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回复河友关于葡萄酒的一些问题 -- 梨园大拿

共:💬154 🌺57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无条件顶你

葡萄酒“文化论”和“产区论”一直都有原教旨派,无限肉麻。

家园 笑翻了

长城王朝已经成为业界笑柄,那天有一个澳洲老前辈跟我说中国人真牛逼,长城同一个年份(莫非是传奇的1992??!!)的竟然可以颜色风味完全不同,尝出智利和南非两岸来......。

家园 对,应该是传奇系列....

至于Grand Cru Classe的(原谅我的烂法文),显然不是某家专营的,但原来我也没认真想过为啥会这样,因为广东的走私货实在太多了,甚至有进口商都是原来走私电器汽车起家的,走私个酒还不是easy job吗,于是乎谁的手里都有大小拉,价格随时相差几千,根本不知道来路......在这个问题上谁都不干净,包括那些如雷贯耳的。

至于拉菲那些小兄弟们,我曾经在一个二线城市进口商的库房里看到过一大批,当时说已经随意放置了2年多,原来的进口商消失了,后来人也没去注意是什么酒,直到有人路过发现有五支箭的徽号,于是便广发邮件问这是什么酒,还能不能喝........后来判定是拉菲下面的一个波尔多AOC,已经放坏了.......那时还是蒙昧时代,就直接当废物处理了,要是现在,估计有人要买那批瓶子呢......

家园 哈哈 搞半天原来是他

上次这个家伙还跟我们学校合作给他的winery做了一个etude marketing.说是来他家餐厅的人都不把这地当买酒的地方,玩过了就忘了。最好笑的是我们一同学说推荐你家餐厅晚上也开门。他一脸无奈:我家晚上不开门的原因很简单;本来晚上是开门的,但是晚上没人来吃就不开了。

家园 签!坚决签!把五星红旗插上波尔多的最高峰!

我倒是想看看他们接着怎么去运作,威龙以前也出过Cotes du Rhone AOC,但是人民群众不怎么待见。事实上它要真想买葡萄园,澳洲各大名产区有许多废弃的,都是前几年光景好的时候众多投资公司忽悠人买下来的,美其名曰“投资组合” 。但愿这个庄不要变成另一个长城1992,中国消费者,无论从品味还是健康来说,都理应得到更优质和性价比更高的葡萄酒。

家园 无限肉麻地送花一朵

可以这样说,葡萄种植业已经进入了电子感应时代,比如上帝恩赐党所谓风土中的“水”,我理解是葡萄树对水的吸收和利用,旧世界有些地方恰好就是那么一点降雨,既不让葡萄完全渴死,又让它能在半死不活的爱恨交织中上结出致密的果实(是不是很变态)。事实上恩赐党在过去很长时间内都是主流,这从很多AOC不许灌溉的规定中可以看到,宁愿把葡萄树逼死逼病了(葡萄树缺水时抵抗力下降,跟人一样)也不给添点水,现在貌似放宽了(关于AOC制度怎样变态,梨园可以跟咱们科普一下),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许多产区,恩赐党再不放宽,种植者就要起义了。

早期的新世界种植者希望用同样稀薄的灌溉复制出同样品质的葡萄,但是不成功,问题就在土层结构千差万别,3米深以内都可能出现4-5种不同土质层,保水能力各不相同,有时中上层干透了底层却充满了水,于是便出现了叶子观察派,反正缺水最终会在叶子上反映出来,但葡萄树也是个闷骚东西,当你真正观察到缺水迹象时,很可能已经损失了相当一部分产量(比如在花原基形成时期,没这玩艺就开不了花,自然也接不了果),后来推广了土壤湿度探测技术,在园子里埋下几个探头,测定各层土水分的最低可接受值,看着电脑该来水就来点,问题就圆满解决了。

现在起码澳洲这里的主要问题不是灌溉水的多少,而是病虫害(也是Terroir之一),今年澳洲昆士兰洪水的背后是全国各产区降水都显著高于过往5年,空气湿度太高,接着就是一堆的各种霉病,连相关防治企业都措手不及,喷洒防治用的硫铜溶液全部断货(说是要从中国运来还要一俩月),农民抢购都要拿现金才接待,价格高涨,真是一幅地主家也没余粮的景象。可怜现在金融危机市场都差,收购价上不去,那些农民利润本来就很薄,就巴望着省个农药钱补贴下家用。这下好了,许多葡萄园大面积发病,整个年份报销,还传染了邻居的。我们随采购商一家家看,真是触目惊心,还要帮着做农民工作,安慰他们不要灰心,来年好好弄......请注意这还是Barossa,澳洲最鼎鼎有名的产区。

但是上帝恩赐派永远不会消亡,最新的分支是biodynamic(生物动力)派,这个派系主张按照月亮运行规律来种、采、酿甚至品酒,我觉得这个没问题,大自然万物生长都是有机而统一的,不用任何人造化学品(农药,除草剂等)也可以接受(今年高降雨病害死得最惨的就是他们),最蛋痛的是一定要用牛角混了牛排泄物加贝壳混一起发酵一阵,作“生物制剂”的引子(令我想起鲁迅先生那个“经霜的甘蔗,过冬的蟋蟀”),没有严肃的学术研究能证明这一派做法的有效性,还有很多超过20年的长期研究表明它跟一般的有机种植根本没多大区别,但是人家就是方兴未艾,就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酒还卖得死贵,还真有人买......

我建议将国内葡萄酒产业归工业部化学品司管辖。

家园 农业技术的发展真是了不起!送花送宝!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握手!不够,抱一个好了

法国在1953开始规定在葡萄植株的整个营养生长周期内(4月1日岛10月31日)禁止灌溉,但是2006年低的新规定里说根据产地需要葡萄酒可以把进行灌溉时间延后到5月1日,在随后的物候期(6月15日到8月31日)要关闭灌溉。可以看出来,全球气候变暖对于葡萄栽培的影响是已经存在了,研究也已经不少了,对于一些传统产区,西班牙、意大利,应该冲击蛮大的,当然以前偏北的,比较冷的产区,也可能因此表现出一些新的竞争力来。可是最近我有些疑惑,这到底是要冷啊还是要暖啊。

每次看到新世界国家对于葡萄品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时,我就老想到这么一事。在某部极简欧洲史中,作者在描述法国大革命后平民百姓生活面貌时对“法国农民为什么这么拽”所做的论述是“如今,法国农民变成如假包换的土地拥有者,再也不受任何地主的牵制,他们后来变成19世纪法国政坛的一股保守势力,与城市里攻击私有财产、亟于创造共产主义社会的激进劳工阶级分庭抗礼。在法国,那些大头们总是能靠这些农民投票将这类共产主义提案否决掉。农民紧握着小小田地不放,也让法国农业永远是无效率可言的小规模经营。而今天,这些农民受惠于欧洲的各项补助,这表示他们可以用较低的成本销售农作物,以对抗澳大利亚效率较高、规模较大的农民。现在可是法国农民在压榨我们!”有趣的是,此作者是正是澳大利亚的一位历史学家。

前不久,偶尔在某处看见有人大肆宣扬biodynamic,还配了张一个月内月亮的运行规律图,而这个正是激发我开始反感有些东西的trigger。鬼佬喜欢搞月亮这玩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我不是什么vampire,也不爱暮光那套,能不能别整的这么邪乎,给点有说服力的东西,有多难!在学习葡萄栽培学之处,讲到品种的时候就有这么一句话,品种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的在一群形态和经济上相似的,具有相同遗传基础的葡萄植物。同时,与新育成的品种不同的是,葡萄的古老品种,通常都不是纯系,而是长期的自然杂交和人类选择的结果。周四,一个prof讲课讲到terroir时,也有这么一句话“一个领土区域的产出能力,完全依赖于人类的技术”。再想想在Pasteur创立发酵生物学理论之前,把酒做成醋的比例有多少。技术什么的,不是只存在于学院的实验室里或是研究报告里,经验本身就是种技术。而技术可以有不同流派、不同目的、不同效果,可以选择相对最合适的,而不存在绝对“好”的。本来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任何玩意儿,你拿来当商业噱头,其实无可厚非啦,但是总有些人,把噱头当真理的鼓吹,膈应人了就。突然觉得,其实葡萄酒产业的很多现状挺符合某板块讲的帝国啊、垄断啊、利益博弈什么的,但是不敢再扯了,还是得说回到酒本身。明儿看看能不能写出一篇品尝的东西来。

家园 大陆葡萄酒当然是个产业了,中国杀入世界十大葡萄酒出产国了

日本是世界数一数二的葡萄酒进口大国,自己出产每没听说过,他们那气候怎么种葡萄啊,台湾就更没戏了,中国大陆酿酒用葡萄都是黄河以北种植的,华北,山西,内蒙那片有很多葡萄园,好像比新疆还好,至少俺看到的德国介绍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文章都说得是那里的事,中国的优势是什么葡萄种类都引进,白的红得都产,当然质量有待提高,不过俺曾经买过中国产的白葡萄酒,王朝牌,五块左右,味道还可以

家园 这也是俺痛心的地方

我们国家有如此巨大的产量,但生产出来酒的品质在国际上却没有相称的地位,甚至被国内的业内人士所诟病(国内葡萄酒评论家吴书仙就写过“十问长城”),我想表达的“产业”是一个有机的市场统一体,不敢奢求业内都是高风亮节清风明月,但至少整体上是诚实靠谱的,高中低端产品都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而不是真实产区年份都不敢标明的满嘴大忽悠的“A区”“1992”“X蝴蝶”,俺不崇洋,鬼子也有特别不地道的地方,但是俺确实也不敢在国内买一瓶5块钱的白葡萄酒,因为俺知道我国商人的智慧(和残忍程度)远不止最近热炒的动物水解蛋白奶粉。

家园 低价香槟要大发展,Pinot Noir名产区要遭殃~

我随口乱说的,如果真的大规模出现北部气候上升的迹象,香槟区的Menuier产量估计能再往上走,并由此产生一大批廉价香槟(CIVC会知道怎么把它们纳入AOC的),供应给亚洲地区新增的20亿中产消费者(这是麦肯锡的一个报告数据,不知道可不可信,反正经常从一些政客和市场观察家的嘴里冒出来),不过那些精巧脆弱的Pinot Noir产区和他们同样精巧脆弱的Terroir貌似就得准备好经受考验了。

澳洲的农民伯伯也很顽固,许多种植园规模也是很小,一两公顷的大有人在(这是历史原因吧,因为100多年前的开拓时期根本不够人力去维护),许多在70-80年代的商业并购运动中就被消灭了,现在大规模种植的主要是那些大企业,几百亩一个品种几百亩一个品种的搞,帝国,真是个商业帝国~~

家园 我听说德国一瓶葡萄酒2-3欧元而已,加拿大的要10+加元

核算一下劳动成本也许便宜葡萄酒并不见得不可靠

家园 请教。。。

有朋友在推销智利拉佩尔山谷雅思坦帕庄园的几种红酒,请问该产品在葡萄酒界属于一个什么样水平,大致相当于国内或国际那种酒的水平?

外链出处

多谢!

家园 我说的五块是五欧元,国内五块的酒那不肯定是假酒吗
家园 倒不至于,也有八九块钱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