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贯通儒释道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万兹

共:💬6 🌺4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贯通儒释道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初来自于禅宗:

  景岑禅师有偈云: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学僧问道:“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景岑禅师回答道:“朗州山,澧洲水。”

  学僧:“弟子不会。”

  景岑:“四海五湖王化里。”

  很多人理解成千辛万苦爬到竿头,然后再滑下来;也有人认为是爬到竿头后,再跳入空中飞翔。虽然各有道理,但这些解释离修行的本义还是有些差距。

  从修行的角度,竹竿是用来比喻人的身心。修行的目的是要打破身心的局限,修行有两个方向,一是纵向,二是横向。纵向好比依次贯通各个竹节,是所谓渐修;横向是打破竹筒,是为顿悟。百尺竿头就是纵向的竹节都打通了,可以用某种本体统摄身心,但有统摄就有差别,免不了人为做作,仍有局限;更进一步是横向破碎竹筒,以后就纵横无碍了,“四海五湖王化里” 。

  内丹术精气神的修炼,基本上属于纵向修行,属于性命双修的修命;明心见性则基本上属于横向修行,属于性命双修的修性。

  有主张先命后性的派别,也有主张先性后命的派别。本人还是主张双修,就是同时修。若没有纵向修行的经验,很难找准横向的方向,容易把纵向误为横向;若没有横向的心胸,则容易拘执于个体身心,把个体感受当成“客观实在”,加剧身心局限而不是解放身心。

通宝推:四维立交,明心灵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万兄可否解释一下周易和道德经的关系?

我对上古这些思想家的脉络不太弄得清的说

家园 贯通儒释道2-排列顺序和经典主旨

  贯通儒释道2-排列顺序和经典主旨

  儒释道的顺序为什么这么排列?为什么不是释儒道或道儒释?

  通过《贯通儒释道1》,我们知道,如果用竹竿比喻身心,那么道家特点在于贯通身心,佛家特点在于打破身心,儒家呢?儒家特点在于周流身心:打破对人我界限的执着,自然会保持开放的心态,推己及人。由于周流身心是最终目标,所以儒家在中国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周流身心并不容易,必须要打破身心的执着以后才行,所以释排在儒的后面作为手段;打破身心也不容易,往往在贯通身心以后才能达成,所以道排在释的后面作为手段,于是就形成了儒释道的次序。

  儒家之儒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没有僵硬执着,自然周流,当然就是柔。

  如何周流?把周流的各种方式进行全排列,就是《易经》,它是儒道共同的经典,是中华文明之源。它多用社会现象来解释易理,所以偏向儒家多一些。周流的节奏,就是《乐》。稳定周流形成的规范,就是《礼》。周流的历史记录,就是《书》《春秋》。周流的生活记录,就是《诗》。

  《道德经》代表的黄老思想,大有扎紧篱笆,退守自保,等待时机的意思,人我界限是明显的,显示了道家特色,它可以说是《易经》的某种局部详解。

  《心经》代表佛家思想,打破一切挂碍,可以说是《易经》运转的润滑油。

  《大学》介绍了儒家的修行套路。三纲领,明明德就是打破界限致良知呈现赤子之心,亲民就是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引导人们一起周流,止于至善就是让社会关系保持周流和顺。八条目是三纲领的具体化,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庸是中的同语反复,就是中的意思。为什么要中庸?因为如果走极端就容易拘执和凝固于某种状态,会妨碍周流。中庸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周流,而不在于形式上的中间,不单纯是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一首禅偈“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说的就是以周流为本位,以具体状态为过眼云烟。

  中庸反偏执不反独立。周流身心,是不是没有独立人格呢?不是的,只是没有偏执人格而已,儒者恰恰有真正的独立人格。由于周流,他观察得非常全面,认识比较完整,不会一叶障目,因此不会被各种误解偏见所左右,能够虽千万人吾往矣,而且取得成功。

  三纲:儒家讲的君臣父子,是出于各种情况全排列的了解,而提出的便于周流的规范,类似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思,否则蛮干很可能坏事。不是说想培养奴隶人格。其实正因为儒者有独立人格,他才能正确扮演各种角色而不陷进去,奴隶人格是扮演不好君臣父子的。

  五常:以竹竿比喻身心,竹竿的界限执着打破以后,从上到下的5个竹腔会焕发出五种光芒:仁义礼智信。

  大同:周流身心,自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达大同之世。

通宝推:明心灵竹,乾道学派,
家园 见《贯通儒释道2》
家园 贯通儒释道3-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从何分辨呢?不能从血统而辨,从礼仪而辨有一定道理但流于表面,核心区别应该在于是否以周流为本位。礼仪如果僵化了反而会妨碍周流,因此不是华夷之辨的最好方法。

  华夷之辨的实质是正偏之辨。儒释道三教都属于正,但若不小心则可能走入偏途。道家贯通身心的结果就是以某种本体统摄身心,这种本体实际上是上帝的变形,若沉迷于这种本体,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实际上就走入偏途,变成基督教。释家打破身心后,若让身心活动停止,也是走入了偏途,变成印度教。

  事物(包括身心)运行方式,就是逻辑学的内容。西方逻辑总的来说是直线式思维,指向某一“真实”事物或概念,实质是上帝和上帝的变形: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一种掌控整个世界的概念。即使后来的黑格尔辩证法,其螺旋上升的方向还是一条直线。直线型逻辑会遇到悖论问题。而中国的易经式逻辑则是周流:圆中套圆,没有指向一个掌控整个世界的概念,没有悖论。甚至周流本身也不能掌控一切,还有一条漏网之鱼:禅,而禅并不掌控任何事物,禅在很多时候象润滑油。

  基督教和印度教在没有达到各自的终极目标以前,都是有优点的。比如现实中的基督教世界为人类贡献了科学,印度教世界为人类贡献了心灵哲学。

  在接近各自的终极目标以后,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缺点会越来越严重。基督教那样界限清晰而心力强,会造成内在紧张,容易自我崩溃且难以恢复;印度教那样停止身心(沉没于无),与现实隔绝,反而生出更大一条分界--寂灭与现实的分界,一梦醒来会发现重新回到进化的起点。二者都有着千辛万苦爬到竿头又滑下去难以恢复的现象。

  儒家的周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途。事实上,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儒家那么好,为什么近代落后了?儒家的缺点是不执着而难以创立科学理论,所以近代落后了,优点是即使有此缺点也不足以致命,它会吸收西方科学理论,成就更广阔的周流世界,就象历史上它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并提纯出禅宗一样。它的新名字或许会变,但其周流实质是不变的,即使是文革的共产风,也只是假马列之名行孔孟之实。

通宝推:迷惑不解,明心灵竹,乾道学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