爵位,有食邑之权,譬如划给他三百家民户,他可以从中抽取租税,属于迷你型的封君了。

秦国一共二十等级爵。

但是,如果一个士兵杀敌累积二十人,那岂不就从最低一级升到最高一级爵位——关内侯了?那岂不要咸阳朝堂里都挤满了泥脚大兵的“侯”?哼哼,其实早在商鞅改革初创这些法家制度的时候,他就考虑了这一点。商鞅规定:士兵累积到第四爵“不更”,就不能再“更”,不能再升级了。但是,他斩首立下的功劳,可以用于给他的亲属升爵。

家园 古罗马采用不是义务兵役制。

只有公民才能当兵,后期公民不愿当兵,因此军团总是不满员。

对比同期的汉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动员能力的高低了

家园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技术性军事帝国

del

家园 还有罗马已从征兵制改成募兵制

经马略的军事改革,罗马军团从征兵制改成募兵制。正规军必须从罗马公民里出,辅助部队也只是从同盟国找。其实内战时罗马的军团数曾达到六十多个,后被乌大维裁撤到二十八个罢了。其时帝国边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已经没有等量级的对手了,皇帝当然没必要养着一群大兵吃干饭不是。日耳曼不过是块穷的鸟不拉屎的原始森林,住着一小撮喝得醉醺醺的恶汉,屋大维用得着和他们较劲么。

家园 这好象有些武断

秦国的军事技术好象不如中原,至少人家用铁了,感觉她象二战时的苏联,综合实力较高。

俺觉得中国历史上技术军事帝国应该首推宋朝,她们有多项很炫的独一无二之处,比如佣兵制,重甲步兵,绝对的制海权,还有火器,虽然都没什么用,但的确很技术,嘿嘿

家园 二级爵,要1+2 个人头,3级爵要5个人头,在网上就不是人头的事了
家园 关于二十级爵位

我记得,靠“首级数量”作为晋升标准的,只是士兵类的爵级,(即最基础的公士、上造、簪裹 、不更),而且也不是一个脑袋升一级那么容易。不过,基本上杀过一个敌人就算有战功(成为“公士”),有了战功可以有一份基本的土地,这倒是确实的。

到了“吏”以上(大夫以上),颁赐不同的爵位,就要“论”了。这是有名额限制的,和我们现在的职称评定一样,先要有个什么委员会来研究一番。在颁赐军功爵程序的三个步骤中,劳(军功、劳绩)是决定条件,论(评议、核实、查证)是必经程序。经过评议、论证所报军功,再决定赐给几级功爵。另外,据《商君书·境内》上说,“赐”是由军队决定,但赏赐的田、宅则是由获赐者的家乡落实。就是说,由军队向获爵者的家乡政府发出通报,由其家乡根据决定,分配给田、宅,并把获爵者的爵位登记在户籍上,赐爵的程序才算结束。

“吏职”的颁赐只到到第十七级(驷车庶长)为止。因为再上到第十八级(大庶长),就已经是“卿”了。这以上的颁赐属于王(皇帝)的特权,具体赏赐应该怎么给,则要看大老板高不高兴了。

总的来说,秦的赐爵是以军功、军劳为标准的。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靠“斩首级”或者“有力支援前线”都可以得到基本的颁赐,从而步入小康水平。两者相比之下,或许用砍脑袋的办法会更快一些,所以大家都去关注“首级”了。

至于《复活的军团》说:只要砍下敌人的一个首级就能够晋升一级给田宅仆佣。只能说明编导读书太马虎了。

附:二十级爵位:

公士、上造、簪裹、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