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伊斯兰教在我国可以本土化吗? -- 萝伏

共:💬32 🌺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伊斯兰教在我国可以本土化吗?

前不久我在牛街路过,看到了我过去没太注意的事,就是那里的清真寺全是中国的庙宇或宫殿式的建筑,再想一下,这样的景观在西安也可以看到。看来伊斯兰教在我国内地还是受了一些本土文化影响的,我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伊斯兰教在我国可不可以本土化呢?

从伊斯兰教认为人有两世,讲究今世过得好,来世也过得好,但是重视今世。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伊斯兰教在当世都采取很积极、但是个别的也有极端的情况出现。而我国传统的儒教文明也有类似的讲究,孔子的“仁爱”也是讲仁者爱人,怎么在精神中生活得很好,做事如何要符合道德的范本。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用极端手段解决的,也讲究孔子说的“杀身成仁”、孟子讲的“舍生取义”。这一点我觉得两教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点?D?D如果儒有时候也可以被成为“教”的话。

我曾接触过一位国内穆斯林届很有名气的人物,他的祖上是在明朝初年从中亚地区的萨玛尔汗城迁徙到我国的南京的,明朝初年南京还是当时的首都。现在他看起来和我们其他人没什么不同,这位先生自己也说,不论是相貌还是生活习惯,他现在怎么看都是一个标准的中国人。

他家的先祖有一位叫伍遵契的,在当时是一个很著名的阿訇。他把一部来自波斯的伊斯兰经典翻译成了汉文,名叫《归元要旨》。伍遵契和他的同伴阿訇当时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和追求,就是把伊斯兰教和儒家文化结合起来。

不管是这些人努力也好,还是自然演变也好,几百年过去了,现在在我国的南方和内地其他广大地区里所看到的伊斯兰教,确实有很多中国的本土特征。象在我国南方的一些清真寺里,大殿上除了挂有《古兰经》的条幅之外,还有一些儒家学说《四书》《五经》里的话。比如南京的清真寺里就挂有“真心诚意”。 “真心”和“诚意”是《四书》之一《大学》上的八个条目中的两个。

据我所知道的数字,我国现在有两千多万穆斯林。国内现在一些宗教界人士有一种看法,就是我们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一个系统,应该建立本土化的伊斯兰教,这样既能参加世界伊斯兰教的活动,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天地,而不会象中东某些地区那样,出现宗教极端和狂热。我感觉这样的说法虽然不是主流看法,但实在是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伊斯兰教本土化有没有可能性呢?可以看看佛教的例子。佛教对我国来说是外来品,世界现在佛教区分三大块,一个就是南传的,就是现在泰国、斯里兰卡的,一个是汉传的佛教,还有一个藏传佛教。大家共同的看法是,汉传佛教是这三大块里最具有价值的、也最令人信服的佛教。汉传佛教就是我们本土化了的佛教。

元宝推荐:神仙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感觉上中国的伊斯兰教越向东越中国化

从新疆向东,可以看到一部活的演变史,铨叙古代的民族或宗教怎样被“中国”这个大泥潭消化的经过。

家园 自我异化的威胁始终还是存在的

总体来说,伊斯兰教在世俗世界的相对软弱地位,与其强烈的自我主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物质生活得到初步满足的地区,伊斯兰教信徒的异化就不容忽视了。

我国正好处在这个地步,愚以为除非找到更令他们关心和感兴趣的事情,否则这些人的价值观取向在潜移默化中的改变将是不可逆转的~~~~~

家园 是这样的

就拿前一段时间的斋月来说,内地的很多穆斯林并不一定按规矩戒斋,新疆人到内地后也可以自己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我遇到一个维吾尔PLMM,问她斋月时白天是不是真的不吃东西,她眼睛一瞪:你要饿死我啊?

家园 基本上玉门关以东的都被改造的差不多了。

新疆的还是比较传统的,不过现在也中国化世俗化了

倒是一出新疆西部海关,到中亚国家。。。。。

原教旨倾向越来越严重

家园 玉门关以西还得加强本土化进程
家园 都信仰真主,疆独们的口号却是“杀回灭汉”,怎么解释呢?

(小声问问:回民信仰的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啊)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恐怕也容不下拉灯

家园 No way 看看星月上的一篇文章吧,“不戴头巾的阿姨要下地狱“(转载)

  

  

  

  

    

     发信人: Wenjun (文军), 信区: Muslim

    标 题: 我们的信仰之路 家庭篇---ZZ儿子的信仰(很值得我们思考)

  

    

    儿子两岁半过一点就会念清真言了,就知道安拉最大,也知道“穆斯林是听

    安拉话的人”。3岁半学会了基本的礼拜念词,并开始学礼拜了。4岁学会诵

    读《法谛哈》。我们是走过弯路甚至邪路的人,深知没有正信的痛苦,因而

    尽早将宇宙间最珍贵也是最完美的信仰――伊斯兰教给儿子。教育儿子唯一

    的标准就是安拉喜悦与否,这样的话语或这样做安拉喜欢;那样的话语或那

    样做安拉不喜欢。而安拉喜欢与否至关重要。安拉喜欢了,今世后世都幸福;

    如果安拉不喜欢,那么两世都不会吉庆。因而儿子每每受到夸奖总要追问:“安

    拉喜欢我这样不?”

    

    儿子对天堂充满了幼稚的神往。

    

    “妈妈,天堂有‘露露’吗?有‘旺旺’雪饼吗?”

    

    “露露”和“旺旺”雪饼是儿子2――3岁时最喜欢喝的饮料和最爱吃的零食。

    

    “儿子,当然有啊!只是天堂里的饮料不叫‘露露’,它比‘露露’好喝多

    了;天堂里的食物也比‘旺旺’雪饼好吃的多。“

    

    “妈妈,那到底有多好喝,多好吃呀?”儿子的小嘴巴咂着,口水都快流了出来。

    

    “到时候你就知道!”我的回答显然不能使儿子满意。可天堂是超乎人的想象

    的与描述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对天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往往我无力回答他的提问。有

    时真希望儿子一夜间长大,好让他自己明白伊斯兰究竟是什么。

    

    我告诉儿子我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是安拉赐给的。吃完饭提醒他

    念“感赞安拉”。儿子乖巧而严肃地念“感赞安拉”,马上又问:“那安拉

    是不是应该说‘不用谢’?”我无言以对。

    

    感赞安拉的是,儿子以将伊斯兰的准则作为评判人的标准。无论家里来谁他都会问:

    

    “妈妈,他(她)是回民还是汉民?”

    

    若来者是回民,他还要继续问:

    

    “他(她)做礼拜吗?”因为儿子知道严格意义上讲礼拜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

    的分水岭。

    

    儿子来过我读书的学校两次。和我的同学相处的非常愉快也非常友好。有位女同

    学给他织了条毛裤。我便问儿子:

    

    “这位阿姨好不好?”

    

    “好!”

    

    “那这位阿姨以后是不是可能在天堂?”

    

    “她在地狱呢!”

    

    “那位短头发的阿姨呢?”

    

    “也在地狱呢!”

    

    “那么哪个阿姨能进天堂?”

    

    “那几位带盖头的阿姨。”儿子不假思索地说,随后又马上补充道:

    

    “她们在天堂里自由自在的。”

    

    儿子的话令我毛骨悚然。我怯怯的问:

    

    “那么妈妈呢?

    

    “妈妈肯定在天堂里。”

    

    “儿子啊!妈妈有可能不在天堂呀!”

    

    “妈妈肯定在天堂,你经常做礼拜,带盖头!”

    

    “那爸爸呢?”

    

    “爸爸可能在地狱。”

    

    “为什么呀,儿子?”

    

    “他有时不做礼拜!”

    

    自然,任何人不能判断任何人的最终归宿,判决权在安拉那里。感赞安拉的

    是,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能分清那里是通往天堂之路,那里是通往地狱之门。

    他说这话时只有4岁半,他判断人的标准不是亲情,不是别人对他的好恶,而

    是以安拉的标准,简单而又实在的标准鉴别人的最终归宿。

    

    有一次在火车上,一位乘客给他桃子,儿子问人家:

    

    “叔叔,你是回民吗?”

    

    “我不是。”

    

    “那你的桃子我不能吃。”

    

    “为什么?”

    

    “我妈妈说,汉民的东西不能吃。”

    

    我的确说过这话。因为以前儿子时不时就在邻居家吃过饭了。好心的邻居还一

    再解释:“今天我们家刷羊肉,所以才叫福福去吃的。”或者说:“不清真的饭

    我们不会给福福吃的,我们都懂!”所有我们才给儿子定了这条死规矩,可我仅指

    的是汉民家的饭。我赶忙向那位乘客解释。原来他也是回族,只是想和小孩逗逗

    乐。并且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如此谨守回族的饮食传统,很欣慰。

    

    当然,儿子也有意志薄弱的时候。儿子非常喜欢吃巧克力,而我这做母亲的也是

    不久前才知道穆斯林不能吃现在市场上的巧克力、奶糖、奶油蛋糕等非清真食品。

    相孰的同事、朋友给儿子送的零食中总有巧克力。往往儿子捧着巧克力,不时看着

    我,偶尔也怯怯地说:

    

    “妈妈,我吃完巧克力再向安拉求饶恕行吗?”

    

    “不行。”

    

    “安拉不是可以饶恕穆斯林的一切罪行吗?”

    

    “不行!明明知道吃巧克力安拉不喜欢,还要吃。再向安拉求饶恕,安拉是不

    会答应的。”

    

    看着儿子可怜巴巴的馋相,我是又心疼又悔恨。若儿子没偿过巧克力的味道,他不

    就没有这份痛苦了吗?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折射着儿子信仰的成长历程。感赞安拉的是,安拉以将正信根

    植于他幼小而纯洁的心田。丈夫单位包了电影――《生死抉择》,说是反腐败的

    片子,看过的人说画面很健康。我也想看看现在的官僚们究竟腐败到什么地

    步,一家子人便去看。剧中一腐败的省委副书记教训那位耿直、廉洁的市长:

    

    “腐败不是个人问题,是体制问题。要想彻底杜绝腐败现象只有改革,加大力度改

    革。中纺的问题不能查,牵扯的问题都是有背景的老同志。谁查谁就得栽进去……”

    

    看到这儿,坐在我腿上的儿子转过来义正严词地说:“伟大的安拉能制服他们!”

    

    儿子的忧虑

    

    儿子5岁3个月了,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憨嘟嘟的脸蛋,小小的嘴巴,一副

    人见人爱的模样。儿子生性温和、懂事、颇有些“小大人”的气质。

    

    临近年终,丈夫的顶头上司要来慰问下属,吃饭是免不了的。丈夫很苦恼,对他

    而言,又要经受一次“磨难”和“考验”。丈夫去上班后,我这心里七上八下

    的,一则痛恨丈夫在如此的大是大非面前居然还有所顾虑,二则担心丈夫的信仰

    是否能抵挡住领导与同事们的“关爱”和“盛情”。就跟儿子唠叨这件事。恰好

    一个同事打电话来,她跟儿子说:“福福(尤素福),你妈妈回来了,你挺高兴吧!”

    

    “

  

  

  

  

    虽然我妈回来了,我很高兴。可是我爸他是回民,他还可能去喝酒……”儿

    子撅着小嘴,眼睛里充满了忧郁与焦虑。

    

    下午,丈夫照例打电话回来,儿子抓起话筒带着哭腔急急地喊道:

    

    “爸爸呀!你要是喝了酒,进了火狱,我该有多么伤心啊!”

    

    这就是儿子的忧虑。其实5岁的儿子为他30岁的爸爸的终极命运时时焦虑着。

    

    有一次,儿子突然扔掉手中的玩具径直走过来急切地说:

    

    “妈妈,要是爸爸以后在火狱那儿排队,怎么办?要是安拉让他在火狱那儿排

    队,怎么办?要是我俩进了天堂,爸爸一个人进了火狱怎么办?”

    

    愈来愈快的语速,愈来愈高的语调,愈来愈急促的语气显示了儿子近乎于绝望的

    焦虑与恐惧。

    

    一天, 儿子午睡醒来。我叫他,他不应。并且神情非常严肃。当时我有些生

    气,心想,这么小一点儿就对我不理不睬的。过了一会儿,儿子拉着我的手说:

    

    “妈妈,我刚才在考虑一件事情,不是生你的气,真的不是生你的气。“

    

    “什么事啊?”

    

    “我是考虑要是爸爸进了火狱怎么办?”儿子说完,耷拉着眼皮,忧心忡忡地

    转身走了。

    

    还有一次,我和儿子在吃饭,儿子又说“

    

    “妈妈,要是爸爸进了火狱,我该怎么办呢?!”儿子双眉紧锁,说着放下筷

    子,推开饭碗,脑袋沉重地放在桌面的小拳头上,看着儿子痛苦不堪的模样,

    我的心都要碎了。我这才明白儿子的忧虑是何等沉重。我将儿子揽进怀里,郑

    重地告诉他:

    

    “儿子,安拉是最仁慈的主,安拉能饶恕穆斯林的一切罪行。”

    

    “妈妈,那爸爸有时不做礼拜,还抽烟,安拉能饶恕他吗?”

    

    “儿子,只有我们虔诚地向安拉祈求,祈求安拉饶恕爸爸,使爸爸尽快成为一

    个合格的穆斯林,安拉会饶恕爸爸的。”

    

    “噢!”儿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灿烂、天真、明朗的笑

    意慢慢漂浮到儿子的眉梢、眼角,也漂浮在儿子胖嘟嘟的脸蛋上。

    

    从此,儿子拜后(我在家时,儿子至少礼一次拜)一遍遍地向安拉祈祷:

    

    “安拉呀!你饶恕我的爸爸妈妈,你引领我的爸爸妈妈,让他们进天堂,不要

    进火狱。啊米乃!“

    

    从此,督促丈夫做礼拜也成了儿子的一项工作。

家园 搞得好,没问题;搞不好,难讲。

搞不好,比原教旨还可怕。

穆斯林本土化其实早就存在了,而且一直在进行。看看西安的清真寺,建筑和甚至装饰样式都已经很本土化了,那是一千多年前建的。前一段时间有人贴了一个在甘肃的小地方的清真寺的照片, 和道教和佛教的寺院没区别,但比例有点怪,但非常有意思。等找到了发在这。

在解放前,西安回民中的有声望的家族内部教育子侄也是儒家的方法和经典读物,当然教义也同时学习。南京也差不多,事实上,穆斯林教义的本土化应该在明朝就开始了,忘了名字了,南京有个回回的阿訇,也是个大儒,尝试将儒家和穆斯林经典融合在一起。用中国文言来串讲穆民教义。现在就是有人讲,也没人懂了。倒是从新疆那边传过来的简单的口号更加容易记。

现在问题时,这种本土化突然有了一个断层。解放后的民族政策没有大错,但在一种特定的政治气候下,这种本土化的延续被中断了,甚至本土的穆斯林教义也被中断。开放后,国外的宣传和资金的投入要比我们知道的大得多。这么讲吧,甘肃那边的一些地区的宗教教育普及程度比我们的希望工程要发达的多。而且不断又来华开班,教育中低级教职人员,也不断派出人去学习。 我们的宗教政策要是还不有所应对,问题就真的大了。

家园 兄提到的这位阿訇大儒就是伍遵契

他家族一直生活在南京,现在有名的叫伍贻业,是南京大学教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家园 萝伏兄真是博识,pf。

我是真得不知道。

本土化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强势的文化或有足够吸引力的价值体系,如果在这里出现了真空,就麻烦了。

家园 看到上面的“不戴头巾的阿姨要下地狱“是不寒而栗

难道中国信仰伊教的人也会这么排它这么充满攻击性?这种文笔我倒是见过,FLG分子经常发一些邮件,但也没有这份这么让我担忧

家园 其实还好

玉门关以东的地方的穆斯林中的强硬派,基本上在大清国平陕西回民起事的时候就统统杀完了,剩下的也都躲中亚去了.

我一初中同学,也算穆斯林吧

除了不吃猪肉,其他的没什么两样,过斋月,除了头尾两天去一次清真寺,啥也没变化.

她的名言就是:一整月白天啥也不吃,还要做一百拜,要死勒,想饿死我啊.要我这么干,门都没有

家园 伊斯兰文化中一些极端的成分是否不再适合现代文明了?

有时候曾经想 当今伊斯兰世界被西方欺负的

根源是否在于它们的极端和保守 不能吸收借鉴

现代先进的文化和文明 从而变得落后了呢

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的发展都是不断和

其他文明相互交流扬弃的过程啊

所以我认为 伊斯兰中国化其实是伊斯兰文明

的福气

家园 窥一斑可见全豹

这个家庭教育出来了个忠实的穆斯林. 另外的家庭可能会是佛教徒/基督教徒/或者就培养了个暴徒.

<帝国-征服者>从老外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拥有文化的力量,建设一个新城一开始就是大称. 联想中国人的 反扑归真概念,是不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什么都归于混沌了呢. 就象一张电脑图一样,看的隐约是张图,看的细微是些不同颜色的正方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