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孟买断魂路(牛X的印度铁路) -- stably

共:💬204 🌺33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借地盘问一下,地铁要过江

是修桥便宜还是挖过江隧道便宜?

家园 1号线是几十年前修的吧

八通线是铁道部修的?到底有啥区别?

家园 当然是修桥便宜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挖洞的成本都是高于架桥的……但是,如果有其它因素牵扯其间——比如线路本身是地下线路,又没有足够的空间让线路从地下爬到地面再钻回地下,或者说江面有通航方面的要求、桥面必须离水面特别高——综合权衡下来,最后可能还是选择成本更高一些、但是综合效益更好的隧道方案。

综合权衡、综合分析,这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最基本的思路,这不是把工程造价作简单对比就能分出优劣的。举个例子说,如果单纯考虑城市通勤用途,北京地铁一号线完全有条件走地上线路(本来就是采取的明挖施工方案),问题在于它的首要角色是条战备线路,最后只能选择经济上明显不划算的地下线路(还差点就给整成像莫斯科地铁那样的深埋线路了……)。再比如说,现在的地铁都在站台上设计增加屏蔽门、增加了一些造价,其实过去北京地铁从一号线到八通线,这么多年的运行、站台上都没有屏蔽门,除了少数故意自杀的案例、几乎没有乘客被列车卷走的事故;但是加了屏蔽门有利于地铁站内送冷风,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特别是站台拥挤的情况下的安全性,综合考虑,这笔投入是值得的。

家园 关于歪楼问题的总结陈述

首先向楼主及诸位河友致歉,我自知不是个好脾气的讨论者,但每每发言又无法控制,言语冲撞之处,还忘诸位海涵

歪楼太久,统一回复如下,作为个人此次歪楼的结束

关于城市交通

我的观点,围绕两个原则

1.中国是个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少的国家

2.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达到目的

因此,我推崇以通勤铁路为主的城市交通模式

通勤铁路拥有:造价低、运力大、速度快、能源利用率高、占用土地少、安全性好、准点率高的特点。

与其相比,汽车交通模式运力偏小,消耗资源多,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14亿人过美国式的生活

中国现有的地铁,普遍存在的问题:造价严重虚高,运力设计严重偏小(前两点不可避免的导致亏损运营,成为财政包袱),速度慢,乘降和换乘设计恶劣,极少提供针对不同旅客需求的区别服务,等等

以上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国城市,交通速度缓慢,拥堵日趋严重,通勤圈无法有效扩展,可供城市化的土地短缺(客观上为地价虚高推波助澜,提供了炒作的题材)。且因为规划不合理,通道预留不充分,补充建设轨道交通必将付出惨痛的经济代价。

中国的铁路系统为国家统一经营,长期不重视通勤运输,导致这方面的建设几乎一片空白。而且城市中闲置的铁路资源,也不提供给城市交通加以利用。

我建议,中国城市应该立刻转变交通模式,以防在不远的将来撞上“玻璃天花板”。

老祖宗虽然没给我们留下很多铁道遗产,但也没提我们完成城市化。我们的未来如何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做出何种选择。我们即使一无所有,我们也可以白手起家现在开始建设。不要一提这个问题就“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早铁路多,所以……blabla”

最后一点附加的说明:印度人根本不值得我去关注……

家园 有幸坐过一次印度铁路

从果阿(电影海狼里那个德国间谍船停泊的葡萄牙殖民地)到古杰拉特.车站确实如同描述一致.比较吓人.车还可以,空调车.那节车人不多.上车后闲扯有人问中国有没有空调车和高速铁路.那是05年.

家园 金五星。。。。

金五星那么大的一个批发市场,进出的路基本上被你说的京包线包围着,附近的马路狭窄得要命,交错得像蜘蛛网一样,人多车多货多,停车根本找不到地方,每次从那儿过,总觉得一不小心就要出事。

家园 这些指责好像的确胡搅蛮缠了些

“利子伊达”事故和是否采用动车组有关系么。。。?

60年代全路有几条电气化线路啊,还跑动车组。。?那时的电气化线路基本都是在山区条件下,设计目标本质就不一样。平原干线到80年代都还常见蒸汽呢。

动车组的优点在于起停快,如果限速相同的话,对通过能力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善。“140对列车”指的是什么啊?全路60年代干线客车对数也不止140对吧。如果说的是单条干线,140对不是运力饱和是什么? 按8分追踪间隔,60*21/8=165对。。。总得考虑货车/快慢车的扣除吧。须知我国铁路最大几个特点是,线路能力超饱和,客货混跑,提速重载两不误。

最后,北京铁路枢纽的结构决定了可以利用的空间实在很有限。。13号线不共线,而是另起炉灶借用铁路旁边的空间,实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像上海,金山/芦潮港方向大约就会形成较好的发展吧。

家园 不错.赞同楼主结合历史实际的分析方法.
家园 通勤圈真有点房价终结者的意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