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黄维行军”说起——充斥古典色彩的电影长镜头 -- 秋原

共:💬47 🌺44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从“黄维行军”说起——充斥古典色彩的电影长镜头

从“黄维行军”说起——充斥古典色彩的电影长镜头(上)

我刚酝酿下笔时,本来是想把这篇文字作为《拍戏的“哲学”》的新章节。写出原稿之后,感觉全文主题和内容都过于强调某种摄影技术问题,因此把他专拣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文章,希望通过我这些粗略的文字,能调逗起读者对电影镜头语言的兴趣~

音速论坛在中文网络论坛中,一向享有“黄军网”的江湖美名,西西河是个人文色彩较浓的论坛,估计也有不少电影爱好者。既然如此,我就以电影当作一个中心;把“又黄又军”当做两个基本点;以《大决战》、《兄弟连》、《U571》、《Tokyo-Hot》等等近年来深受广大宅男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比较长镜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首先,我开一个非常老套的头:我们应该明确一点,什么是长镜头。这个“长”,不是指空间,而是指时间,即一个连续不中断达到10秒以上的镜头。

长镜头也是电影拍摄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镜头,没有之一。电影是什么时候诞生的,长镜头也就是在同时出现了——彼时的电影处于刚刚出现的原始状态,即没有工业储备也没有艺术沉淀,“剪辑”处在单纯的有“剪”无“辑”时代,制作人尚不知“蒙太奇”为何物。当时的黑白无声片,全部都由枯燥单一的固定长镜头拼接组成。

大致在今年春、夏,我在SB影视区一个讨论电影《大决战》的帖子里,看到N多对《淮海战役》当中“黄维行军”这一段的讨论,其间的文字里,夸耀、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很巧,我正好是个长镜头运用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继承人,在当今各种眼花缭乱的“快切”剪辑技巧和由此达成的蒙太奇效果之余,依然保持着对传统长镜头技术的由衷热爱。

长镜头最原始和最拿手的应用是表现全景。全景长镜头的这个传统,可以说是所有电影镜头类型最悠久的了(同样没有“之一”)。早在上上个世纪末,无声黑白电影刚刚在法国发明的时候,制作人通常以戏剧舞台电影的主要制作内容,把摄影机位固定在剧场中后排的中间位置,取景器左右正好调整到能卡在舞台两边上下场的幕布位置——从这个拍摄位置来看,无非就是将整个舞台上的戏剧表演原封不动的搬到胶片上罢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制作也是如此。

正式因为这个特点,在那些史诗级的战争历史作品里,就经常出现纵深跨度极大的远景和大远景长镜,比如《大决战》、《战争与和平》等等。他体现出来的效果,就象SBER们在评价“黄维行军”这段时采用的措辞——磅礴、壮观、宏大、气势汹汹、威风凛凛,一眼望不到头……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EwMDAzNTA4/v.swf[/FLASH]

电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又是一项集成的艺术,因此电影即有工业化的特征,又表现出创意产业的特征。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剪辑”的手段不断增多,蒙太奇的内涵也就不断丰富了。在这个过程中,长镜头也在不断改进,首先是拍摄机位不在是固定的——对于长镜头(同样也包括其他运镜手法)来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突破——运动的机位能提供三位的角度和趋近“无穷大”景深变化,让镜头不在拘泥表现远景了。

一、

我们还是拿“黄维行军”这段来说——起镜就是俯视地面上的行进国军,视点运动方向和部队开进方向向逆,步、坦、骑、舟桥、尽入眼底,最后收镜在河边的一座土丘。尽管军迷对这个镜头津津乐道,但是站在拍摄技术角度上讲,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运镜技巧——采用航拍,机位运行轨迹是一条平行线;始终是远景,视角也始终是二维的了。

《大决战》拍摄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时候的电影硬件早已经可以摄制三维取景变化的镜头,所以说,始终只有远景的“黄维行军”,拍摄难度并不高。摄制这个长镜头,天空上的飞行员要领悟导演和摄像师的要求,及时操作飞机进入拍摄线;地面上数以千计的演员要进入行动状态——更考验的是导演临场的调度、指挥能力,以及庞大的参演演员的配合、执行力。

既然“黄维行军”的运镜水平并不高,那下面我就举几个更复杂的长镜头。

二、《U-571》

在这部电影里,我挑出两个比较有特色的长镜头。第一就是德国VII型潜艇猎打沉商船之后,盟军驱逐舰对它的猎杀——声呐兵通告敌舰开始投放深弹,镜头先对准艇长,然后依此经过三名睁大眼睛、向头顶凝视的德国水兵: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请诸位记住这三张脸,下面我们再看此前、后的一组镜头,确定这三个水兵依此位于艇长的左、后、右三个位置:

点看全图

显然,为了拍摄这个长镜头,摄像机运行轨迹近乎是个逆时针的半圆。

这个镜头和“黄维行军”相比就大为不同了。

1、他是近景,是内景(“黄”是远景、外景)。镜头近到似乎都快贴到演员的脸上了,从电影镜头语言涵义上看,采用这种近景,正好向观众暗示了潜艇内部狭小逼仄的空间感;

2、镜头走过一个半圆,视角是平视(甚至略低),再考虑到这三个人的位置,还有谁能从这个角度看到他们三个人——只有站在他们三者当中的大胡子艇长。请注意,起镜是从靠在潜望镜的艇长开始的,逐一经过三名水兵,从左到右绕多半个圈之后,CUT——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摄影机必须要绕开位于中间的潜望镜和艇长,因此是把摄影机架在具有伸缩/转向功能的摇臂上,插到艇长和三名水兵的空隙间才能拍摄出来。相比之下,“黄维行军”是航拍,摄影机和飞机同一个点、运行前方毫无阻挡,拍摄难度就小多了。

还在这部电影的大致第21分钟,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长镜头:美国潜艇驶向大西洋,开始下潜。

和前一个镜头类似,这个镜头也是用伸缩摇臂来完成的近景。请注意镜头中的舵盘,这是全景中最靠前的一个点,也是阻挡了摄影机施展空间的一个障碍。

架在伸缩摇臂上的摄影机的运行轨迹,从这个点左边伸进去拍摄通报员、艇长和副艇长(也就是男主角),再伸回去绕过这点,伸到右边,左右交替伸入/伸出而完成的。从艇长发出命令开始——狭小的指挥舱内,人员各司其职,关闭指挥台舱盖、升起潜望镜、关闭柴油机、启动电动机、变更航速、设定下潜角、设定下潜深度……用一个连续的长镜头,交代了潜艇下潜的整个程序和每个人的工作职务: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镜头这么反复的伸入/伸出,也有客观原因。首先潜艇内部就是一个直径不很大的铁皮筒。这样当镜头取景时候,左右两边横向的空间就很有限,无论摄影机移动到是左还是右的任意一侧,只要稍微再往旁边偏一点就可能穿帮了。那么干脆就饶机器在纵深方向运动好了。

看完《U571》里这两个长镜头,立刻就觉的“黄维行军”真是算不上什么了。从这个比较也能看出电影摄制的偏重。《大决战》的长镜头用远景,极力展现宏观,但是很糙;《U571》里是近景,突出了细节和时空的运动程序。

嗯,多说一句,注意看美军潜艇角落里那个负责绘海图的少尉军官,那就是《兄弟连》里的猛男连张斯皮尔斯。嚯哈哈哈,他在这个电影里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龙套。

本文的下篇,我就用《兄弟连》的例子连继续讲解电影的长镜头应用~

元宝推荐:月色溶溶, 通宝推:北溟有鱼,银色奥斯卡,渡泸,镐梓,
家园 007里好像有不少注重效果的镜头

听兄这么一说,发现也不过是噱头而已。

秋原兄看来是纯艺术派的。

家园 说到长镜头运用

看《战争与和平》最直观了。

家园 对于卅八军穿马甲拍的这个镜头配上背景音乐

还是觉得不错的,导演的目的大概就是表现一个字“大”,大兵团、大战役、大场面……意图让人感到一种宏大的压迫感,还不错。

由于您提到了音速论坛,再次以音速论坛的惯例回帖:

速上炮文炮图,否则投诉区见!

家园 【原创】充斥古典色彩的电影长镜头(中)

从“黄维行军”说起——充斥古典色彩的电影长镜头(中)

本文中我说的是长镜头,但在上篇中多次出现了“剪辑”和“蒙太奇”。实际上,长镜头和后两者存在着相悖、互相矛盾的地方:只有“剪辑”才和蒙太奇是一对同时出现,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双胞胎。同样,通过剪辑形成镜头拼接的电影叙事语言,也不是自然和“原始”的表现形式。只有长镜头才是最自然、最连贯的镜头语言,只有他所表述的故事才是不间断的;而剪辑拼接是通过蒙太奇的效果“诱骗”观众。

简单来说,就是连续的长镜头和故事发展的时间、空间同步,和观众说实话;而剪辑往往通过交叠插混补等蒙太奇手段颠倒了电影故事情节的时空,给观众讲的是“真实的谎言”。就拿前文美军潜艇下潜的这个长镜头来看,就把下潜整个步骤和人员的各自职责交代的井然分明,体现出一种非常严谨的程序感。

因而现在运用长镜头最多的影视作品,是各种记录片。毕竟记录片要详细记录某个事物的真实发展演变过程,只有用最实在的镜头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至于那些花里忽哨的剪辑形式和蒙太奇效果,即用不上也不合适。

嘿嘿嘿……下面说一段三俗的:

象深受宅男和广大淫民群众的Tokyo-Hot系列、一本道系列、TIGER EYES等等,就体现出记录片的风格,各种角度和机位的近景长镜头在该片中是绝对的主力。

镜头取景,从空间上分,不碍呼大远景、远景、近、极近、特写。Tokyo-Hot大量使用近景长镜头,首先是因为他基本都是室内拍摄,空间本身就不大;其次要重点突出那对狗男女的体位、运动幅度和持续性——宅男看A片,都是希望拍摄风格是写实的,打了码都要骂街,如果要是再玩剪辑花活,您不就更看不透彻了么。

而且啊而且,A片里的长镜头恐怕也是最长的了。我们拍正常电影,无论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连续一个镜头超过10秒就算长镜头了;再看A片,日本男优亮起二指禅,在女优下体抽插出没,一个镜头要是没有五分钟,导演都不好意思喊停……

好了,言归正传。我上学的时候,摄影课程,老师在讲镜头语言时候开场就说过一句话:甭管长短,一个镜头就是一个故事。成百上千个这样的故事合在一起,就是该电影完整的情节。所以说,长镜头除了“写实”,在讲故事上也体现出一个优点:他提供的内涵往往最丰富。一些艺术电影里的长镜头,可以达到没有一句台词和解说字幕的前提下,只通过镜头的移动和人物的肢体/表情变化,告诉观众丰富的信息。

前面“黄维行军”是远景、外景;U-571是近景、内景。现代的电影设置硬件早已经允许设置更复杂的长镜头,比如说由近景过渡到全景的,由全景过渡到近景、全特写等等。

《兄弟连》第9集“为何而战”的开头就是这么一个长镜头,我个人认为这是该电视剧全十集里设计的最漂亮的一个镜头:从对一把小提琴的特写开始,一把弓子架在琴弦上,音乐响起;在忧伤的音乐中,逐渐拉回来,以四个拉琴人为中心,镜头以平视的角度先逆时针划了小角度——扫过周围的残垣断壁,清理废墟的国男、掩面抽泣的德女,别着MP袖标的美国宪兵……在对准两个废砖堆前的男人和马车,镜头又逐渐拉近,抬起;改为俯视;再拉远,以顺时针划了一个多半个原周之后;再次拉近,对准在一座废墟二层的E连士兵~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其实,摄影机取景在单一方向上的的轨迹,从来都没有超过270度。我们不妨把镜头开始方向设为十字做标的Y轴正方向,那么镜头是先向左转到第四象限,然后拉起来,顺时针又从第四象限经过第一、二象限,最终转到第三象限。还是在这个坐标里,如果以启示镜头为12点,最终CUT时E连官兵的位置为7点,那么摄影机位就在8~9点之间,通过摇臂的伸缩,取11~7点内的人物和景物。

这个长镜头实在太经典了!整个长度超过一分钟,不断拉近又拉远,逆时针和顺时针运动,即表现了细节又一览全局。给人的感觉,仿佛摄影机位不存在,镜头是悬浮在空气中,把360度全景都展现出来了。

包括这个镜头要表达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德国已经被炸成一片废墟,能以胜利者的角度俯视那些战败国国民的人,只有处在二层的美国士兵。

要知道,我们见的多的长镜头,要么是固定机位;要么镜/物逆向取180度角,要么镜/物同向取90度角,而能象这个镜头一样,已经取270度景,实在是很罕见了。设计这个镜头的摄影师,具备问鼎国际A级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的资格!

通宝推:银色奥斯卡,
家园 潜艇内狭小,摄影棚可不那么狭小。

搭设布景时肯定已经考虑了摄影机的移动路线。

家园 音速论坛对黄维行军的赞扬可不是从电影角度出发的。

而是对那一只军队的赞扬。

毕竟,几万人走路,步坦炮骑工等都有,还有渡河拐弯,不扎堆、不冲突,这种组织水平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家园 个人感觉,《Das Boot》比《U-571》好得多

譬如第一次速潜,艇上军官们的就餐,还有军医检查虱子等几段。《U-571》上一切都太干净了。

至于《大决战》里12兵团的行军,就算是邪恶的小白兔在疵牙吧。就连老毛子的《解放》,也只是切了一些“西方”演习的画面而已,并没有拿正儿八经的野战军来拍电影。

家园 您搞错了。SB论坛对这个镜头的赞扬是,就是黄维兵团亲自来

都走不了这么齐。

家园 说起长镜头

除了《战争与和平》里那个舞会的长镜头之外,国产电影也有很好的长镜头。

比如《小兵张嘎》里面嘎子翻墙越屋的那一段,还有《兵临城下》最后胡高参进入底下指挥所的那段。

印象里《地道战》好像也有一段,但是想不起来了。

欧美电影里面的长镜头我还真没有印象特别深的。

另,是旧文么?SB早就变成SBZ了,我估计我的号都被消了。

家园 我觉得这个长镜头是个套路

在很多美国电影里都能见到类似的运动轨迹。实在算不上什么高级镜头。

至于爱情动作片里面的镜头,有一些还是很唯美的。更难得的是,里面有很多演员的演技超过所谓“明星”很多,所以才会百看不厌。

家园 真相在此

黄维行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wMDAzNTA4.html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EwMDAzNTA4/v.swf[/FLASH]

U571德国人 长镜头在4:08-5:08

外链出处

U571美国人 长镜头在0:45-1:45

外链出处

家园 果然是行家 ......

大决战、兄弟连里的两个镜头,第一次看过就觉得好,也一直记忆犹新,就是说不上来怎么个好法。秋老师讲得真明白。

家园 《大决战》的艺术水平?

作为外行,俺感觉,《大决战》的艺术水平,实在是

上对不起伟大的历史

下对不起花费的钱财

家园 多谢这位兄弟补上了视频

请问我能否把这段视频加到主帖里?

另外,后两个用的是YOUTUBE的空间,国内看不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