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施舍与帮助-对待弱者的两种态度 -- wage

共:💬18 🌺2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施舍与帮助-对待弱者的两种态度

施舍与帮助-对待弱者的两种态度

今天中午,一个以前一起工作过的朋友打电话给我,说起一件让他郁闷的事情:在他参与组织的一次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中,许多城里孩子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贫困乡村的条件多有抱怨,有的赠送礼物时连和乡下伙伴握手都嫌脏而不太愿意。看到有些敏感的贫困学生眼里隐含的情绪,他感慨微薄的物质帮助却给他们留下永远的精神阴影,得不偿失,甚至也许会诱发又一个于连或高加林。由这中俯视的施舍心态我们谈到了中国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许多精英中都很欠缺平等帮助的意识。比如以关心公益闻名的茅于轼。他的口号是“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可是从他的其他话:“中国穷是因为穷人总是不断打倒富人,剥夺他们”“社会必须由精英治理,但是精英必须公正地为全体人民的利益着想,不可以为统治者自己的利益着想。” 可以看出,在他意识中,人民永远不能和精英一样的,哪怕被压迫到死亡也不应该反抗。他和提出高校扩招的汤敏建立富平保姆学校的时候,显然有比较强烈的救世主意识的。可是后来失败了,原因他认为是学员的观念问题:“我在北京办的保姆学校里的学员,教育程度都相当低,但是反对剥削意识很重,认为工作就是受剥削。”其实根本问题在于这个学校只是显示慈善的一个样板,而没有考虑学员的真正需要。比如,为什么学校不放在成本低而方便的贫困地区,而是放在大家注目的北京?据说原因有二,一是方便吸引捐助,二是在贫困地区保姆就不会只给北京服务了。另外教育内容除了基本技能,就是思想上如何顺从和适应富贵人家的需要。如此的嗟来之食,确实不是平等教育下应该有的。居高临下的施舍与真诚友爱的帮助根本的区别就在是否平等,是否从被帮助者角度考虑:一方面,你现在需要帮助,可是我相信你将来完全能做到和我一样优秀;另一方面,在帮助你时,我会充分考虑你的感受。

放下电话,我想到在国际上,西方在推销民主时同样有俯视的施舍心态:你贫穷时我给你怜悯,可是你永远不可能和我同样强大,平起平坐。我以为,如果我们强大了,绝对不能从落后就要挨打推出强大就要打人。强者不可过刚,弱者不可过柔。敢于对抗超级强国,对弱小国家平等相待甚至能做让步,这样的中国才有代替一味霸道的美国,带领建立和谐新世界的资格。

从公益居然扯到国际政治了,看来最近的局势占据了脑子,有感而发,就这样吧。

家园 国内有些事情确实令人感慨

前一阵子闹雪灾,有朋友说农民拿扶贫的方便面卖高价不应该等等。当时脑子就一懵,农民自己就是生产粮食的,缺什么也不至于缺食品。拿方便面扶贫,对农民而言一包面也就是一顿饭,肯定是要被拿出来销售的。趁机卖个高价,从发放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真不知道这种扶贫决策的时候真正考虑了农民的需求没有。

国际那一段也很赞同。实际上那是殖民主义自身的矛盾。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殖民朝鲜多少年了,并不真心让朝鲜发展,结果打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时和日本人口面积都差不多的朝鲜基本上帮不上忙,还要去单挑中国英美。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后悔当初没真心拉朝鲜一把,大打出手的时候也能多个兄弟。

家园 三边都有不足

城里孩子,不懂事,多点。不懂得分享。

村里孩子,不懂事,少点。因为不懂得感恩。

但是最大的不足在组织者。这样的献爱心活动是绝对的停留在表象。

孩子不懂事,大人不教,只是借助这帮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务,或者是说“借助组织城里的孩子到村里献爱心,满足自己做为‘爱心捐赠活动的组织者’,的虚荣”

话说重了还请见谅。

但是如果在手拉手活动之前,不做好足够的心理教育,那就只是100%的沽名钓誉而已。

家园 您对日本比较有研究,我有个问题请教,为什么同样是殖民地。台湾

对日本如此有好感呢?我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很不感冒,开始现在年轻人许多很信这个。似乎武力是最优选择啊

家园 说得好。这是昨天匆忙写出来的。没有太仔细思考。其实中国公益的问题

在帮助者方面有三个:救世主心态,被动慈善,官方体制。在被帮助方面不好的是两个极端:要么过度展示痛苦以吸引怜悯,要么心安理得不懂感恩。补充一句,我朋友不是官方组织者,只是公益参与而已。所以才无奈啊

家园 不一定是真的有好感吧

我觉得是那些人想独立却又不愿付出代价,只好乱抓落水稻草,扯上一个算一个,有点像一些南韩民众对美军的态度。

家园 这个要问台湾自己了

我还真不知道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这几天第一次听说。尽管望文生义一下子,也能估计出大致是在说什么。

家园 我的意思是是不是日本对台湾和朝鲜的殖民政策有区别?
家园 这还真不是个简单的话题

我手头有些资料,没仔细看过。不过单就篇幅而言,恐怕都得不出什么了不得的结论。

家园 其实茅于轼说的不对么?

平心静气一些,把若干年受的革命造反教育放一放,睁开眼看看周围。

如果看完了你可以承认“一个正常的社会在财富地位上肯定是不平等”的这样一个事实,接受了社会财富占有的金字塔架构,那么就会同意茅说的话。

因为在这种既定结构框架下面,又没有宗教的普世思想来“毒害”富人,那还剩什么动力可以让富人救济穷人?不就得靠富人同情怜悯吗?自古绝大多数救济就是“嗟,来食”,这才让少数不那么欠缺平等帮助精神的故事千古流传。

当然富人在救济的时候如果不露出那份怜悯嫌弃的表情,做得真诚一些(暂且忘掉“虚伪”“伪善”之类的词吧),受济的人心里会好受一些。可是教育富人平等意识这件事,古今中外好像没几个成功的例子吧。现阶段,尽管很多富人其实不久前同样是穷人,在救济这件事上恐怕还是得现实一些,还是得以哄着富人为主。不管如何,救济毕竟是救济,有总比没有强。

如果整天的仇富造反对立,如果富人对自己已得利益没有一定的安全感,自然也不会去接济穷人。难道穷人想让富人把救济穷人看得和给黑社会付保护费一样吗?本朝前30年的历史早就让富人看清了这种情况下的穷人可比黑社会还贪得无厌一定要把富人搞到一无所有还要踩上一只脚的。更何况本朝当今朝廷可是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穷人可说不上先进生产力吧。

当然如果您认为这种不平状态是不正常的,恭喜您,您有革命家潜质。只不过不幸当下是和谐社会,您这种思想不太受鼓励。历史总是周期性的,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人闹着要平等。可是中国几千年了,这种冲动除了带来周期性的大破坏最多换一拨帝王将相,还带来了什么?本朝算是坚持平等最久的了,可那是穷的丁档响的平等。即使是这样的平等不也坚持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改革么。

所以从办好慈善救济事业这个出发点来看,我觉得茅的说法很实在。原因很简单,没有富人的支持,慈善事业绝对办不下去。另一方面好像没有慈善事业因为没有穷人肯低头来领救济而关门的。

至于让人民安心被压迫这层意思,我也看不大出来。穷是一个状态,不是不可改变的,穷人也可以成为精英。而改变是有多种途径的,茅反对的只是通过暴力造反打倒的形式。

家园 台湾历史上基本无政府无文化

中国开始开发台湾本岛大概是明末时候了,再以前主要也就最多到彭湖一带。荷兰人记载他们上岛时只发现当地有土著,没有政府管理迹象。

到明末郑家到了台湾,赶跑了荷兰人,不过也很快又被清兵打败。完后除了施琅,清政府都不想要这块地方觉得又贫瘠又偏远还得花钱占着。就是施琅,恐怕也多是为自己私利。他把那里大片荷兰人和郑家开出的土地划给自己私占着,还立海禁,除了给他干活不许大陆的人来台湾开发。总的来说这以后的200年大陆对台湾倒是掠夺多,开发少。

清朝对台湾一直就是个无所谓的态度,以至于那里海盗横行。有一次法国人向清政府要求追剿台湾海岛保护商船,清政府居然说那里不归我管自然我也不归我剿。直到后来很久以后才宣布台湾为省,不过没几年之后就把台湾割给了日本。日本虽然殖民,一样掠夺,但却是第一个认真开发台湾的政府。50年内移民,建立公路铁路等等现代化措施。最厉害的是建立了和日本一样的教育系统。

而朝鲜有很长的历史,有自己的国家和政府,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所以台湾人对日本的态度和朝鲜人不可同日而语。

家园 茅于轼说的是实话
家园 我很平心静气。不过我仍然认为这样不对。我以前只了解他关心公益。

现在仔细看了,我觉得他也许是旧时代所谓士大夫思想的遗留。一方面必须承认他确实待人以仁,可另外一方面,别忘了他心里永远有君子与小人的分野,这也正是我说他没有平等思想的原因。我们都承认现实中人不可能完全平等,而且不管哪个国家都是精英统治平民,我们的区别是,您认为存在就是合理,也许永远合理;而我认为现在合理将来不一定合理。精英统治平民,是建立在他们能力与发展环境比他人好的基础上的,随着社会平等乃至基因等技术发展,您认为这样的不平等能永远下去吗?

家园 其实,人人平等个观念,应该很普及

不过事实上人人都不平等.不卑不亢很难做到啊.我觉得让任何人都如沐春风,那是很强大的人格魅力啊.

家园 在你我有生之年,社会肯定还是不平等的

这点不知道您同不同意,或者再把地平线拉近一些,20年内肯定不平等。

如果您同意,那么这里的区别就更多只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存在合理不合理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它就是现实,是一个搞慈善的人必须穿行其中的现实。

如果茅是教育家,那么他说这些话是有问题的。可是他的目的是搞慈善,是在当前搞慈善。他没法有您的浪漫去等一个平等的将来,甚至不能去为这个平等的将来去努力,如果这种努力会损害到他眼前想做的事的话。为什么?因为今天需要救济的那些穷人没有这份等待的奢侈。

换个角度,如果靠哄着富人拉来了救济,帮助了穷人可以让他有机会明天往社会解体的上面爬,这本身不也是慈善济世的意义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