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李叔同和他的《送别》...转载 -- aokrayd

共:💬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李叔同和他的《送别》...转载

I like this song so much, so, enjoy............

------------------------------------------------

作者: woshixiaogou(woshixiaogou),

俱乐部:餐馆打工仔、失业者的感情世界(feeling_of_labors)

日期: 2004-03-08 16:08:07, 来源:未名交友

标题: 【知识技能】:Li Shutong and his "Song Bie"

-----------

Melody of Song Bie

http://all.163.com/culture/farewell2.mp3

----------

(http://sdc.fjsen.com/200304/text46.htm)

......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

(http://www.huaxia.com/20031231/00162011.html)

......

《送别》的曲子间接采自美国通俗歌曲作者奥德威作词作曲的《梦见家和母亲》。《梦见

和母亲》先传到日本。日本明治时代学校歌曲歌词作者犬童球藏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旅愁

的歌词,刊载在明治四十年出版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先生是根据日本犬童球

的《旅愁》歌填写《送别》歌词的。”

......

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是一首典

的艺人歌曲,其中每一句旋律的结尾都有一个强拍上的切分倚声,好像一声长叹,这正是

些艺人歌曲的特点。但《送别》的旋律和《梦见家和母亲》不尽相同,其中每四小节出现

次的倚声已被删除,因此旋律显得更为干净利落,更能为中国人所传唱和接受。

“《送别》歌的歌词更具有创造性。它的歌词词清语丽、恬静淡远,使词曲之间达到天然

美的契合。”

钱老又将日本犬童球藏《旅愁》的歌词与李叔同《送别》的歌词做了对比:“《旅愁》的

词是:‘秋夜凄凉,难入梦乡,长空闪星光,独自一人苦思念,寂寞且悲伤。我怀念啊,

乡亲人,回忆永远留在我心上,夜夜踏着童年的路,梦里回故乡。’《送别》的词则纯粹

一种新的创作。它既有中国传统诗词的深远意境,又以鲜明流畅的语言抒写出人世间最真

的情感。歌词中的‘夕阳山外山’的句子,出自清人龚自珍诗:‘未济终焉心飘渺,万事

从缺憾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李叔同先生非常喜欢这首诗。1939

1月14日他在厦门南普陀佛教养正院讲演时还吟诵了这首诗,以作‘临别赠言’。《送

》的歌词中用了 ‘夕阳山外山’的句子完全是根据主观思想和情绪的需要,而不是旧体

词的翻版,它让人感受到中国人文的厚重与深沉,深化了歌词的主题。这一点又是《旅愁

的歌词所无法比拟的。”

“《送别》的歌词和曲调在意境和形式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统一,显示了作者李叔

先生超然的思想境界,非同一般的思想修养、艺术才华和创作精神。”作为现代资深音乐

,钱先生对《送别》的概括正点出了这首歌在国人中久唱不衰、流传深远的原因。

......

(http://www.955.com.cn/news/szt.asp?newsid=408)

......

在歌曲的翻译与填词方面,李叔同的《送别》得算是极品之作。在那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中,《送别》一曲贯穿始终。影片一开篇便是笙与竖琴的《送别》曲,之后片中的每一段

别都会响起这段主题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配合着片中晕黄的

面,中国式的离情别绪被这首有着浓郁中国风味的歌曲巧妙、含蓄地喧染。大概不会有很

人想到,《送别》的作曲其实并不是李叔同,而是美国人奥德威,原曲名叫《梦见家和母

》,典型的美式直白风格。日本文学家大童球溪后来给这首歌填上了日本歌词,改名叫《

愁》,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此曲后非常喜欢,翻译成中文,又在7年之后,重新填上

新词,就是《城南旧事》所用的版本。长亭,古道,晚风,芳草,夕阳,竹笛,浊酒,寒

,写尽离别愁,思乡情,颇有元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风。夕阳

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风韵。因此,后来李叔同的《送别》曲被广泛传唱,而奥德威的原

却渐渐被人遗忘了,某次美国一个少年合唱团来中国访问,就专门献唱了两首用中文演唱

曲目,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便是《送别》。连奥德威的家乡人都已把《送别》当成

“中国造”,可见李叔同词作的强大魅力。

不过,象这样的例子也实在太罕见了,看李叔同的传记时,我突然发现,奥德威去世那年

正巧是李叔同的出生之日,也许两人在冥冥之中进行了一个神秘的灵魂交接仪式,这才会

《送别》中的美国曲与中国词之间的水乳交融。

......

※ 来源:Unknown Friends - 未名交友 http://friends.mitbbs.com ※

--

偶现在是“餐馆打工仔感情世界”的版副了...

我将常常访问未明交友-俱乐部-感情世界的“餐馆打工仔”俱乐部。

每天都有精选文字发布,欢迎参观。。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