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别带李银河同志进影院-也谈谈《狗镇》 -- 一军

共:💬11 🌺2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别带李银河同志进影院-也谈谈《狗镇》

偶然在网上看到她评论冯.特里尔的影片《狗镇》,极端猥亵了一部真正伟大的电影,鉴于流传颇广,为了一正视听,以免破坏大量还没看过该片的潜在观众的胃口,也来谈谈。

老实说,我没正经读过李银河的文字,也没正经读过王小波的文字,即使是在这两人被炒得最热的时候。不过,看了下这影评,也就可以想象这所谓自由主义学者的智识水平了:电影一点都看不懂,固然是她的权力,但也足够说明很多东西。

她的原文我先引用于下:

李银河:一部令人震惊的电影

昨天看了一个电影《狗镇》,感觉用震撼来形容都嫌不够,也许要用震惊才行。

影片写一个黑社会老大的女儿格瑞丝(妮可·基德曼扮演)认为爸爸不正义,不想再做他的女儿,逃到偏僻深山中的狗镇。狗镇中的人们自私、麻木、残忍,把格瑞丝对穷人的浪漫想象打得粉碎。她的善良换来的是欺骗、冷酷、奴役、猥亵、强奸。她向往的天堂原来是地狱。最后她父亲来解救她时,她脖子上戴着枷锁,走路时用锁链拖着一个磨盘,因为躺在床上无法反抗,镇里所有的男人都强奸过她。她对父亲的权力从否定到肯定。当她父亲建议杀条狗吓吓镇上的人作为了断时,格瑞丝的建议是把全镇烧光杀光,并且冷血地亲手打死了欺骗她爱情的伪君子,没有一分钟的犹豫。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影片明显的“政治不正确”,对穷人人性弱点的揭露毫不留情,有明显尼采哲学的意味。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尼采哲学的电影版图解。但是,它绝不像我们那些政治思想图解的影片,只有骨头没有肉,它所有的人物、事件、思绪都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尽管全剧没有用实景而完全是舞台布景拍摄,这点也很惊人)。因此,观影效果更为强烈。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们都该死,你们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它就能做到,让每个看完电影的人在黑帮血洗狗镇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快感,欢呼雀跃,觉得解气之极。在片尾字幕时,还怕它的意思不够清楚,在背景中放了几十幅贫民窟的真实照片,肮脏、丑陋、血里糊拉。

前些时看到一位生在农村的知识精英的文章,批评鲁迅对下层人的描写(如阿Q),说他把下层人写得愚昧、麻木,是利用手中的话语权欺负穷人,不正义。在他看来,只有讴歌穷人才是正义的。当时我对这文章就感觉有点似是而非。看了《狗镇》,才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贫穷是罪恶。早就听到过这种说法,原来很不理解,因为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一直是表扬贫穷的。其实,贫穷有什么可表扬的呢?在几千年弱肉强食的历史中,贫穷不一直就是罪恶吗?贫穷就是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失败有什么可表扬的呢?贫穷不是美的,是丑的;不是值得骄傲的,是值得羞愧的。或者是比较懒惰,或者是比较笨,或者是不够幸运。如果一个人活成了下层人,那就是活得最失败的人,被淘汰的人,有什么可表扬的呢?

中国解放后的三十年有点特殊:人为地设置了下层人向上流动的障碍,如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如不许流动的户籍制度,如城乡双轨制,这就有点欺负穷人的意思,使农民对城里人有了怨气。使得上层显得不够正义,使得为下层说话有了点正义的味道。但是在人为障碍取消之后,这点正义也就慢慢消散了,我们又回到了尼采命题:贫穷到底是不是罪恶?

总之,我觉得尼采和鲁迅如果没有走极端,没有说穷人就该死,那他们大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其理论有深刻的合理性,虽然显得有点“政治不正确”。

《狗镇》再思(2009-04-03 18:40:20)

标签:杂谈

自从我写了《狗镇》的观后感,所有的朋友都跟我急了。李春光急赤白脸地问这是不是真是我写的,准备去辟谣;林春来信说,我相信你写这东西的时候不是你自己了。我也很震动,想了好几天。把我给李春光的回信照录在此:

李春光,你好。

文章确实是我写的。是我看了电影后很震惊还没醒过闷来的时候写的,发在博客上,但是很快就删掉了。因为政治上肯定是不正确的。

但是我觉得摩罗他们批鲁迅也有点问题,有点似是而非。其实读尼采时也并不很喜欢,觉得他太不同情弱者了。但是他的非理性完全一无是处吗?我很喜欢福柯,他也深受尼采影响,跟自由主义有点格格不入。我在这二者之间有点想不明白。应当说我只是把自己内心的疑惑提了出来,并没有定论。

李银河

仔细想了想与此相关的论题,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个人问题还是体制问题。一个社会有人穷有人富,到底是个人的错还是体制的错?我上次多说了个人的错,是有偏颇的。可是我那样说时心里还想到中国很多农村的地主,不止一个了解农村、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说过,大多数中国的地主富农都是勤劳致富,恶霸只是极少数,而贫下中农倒是比较懒惰和不聪明的,所以中国的土改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奖懒罚勤的(当然从政治上和把土地收归国有上是必须的)。有本书《半夜鸡不叫》就是给周扒皮翻这个案的。表扬贫穷没有道理。当然,这个个案不能证明贫穷都是个人努力不够造成的,纵观历史,横看当代,贫穷基本上应当说是体制造成的,是体制的不合理,不能怪个人。据说,中国现在的亿万富翁90%是高干子弟,这肯定是体制不合理造成的,绝不能说他们就该这么有钱,就是最优秀的人,最努力的人。

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从社会正义的角度讲,还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就是救济穷人,资本主义就是带来恶性的两极分化,富人愈富,穷人愈穷。所以像尼采哲学那样不同情穷人,不帮助穷人,是不正义的。社会主义就要大搞“杀富济贫”,当然是经济上的杀,不是肉体上的杀,就是要把从富人手里拿过来的钱为穷人搞福利,保障大家都有一个温饱体面的生活,不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国的基尼系数从70年代的0.2飙升至0.5,从全世界最平等的社会成为贫富差异最大的社会,是一个大问题,搞不好要出大乱子。

要自由还是要平等。人生而不平等,有人长得美,有人长得丑;有人聪明,有人愚笨;有人生在富人家,有人生在穷人家。如果只强调自由和公平标准,由于起点不同,社会就可能失去平等和正义。在这一点上自由主义与尼采有相通之处,都强调自由,忽略平等。这也是我以自由主义的立场会掉进尼采陷阱的原因。尼采的哲学适用于丛林社会,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只有公平,没有正义。就像《狗镇》里的社会,谁强谁就出头,谁弱谁就活该倒霉。如果这个世界永远是个丛林,那可真成了人间地狱了。

一位终身怀抱理想主义的朋友设想过一个乌托邦的社会,在其中所有的人都有一份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余愿意从事高级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的人可以仅凭自愿和兴趣去做,并不一定要高额报酬。因为他对做这样的事情有兴趣(比如写小说,画画,作曲,跳舞),你给不给报酬他都会乐在其中。我没有认真对待这个设想,觉得太不可能,太离谱。可是我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非常大胆的想法。虽然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但是可以成为激励我们改良社会的一个遥远目标。我觉得它很像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当一个社会的财富积累到比较高的程度时,这未必不是一个社会改良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我强调社会财富积累这个硬指标是因为,贫穷的共产主义方案我们已经实验过了,失败了。

也谈谈《狗镇》

Las von Trier的《狗镇》,在我的标准里面,应该是排第一的电影了。

先说容易说的形式。

电影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是直接展现人与人的关系。情节,对白,表演,画面,音乐,服装,场景,...都是为此服务的。特里尔,好家伙,直接奔这个本质,直接就给你这个本质,这个本质之外的其他,以至于画面,音乐,场景,...一概极简,乃至于只给你一个平面舞台,房子,家具,街道,公园,田野,甚至宠物狗,都被简化为舞台地面的白线。

这不就是话剧吗?不然,他的布景比很多话剧还简单,更重要的是,他用特写、近景、中景,远景,实现了话剧无法实现的虚拟空间构造:

你作为话剧观众,只能在一个固定的距离上,看一个固定的舞台空间,而特里尔用他自己身上亲自背着的摄影机,跟随着演员的表达,跟随着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而时刻在运动着。尽管只是在一个空旷的舞台上,但他成功地做到了,影片开始不到1分钟,你就自然地进入了,那个20世纪初的美国小镇。

有人说特里尔这是一种电影形式的创新,我倒觉得毋宁说是,在直奔电影本质的同时,对形式的有意无视。

回头来看,诸多的那些追求电影形式的所谓大师们,特别是一大堆追逐那些大师们的大小导演们,斤斤计较于画面,光,色,景,服装,装置,。。。是不是显得很低能?

再说内容。

贯穿在特里尔的几乎全部电影里面的,是对人性的抽象探讨,只不过是采用最具象的形式-电影里的事件模拟试验:设置一个环境,放进去几个人物,然后看,这几个人物基于各自的人性,会发生何等相互作用,从而推进事件的发展演化。

当然,很多的电影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大师与小师的区别在于:这个事件的演化是否合乎人性的真实?事件中人物的设置是否具有足够的力度,足以在其所经历之事件的演化中,籍以揭示人性的深度?

特里尔在《狗镇》里面,正是设置了多个均极有力度的人物。

第一女主角,是一个社会既有秩序的叛逆者,但对人性的理解,一开始还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只是在经历了影片中的整个事件演化之后,才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男主角,是一个内心的观察者,但是其价值观所具有的自我欺骗性,使得其私欲最终战胜了其浅表的道德,而堕入罪恶的深渊。

其余多个男女配角,都可以说得上是芸芸众生中的各种典型人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极端环境下,都无一例外地滑向罪恶的深渊。

估计很多观众都会质疑,何以特里尔要把人性表达得如此黑暗?也会有李银河类型的观众自问自答,都是贫穷惹的祸,因为贫穷,所以滋生罪恶。

只能说,李银河之流,智识水准不达标,不应该被带入《狗镇》放影院。

贫穷,在特里尔手里,只是一个道具,正如特里尔在他的《Breaking the Waves》里所使运用的宗教道具、在《Idioterne》里所运用的精神病道具一样,是用于构筑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类型的极端环境,而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把普通人扔进一个极端环境,然后看普通人们会如何面对考验:会有《黑暗中的舞者》与《Breaking the Waves》中的女主角那样的悲剧英雄;更多的,是一群群被剥光衣服的赤裸小人们。

特里尔就是如此不倦地从事于同一件事:告诉人类,你们的心灵状态,远非完美,轻易就可滑向罪恶!

因此,特里尔和尼采是同一路的人,籍由揭示人性的缺陷,而呼吁人类急求进步。

更多的讨论,欢迎来本人客厅: ikosmos.name

家园 竟然有沙发?

占上再看

家园 看完就只剩板凳了,杯具啊
家园 伤雀,伤雀

其实很简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问题。

老冯其实偏了点,金钱不是罪恶啊!

通宝推:辽东半岛号,
家园 读后感

没有看过狗镇, 所以纯属胡说八道.

李银河的第一篇, 流畅易懂, 道德上的弱点也十分明显. 有点不明白为啥你说她电影没看懂, 尼采她不是也提到了吗, 只是角度不同罢了. 有人对道具的兴趣超出了导演的用意所在, 对电影主题的兴趣远甚于cinematography 这门技艺本身, 这很奇怪吗?

家园 以前看古龙的小说也有如此感慨:把人放在极端环境下考验他的

本心。合理性不如金梁,印象可是深刻啊。另外,李银河的文章看完就是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这些所谓的自由主义者啊,很喜欢表达悲天悯人的崇高感情,可是又不能接受“我入地狱”的污浊与痛苦。所以....

家园 这个世界上分两种人,一种是我们,一种是他们

王小波在《寻找无双》中如是说。

我总在寻找对人进行辨识的方法,尤其在如今这样一个混淆的年代,我知道王小波的这种方法没有标准,不可操作,危险性很大。但是,直到如今,我还在本能的使用这个方法。

也就是说,我看到王小波的文字,我可以辨识出来,他属于我们。

至于李银河谈《狗镇》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迷乱的话题,混淆太多,角度各异。我的看法: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考虑,大量的贫穷和不平等,不是贫穷者的错,而是社会机制的错,无论造成贫穷的根源是什么,哪怕真是贫穷者懒惰愚蠢。也就是说,无论根源如何,大量贫穷和不平等,一定是社会机制出现了问题,因为大量贫穷和极端不平等是不稳定的,人类社会这个整体会自发去寻找解决方法,无数的新理论和解决方案都是在试错,历史必然和偶然会选择一种解决方法,使得人类整体重回大约平等的稳定状态。至于这个解决方案是渐进改革还是打土豪分田地,其实并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一种方法,重回稳定状态,有时候,这种方法也许是一种历史或者经济的倒退,退回到曾经的某个稳定状态。也许是某种进步,激烈变革后达到新的平衡。

所以,在这里我不讲正义,不讲法则,而只是简单认为:大量贫穷和不平等会导致人类整体的不稳定状态,不符合人类整体的使命和方向,所以会自发纠错。

那么,我们听过很多说法: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创造性破坏,是进步的途径;差异和竞争是社会发展的驱动性力量。而所有的这些都会导致不平等。到底平等还是不平等符合人类发展的根本利益?我只能说,一个好的人类整体社会制度的设计,必有活跃的个体试错和相应的激励,才能迅速的筛选出正确的方向,极端刻板的平等只会让人类社会死气沉沉。而一个好的社会制度设计,也必须保证大致的平等,以保持整体的稳定,避免重归平衡中可能发生的大幅倒退。

从整体上是这样,那么从个体上来说呢?我们听过一种说法:可怜之人必有可憎之处,这句话广泛流传,但我们应该知道,这只是文学家言。人类社会整体有其使命和智慧,人类个体则有相应的分工,存在的必有其合理性,那么作家这个群落有什么职能呢?基本职能也许是为劳动者提供娱乐,呵呵,缓解疲乏,鼓动激励;但是,我想他们还有个职能,那就是探索,试错,人类已经可以用科学和工程来组织大规模的形而下的探索;人类已经可以用哲学和逻辑来进行有序的形而上的探索,未必可以试验可以验证,但是逻辑要自洽;人类还可以用信仰和神学来探索那连逻辑也到不了的边界。作家也一样,他们在探索、试错和总结人类内心那些隐晦飘忽不可名状的东西。

所以,弱者必有其不堪之处,穷人必有其可恶之处,贫穷滋生罪恶,而反过来“仓廪实而知礼节”。也不要一棒子打死,也许他们局部成立,也许他们是光明的主流逻辑背后一个黑暗的存在。作出上述明显“不正确”的表述需要勇气,我们更应该认真审慎的去辨识其中的合理性。

所以,我常常拜服于人类整体的智慧,历史演变的大矣哉。历数我们现在的一件件文明成就,比如货币这一组织形式,人类社会的经济组织结构,无法不赞叹这些群体智慧和使命。

自由的群体博弈导致自发的均衡,这是自由经济流派的核心思想。但是最近看WIKI上有个数学家证明,博弈均衡只适用于小规模的博弈,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这么大规模的博弈来说,求解均衡是一个NP问题,也就是说不可解,也就是说自由博弈无法导致最后的均衡。破除了自由经济流派的基础理论?

再说回到“极端情况下对人的拷问或者说人对自身的考问”,类似的例子,我还有两个,一个是余华的《活着》,一个是《阿甘正传》小说版,再加上一个《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第一个将人的命运刻意推向最悲伤的境地,第二个将人的命运推向一连串的成功,而第三个将人放在“约束”中反复折磨。前两者都使得主人公领悟和到达了一种新的自由潇洒的境界,近乎道家的境界,而第三个使得主人公达到一种在不能动弹的困境中求欢乐的哲学。

家园 我也很喜欢王小波,不过我觉得世界还是分我们和你们更好些

用他们,总是有相互遥不可及的感觉。呵呵。

参差多态是小波喜欢引用的罗素的话。就是从生态多样性的角度,我也绝对同意这个说法。只是我觉得所谓制度设计是比较悲剧的,我看了美国历史以后的感觉是,好的制度有点象生命体,是自己生长起来的。最后的结果也许与创立者的设计差别甚大。但是,比起许多害人的宏大设计,结果好的就是好的,不是吗?

家园 要看是从哪一个角度看人性了?

[FLASH]http://www.youtube.com/v/se8TM696HRY[/FLASH]

家园 看电影需要一定得训练

尤其是现代的某些类型的电影。李银河没进入这部电影的核心逻辑,不奇怪,以此否定其智力,太偏颇。

李银河是学社会学的,发出那样的感叹,不仅政治不正确,而且似乎完全没有本着一个社会学者的角度,而纯粹是一种基于文学的对人心智的探索。

迫于“压力”,李银河进行了反思,但是其实,在个人博客上稍微探讨这个不正确命题的合理性,有何不可呢?

家园 【电影】看不进去 对于我它的表现手法太先锋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