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红西路军形象从来都是正面的——对刘仰先生的批评 -- 双石

共:💬109 🌺901 🌵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感叹!为主席平反的工作,啥时候能完成呢?
家园 如果把四方面军的人写的回忆录算进去,篇数还多一些。

  我记得有一篇写四方面军战士迎接一方面军的,战士们纺线打毛衣作为礼物,这肯定与西路军无关。

家园 还有哪,俺一直到文革后才知道

红军刚到陕北时中央不驻在延安。

  东征的事也是文革后才知道的。

家园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广为传播,给这些东东写补充……

不就传开了么?

家园 红十军团哩?粟裕将军回忆录也检点了军团首长的失误……

是不是就是红十军团也“蒙冤”了哩?

家园 是啊,即使就说电影

这个惊沙肯定不是所谓“第一部正面展现”西路军历史的电影,光说我以前看过的,就有《祁连山的回声》《西风烈》这两部电影,都是西路军,都是正面展现。侧面展现的还有《生死腾格里》(讲河西兵败后王树声逃亡路上的)。什么“第一部”,新闻里还说什么导演演员们拍摄时“都不知道拍完能不能上映”。这摆明了就是电影制作方为了宣传故意耸人听闻。

倒是一年多前上映的《可爱的中国》,算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涉及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段历史的电影。

可谁敢说,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英勇事迹、方志敏、刘畴西的光辉形象,没有得到过“应有宣传”和“正面展现”!

西路军的有些幸存者和家属后代,我看有责任。宣没宣传,展没展现,正不正面,别人不清楚,他们还能不清楚啊?

任由一些胡说八道在那里泛滥不出来反驳,甚至有的人还添油煽火的。

他们要出来反驳澄清一下,流言也不至于弄到如此甚嚣尘上。

通宝推:双石,
家园 在文革结束前, 人民日报在对西路军几乎没有任何宣传报道

我以"西路军"为全文搜索关键字, 查到人民日报自创立以来, 直到文革结束, 报道中提到红军西路军的只有这么几篇:

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坚同志在京病逝 1962.07.22第2版

从全国各地来京参加纪念活动  辛亥革命老人举行座谈会  老人们谈到将进一步研究这次革命的丰富内容和经验教训  董副主席出席,同老人们亲切握手,表示热情关怀 1961.10.08第1版

关于革命斗争回忆录的写作问题  张爱萍、李立、朱道南、黄良成等同志的谈话记录 1960.12.07第7版

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   ——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开学有感 1958.09.06第8版

各民族人民热爱毛主席 1951.05.29第3版

血不能白流!——记一个荣退军人的谈话 1949.02.20第4版

不仅数量少得可怜, 而且还都是因为被报道人物的经历而顺带提到. 即便提到也是惜墨如金, 寥寥几个字而已, 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稍长一些或深入一些的叙述, 无论是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或是对悲壮事迹的歌颂, 一概没有.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从1977年至今, 涉及到西路军的报道有两百多篇. 而且报道的内容也相当全面, 从经验教训的总结, 到对张国焘路线的批评, 到对西路军英勇战斗的整体赞美; 从对牺牲西路军领导人的追忆 到中下层战士和共产党员的个人事迹; 以及最不能少的领导人关怀, 这些都涵盖进来了.

家园 《人民日报》是新闻媒体吧?新闻媒体主要业务是登旧闻么?

那么中国革命那么多“山头”,革命回忆录是不是都要上《人民日报》?上过多少?现在还没有上的,又有多少?

还是说说韩伟将军的故事——这应该算是太祖嫡系了吧?

韩伟将军所在红三十四师,在湘江东岸全军覆没,上过《人民日报》没有,上过几回——最多也就是象刘帅的文章顺便提了一句吧?韩将军所在的一百团,那千余名战士大部分牺牲了,少数人流落失散了,长期不能确认身份享受待遇,韩将军出面证明也不成——当时的民政政策要求的是“两个团以上干部证明”,韩将军跟程子华拍过桌子:“整个红三十四师就我一个团长活下来了,我上哪儿去给找两个团以上干部……”?

这些人的身份确认和政策落实,不还得在后来随大流赶大集么?

他们上了《人民日报》么?

噢,还有一个,毛岸英牺牲,文革前上过《人民日报》么?

还有,先生没用“北上抗日先遣队”查查?没用“湘江之战”查查?没用“红三十四师”查查?没用“东北抗联”查查?……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人民日报可不是普通的媒体

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 政府, 国家领导人的主要动向.

刚才查了, 毛岸英的牺牲在文革前, 文革中是有报道的.

不过, 他的牺牲直到八年后的1958年, 才在"英雄含泪吊忠魂, 志愿军官兵祭别中朝烈士"的报道中披露.

新华社平壤21日电 即将归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和直属部队全体官兵,今天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向长眠在朝鲜国土上的烈士们,进行最后一次悼念和告别。

  上午九时,杨勇上将和王平上将代表全体官兵向烈士们敬献了花圈。接着,杨勇上将泪水滚滚地向烈士们致告别词说:你们是祖国的好儿女,是党和毛主席的好战士。你们用生命铺平了反抗美国侵略者的胜利道路。你们用鲜血巩固与发展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浓厚友谊。你们的光荣贡献,将永垂青史。你们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继承你们的遗志,永远保持祖国给予的最可爱的人的荣誉。为保卫我们伟大祖国、保卫世界和平永远奋斗不懈。

  这时,军乐队奏起哀乐。将军们和全体官兵以及陪同祭奠的当地朝鲜党政领导人、人民群众和人民军官兵们一起绕墓地一周,在烈士墓前敬献了花束,栽植了万年青松,并在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烈士墓前进行了悼念。毛岸英烈士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11月25日在朝鲜某战地英勇牺牲。

  十时,陪同志愿军向烈士告别的当地朝鲜党政领导人和群众,按照朝鲜最虔诚的民族祭奠仪式,在烈士墓前胆祭酒致敬。

  接着,杨勇上将、王平上将等还率领总部官兵到朝鲜人民军烈士墓地敬献花圈和进行告别祭奠。(人民数据库资料)

根据之后刊登的读者来信, 这个报道很可能让许多中国人第一次得知, 毛主席的儿子也是志愿军烈士之一. 由此也可知, 一件事假如没有上人民日报, 知道的人就少了很多.

关于韩伟的情况我不熟悉. 不过, 适合跟西路军问题相提并论的应该是整个红军血战湘江的情况吧?

人民日报很少报道西路军, 其实您的帖子看下来, 我也认为情有可原. 但是, 在讨论西路军是否得到了应有报道这个问题是, 对见报率的分析乃至是绕不过去的. 毕竟大部分人能看报就不错了, 有兴趣有文化且有机会看那些文史资料的只是少数人.

不光是人民日报, 我还搜索了一下报刊索引, 从解放至文革结束, 全国报刊标题或摘要中包含西路军的, 只有57年解放军文艺上, 肖占银的一篇文章. 只是这个报刊索引无全文摘录, 有一定局限.

家园 再不普通那也还是新闻媒体呀?这能说明什么哩?

俺前头列了那么多,先生查查看!

毛岸英这个算是批露,以他为标题滴哩?

好象是个人儿都该知道,找革命回忆录,不会去找《人民日报》而是只会去找《星火燎原》、《红旗飘飘》、《革命回忆录》吧?

还是那句话:介个“山头”“应有”了,那个“山头”涅?大家都七个不平八个不忿了,介“应有”结果,还能是“应有”的么?

家园 是“应有宣传”不是“应有报道”

都过几十年的事了,还怎么报道。

其一,报纸固然是宣传一种途径,但只是一种。对于革命战争史的宣传,更不是主要途径。

其二,就象我说的,改开以来,西路军的专题影片,已经拍了三、四部,另外西路军专题纪录片一部,投资数千万的专题电视剧已正在拍摄。有关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片子,我只看到过一部,还不是专题的,是讲方志敏的,只是其中一段有涉及。我能不能说,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事迹改开以来没有得到“应有宣传”?能不能说:影视作品是“绕不过去的”,毕竟大多数人能看看电影电视就不错了,有兴趣读报纸的毕竟少?

其三,注意“应有宣传”不是“大力宣传”,何谓“应有”?对于一场敏感的败仗,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要不要在宣传途径,宣传方式,宣传内容,宣传力度上做考虑做选择?官兵的英勇战斗需要宣传和肯定,有些当事人责任人又要保护,面子和荣誉要照顾。这里头就需要考虑需要节制的。

其四,就是双石先生说的,共军的败仗都拿出来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就薄待了西路军。

家园 去孔夫子试着简单搜索了一下

搜到的,关于西路军的专题出版物可能是最多的,因为太多,我没细数,应该不下20多种。

湘江之战的专题出版物,只搜到4种。

北上抗日先遣队,只有5种

共军败仗中目前的两个军史热点,金门和四平,也远远不及,都不超过10种。

仅皖南事变和抗联的专题可及,但此二类的专题,主要是你认为较生僻的文史资料和回忆录类,在受众较广的小说、文学纪实等通俗读物类上,也远不及西路军题材。

当然,这些应该都是改开后的出版物。

可照你的逻辑,这些山头可真得叫屈了,说改开后没得到“应有宣传”了。

家园 文革是个分水岭吧

文革后随着平反和落实待遇的大政策, 王定国与伍修权还去甘肃省专门调查, 西路军的各种"问题"和报道开始迅速浮出水面. 朱玉在八十年代还做过甘肃省民政厅厅长, 大概接了不少老战士诉苦的信件.

人民日报不是专门写党史军史的, 但是完全可能在相关文章中涉及, 例如相关人物回忆, 当地报道, 纪念活动, 领导人关怀, 等等. 官方的宣传调子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62年之前还可以说是不够"大力", 那么之后十几年都不提"西路军"这三个字, 可能就代表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

惭愧得很, 双石说的红旗飘飘我没找到. 星火燎原倒是下载到了, 可惜是文革后的新版. 但是, 查找这本书的时候我又有了更多的疑惑. 我毫不怀疑双石的确是文革中, 上小学时读到了这本书. 不过我搜了一下, 这本书本身的命运好像也不那么顺利.

“文革”中,编辑被遣散,黄涛被关进了牛棚。他嘱咐家人在抄家前把《星火燎原》的相关资料和书籍埋到地下,使上万篇来稿和众多珍贵资料躲过了毁灭性浩劫。

张麟回忆,《星火燎原》最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7本。由于编辑约稿周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纸张匮乏,这7本书并未按顺序出版。“哪一本弄出来,能出就先出它。”1960年,讲述长征故事的《星火燎原》第三册最先出版;随后1961年出版了红军时代的第四册和抗战时期的第六册。红军时代的第二册和抗战时代的第七册1962年出版,1963年又出了解放战争的第十册。本来应该最先出版的第一册却直到1964年5月才出版。《星火燎原》全部十册直到1979年1月才全套重新出版,1982年8月出齐,当时的出版机构是解放军出版社前身战士出版社。

稿件在文革中竟然有损失的危险, 就算这个描述是夸大. 但编辑和出版工作受重大影响乃至于中断, 这些客观事实总不能胡写吧. 其中, 编辑被遣散已经明说了; 出版中断是推测而知, 因为1961-1964年之间, 平均一年至少出一两册, 而第十册却到79年才出完.

巧合的是, 西路军也是在62年之后, 被人民日报只字不提. 其见报率和星火燎原的命运轨迹倒是有相似性, 从有到无, 又从无到改革后的井喷. 我倾向于认为, 星火燎原的出版最多只能代表57-64年间的宣传口径, 这个代表性比不上人民日报.

另外山头的问题我其实一点都否认, 我反而觉得, 最好每个"山头问题"都有双石这样的专文来辨析. 不过, 承认西路军是"山头问题"的一个, 这已经是一种折衷了吧, 山头再多再不稀罕, 也照样个个都是山头, 不是平地.

家园 好像有回报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这次赚大发了

家园 为西路军平反的目的就是反毛进而反共

TG的宣传一直将上层和下层分得十分清楚。只有不明真相的群众,没有不明真相的领导。

从来都是说广大指战员受蒙蔽,从来没说过红军战士挟持中央。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