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之我见 -- 温相

共:💬41 🌺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之我见

范增是最早建议立楚怀王的后裔为最高统帅的,在项梁时代,范增就已经是项梁、项羽叔侄的谋主,等到项梁死后,他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鸿门宴中,范增本来建议项羽除掉刘邦,但是,项羽始终没有动手,范增就让项庄出面,这叫借刀杀人。这种做法最大的受益人就是项羽,而且是里子面子都有益处。为什么这样说呢,论政治原理说,除掉刘邦,等于趟平了项羽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论政治声誉说,并不是项羽主动下令杀掉刘邦的,而凶手是项庄,此后,项羽完全可以把罪责推到项庄身上,当然你可以说这是项羽指使项庄去杀的刘邦,但是,证据呢?显然没有。唯一有力的证据就是项庄是项羽的亲属,那么,请问项伯又是谁的亲属呢?

范增请项庄出面透露了范增的绝大的苦心孤诣,一切都是从维护项羽的政治利益出发,如果把这次事件说成项羽和范增最后决裂的开端,未免牵强一些,鸿门宴之所以不成功,一则主要在于项羽不想杀刘邦,为何不想杀,可能也有舆论上的考虑,义帝以“先入关中者为王”作为号召,刘邦率先杀入秦都,无罪见杀,总是对于天下交待不过去的,这是项羽的妇人之仁,同样的事要是放在朱元璋这样的人身上,一定是先杀了再说。还有一个是项羽轻视刘邦,项羽不相信就这么一个刘邦能够和他争夺天下,此也是这位年轻的霸主成名太早、境遇太顺、经历太浅的缘故。至于说范增所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的这番话是当着众人的面前指责项羽的,能够提供的论据实在不足,而且,范增这里说的竖子是指的项庄,而非项羽。

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鸿门宴之后,项羽逐渐发现刘邦是潜在的劲敌,希望遏制他,以后希望消灭他,消灭不了的时候就希望不要再看见他,在这点上,范增早就有了预见,这是范增高明的地方,刘邦夸奖自己的汉三杰,其实,范增鸿门宴一策如果得逞,汉有三十杰又管何用?

倘若一定要说范增的失误,那就是范增在项羽阵营第二号人物的身份和眼光,居然没有发现韩信是一个人才,至少没有像萧何那样力荐韩信,这不能不说是范增的遗漏,而萧何之于刘邦的最大贡献也就在于此。

项羽的失败千百年以来都得到后人的同情,实在是因为项羽败的太惨也太窝囊,自古就有刘邦百败而垓下一胜的说法,可见,刘邦和项羽交锋以来,鲜有胜利的时候,就是最后的战争如果没有韩信、彭越的加入,三国灭楚,项羽也不至于死的那么之快,也因此杜牧才有”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感叹。项羽的失败要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关于这一点,陈平、刘邦以后的总结里面说的很清楚,也很到位,一个妇人之仁,一个刚愎自用,最终毁了这位英雄。

回头我们再看看项羽为何与范增始乱终弃?一个是陈平的离间的效果,一个是项羽的一时糊涂。项羽为人没有刘邦那么有城府,也没有刘邦那么歹毒,这也是多年以来博取同情的一个因素,他对范增的怀疑就是一时的冲动,项羽的性格上的这个弱点是被陈平看的很清楚的,否则以陈平那样的智商也不会玩那么低级的一个把戏,这就像皇太极师法蒋干盗书玩弄崇祯一个道理,对付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对付项羽这样喜欢拍案而起的胆汁质的人就要用这样的手段。倒是范增看的很明白,范增求去最大的因素不是他没有能力识别和帮助项羽识别这种低级的阴谋,而是他看透了项羽最终不是刘邦的对手,与其以后玉石俱焚,不如给自己留个总结历史教训的机会,可是,范增和项羽感情太深了,他对于项羽所倾注的心血也太多了,就这么低劣的把戏就把他们形同父子的关系给破坏了,这次范增输的实在憋气,就这么憋气硬是把范增给弄死了,所以,范增也是窝囊死的。

我不同意项羽和范增的决裂是由于二人的权力内斗形成的多年矛盾积累的结果,因为,范增去后不久,大将钟离昧就向项羽发表自己的看法,项羽随即也翻然醒悟,假如项羽是借机解除范增的权力或者项范之间权力斗争久已不决,那么,钟离昧自然不敢就此表态,再者,项羽也没有必要表示对范增的惋惜。倒是因此可以看出来,项羽一时疏忽了中了陈平之计,而后也有所明白,只不过此刻已然晚了。

宋人洪迈责备范增不去劝阻项羽杀害义帝,不去劝阻项羽杀害秦王子婴,不去劝阻项羽焚烧阿房宫,可是,他忘了一点,范增在鸿门宴上的计策只要成功,以后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对项羽有巨大威胁了,仅此一点来说,苏东坡说范增是人杰的全部涵义都在于此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献花. 我还以为把画家范增与项羽联系到一起了
家园 借刀杀人及其他

温相的文章说理是很明白的,但却犯了常识的错误.“借刀杀人”通常指两个平等主体中的一方让另一方为自己做某事。比如曹操让刘表杀弥衡。这里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和刘邦并无私仇,是为项羽杀人,无论谁杀,都不能说是借刀杀人。

范增说的竖子,只能是指项羽,项庄并没有做错什么,杀不了刘邦,是因为有项伯的保护,和樊哙的豪举。范增如果不是老糊涂,怎会怪项庄呢?而且范增对项庄没什么“与谋”的,命令而已。唯一“与谋”而又做错的只能是项羽。

刘邦死在项羽的大帐中,项羽推到项庄头上就能摆脱干系吗?不可能的。高贵乡公死于成某之手(名字一时忘却),司马昭还不是被后人指为主谋。

关于项羽的妇人之仁,历来皆如此说。不过我认为项羽实际是个快意恩仇的人,喜可以与敌人把酒言欢,怒可以杀人(屠城)放火(烧秦宫殿),甚至赶走亚父。就是一个做事不怎么过脑子的家伙。

家园 是啊.画家范增温相熟吗?

89以后范增跑了,

于是许多人大骂其画庸俗.

后来不止怎么地范增又回去了,

好像还发表声明再也不碰政治了?

家园 【原创】楼主是看了我的文章后写的这篇文章吗

楼主是看了我的文章后写的这篇文章吗?我们可以好好就这个问题讨论下。

家园 没错,正是看了你老兄的文章之后受了启迪有感而发的:

有空聊聊好了。

家园 项羽之杀刘邦和曹髦被杀:

刘邦死在项羽屋子里,自然要有人说是项羽主谋,但是,项羽势力最大,谁敢多嘴?这就是范增之所以劝说项羽废了刘邦的因素,不是先入关中者为王吗?可是,做了霸王的并不是刘邦,而是项羽,实力使之。

范增是个权谋家,所以,还不至于张嘴胡说自己的主公是竖子,韩信窝藏钟离昧时,刘邦问众将怎么办,大家都说:“发兵坑竖子耳。”可见,竖子这个词的污辱性含义很重,范增当着项羽的面说他是竖子,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特别是范增后面还补充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前面说项羽是竖子,后面又说项王,这是不通的,所以,只有前面说的是项庄,而且,项羽也不是傻子,他也能听出来范增责备项庄的话外之音就是指的他自己。以范增的为人行事和他与项羽的关系,采取引喻是比较合理的。关于这段对话的说明,其实我们在中学学习《鸿门宴》时,老师都已经有了交待,我就不多说了。

下面再说司马昭指使贾充杀害曹髦的事情,这是和项羽鸿门宴不同的,因为当时曹髦就是要讨伐司马昭。而根据《汉晋春秋》记载,贾充和主要凶手成济的对话是这样的:“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另外,干宝在《晋纪》中也记载说:“济问贾充曰:“事急矣。若之何?”充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济曰:“然。””《魏末传》中说:“贾充呼帐下督成济谓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y兄弟二人乃帅帐下人出,顾曰:“当杀邪?执邪?”充曰:“杀之。”

从上述事实知道,司马昭对于曹髦之来就早有准备的,贾充更是心领神会的秉承了司马昭的意图,这看看以后贾充一门在西晋的显赫就知道了。在这里,司马昭借了贾充和成济的刀杀了曹髦的人,这是没有疑问的,同样,范增要杀刘邦,借了项庄的剑来杀刘邦的人是同等法则,借刀杀人的涵义是多重的。设想一下,刘邦真的死于项庄的刀下,那么,项庄被像成济那样处理也不是不可能的。

家园 范增水平不过尔尔

他所能起的作用不过是在战术上给项羽做点拾遗补缺的事,项羽的几次重大战略失误----坑杀秦军,西屠咸阳,不派劲将守关中,不迅速入关歼灭刘邦反而去齐国平乱,烧杀抢掠致使在齐国行动久拖不决----也没见他有过什么真正高明的见解。

反观刘邦阵营,一入关就先收了秦朝的档案,关中约法三章,死守成皋就食敖仓之粟,正面战场牵制侧翼战场进攻,每一招都是高屋建瓴,从一开始就有坐天下的气象。

如果不是项羽本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上都名列前茅的英勇善战,这场斗争根本就没那么多悬念。

家园 【原创】FlyGeneral兄不能这么说!

杀秦降兵,都彭城,及先灭齐都是不得已的,形式决定,关键在于刘邦,杀了刘邦,什么事都没有。

派劲将守关中,项羽范增也做了,曾经派3万精兵监视刘邦。

后来没有消息了,这3万人不知道怎么消失了,

从刘邦收买项伯,请汉中地,推测是3万兵力被项伯趁机掉走了。

家园 竖子必指项羽

项庄的情况,quanwuyong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温相的解释过于牵强,“竖子不足于谋”这是不可割裂的一个整词,表达惋惜、感慨、愤懑交集一起,对象只能是项羽,从范增的角度看,有恨铁不成钢之意,怎能与后面的“项王”称呼相比较呢?再者,焉知这不会有史家修饰成分。

家园 说关键在于刘邦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

关键在于项羽的政治举措是否能使天下真正安定,否则即使他再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他当时的做法,仍然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局面,杀一个刘邦不过是扬汤止沸,刘邦死了,还会有张邦王邦冒出来。

合理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措施是大战略,是其他手段不能代替的,当然,项羽年轻,又有出众的军事才干,最终能改弦更张,克定祸乱也未可知,但按照他当时的政治举措,弄好了是身死国灭,弄不好连自己都会赔进去。

具体说他的一系列失误:

1、杀秦降兵,降兵心理忐忑,是惯常的表现,给予必要的安抚,分化瓦解,斩其首恶,就足以控制住这些人了,刘邦一路招降纳叛,同样也入关到了咸阳,可见没有一定要杀降的理由。

2、西屠咸阳,“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这种疯狂的政治报复其后果可想而知。

3、不派劲将守关中,却派了秦国的三个降将,这点韩信早有论述,就不另说了。

4、在齐国的烧杀抢掠,就更没有什么道理了,结果是“齐人相聚而叛之”,“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项羽白忙活一场。

许多人都说项羽颇有君子之风,一个如此残暴的人,君不君子的有什么意义呢?刘邦虽然是个老流氓,但定关中、破赵、灭齐,都是一战而下,不留后患,其间的高下还不够明显么?

家园 那三万兵是项羽给刘邦的额定编制

不是另派了三万人监视他,“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家园 竖子必指项羽?

首先,那句话是“竖子不足谋”。

其次,究竟这个“竖子”所指代者为谁。

我的中学老师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是指代项羽。(这一点我与老温经历不同。不过我那位中学老师水平不算很高。) 当时我就觉得有点疑惑,感觉合理性不足。

现在老温重提这个问题,并分析了“竖子指代项羽”说的不合理性,我以为是颇有道理的。

项羽、范增是什么关系?范增为楚军中智囊人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范增 曾直接与项羽叔父辈共事,项羽尊范增为亚父。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些事实难道就足以justify范曾直斥项羽为“竖子”吗??

范增地位再特殊、项羽对其再尊敬,我以为,在项、范两人心中,那种君臣关系仍然是比较清晰明确的,虽然不似后世的刘禅诸葛、唐宗魏征 之君臣关系那样“法定”,但我觉得有理由相信,在范增心中这个关系和礼数是很清晰的。以“竖子”一词所包含的如此强烈的蔑视羞辱意味,范增用这种词语直斥心中的君主,这...可能吗?合理吗?

老温所说的另一点,就是前面骂竖子后面又尊项王,是另一个证据。

跋锋寒 兄言:“焉知这不会有史家修饰成分。”

我以为从辩论角度来说是无效的,因为我也可以反问跋兄:“焉知‘范增骂竖子’一节 就不是史家手笔”呢?

跋兄既无法拿出有效证据证明“项王”确系史家修饰,我也拿不出范增骂竖子就是史家手笔的有效证据,所以这个官司是打不清的。各自收回如何?

因此,范增确实骂过竖子,后面也确实说过项王。基于这个情况,再基于前文分析的项范二人关系,我以为,说范增直斥项羽为竖子的说法,是讲不通的。

那么,这个“竖子”究竟是谁呢?

我的理解是酱子D:这个“竖子”子虚乌有,压根儿就不存在,而是范增要发泄怒火愤懑必须要找一个发泄对象,于是就在头脑中假想了这么个人物,然后就骂将出来。表面上这个“竖子”绝对不可能指代项羽,但实质上范增的怒火却有一部份是冲着项羽的,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嫌项庄下手略迟以致坐失良机,再一部分大约是恨形式比人强、刘邦居然命大躲过此劫。所有这些因素刹那间涌上心头,范增无法精准表达出来(也没那个必要),所以就借骂竖子来表达自己的极度恼火、愤懑和惋惜的情绪,也有暗中责怪项羽之意。但暗中责怪与直面斥骂是两回事,不能将两者简单划等号。范增是位权谋人物(战略战术方面其实范范),即使心中深怪项羽也不可能在表面上骂出来的。日后项、范反目之时,范增可曾骂过这种话?按说那个时候两人都撕破脸了,范增更有理由骂更过份的话才对呀。既然那时都没骂,此时又怎会对项羽直面斥骂羞辱意味如此浓烈的话呢?

家园 这个...

必须顶。所论极是!佩服!

家园 按人之常情指桑骂槐的可能性更大,不知道竖字怎么解

俺老家土话里有"垂子"一词,通常指物,说人则是骂人了,竖子该不会是它的反意词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