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几千八路军跳崖?《追我魂魄》的失误 -- 苍野

共:💬153 🌺1779 🌵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双石老大。。。

这里不是部队,许多人不过是老百姓。。。您那么直通通的批评,恐怕许多人受不了~

家园 呵呵,俺检讨——这不正好说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么?

将心比心,以已度人,要得公道,打个颠倒!

家园 好复杂的感受哟!花之!
家园 多谢提醒,有感而发,无意为之,抱歉抱歉!
家园 赞同双石: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任一方都没有天然的豁免权

我尤其赞同双石这一贴: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任一方都没有天然的豁免权。当我们以“不够审慎”为理由来批评别人的作品时,我们首先得自检:我们自身的批评是否已经“足够审慎”?

“矫枉过正”,“言之过激”在这个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在每一个领域内,这些现象的普遍性及其可接受性程度各不相同。就文字作品而言,就会有“史学-->政治宣言-->戏说史-->新闻-->报告文学-->小说-->滑稽作品-->穿越-->神话”等等很大的范畴;同时,也得跟作者自身是如何宣称自己的作品相关(主观归类):即作者有没有明言自己的范畴所在,有没有刻意混淆以上的各类范畴以误导读者。

对于批评者同样,拿史学的要求去评判政治宣言、戏说史、新闻或许还有价值(即相对接近的范畴);但史学的要求是否应该被运用到报告文学、小说、滑稽作品、穿越甚至神话中呢(即相对更远的范畴)?这已经不但涉及到批评的内容本身是否有意义,有多大意义;也涉及到批评行为本身是否有意义,有多大意义。

但最关键是:当我们在追求极致审慎时,“矫枉过正”“言之过激”不能成为我们批评对象“不够审慎”的理由。我们不能对别人用高要求,而对自己用低要求:比如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批评用了“史学”的标准,但批评的行为本身(比如说问题界定)却用了街头小报的标准。

当批评的行为本身都不够审慎时,又哪里来对别人内容“不够审慎”的合理性?如果我们连在严谨上“批评什么”“因什么批评”都还说不清楚,那么“矫枉过正”只能说明我们自身的虚弱,不能说明我们自身的合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以“矫枉过正”为理由来追求极端严谨,就好比我们用一把被家里宠物啃过镜片的望远镜,然后得出结论是:“月亮上面有斑点,这跟月亮自身声称的不同”

月亮上面有斑点,这的确是事实,连月亮本身都没有否认这一点。问题更在于,我们的观察与结论是否严谨,是否有意义;我们的观察本身是否经得住后来人的再考据。在追求“严谨”的过程中,倘若一句“矫枉过正”“言之过激”就成为了理由,那么首先不审慎不严谨乃至谬误的,就是我们的动作自身。

正如我在此话题里一贯表达的:我支持各位河友考据。但草拟一个“严谨”的方案,我们在考据的时候,能否确定:

对象是一个什么目标(什么文体)?你采用了一个什么标准?

还原到证据上,对象有什么谬误?这些谬误是如何产生的(因果性)?

对这些谬误所产生的影响如何评估?——还原到你的标准、和对象自身的范畴之内各又如何?

基于以上,你的结论如何?即批评的构建。

最后这句得罪人的话我必须说:起码到目前为止,以“严谨”为名,对云杉《追》文的讨论,我还没有看到有任一个批评河友遵守了真正严谨的问题界定和真正严谨的考察方法。在讨论和追问中我们不得不不停地转进,不停地找理由,这只能说明我们自己的虚弱,我们自己的“不严谨”。而这种虚弱的成因,广泛地说,有时候是屁股使然(这个案例也许不是),有时候是认知使然,有时候是情绪使然。

如果你打算冷酷地对待一个事物,那就请首先让我们自己更冷酷一些。与诸君共勉。

关键词(Tags): #实事求是#严谨#矫枉过正#言之过激通宝推:毕尔优科夫,中关村88楼,landlord,双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补充一句:真正的冷峻者,是敢于对自己动手术者!

操起手术刀无情地解剖自己!

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就是这种手术刀——对别人开刀也对自己开刀,对自己开刀优先于对他人开刀!

家园 不必不必,你的发言中也有诸多可取之处!

如对《亮剑》等文学作品的批评,这个我们是有同感滴!

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亮》这一类的作品的批评,主要还是应该集中在作品是否还原了整体真实本质真实,是否是真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不是每一个细部局部是否与史料严丝合缝,因为《亮》也是一部文学作品,虚构是作者的当然权利,我们能够评论的,是作者虚构得是否合理是否成功,其虚构是否反映了整体真实本质真实,而不是他有没有权利虚构。客观而言,《亮》剧是成功还原了不少细节真实局部真实的,人物性格比较鲜明突出,给人以很深印象!但《亮》的最大问题,这些细部真实局部真实的还原,并没有构成并完成整体真实本质真实的还原,甚至还歪曲了这种整体的本质的真实!对读者的误导也是整体性本质性的:土共的干部都是李云龙式的快意恩仇的独行侠,土共队伍就是一群大大小小的李云龙!殊不知,象李云龙这样快意恩仇的独行侠,在土共队伍中不敢说是绝迹,但最低限度是被极度的边缘化了滴!——那些大大小小的整风整肃是干什么吃滴?象李云龙这号滴,怎么去过这些关?……

实际上,《亮》剧的折射的,就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历史观——这跟《追》,根本是无法相提并论滴!也跟土共作为抗战乃至国内战争主导思想的草根平民历史观,风马牛不相及!

通宝推:立金洪海亮,kmy1810,秋末冬初,
家园 爬起来又看了一遍

发现表达的是有点不对头。。待俺去改正

家园 秋兄在某些方面过于“严谨”了

我们不得不不停地转进,不停地找理由,这只能说明我们自己的虚弱,我们自己的“不严谨”。

就本话题来说,是一个读者的“容纳度”的问题,或者说理解力的问题。

打个比方:对于色谱,没有受过训练的人,眼睛里是不会接受/看到所有的光段的。。。一个好的、水平很高的文学作品,是不应该使得相当的部分读者发生这么大歧见的。所以俺在上面说,在史料描述/文字/结构方面,《追》文尚有待改善之处。

在这个问题上,俺认为秋兄钻了牛角尖:这里不存在“转进”与否的问题,存在的是不同的人对问题看法的不断融合过程;批评与反批评的两方,未必是一方正确而另一方错误这么黑白分明的。

家园 先来找共同点

先来找共同点

鳕鱼兄,我们得先来找讨论的共同点。

(1)

首先,我不反对批评,这是一而再再而三重申的。但我讲的是,批评本身应该有怎样的原则。

所以,你把我帖子中的“批评者”等同于“一般读者”,我很困惑。我认为我们可能没有找到共同的讨论点。

对一个“一般读者”,和对一个能够展开对特定材料、细节批评的“批评者”,要求应当是不一样的。因为没有道理说,“批评者”的能力只能放在某些方面,却不能放在把问题界定好、把因果和归类分析好这些问题上。也正如我打的比方,一个连自己镜片都爱护不好的天文学家所发现的月球现象,其科学意义多少打了折扣。

(2)

如果我们要谈“一般读者”,我觉得是一个在目前的语境下很难解决的问题。

首先到底有多少“一般读者”被《追》误导了?迅哥认为有80%,但貌似起码双石、你、我、苍野以及这栋楼内很多id都没有被包括在内。我觉得这是一个难题,起码就我在身边好友的统计分析,不是这样一个结果。

其次,有多少读者是因为看了《追》原文被误导的?而不是在看了某些传媒的夸大之词之后被误导的?或者是在看了其他传媒的夸大之词之后再来看《追》,某种印象被误导加强了?这是一个传媒、认知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本来我起了第一段想写个帖子说说我就此事的困惑,但实在有心无力,以后再讨论。

再次,在以上三种误导的可能性中的后两种,“误导”的传播者都不是“一般读者”,而都是有较强分析能力的传媒人、作家写手,《追》全文白纸黑字在那里,云杉《手记》的解释在那里,为何这些有专业技能的人士没有注意到这些白纸黑字而“产生了误导”,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而如果我们有第一、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的话,可能这第三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作为目前对《追》文的“批评者”,不能首先把这两种现象看清楚、区分清楚,或者首先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再展开讨论,我认为是无法接受的,这是我参与此贴的最初动机。

这也是我相应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批评本身应该有怎样的原则的原因。因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在此一案例的批评中,我们缺少了太多的分析和界定工作,但是我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结论”。我所说的“转进”,就是指批评者们为了捍卫“结论”而不停地找理由,却并没有首先为自己的批评方法和批评过程建设更多的合理性。

所以,说回来,鳕鱼兄你看,我们应该如何找一找讨论的共同点?

通宝推:双石,
家园 共同点

首先,共同点应该是,原作品到底有没有什么疵瑕?而不应该放到对批评者的方法甚至立场的评判上面。。。这个不应该是本主贴的主题,也不是俺感兴趣的方面。

好了,那么,到底是传媒误导还是原作品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呢?从萨苏与总统的误解来看,起码对这两个读者来讲,传媒应该不是主要原因。

以俺个人的标准,一个主流的文学作品,是应该尽力避免在大的方面给予读者误会的。这个标准,俺认为不算高。。。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反应;这里,俺也不认为苛求读者的水平是一个应该作的事情,这不是一个具备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的毛派应该有的作风。

家园 有了好的起点

“原作品到底有没有什么疵瑕?”“到底是传媒误导还是原作品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呢?”

这就是一些不错的问题。但你看看已经贴出来的河友们的帖,是到底先有这些问题界定呢?还是先有了结论呢?

再次声明,我支持河友们去探讨这些问题

此外,就你指出的例子中的一个,或许我们对“传媒”的理解有一些差异。

家园 这应该还不是起点

起点是:萨苏、李根两位网友,对《追》文的某些内容起了误解,而这个误解,不是由于媒体的解读引起的。

。。。上面这个内容,如果确定了,才能继续下去。如果是否定的,算我所有的话都没说。

家园 关于这个“起点”,请再参见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有关贴子……

俺的阅读理解能力没有问题,俺只是没有仔细看 [李根]

你自己犯了错就要老老实实承认[landlord ]

萨苏自己是承认了误读错误的,贴子我就不用引了吧?

这里有已被移至争鸣争议版的一段讨论中在下的发言,请兄台参考——

按《彭德怀传》的这个叙事,你觉得小数哩,还是不小的数……[双石]

其实我的辩论是很不错的。[物格修齐]

这是整个一段,没有隔断!引出来是佐证“粗看”之效果……[双石]

还有,象“原作品到底有没有什么疵瑕?”这类问题,答案永远是肯定滴,所以拿出来使用基本上是无往而不胜的——好象还没有什么作品是没有“疵瑕”的而且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这样的问句也是拿不上法庭的——近似于“莫须有”,当然也是无法作起诉理由或具备有证据效用滴!

犹豫再三,这句话还是说出来吧——鳕雪兄,你继续转进的结果,是原地(起点?)踏步!

得罪得罪!

家园 那么双石兄是确认了这个是起点?

不知秋兄是否确认。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