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教育随想 -- temptemple

共:💬10 🌺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教育随想

给个初二的小朋友补习了一段时间,感受很多,偏远地方的教育、师资差了很多,家长在学习方面无能为力,在孩子的学习中看不到孩子缺些什么。但这地方教育抓得紧,就是“学生死学,老师死抓”的那种,所以孩子们的基础普遍好。

我看了我们最新的教科书,主要以数理化为主,发现教科书的内容是变简单了,变少了,减负了。但是书里仅仅简单的教我们世界是怎样的,但没有教我们怎么看世界。在学习中,我们知识的边界是什么,忽略了那些现实中的条件,我们应该抓住哪点,从哪入手?以及怎么把整个知识结构进行自洽,这些书上都没有提,

而且,还有个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给孩子的考试,布置下来的作业,大量超纲,超出教科书说的范围,孩子们从书里得不到正确的答案,从老师那边得不出正确的思路(这边最明显的就是叫按答案来,以物理和化学最为明显)。对于孩子来说,归逆做得再好,做事的顺序都没学好,怎么可能能力提高?教材与考试分离,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次于谋杀,对于偏远地方的孩子们来说,老师这个途径,基本又堵死,教育不平衡因为教材问题导致更严重的倾斜。

在我补课的尝试中,两个小孩,一个基础好,一个差,我的讲解也仅仅对好的那个有些用。一周我给小孩说一个晚上,大约三个小时,每个小时休息10分钟,主要讲数理化方面,基本可以归纳一周的情况,但是这建立在大量的互动上的,而这边一个老师对应的是2个班160人,作业都改不完,非常辛苦,这些法子也没法大量应用。教育,真要忽略家庭的作用,也是歧途。

一、杠杆链接出处

家园 一、杠杆

1、杠杆是什么,杠杆包括什么?

杠杆,力作用下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支点是什么?

支点是在体系中固定不动的点,但这固定不动也是相对的,因为考虑到地球是转动的,那么说支点并不需要完全静止,这时我们在所需的参照系统中就可以了(学生在参照系了解并不是很清楚,给我的感觉是觉得参照系没用)。

3、杠杆平衡的条件?

杠杆的实质是体系内两力对体系做的功的趋势平衡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个体系里面这两点所处的势是一样的(参照电势、重力势),当我们看到当力的大小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在力的作用点沿杠杆改变的情况下(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杠杆体系中,势能连续减小。势能的公式是:(能量等于力乘以在力方向上走过的距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W=F×R×sinθ×θ’

(F,力;R,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θ,F与R的夹角;θ’,转动角度)

当两边平衡后,他们的公式是:

F1×R1×sinθ1×θ’= F2×R2×sinθ2×θ’

化简可以得到,这就是杠杆的基本方程:

F1×R1×sinθ1= F2×R2×sinθ2(这可以看作是体系相对于θ’的势相等,参照电势,势的体系能够建立正如前面所提的和一个硬棒的体系有关,因此,我们能从一个硬棒的体系转化到势能或是势的体系,可以考虑下和重力势的区别)

4、具体动滑轮分析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滑轮整体转动,我们在前面提到支点的不动,只不过是相对于系统不动而已(参照系的应用),那么在动滑轮体系中,我们假设任何一个点为不动点都是可以的,并且得到的结果不会相悖

体系的确定:杠杆的体系是个硬棒体系,所以只有这个硬棒的体系,力作用才能产生相对于支点到力作用点的势场。所以我们确定动滑轮的杠杆体系就为滑轮,并不包括作用于它上面的绳。

体系确定后,我们可以看到绳子被以v的速度回收,那么假定向上的速度为正,那么Vo=v/2;Va=-v/2(整体向上速度为v/2,沿绳子速度为-v,表现的速度为两者的合速度);同理Vb=3v/2。

因为前面说的杠杆的支点并不需要完全静止,只不过是在参照系中看作静止就可以了,因此:

情况一:我们假设O点为支点,速度为0,那么Va’=-v,Vb’=v;体系匀速运动,A、B两点的力对体系做功为0 ,公式为:

FaVa’t+FbVb’t=0(t为时间)

FaVa ‘+FbVb’ =0

Fa=Fb,结论,A、B两点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情况二:我们假设A点为支点,Va’=0;Vo’=v;Vb’=2v。

FoVo’t+FbVb’t=0(t为时间)

FoVo’ +FbVb’ =0

Fo=-2Fb,Fo=G;结论,B点上面的力作用大小为o点作用力的一半,方向相反。

情况三:我们假设B点为支点,Va’=-2v;Vo’=-v;Vb’=0。

FoVo’t+FaVa’t=0(t为时间)

FoVo’ +FaVa’ =0

Fo=-2Fa,Fo=G;结论,A点上面的力作用大小为o点作用力的一半,方向相反。

在三种情况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他们相互的结果并不相悖,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体系的确定,当我们的体系选定正确时,不会出现结论相悖的情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教材与考试分离”,会这么卑鄙吗?想想好像真是这样

发现教科书的内容是变简单了,变少了,减负了

如果升学率什么的不变化,减负把教科书减了,那么考试的筛子是不能变的,仍然得过滤掉那么多人,

结果就只能是考试题目难度加大(甚至不变),

结果老老实实按教材学习的孩子就吃亏了,大家还得争着去上辅导班

负担反而重了

矛盾的是,我们一边在减中小学学校的数量,一边又在说给孩子减负;直觉的想,多办几个中学,小学生的负担自然就下来了;多办几个大学,中学的负担也就下来了吧

但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要减负也真是很困难:本科毕业当前正常年龄是23岁,要再延长基本也不可能了

但人类的知识是在增加的,必然会要求学习掌握更多的东西

所以单纯要求减负是不是在长期趋势上有问题?

除非我们掌握知识的手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掌握同样多知识的时间可以被压缩....

家园 关键是教育的思路还没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在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已经多元化了,也就是说个人成功的道路多了,但是目前的教育似乎变化不大,很难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个班55名学生,老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教材的问题在于过于大一统,没有适当的区分层次!

总体说来,目前的教育仍然比较单一古板!

家园 能不能具体说说在那里啊

初中80人一个班,真没有见过啊。教育地域差异比较大。教材和课程都不一样。比如湖北省就不会出现考试题大于教科书的问题,这是非常严重的出题事故,要处理的。

家园 不好说,县城

这是真的,特别是重点班,普通的好点,也要六七十。上面检查过来临时放假。

不是教材和课程不一样,是考试的范围都会大于教材一些,但那一些有些聪明些的小孩可以用模糊的逻辑弥补,但是,也仅仅是迷糊的,这对以后学习新知识非常有害的。

家园 我觉得教育不是减负的问题

最主要是在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把知识的边界讲清,然后把我们要用到的知识讲明白,让学生知道我用了那些基本的知识点,为什么可以用这些知识点,我认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事情和新知识的能力。

教育减负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所以我们的教科书我觉得走错方向了,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应该给学生有自我论证的能力,有自我描述的能力,这才是重要的,即知识的完备性和自洽(正循环)能力。

老师,在偏远地方不可能指望好的,但教科书也做得只知道表面,那只能加剧教育不公平。

家园 二、液体压强问题

问题:一个规则木块丢入装着水的桶中,木块重G,水没有溢出,木块底面积s1,桶底面积为s,问水桶底部受到压强增大多少?

回答:△P=G/s

小姑娘的错误回答:△P=G/s1,思路:当木块悬浮于水面时,木块底部离水面为h,根据液体压强公式,ρgh=△P=G/s1,所以水桶底部压力增加为△P=G/s1。

错误的地方:木块底部与水面的距离h并不是水体新增的高度,木块底部所处的位置比原水面低。

水面新增加的高度△h,G=ρg△h(s-s1)+ρg△hs1,公式右边第一项表示的是木块对于原来水体排开水的体重量,第二项是木块排开新的水体的排开水的重量。

所以得到G=ρg△hs,那么新增加的压力△P=ρg△h=G/s。

或是体系增加G的重量,那么底部压强增大G/s。

知识忽略的地方,固体和液体间力的传递的相同和不同,怎么表现呢?

家园 是水底压力还是压强增加啊?

应该是压强吧?

家园 是压强,打错了

多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