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声援泉畔人家 -- 郭既克

共:💬36 🌺84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的,谢谢

是我表述不清。

比如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因素一共有七个,目前只掌握了五个,那么由于其他两个没有被掌握,这个故事其实是有很多种可能性的。目前因为种种原因(其中很多其实并非是单纯的学术原因)把其中一个作为国外学术界公论,但未必这个公论就是不可争议的。就拿对清朝态度来说吧,中国的态度肯定是清朝是中国的朝代,因此我们拿回新疆西藏蒙古东北都是合理的;国外一些人就坚持,清朝不是你中国朝代,所以你的领土就要回到明朝,这些地方都要退出来。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事情,于是中国的专家们硬着头皮争了。那么还有很多看起来影响较小的呢?我们就应该放弃了吗?如果照有些人观点,历史观不重要,那这些东西我们随国外大流不就完了,反正现在在咱们手里,还争什么?国家领导人那么多聪明人制定的政策反而不如他们?所以说有些人看似科学理性,其实鼠目寸光;更要命的是还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许多同学寄希望于以后剩下的两个因素能被发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大多数历史真相都将永远被掩盖在层层迷雾之下,基本上永远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全都是假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挑一个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呢?最差的情况不过是证明,对我们有利的假设的确错了,那再改回来就是了。学术嘛,呵呵。当然,如果威胁到国家利益了,我们就一错到底了,又怎么样?反正大家都是那么干的嘛。谁见老美官方承认,我们都是外来户,必须退回英国去的?

还有把这种做法和韩国造史运动相提并论的。这个观点忽视了一个本质区别。首先,韩国的做法从他们的帝国梦出发是正确的(当然,不符合我们的利益),大方向没有问题。这个要肯定。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的说法太容易被考证出问题来了。其实就是陈经说过的,你要想忽悠人,就不能有硬伤。这是个技术性、智商问题。戈培尔那句话其实应该这样理解:不能被证明是谎言的理论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可是你要是原话这么说呢?是不是力度就差了很多?所以说楼下某位兄弟太天真。别人好歹是纳粹党内干将,会比他差?可他就敢拿戈培尔当笑料。这不是自大YY是什么?他有本事跑去民进党里谋个高位试试?

家园 呵呵

证伪这个词的确是我学艺不精,望词生意了。

“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从来就欢迎您提出不同意见,以确凿的事实论据进行质疑。”

这个在自然科学领域是很公平的,数据嘛,只要按照公认的方法,谁都能拿到。但对社会科学来说就不一样。把社会科学理论里的某个结论设为公论是一个影响因素很多的东西,远远超出纯学术范围。一旦定下公论,正如你说的,在你发现硬伤之前它就一直都是公论,这个举证的义务是由反对者来提的。看似很合理,可是你当证据那么好拿?大多数学霸根本拿你当空气。

反过来看,比如泉畔人家生在几百年前,而中国那个时候又牛逼得不得了。泉畔人家靠些什么手段把它现在的这套理论搞成公论了。现在举证据证明理论错误的责任落到阁下身上了。你怎么去证明?去考古?谁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里藏着?或者根本就跟拉登一样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同意他的中国文明是一切文明起源的说法。我只是说没有态度,因为我没有更多证据证明他说的完全是错的。那么就应该同意其存在,而不是因为先入为主的东西,把它一棍子打死。更何况这个说法对中国也没什么坏处。中国官方也没那么说啊,当然也不用承担什么责任了。多存在一个对中国有利的视角,没什么坏处。

更多的话,兄弟麻烦你看看我写给四处张望兄的东西吧。可能前面我表述不太清楚。谢了。

家园 所以说纯以科学理性态度看待社会问题很片面

勒庞那本《大众心理研究》写的不错,向您推荐一下。

家园 哎,你真是难得的好心肠..

我也学着淡定吧。。

不过,相对论让爱因斯坦着急的是他知道是对的,但是大家不明白。而泉畔的猜想假说呢,很多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稍微问一下马上站不住脚,他写出来是要干嘛?让河友帮着讨论那么挨砖是难免的,何况在这些知识上提出假说者和听众的差距并没有相对论那么大喔。。

家园 恐怕这也就是很多人不承认

考古学是科学的原因。因为这学科根本无法100%说自己推测的是真是假。

好不容易根据几个残片,加上推理得到了一些激动人心的结论,结果没过几年所谓的结论被新发现的考古遗迹彻底推翻。这种事情在考古学上发生过不少次吧。

很多现在认为的事实,和几十年之后认知的事实,差别估计很大。就算是历史记载,也会出现疏漏。写历史的搞文学的,谁不会塞点自己的私货进去?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谁知道太史公塞了多少自己私货?我们敢说他写的就一定对?只能说,因为他写了,所以可能存在这么一回事情。然后基于这个假定,我们有什么推理而已。

社科类的研究只能是采用科学的精神来做研究。但是社科类研究的大部分结论必须要说明,只是可能的结论,而不是必然的结论。很多观察到的事件本身就不能100%可信,怎么可能说自己最后结论就能正确呢?

争辩于A决然不对或者B是100%对,对于很多社科类学者来说,就已经不是一个科学的研究态度了。从测量角度看吧,所有科学结论都有个误差范围,只是社科类的结论通常误差范围会非常大。甚至大到相反的结论都可能成立的地步。

对我来说,社科类的知识需要从两个方面吸收:1,新的我所不知道的事实。通过验证,记录下来。作为以后文章的证据。2,新的思路。开阔眼界。然后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验证是否可能。如果可能,记录下来,用以后收集到的证据验证。

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结论不同,或者证据有差,打死再说的态度,恐怕不是做社科类研究的好态度。(按照这种方式,Max Weber估计已经被批到臭不可闻了。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研究他的书呢?)

家园 我想问一下

在考古学里,需要什么样的考古证据才能建立理论(或假说)?而又是什么样的证据才能否定一种理论?两者相比,其证据的证明强度如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