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比亚迪的经验是"有中国特色科技进步"吗? -- 波波粥

共:💬59 🌺13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讨论】比亚迪的经验是"有中国特色科技进步"吗?

刚刚看到在井底望天河友的主题贴《四面楚歌之中国篇 中国发展之大破局之一》下面几位河友的回帖,觉得比亚迪的经验“半自动化加人工”是“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

比亚迪的“制造秘诀”是“半自动化加人工”。从电池生产线到汽车模具,王传福把人力资源开掘到了极致,“二十名工程师怎么也能顶上一台机械手吧”。在欧美,工业化意味着大机器制造,尽量减少人工。经过比亚迪改造的“中国特色工业制造”,却是“人海战术”或者说是工程师制胜。

按照“半自动化加人工”这个理念来设计流水线,国内很早就是这样,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参加了江苏某地一个民营厂的流水线设计工作,当时该厂就提出要大量使用人工或半自动工作站来代替全自动流水线,老板的理由就是中国人工便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

我觉得,在流水线上大量使用人力,最主要利用廉价的人力成本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要尽可能维持人力成本的廉价,这样才能保持“半自动加人工”相对于自动化流水线的成本优势。但是,这样的后果是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收入很难得到提高(提高了也就不再“廉价”了),如何留住人才,也就成了大问题,科技进步如何谈起呢?

我想,科技进步真正体现的,是那些机械手,机器人还不能替代人工作的领域,比如研发,设计。。。。。。。生产流水线上的“半自动加人工”也仅仅是权宜之计。

家园 二十名工程师能比机械手便宜?

那要给到什么薪水呀?就算是二十名技工,也不会比机械手便宜多少吧?

家园 说科技进步是有点过了

用大量廉价劳动力来抵消较低的生产效率是出路之一.我个人偏向风中虎的观点,根据目前中国的"存量"人口,走欧美式高技术投入+高资本投入+低劳动力需求的发展道路不符合我们的国情,特别是人口这一块,一味照搬国外的模式会进一步加大城乡收入差距,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失业问题.

怎么让大多数的人能有饭吃,能过上温饱乃至小康的生活远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有现实意义.

从量变到质变绝非一蹴而就,我们正在经历这个过程,我相信拐点就在前方大家一起努力吧.

家园 一方面,国内技术人员待遇并不高

这也是客观事实,在企业里,业务部门的待遇比不上行政后勤部门是常事(大学里也一样)。 另一方面,我想这里的“二十名工程师”实际是流水线上工人。在另一篇文章里,我还看到说比亚迪有1万名工程师,这个说法,实在是,还有一篇报道里写道,

比亚迪还造人,我们的F3是由2003年毕业分配到比亚迪的大学生参与设计出来的。
外链出处 呵呵,大家看了这句话很容易造成误解,以为F3是由2003年毕业的大学生设计的,但是呢,“参与”一词是不可忽视的,至于“参与”到什么程度,在哪些方面,就未可知了。

家园 我的想法是

要提高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可以投入服务业。我觉得这才是解决大量人口就业的好办法。在生产领域的自动化,也是提高产品品质的必要途径,这些领域单靠人力是堆不出来。

打个比方,如果工厂里的普通工人的收入也足以支持在家里请住家保姆,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来消费服务,那么我们的服务业还有很大很大的扩展空间,容纳的劳动力也非常之多。

家园 其实企业最终看的是投资是不是划算

现在的企业毕竟没有多少帮助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义务了,不像是当年。我实习的厂子,一个车间设计定员二十几个,为了安排就业,竟然有一百多人的清洁队。

现在应该没这类事了。

有一些技术门槛的位置,有的时候,机械化是划算的,有的时候,用人是划算的,看具体情况了。和企业的发展阶段也有关系,看初期建设的时候的资金情况。另外如果设备全部进口,国内缺乏维护人员的话,操作人员水平也不足的话,可能还不如全人工划算,反正进口的东西也用不了。

很多(15+)年前一个在夏利的朋友和我讲过,他那里的喷漆车间,全套进口,设计不需要几个人的。但是日本人来,就能开起来,日本人一走,就不干活了,然后还要靠人工。这样的机械化,也就不如不机械化了。

家园 根本原因在于,F3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国内企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生产经验,确实是不简单的事情,但是为了某些目的,一味的玩弄文字游戏,往脸上贴金,就有点过了。

重要的是过去的一套有多少含金量,离开了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外来的扶助,有多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家园 如果按照各个行业发展的梯级次序

农业>工业>服务业

我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特别是人口大国,无法摆脱工业化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力/人口问题.象你提到的"如果工厂里的普通工人的收入也足以支持在家里请住家保姆,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来消费服务",目前只在发达国家得以实现.而且有些地区是在外国提供充沛的廉价劳动力条件下实现的.对于你的陈述,我认为只是把过剩的劳动力作为一个包袱转给了服务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家园 估计我回去后

也会经历波波粥的"烦恼",但现实摆在那儿,如果改变不了现实,就必须适应这个现实.

前几个月看央视的新闻里倒是强调国企要视大体顾大局,尽量减少裁员.

家园 探讨一下,

普通工人的收入也足以支持在家里请住家保姆
-- 那说明普通工人的工资够高,ie.工厂的生产效率很高,ie.机械化程度高。那么只有两个可能,这个工人教育水平不低,或整个国家的平均工资都很高。

现在落实到中国,“这个工人教育水平不低”而且还是“普通工人”-- 这个可能性很低。“整个国家的平均工资都很高”-- 现阶段这个可能性也很低。

所以,同意路人的说法,这个方法在现中国不可行。

出路可能还是要葡萄说的,发展出适合中国人口众多,发展中国家特点的技术或产业。

家园 最终还是要找到一个最佳比例

根据中国的国情,现有耕地,人口,教育水平,期待寿命,医疗保障机制,来宏观调节从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人口的比例.大家都得有口饭吃,而且还能吃饱,吃好.

无论是产业还是支撑相关产业的技术都应该服从上述根本目的.

家园 国有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义务还是有的

残疾人,退役运动员,退伍军人什么的都有一些,不过这几年没有硬性指派了,还是有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今年厉害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国资委下属企业硬派指标,连挑都没得挑,直接把人发到企业,各级政府补贴低保线以下部分工资。

家园 人工操作的另一个优势就是灵活

一般来说,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越高,每个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就越大,不同产线切换的时候的时间和成本也越高,这就要求每个产品的产量要很高才能保持经济性。这恰恰跟现有的趋势产生矛盾:小批多样、存货降低、产品寿命减少等。

家园 今年都这个样子了?

看来是在国内招人的好时候。中国培养的学生,至少和非洲的相比,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可塑性强,价格还便宜。

家园 我听说是不允许国企裁员

几个国企的朋友讲的,他们所在的企业,一律不许裁员。

不过和当年相比,国企解决就业这个任务还是轻太多了。我最早接触的化工厂,一个仪表数据的记录都需要一个工人全职来做,每个小时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还基本上不变,其他的就没事情了。就这么个位置,在九十年代初期,月收入已经接近两千了。这样的位置,对企业的负担太重了。

也要回国么?我在张罗在国内建分公司呢。今年明年的事情,看能忽悠来多少资金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