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跟风看《建国大业》:谁的国?什么业? -- 冷逸

共:💬57 🌺17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跟风看《建国大业》:谁的国?什么业?

上映一周之后终于看了这部片子,感觉《建国大业》无疑就是以今天奶共的心态来理解当年的土共,因而所拍出的心目中的“史诗”其实不过是花间词而已。正如史教头所犀利的指出,五大常委纵酒高歌那一段

编剧们把这几个艰苦奋斗了半辈子、已经修炼成为当时全世界都少有的政治家当成了一伙刚刚考过六级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胡子还是茸毛的编剧们而言,这是他们憋足了吃奶的劲后所能想到的庆祝的表达方式。

战争场面主要换成了会议场面,这倒无可厚非。但是三年解放战争打下来,基本上显得共军是摧枯拉朽一般,打赢三大战役比请动张澜、李济深北上还要容易。而在节节胜利之际,土共领袖们却整天操心怎么把那些民主人士们请来,仿佛将政权的合法性寄托在他们身上。而国军方面屡战屡败,则似乎也只有两个原因:贪腐的老虎难打、民主人士不买账。于是公忠体国的常凯申委员长和常大公子也就只好看着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太祖当年将文化部斥之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国死人部”,看了《建国大业》深知此言非虚。可以说,这种历史解读从根本上解构了当时所建的国与业。正如其英文片名所指出的,这是“一个共和国的建立”。其实更合适的也许是“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因为在此前的中国不存在共和国。这从根本上不同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这是一个属于人民的国家的建立,是一个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建立;是一场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将中央权力有史以来第一次伸入社会的细微末端,并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与民主化的大业。可以说,六十年前,中国人民用脚投票签订了一份伟大的社会契约,才有了这一建国大业,才有了新政权的合法性。而那些选择北上的民主人士们,则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自觉的顺应历史潮流,他们也不过是合法性的获得者而非提供者。不信的话可以看看杨虎,在历史中,正是他这位四一二执行者安排“陈道明”营救了张澜、罗隆基,解放后出任政务院顾问,但由于没有实权而在1955年试图联系蒋介石反攻大陆,最终以无期徒刑病死狱中。

大概在编剧与导演们看来,所能够想象到的最深刻内涵也就是“反贪腐”了,可这并不新鲜。历朝历代的故事都是如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总结也早已作出。而在事实上,国军国府中仍然不乏清廉之士,而共军中也有“击鼓进兵,鸣金玩妓”的悍将,可在辽沈战场相遇,胜利却属于后者。如果编剧和导演们的想法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那就危险了,以为只要自己党内多打几只直隶陈总督、两江陈总督、礼部于侍郎这样的老虎,多开几次会做虚怀若谷状听取“社会贤达”们的意见就可以江山永固的话,必然“攻守之势异也”。

整个片子最感人的就是刘烨,这个国家是以他为代表的几千万人经过二十二年的血与火建立起来的,是他们赋予了这个国家合法性,那一声“毛委员”正是要提醒,不要忘了当年的承诺,不要由“土共”变成了“奶共”

通宝推:呆鹅,
家园 文人拍的电影,

自然要把文人的地位和想法看的比天还重。。。文人啊。。

家园 不能宝推也不能送花

新系统有问题?

家园 送不了花,真想试试扔鸡蛋。
家园 不能送花

难道老铁要我们砸电脑?老大是做电脑生意的?

家园 说的是,整部片子给我留下印象的仅有刘烨

其他的全都是苍白无力的呻吟

整部片子实际上就是100多个明星一起来开个大party

家园 全国

观众的想法跟西西河观众的想法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很正常的

家园 讲得很对

这从根本上不同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这是一个属于人民的国家的建立,是一个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建立;是一场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将中央权力有史以来第一次伸入社会的细微末端,并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与民主化的大业。

大概在编剧与导演们看来,所能够想象到的最深刻内涵也就是“反贪腐”了,可这并不新鲜。历朝历代的故事都是如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总结也早已作出。而在事实上,国军国府中仍然不乏清廉之士,而共军中也有“击鼓进兵,鸣金玩妓”的悍将,可在辽沈战场相遇,胜利却属于后者。

反腐败是要做。但是,把民族、社会、国家的发展寄托在反腐败上,其实是非常幼稚的。实际上,只要看看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史,无时不刻不充满了腐败,但是,人家照样向前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一个以现代化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体制。

家园 小编就这水平了

还不如以前的《大决战》和《开国大典》经典。

全国
家园 全国大部分人民的想法是看明星

我表妹(对政治和历史毫无兴趣的一个80后)说,这个戏是一个“寻找明星的游戏”。我身边持相同想法的人很不少,能占了80%吧。

家园 冷笑路过...............

而在事实上,国军国府中仍然不乏清廉之士,而共军中也有“击鼓进兵,鸣金玩妓”的悍将,可在辽沈战场相遇,胜利却属于后者。

不乏到整个国军国府上下只能找出一两个清廉之士,共军中也有“击鼓进兵,鸣金玩妓”的悍将(大概是吴化文这种投降过来),真不知道是何等的逻辑和立场能够把这两者相提并论!

家园 昨天晚上看了这个片子

虽然之前已经看过楼主的帖子打了预防针,可是看完之后仍充满失望。老婆看的时候竟然睡着了,而据我目测,她在影院的几十个人(因为是夜场,人很少)中绝不是唯一睡着的。

我的体会,编剧或者导演的意思,未必是放在政权的合法性上,而是试图从政治协商会议(或者说建国程序)的角度,讲述这个国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但问题是历史无法割裂,历史的某一个侧面也总是当时全部事件的一个投影。编剧选择的哪个侧面并不重要,对投影角度的精准把握才是关键,而问题就出在里。

这个问题是,编导似乎被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叶障目,而误导了观众:建国大业就是请客吃饭,共襄盛举。其它再重要的建国事件,也只能从这片叶子的边缘投射出微弱的光芒,从而无法还原那个时代的概貌与特质,而这些事件还是经过不无偏向性的选择性取舍的。

因此我们从这个片子里看到的只是蒋毛的孙中山门徒之争,看不到(也不是全然看不到,是绝对不会给人留下哪怕稍微强烈一点的印象)抗日战争后的乌云压城、风声鹤唳;看到的只是TG对民主人士的折节下交,虚怀若谷,而看不到TG的浴血奋战、殊死搏斗;看到的只是马歇尔对宋美龄的拒绝,而看不到金圆券下的民不聊生;看到的只是精英人士的若即若离,而看不到百万农民的小推车。这确实是让人疑惑:难道国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也许我的观点有点罗嗦,因此可以用与老婆的争论结论作为总结:老婆认为,选取这个角度就很无聊,而我认为,即使选取了这个角度,本来也可以做到不无聊,只要你能从这个角度中折射出建国的真正历史内涵。

或者,从最大善意的角度来说:建国需要请客吃饭,但是客到底是哪些客,饭到底是什么饭,需要更讲究一些。

家园 唉,连Party的主人塑造的也很让人失望

说说着墨最多的第一主角:太祖。

我所看过的太祖的真实电影资料,只有四个片段,一个是片子中引用过的一段,另一个是太祖第一访苏(斯大林时期),再一个是太祖第二次访苏(赫鲁晓夫时期),刚才又从网上找了一段(也是第二次访苏)

从这些资料中,最深刻的印象是:太祖总有些沉郁,好像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但是沉郁中充满坚定,有股百折不回的气概。对比两次访苏,差异也比较明显。第一次似乎在开始的时候稍有紧张,但是他左右看了两眼,睥睨生威,马上全身充满了杀气,也恢复了镇定;第二次年纪大一些,杀气没有那么凌厉了,但是更加坚定,充满自信。关于太祖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可以看这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这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更早的照片可以放狗来搜,网上有不少,包括一些生活照和合影。

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太祖的个人气质极其浓郁,可惜,我从未见到哪个影片能展现出他的这一特点的。看到的是越来越一团和气,越来越“亲民”的太祖。

家园 说得好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七曲八拐,居然是质疑TG政权的合法性,还要求证明这一点。哭笑不得。

家园 这应该说的是辽沈战场

上的杜聿明 和 黄永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