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二)遭遇麦卡锡·前言 -- 梦秋

共:💬32 🌺10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二)遭遇麦卡锡·前言

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二)遭遇麦卡锡·前言

零敲碎打,又成一篇。此前的链接如下:

一个记者的传奇(1-4)链接出处

一个记者的传奇(5-9)链接出处

一个记者的传奇(10)链接出处

一个记者的传奇(11)链接出处

“乔,你真的是个狗杂种!但是干坏事就得要狗杂种!”

这是参议员约翰.布里克尔(John Bricker)对约瑟夫.麦卡锡的评价。麦卡锡常常得意地把这句评论挂在嘴边。

《华盛顿旋转木马》的记者杰克.安德森和麦卡锡这个狗杂种是好朋友。

1946年,麦卡锡当选国会参议员。次年初,安德森从中国归来,进入《华盛顿旋转木马》专栏,成为负责国会报道的记者。也许我们还记得安德森这个雏儿初进国会时张皇失措的样子。就在这个时候,同样是国会雏儿的麦卡锡向安德森表示,自己的办公室永远都向他敞开着。就这样,年轻的安德森和麦卡锡一拍即合,互相合作互相利用,在彼此面对的陌生世界当中度过了战后的头几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约瑟夫.麦卡锡

约瑟夫.雷蒙德.麦卡锡(Joseph Raymond McCarthy),1908年11月14日出生在威斯康辛州的一户农民家庭当中。到今年正好是这个反共狂暴症患者诞生100周年。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此人除了反共歇斯底里,似乎并没有什么长处。不过,历史当中的许多政治宵小们没有两把刷子,是不会青史留名的。就算是纵火焚烧希腊神庙想留下臭名的那个无名傻冒,人家也知道要去烧神庙,而不是去烧距离神庙50公里外的牛棚,何况麦卡锡这样一位通过竞选产生的参议员。

麦卡锡接受的是典型的农民教育。在14岁那年,他完成了初等教育之后,就在家务农,经营自家的家禽养殖场,里面有1.2万只家禽(我们一定会想起纳粹党卫军的头头希姆莱发迹前也曾经经营着一家养鸡场)。麦卡锡和鸡鸭打交道,而不是去念书,在当年看来是一种非常正常的选择,因为当年愿意进大学的人寥寥无几。不过,当了5年的鸡鸭王之后,麦卡锡突然决定要上大学。他只花了9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高中4年所有的课程(让他到中国的高中试试看?),顺利地上了大学,并在其中成为学生领袖。从大学出来之后,麦卡锡成为巡回法院的法官。杰克.安德森曾认为麦卡锡是一个成功而勤勉的法官,因为他在处理案件的数目上面是他的同事们的三倍;但是也存在着相反的说法,认为麦卡锡在当法官期间处理案件不公正,因而臭名远扬。安德森后来费了老大的劲对麦卡锡做了彻底的调查之后,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战争期间,麦卡锡在海军陆战队当中服役。在他1944年脱下军装的时候开始,他就谋求竞选威斯康辛州的参议员。战争期间的麦卡锡表现如何,有许多传闻。作为政治根基不深的一个普通法官,出于某种原因,麦卡锡在战后的竞选当中击败了自己的对手,成功当选了参议员。有传说,当年麦卡锡的政治后台是约瑟夫.肯尼迪(战时美国驻英国大使,肯尼迪总统的老爹),因为麦卡锡常常去老肯尼迪的农庄去赛马。不过究竟他是怎么攀上肯尼迪的,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麦卡锡算不上是个阴谋家。他说话粗声大气,常常放声大笑,而且不拘小节,带有农民式天然的淳朴和亲近感,也有着农民式的精明狡诈。他只要和陌生人在一个房间里呆上10分钟,对方就可以开口称呼他为“乔”(麦卡锡的昵称),而不是见面时所称呼的“参议员先生”。安德森作为麦卡锡的座上宾,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安德森在麦卡锡的办公室里闲聊时,常有内阁成员给麦卡锡打电话。这个时候他就装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对秘书说:“我在和杰克聊天,没法接电话。告诉那位先生,说我去中国了!”

有人说麦卡锡的皮包里时刻放有一瓶烈酒。安德森的回忆多少证实了这一点。没错,麦卡锡的皮包里的确常常放着一瓶烈酒,但是麦卡锡在酗酒的问题上还算有所节制,不至于失态。但是他本人那种无拘无束的作风却让人将他屡屡看成是个土包子。有人嘲笑麦卡锡:“他的领带和袜子的色调如果相配,那才叫作不正常。”他从来不懂得美食,永远只知道点牛排这一道菜,而且牛排还得烤透了。至于酒,他根本就来者不拒,从来都分不清农家自酿的劣酒和法国香槟之间的区别。

这个人表面上的粗野和豪爽为他赢得了许多信任。但是麦卡锡并不是个蠢材。他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易,利用他人的心理。为了赢得自己的利益,即使眼前的一点损失他并不计较。老肯尼迪在接受《纽约邮报》的采访时说道:“这个人老是乐呵呵的,可是他一点都不傻。”

这一点可以从麦卡锡与安德森之间的交往看出来。当安德森试图想从麦卡锡那儿获得什么重要的政府内幕的时候,麦卡锡总是毫不吝惜地提供给他。在许多时候,麦卡锡甚至可以直接和安德森想要挖墙角的某个参议员(例如参议员塔夫脱)通电话,而安德森就在一旁用分机偷听,还时不时地递给麦卡锡小纸条儿,上面写满了他想要询问的话题。麦卡锡和安德森之间越来越亲密。1949年,安德森的婚礼之上,麦卡锡是前来捧场的重量级人物之一。

在政治路线上,麦卡锡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共分子。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本来是个支持罗斯福新政的民主党党员,后来转投了共和党。威斯康辛州的左翼势力在麦卡锡竞选参议员的时候十分强大。为了取悦左翼选民,麦卡锡声称:“斯大林的世界裁军计划是一个伟大的计划。我们应该相信他是真诚的。”为了这句话,他遭到当地媒体的围攻。为了选票,麦卡锡油滑地回应说:“共产党员和其他人一样都可以投票,不对吗?”

等到麦卡锡战胜了自己的共和党对手,从初选当中胜出之后,左派力量就成为了眼中钉。他需要考虑自己的竞选中的民主党对手,后者得到了当地共产党机关报《每日工人报》的支持,这在美国任何时候都是票房毒药。这时候麦卡锡毫不犹豫地给对方戴上了一顶“共产党候选人”的帽子,并用这顶帽子赢得了最后的竞选胜利。

就算不从反共的立场出发,麦卡锡的政治态度也常常是摇摆不定的。1948年,明尼苏达州总统初选,麦卡锡为自由派共和党州长史塔森摇旗呐喊,打败了他的竞选对手,远在海外的麦克阿瑟将军。麦卡锡支持史塔森的原因在于,麦克阿瑟将军年纪已经不轻,而且过于遥远,获胜的机会不大。还有一点,麦克阿瑟结了很多次婚。

其实,就反共立场来说,麦卡锡有100万个理由支持麦克阿瑟,这两个又都是有爱尔兰血统的人。

(补充说明一下:史塔森这位仁兄总共竞选过9次美国总统,从1948年一直竞选到1992年79岁高龄,但是从未成为共和党正式提名的候选人,此人堪称一代政治奇人。)

不管怎么说,机会主义者在1950年选择了反共作为延续自己政治生命的手段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机会调头了。麦卡锡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死。历史给他打下了反共分子的烙印。而他在新闻媒体中的好朋友,杰克。安德森也正是在这一年和他分道扬镳的。当然,安德森并不亲共。

元宝推荐:宁子,
家园 【原创】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二)遭遇麦卡锡·间谍

一个记者的传奇(十二)遭遇麦卡锡·间谍

抱怨一句,用firefox+tor也常常遇上connection close 的麻烦,登录和发帖可真不容易。

一切的起点似乎都凝结在1950年冬春交替之际。1950年1月,联合国代表大会美国代表团首席顾问、卡内基和平基金会主席阿尔杰.希斯因为伪证罪被判处了5年徒刑。

如果单单从伪证罪这个角度来看,克林顿总统也该和希斯一样去蹲大牢。希斯与克林顿不同之处是,希斯做伪证是企图掩饰他的共产党员身份,而克林顿想要掩饰的东西却是自己没有管好的裤裆拉链。虽然手段相似,但是性质极其不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与麦卡锡相比,阿尔杰.希斯显得仪表堂堂,光明正大

希斯,这个哈佛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全美国都认为是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君子,在国会作证时拒绝承认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但是在年轻参议员理查德.尼克松不屈不挠的推动下,希斯终于被认定为作了伪证。他的确是一个共产党员。共产党是不能和谦谦君子划分在同一个范畴之内的,共产党就是伪证犯,所以希斯终于去坐牢了。

在希斯被判刑的同一个月,旅英德国原子能科学家福克斯(Klause Fuchs)向英国调查人员承认自己向苏联提供了原子弹资料。当年3月1日,英国法院正式宣判福克斯犯有间谍罪,次日判处他14年徒刑。福克斯被捕的时候据说供出了向苏联提供原子弹资料的罗森堡夫妇。他们的下场要比福克斯惨得多,在审判之后被送上了电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罗森堡夫妇在被宣判死刑后的深情一吻。

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审判罗森堡夫妇的一个法官为此斥责他们,认为他们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苏联的原子弹,那么美国独家拥有的原子弹一定会保证朝鲜半岛的国民生活在自由世界当中。按照美国人的线性思维,许多人都会做出同样的判断。

实际上,美英苏之间的间谍战早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一年的9月6日,苏联驻加拿大大使馆机要秘书伊戈尔.古琴科(Igor Gouzenko)带着107份秘密文件叛逃西方。这个家伙叛逃的过程也算有趣(这个要谢谢河友海天兄爆料):他先携带文件去投奔加拿大皇家骑警,可是讨了个闭门羹;接下来他去投奔《渥太华日报》,这份报纸的夜间编辑打发他去了加拿大司法部。夜里司法部没人上班,走投无路的古琴科只好回到家里,把妻儿藏好,然后胆战心惊地听着苏联特工破门而入的声音。克格勃特工手艺太潮,弄出的声响好似狗熊拆屋,敬业的皇家骑警接到报警,这才赶来解救了这个可怜的叛徒。这个事情在很多年之后在水门酒店演出了几乎类似的翻版,可见溜门撬锁需要高超的智慧和镇定的耐心,不是007之流可以说做就做的。

不用说,古琴科提供的文件给苏联在加拿大的间谍网带来了致命打击。有39人被列为嫌疑人员,18人被认定有罪,并由此导致西方间接地发现了福克斯的变节行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琴科在出庭作证的时候不得不戴上头套遮掩自己。叛徒终老于加拿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家人甚至不敢给他立墓碑。

共产党间谍、苏联原子弹、铁幕、1948年封锁柏林时间在加上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美国国内对共产党的情绪问题,只差一个人来把它引爆了,当然,这个人就是寡廉鲜耻、胆大粗鲁、敢于胡言乱语又有点小聪明的约瑟夫.麦卡锡。

1950年,麦卡锡已经在参议院呆了快4年,很快就要面临竞选连任的压力。如果这个时候不再挑起事端,引起民众的注意,这个没有太多实际成绩的家伙就要丢掉自己在国会的办公室。他手下的顾问们提出了3个可能的提案:首先,向国会提交大幅度提高养老金的法案,换取老年选民的支持。这个方案因为耗资太大被否定了。第二种方法是介入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圣劳伦斯河海路的建设(这个方案因为两国之间的龃龉而迟迟得不到批准),但是麦卡锡认为女性选民没人会关注这类宏观经济问题;第三种方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利用共产党间谍案,提出“防止共产党渗透”这个话题。机会主义者麦卡锡采纳了这个做法,而且巧妙地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点开始宣扬“共产党渗透”: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的俄亥俄县(Ohio County, Wheeling, West Virginia)共和党妇女俱乐部。他的确是非常重视女性选民在选举中的作用。

1950年2月9日,麦卡锡在这个俱乐部的一次活动上挥舞着一张纸片,声称在美国国务院有205个共产党员。现在他手里拿着的就是他们的名单。这些共产党分子现在仍然在影响着美国国务院政策的制定。

从来没有人能够如此胆大包天地公开宣称有名有姓的共产党分子已经渗透到了政府部门,何况有这些共产党分子数量如此之多。这个消息给美国带来的震动不亚于一颗原子弹,释放出来的是压抑已久的恐共和反共心理。一片阴霾在美国悄悄升起。

但是,为什么是国务院有这么多共党分子呢?难道他们事先没有经过非美委员会的忠诚度调查吗?为什么麦卡锡参议员不直接公布这些共党分子的名字呢?仅仅凭借着这位声望不高的参议员的几句话就能够真的找到这么多共党分子吗?美国的各大媒体普遍持有怀疑态度,它们对国务院间谍案的跟进并不积极。

麦卡锡才不在乎这一切呢,这个人有着不一般的流氓本性。2月10日,他在盐湖城的集会上改口声称,国务院里有57个“拿着党证”的共产党员。第三天,他在内华达的集会上再次信誓旦旦地强调,国务院里有57个共产党员,这些人都是间谍。他掌握着所有人的名单。

美国共产党1947年就废除了党证制度,这当儿上哪儿去找“拿着党证”的共产党员?麦卡锡的言论中漏洞比比皆是。可是他很聪明地选择了一个极其容易受到攻击的政府部门:国务院。阿尔杰.希斯是目前全美国被揪出来的地位最高的共产党,他可是国务院的人。国务卿艾奇逊那张煮不烂的鸭子嘴又非要瞎嚷嚷说,即使希斯被宣判有罪,他也将一直保持对希斯的尊敬。这种朋友义气如今正好成为反共分子最好的话柄,何况此刻国务院正在和远东的白人天皇麦克阿瑟将军在闹着别扭。天皇将军可是铁杆的反共派。还有,中国落在了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手中,国务院难道不该负责吗……等等等等,这就难怪麦卡锡要上门来找晦气了。

所以,当麦卡锡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时候,四周有许多叫好声。

也有许多不太一样的声音。共和党就很为这位病急乱投医的党内同志感到难为情。

在希斯案中一举成名的理查德.尼克松想要劝说麦卡锡放弃国务院间谍案这一说法。其实谁都心中有数,要是国务院能够挖出这么多共产党,美国早该走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了,没准走得比斯大林还要远。而反共的知识分子对麦卡锡的这套言论也嗤之以鼻。有人在右翼杂志《新领袖》上发表文章,认为“共产党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言下之意,麦卡锡的牛皮吹大了,危及自身。

民主党人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就连被攻击的对象国务院也喜气洋洋。麦卡锡胡乱说话,是要负责任的,这是大家的共识。当然谁都不会为共产党可能逃过一劫而感到高兴,他们高兴的是可以借这个机会收拾一下共和党,在戳破这个惊天谎言的同时,为国会改选和未来的总统选举捞点选票。所以,在麦卡锡还没有回到华盛顿之前,国会内的民主党人就准备搞听证会,准备把这个家伙批倒批臭。

麦卡锡当然明白自己说话的分量。得有证据,证据!否则他回到华盛顿就要给扒掉一层皮。因此,当他在西弗吉尼亚放出第一个烟幕弹后,他就立刻给杰克.安德森打了电话,直接告诉后者:“你们手上肯定有对我有用的线索。”

他需要新闻记者为自己提供炮弹。而且,他也知道新闻记者手中有炮弹。当全美国都在为阿尔杰.希斯是不是共产党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安德森就曾告诉过麦卡锡,德鲁.皮尔逊知道希斯是共产党。麦卡锡没有理由不指望安德森再透露一次消息,告诉他国务院内谁是共产党。

安德森果然按照麦卡锡的吩咐做了。他向麦卡锡提供了杜鲁门总统演讲撰稿人戴维.劳埃德的资料。此人在1930年代曾经加入过两个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具有共产党嫌疑。

不过,仅仅是嫌疑而已。《华盛顿旋转木马》专栏不敢乱用未经证实的消息。

安德森向麦卡锡提供消息内幕,是他在记者生涯当中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从任何一个政治派别方向来考虑,麦卡锡都是靠不住的。当时共和民主两党都认为国务院间谍案是麦卡锡的一个失败策略。安德森此刻附和这个失败的策略,注定没有好结果。而安德森自己后来回忆这个举动的目的时,也有意掩饰说:“我的这个行为几乎是下意识的。”

安德森的老板德鲁.皮尔逊在此事上与前者表现刚好相反。他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麦卡锡的对立面。《华盛顿旋转木马》专栏刊登了国务院间谍案的报道,但是文章最主要的内容明明白白地写着:所谓57个共产党分子,经过调查可以实际证明与共产党有联系的只有4个人。这个报道捅漏子捅得麦卡锡浑身不自在。

皮尔逊并不是骑墙派,并不因为政界普遍认为国务院间谍案是政客的失败策略而选择站在多数派的一边。他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了深刻的洞察力,意识到了麦卡锡的言论会给美国带来的长远影响。夸夸其谈以及耸人听闻的间谍名单,麦卡锡的这些举动并非为了清除国务院内的共产党,而是为了掀起公众的注意,引起民意的变化而主导国会的议程。德鲁.皮尔逊总结道:

“任何一个人的信仰都会被误读。在麦卡锡这样一个翻云覆雨的政客面前,没有一个人的名誉可能是清白的。整个政治环境会受到他的毒化。他每次开口说话,都会降低他自己的信誉。但是他能够马上找到追随者。我们要把他打下来,不能有任何犹豫。否则他会成为一场全国性的灾难!”

可怜的安德森辩解说:“他是我们最好的信息来源。”

皮尔逊回答道:“也许他的确是。但是他是一个坏蛋。”

皮尔逊并没有马上说服安德森,这是他们两人的合作中间第一次产生如此严重的分歧。在没有征询皮尔逊的情况下,安德森还是把戴维.劳埃德的资料传给了麦卡锡。对他来说,麦卡锡至少是他的好朋友。至于这两个人之间互相利用的成分有多少,安德森却一直没有明说。

1950年2月20日,麦卡锡神气十足地出现在国会。这一次他忘记了自己说过“国务院里有57个拿着党证的共产党员”,而是改口说,政府里有“81人有个人安全嫌疑”。在参议员不断质问的声音中,麦卡锡将这81人的情况全部说了一道。不知道是他本人的脑袋糊涂,还是资料准备不足,最后他只拼凑出了76人。在自己的立场大大松动的情况之下,麦卡锡还是不敢公布这76人的名单。他振振有词地辩解道:“也许有些人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我不打算公布他们的名字,只是念一下他们的编号就可以了。”

安德森提供给麦卡锡的内容过于详细。除了没有念劳埃德的名字,麦卡锡把一切全说得清清楚楚。现场的记者没费多大劲就弄明白了编号为九号的“共产党嫌疑分子”就是劳埃德,并将他的身份公之于众。和大伙的想法相反,杜鲁门不但没有炒劳埃德的鱿鱼,反而升了他的职,显示出一种和麦卡锡对着干的态度。麦卡锡居然也不去理会这个硬茬,从此再也没找过劳埃德的麻烦。

2月20日麦卡锡的发言坚定了民主党要打倒麦卡锡的决心。两天之后,参议院就成立了以马里兰州老资格政客,参议员泰丁斯(Millard Tydings)为首的调查委员会。这些政客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很难缠的对手。麦卡锡不讲究规则,不在乎逻辑,说话语无伦次,甚至有点无法无天。老天真泰丁斯却自以为是地说:“给麦卡锡来个三天公开的听证会,他的真面目就暴露出来啦!”

通常一个参议院调查委员会从成立到开始运作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可是这伙民主党人迫不及待地要收拾麦卡锡,只用了两个星期就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并开始听证,差点把麦卡锡打个措手不及。

家园 哥们,真能写,写的跟评书似的。
家园 谢谢
家园 送躲花,
家园 老弟可真是笔力遒劲啊

要是你不是那么忙,还不知能看到你多少好东西呢。

另外,新疆我家领导不打算去了。

不过。明年可能去。

家园 希斯案,偶记得开始对他还是很有利的,坏在后来的反诉上

呵呵,以下是俺4-5年前看来的内容概述,有没有记忆错误就不敢说了,贴在这儿当个参考吧。

希斯案,偶记得开始对他相当有利,可希斯自己不满意,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对供出他的钱伯斯提起反诉,这下事情可就不一样了。

希斯原来坚称自己不认识钱伯斯,可是在庭上一对质却漏洞百出,最后只好承认自己认识。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那些机密文件的副本----是钱伯斯提供的吧?拿来一对打字机的“指纹”,就是希斯家里的......

老实讲,就个人/公众形象来说,高大英俊的希斯比“委琐”的钱伯斯,还有尼克松和麦卡锡强太多了,可能因为如此,这个案子的冲击才那么大吧。我猜这使至少一部分老美真的开始怀疑“匪谍就在身边”了,虽然最终希斯以伪证罪而不是间谍罪处分5年徒刑(最终是三年多)。

关于那场运动到底挖出了多少间谍我有些怀疑,金XX这样的,直到80年代因为俞XX的叛逃才被发现。

家园 写的真精彩 过瘾..............
家园 海天兄记忆力惊人,记得一点不差

希斯案的整个发展过程的确是一个惊天大逆转。全美国人除了尼克松都站在希斯这一边,这助长了希斯的底气。不过在长达一年多的调查当中,冷战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希斯的辩解也就越来越无力,最终被尼克松在听证会上抓住了漏洞,一举击穿。那个恶棍钱伯斯在1938年脱离共产党之前,曾经是希斯的交通员,保留了大量带有希斯指纹的秘密文件。就像所有有经验的共产党地下党员那样,钱伯斯在经手这些文件的时候都留下了缩微胶卷副本,藏在自家农场的一个空心南瓜里,让它们变成了打倒希斯的最后武器。整个过程几乎可以拍成一部好莱坞模式的电影了。(这些信息全都来自不朽的《光荣与梦想》)

我对麦卡锡主义为什么能够在美国泛滥一直感到好奇。30年代开始共产主义在美国的涨潮和退潮的过程对我来说基本上是个空白,也许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美国会成为反共大本营的原因。不知道哪位朋友可以说一说了。至于那些间谍行为,我一直认为,从五十年代各种苏联间谍叛逃开始,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就走向了全面失败,但是原因又可以上溯到1939年的苏德秘密协定。那种所谓“剑桥五杰”的克格勃辉煌时代,才是真正的谍报组织应该向往的时代。说到我们国家,我觉得我们的意识形态优势一直从1930年代保持到1989年,这是我们的情报工作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效率很高的原因之一。

家园 老燕兄过奖了

今年多事之年,暑假还是避一下风头的好。另外,我们广州帮筹划再次聚会了,看你的时间安排。选个周末吧,咱们已经等得望眼欲穿了

家园 呵呵,找到继续写下去的动力了……
家园 一个bug

Igor Gouzenko当时位于市中心附近的公寓被老毛子骚扰的时候,来解救的不可能是皇家骑警,只能是渥太华警察局的警察。

这个公寓我经过了也无数次了,还到隔壁的酒店里买过啤酒,不过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故事。

家园 Igor Gouzenko这个案子的影响确实很大

我今年看过一篇文章,主人公也是受此案牵连。

当时他是加拿大女王大学一位年轻的教授,战时在国家研究院里搞过核武器的计算方面的工作。结果因为是俄罗斯血统,有老毛子的一位武官私下托人和他联系。他表示自己做的是计算,和核武无关。

战后他都回学校当教授了,突然被皇家骑警带走,关押了很长时间都不让家属和律师见面。最后是在爱因斯坦等人出面给加拿大总理写信,才开始公开审判。

审批过程很有戏剧性,后来是中间人一口把所有的事情都给顶了下来。

这位教授回到学校之后,在麦肯锡主义横行的大局下险些失去大学教授的位子。后来是校长在委员会投票之前清楚表态大学应该独立运行,他才在学校里呆了下来。

家园 谢谢兄台指正

我查了一下,的确是渥太华警察局接到报警才解救了古琴科。后来移交给了皇家骑警。加拿大地方警察和皇家骑警是两套警察系统,以前河里的晨枫老大还是那位大牛专门有过论述的。

这个bug就不改了,留着提醒自己。

古琴科被移交皇家骑警之后,对方一度仍然怀疑他的动机,英国军情五处这个老牌间谍组织出面调查之后,才敢确认他的举动就是叛逃。当个叛徒也真不容易。

家园 “当个叛徒也真不容易“,没办法,人们总是对叛徒打心底地鄙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