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猃狁和匈奴,匈奴和黄帝,我的看法 -- bxdfhbh

共:💬9 🌺2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猃狁和匈奴,匈奴和黄帝,我的看法

中国的古书上认为匈奴是黄帝之后。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匈奴列传》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这种观点遭到了很多现代人的嘲笑,认为是中国人自嗨之作。

但是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不断出现,我觉得这种观点其实有其原委的。

古人不是傻子,司马迁不是玄幻作家。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夏商时期,

在中原诸文化的北方,一直生活着一支很强大的势力,

这就是长城南北的一系列文化。

对应到商代,就是朱开沟文化——李家崖文化。

从地理上很容易辨别,朱开沟文化——李家崖文化极有可能就是古书上所说的“鬼方”。

下面我们来看其发展历程。

李家崖文化 由 朱开沟文化发展而来。

朱开沟文化 是 老虎山文化的一支。

老虎山文化另外一支南下进入中原,和中原龙山文化结合,形成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

陶寺类型,有人认为对应了尧。

(由此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原人和草原人的渊源。)

老虎山文化由海生不浪文化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同时吸收了小河沿文化的

一些特点。

有人认为海生不浪文化在那次摧毁中国大多数文化的那次大变化中打击甚大,因此老虎山

文化深受再次北上的仰韶文化影响。

海生不浪文化甚至有可能消失了。

不过老虎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有区别就是了。

海生不浪文化由王墓山类型为基础,吸收了红山文化发展而来。

王墓山类型即仰韶文化王墓山类型,直接由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

我前面的文讲过,有人认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就是历史上的黄帝。

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进入长城南北地区之前,这里活动的人,也来自中原。

即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仰韶文化后岗一期类型类型融合而成,有人认为其可命名为红台坡下类型。

更早一些仰韶文化后岗一期类型势力更盛一些。在这里分布的都是仰韶文化后岗一期类型。

我前面的文叙述过,有人认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对应了炎帝,仰韶文化后岗一期类型类型

对应了蚩尤。

由此,鬼方、猃狁和黄帝的关系就是毫无疑问了。

而且如果把更早的蚩尤和炎帝排除掉,从王墓山类型算起,鬼方、猃狁就是直接来自黄帝

的部落。

但是呢,我不认为匈奴来自鬼方、猃狁。

根据Y染色体鉴定结果,蒙古草原上的匈奴贵族墓,以及在东欧出土的匈奴贵族墓,贵族

的Y染色体都是N类,

这和骨骼头型的结果遗址,就是匈奴贵族来自北亚,是北亚类型。

(匈奴平民有各种类型的。)

中国汉代匈奴墓,头骨类型也是北亚人种的类型,直到南附后,才出现可能是通婚造成的

东亚类型的人种。

如果鬼方、猃狁来自黄帝,那他们一定是东亚人种,Y染色体一定是O类。

所以他们不是匈奴,只是可能被匈奴征服。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结果,

有人认为,汉代的长城外的人种,和先秦时期不同。

这里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燕京学报》第14期,2003年

有引用

http://www.chinaha.net/historycontent.php?id=153

林沄:《戎狄非胡论》,《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里提到在当时已经收集和鉴测过的古代颅骨资料表明,战国晚期以后的北方长城地带的主

体居民在人种上是不同于战国早期以前的主体居民的。

(俄)捷别茨:《苏联古人类学》,1948,莫斯科

(俄)戈赫曼:《外贝加尔古代游牧人的人种特点问题》,《苏联民族学》第6期,1967

(俄)马莫诺娃;《外贝加尔匈奴人的人种学》,《民族史中的人种演进过程》,莫斯科。1974

进入汉代以后,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体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过鉴测的几批资料:

察右后旗三道湾汉代鲜卑墓地、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汉代鲜卑墓地、辽宁朝阳地区魏晋时

期东部鲜卑墓地、察右前豪欠营辽代契丹墓地、宁城山嘴子辽代契丹墓地,都呈现显着的

低颅性质,并伴以短阔的颅型,宽阔而扁平的面形,明显属于现代北亚(西伯利亚)蒙古

人种的范畴了。外贝加尔的匈奴人,也是低颅的,但是是中长颅型和低颅的结合,俄国人

类学家都认为属于蒙古人种的古西伯利亚类型

可见当时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在战国晚期后,至汉朝期间,被替换为北亚人种。

我认为这刚好和古书在时间上吻合。

先前的游牧民族,先是被赵武灵王征服,又有一些被秦国征服,直到冒顿崛起的时候,不

少已经被设了郡县了。

还没有被征服的那些,在冒顿单于崛起后,被冒顿单于征服,被并入匈奴。

从此以长城为界,以北为北亚人种,以南为东亚人种。

我认为这刚好和古书在时间上吻合。

先前的游牧民族,先是被赵武灵王征服,又有一些被秦国征服,直到冒顿崛起的时候,不

少已经被设了郡县了。

还没有被征服的那些,在冒顿单于崛起后,被冒顿单于征服,被并入匈奴。

从此以长城为界,以北为北亚人种,以南为东亚人种。

但是当时的中国人不知道更北的北亚还有人,以为后来的匈奴就是来源于鬼方、猃狁。

而知道鬼方、猃狁来源于黄帝,因此认为匈奴是黄帝之后。

关键词(Tags): #匈奴#黄帝通宝推:酥油茶,
家园 沉宝花
家园 感谢你的花!

感谢你的花!

家园 关于中国古代民族或种族的流动与混合是很有意思的事,

河里涉及的不多,看来您占有不少资料,希望能多写写,咱也有的看。

家园 有几个问题想问:还望您不吝赐教

先生确实高明,但是有些问题我不太通,想问下

一、是如今的考古孑遗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更多发现,可能不意味着那些地方是分布中心或者相对较多,因为考古遗存可能在人际稠密的地方,比如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可能更容易遭到破坏或者损毁,不像内蒙等地那样人迹罕至,气候等条件都有利于保存。因此可能有人类遗迹但是没有保存下来。因此,以独立文化类型个别遗迹的发现地来代表这个文化的中心位置,是不是有一定的不妥?但是问题是,我们考古上,发现这些文化类型,往往要受到历史局限,经常同类文化遗址发现不了几个,是不是有这种情况呢?

二、如何来推断哪种文化由哪种发展而来?比如,不同时期的两种文化,有一些类似的器物,是否就能判断时间上靠后的是由前期发展而来的?这个是个很初级的问题,还望不吝赐教。

朱开沟文化 是 老虎山文化的一支。

老虎山文化另外一支南下进入中原,和中原龙山文化结合,形成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

像这种,谁往哪里去,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

三、南方的那些遗址,如河姆渡良渚啊什么的哪里去了呢?尤其像良渚那么大的一个带有国家性质的文化。我搜了下,什么李家崖、朱开沟等貌似没有多少玉质礼器的出土,如果他们是由红山发展而来的,那么红山可是以玉器著称的啊。玉器带有原始崇拜的目的,而原始崇拜理论上来说应该相对较为固定的。南方的良渚啊,北方的齐家文化等等,很多都是有大量玉质礼器的。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们祭祀方式、崇拜对象的相通性。虽然是不同的类型,但是是不是可以说他们的亲缘比较紧密呢?

此外:

那次摧毁中国大多数文化的那次大变化中打击甚大

这里的业外人士很多,什么摧毁中国大多数文化的打击呢?反正我是不太清楚,能否请您介绍下?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当时内蒙的文化类型是否是游牧文化的问题。

http://www.gucn.com/Info_MuseumCurio_Show.asp?Id=176

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玉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都是以农业为基础,但当时狩猎、畜牧业的比重也很大。到了红山文化基本是农业聚落,这一时期出土的小件铜器、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刻划图画字,反映了文明的曙光已在内蒙古东部草原上见到了端倪。

http://www.jkyzcy.com/detail.asp?id={604B0DCE-2F23-4F3C-BABC-D71FF182AB2F}&typeid=60

另外,貌似即使是朱开沟,也是由农业文明转过来的:

然而,公元2000年前后发生的西部干冷气候的东侵,使在广袤中国北方大地上生活繁衍的古代原始农业民族经历到严酷的自然灾难。但在这次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面前,植根于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以朱开沟文化为代表的人类集团,并没有像祖先那样简单地逐气候而迁徙,而是适时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及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由农转牧或半农半牧。

个人感觉到,朱开沟等地方的人,由于自然环境恶化,由农转牧,逐步形成与中原文化的隔阂,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丧失掉原来的祭祀、礼器等特征。这样说貌似有点不通,能否这样认为呢,就是他本身是一支独立的和中原有差别的农业文明,从红山等可以代表中原文化遗存的那些部落学到了农业,但是没有学习那些祭祀、礼器等东西,然后在气候转变中选择牧业,终于发展成为独立的民族。

http://tieba.baidu.com/f?kz=182169641

这里有个链接,提到过跟您相似的观点。看了后对您的有了更深的理解。不过那些上面的问题还是没有想通,烦请指教。

家园 顺便说两句

一、考古类型如何命名?是以首先发掘和辨认的遗址来命名,比如红山、仰韶、裴李岗,等等等等。这并不代表,该遗址就是这种文化类型的中心位置,更不代表这种文化类型只有这么一个遗址。代号而已。以仰韶而言,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已经上千处了,而且仰韶村在中、西、东三大区域、早、中、晚三个类型中都不算中心区域,但人家还是叫仰韶文化,奈何?

二、如何推断文化的演变?首先,看地层顺序;其次看器物类型,葬式也很重要;最后,这是推断。靠谱不?相对来说,基本靠谱。但也会有很多争议。理论嘛。

三、文明哪里去了?很抱歉,文明是会崩溃的。原因是什么?很多,自然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化等等。红山文化的崩溃,往往认为是气候的变冷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的崩溃。良渚,往往认为是海侵。但争议很多,也未有确论。文明肯定是会崩溃的,但文明也是会有长久的历史影响的。社会主义还会崩溃呢,对不对。扯远了,呵呵。

四、当时的内蒙是否游牧文明?原始农业在八千到一万年前就产生了萌芽,游牧文化在三千多年前才产生,在有了青铜器之后。红山、小河沿、李家崖、煮开沟都不是游牧文化。

家园 把古籍和历史一一对应是比较危险的
家园 我的一些看法

一、

河南山西等地,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而且体系脉络完备。

河南的文化,从裴里岗文化,到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不是从裴里岗文化发展而来的,而是从西北的大地湾文化发展而来的),到中原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到二里岗文化……

二、

从器形、纹饰等很多方面判断。

同一种文化的发展,可以明显看出其发展脉络。

三、

良渚文化灭绝了,原地空了一段时间(可能有一些残余民众)后,从福建迁徙过来一些人,与残余的民众结合形成马桥文化,

马桥文化的人,就是后来的越人。

良渚文化灭绝的时候,在苏北徐州等地形成了花厅文化,是直接由良渚文化发展而来的,估计是良渚文化的人放弃了原来的土地北上了。花厅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发生过激烈的冲突。

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不是一家,虽然他们的玉器都做得很好。

在差不多公元前四千多年前后,出现有一次大规模的灾变。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等,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或者急剧萎缩。

朱开沟文化的农业应该不是从红山文化学来的,它是起源于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本身农业就高度发达了,犯不着从红山文化学。

最早他们是既有种植业又有畜牧业,和中原的农民差不多。后来气候变得干冷,不适合农业种植,畜牧业比例越来越大,最后全部都是畜牧业了,就变为牧民了。

家园 看上去您好像是业内人士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