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专题讨论:三体、黑暗森林与宇宙社会学 -- 南渝霜华

共:💬134 🌺313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专题讨论:三体、黑暗森林与宇宙社会学

(先打广告 我办的两个网站:

科幻理论网 外链出处

世界华人科幻研究坊 外链出处

由此也可以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关注跟科幻有关的话题)

首先需要指出,“宇宙社会学”这个特别酷的术语,在汉语里是刘慈欣首创,但在西方,人家都已经出版学术著作了: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且英国行星际学会去年也组织了讨论,非常热烈,社会学家和天文学家吵得一塌糊涂:

外链出处

总而言之,西方人又走在前面了,但这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在西方,关于人类要不要去“招惹”外星文明的争论,已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

  主张与外星文明接触的科学界人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动了一系列SETI(以无线电搜寻地外文明信息)计划和METI(主动向外星发送地球文明信息)计划。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他们幻想地球人类可以通过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和交往而获得更快的科技进步。很多年来,在科学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中国公众只接触到这种观点。

  而反对与外星文明交往的观点,则更为理智冷静,更为深思熟虑,也更以人为本。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大量的分析和思考。比如以写科幻作品著称的科学家布林(D. Brin)提出猜测说,人类之所以未能发现任何地外文明的踪迹,是因为有一种目前还不为人类所知的危险,让所有其他外星文明都保持沉默——这被称为“大沉默”(Great Silence)。[[6]] 因为人类目前并不清楚,外星文明是否都是仁慈而友好的(卡尔·萨根就曾相信外星文明是仁慈的)。在此情形下,人类向外太空发送信息,暴露露自己在太空中的位置,就很有可能招致那些侵略性文明的攻击。[[7]]

  地外文明能到达地球,一般来说它的科学技术和文明形态就会比地球文明更先进,因为我们人类还不能在宇宙中远行,不具备找到另一文明的能力。所以一旦外星文明自己找上门来了,按照我们地球人以往的经验,很可能是凶多吉少。

  还有些人认为,外星人的思维不是地球人的思维。它们的文明既然已经很高级了,就不会像地球人那样只知道弱肉强食。但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唯一高级文明就是地球人类,我们不从地球人的思维去推论外星人,还能从什么基础出发去推论呢?上面这种建立在虚无缥缈的信念上的推论,完全是一种对人类文明不负责任的态度。

  而根据地球人类的经验和思维去推论,星际文明中同样要有对资源的争夺,一个文明如果资源快耗竭了,又有长距离的星际航行能力,当然就要开疆拓土。这个故事就是地球上部落争夺的星际版,道理完全一样。

  笔者的观点是,如果地外文明存在,我们希望它们暂时不要来。我们目前只能推进人类对这方面的幻想和思考。这种幻想和思考对人类是有好处的,至少可以为未来做一点思想上的准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完全闭目塞听,拒绝对外太空的任何探索,也不可取,所以人类在这个问题上有点两难。我们的当务之急,只能是先不要主动去招惹任何地外文明,同时过好我们的每一天,尽量将地球文明建设好,以求在未来可能的星际战争中增加幸存下来的概率。

外链出处

不过好在我们差距不大。现在我们不妨自己介入这个新兴学科,进行深入讨论。

转一篇文章,是社会学家对刘慈欣的全面批评。俺觉得这真的就是块砖头,也只是块砖而已,可是豆瓣人的水平太低,要到西西河才能引出玉来。

  这学期捞到个机会给本科生开社会学导论课,本没指望他们读什么参考书目,不过更没想到的是,我自己反而被布置了两本“课外读物”。

  

  

  

  事情是这样,一天下课,一位好心的学生向我推荐说:“老师,你该读一下《三体》,里面提到了一种‘宇宙社会学’!”

  

  

  

  “宇宙社会学!”我当时就震撼了!直接想起了朱海军的“面对面”和网上某社会学爱好者发明的“人生论”等等山寨社会学理论,不过这个名词象个黑洞一样,听起来更加具有诱惑力。联想起众多朋友的推荐,我没有理由拒绝相信这是一本好小说。于是诚心诚意地借了来攻读之。

  

  

  

  书很好看,“宇宙社会学”出现在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之二——《三体:黑暗森林》里面,主人公罗辑依靠“社会学知识”而非物理学知识战胜了外星人,在公众对社会学认识度不高的当今中国,一部“硬科幻代表作”中把社会学提到这样的高度,很出乎我的意料。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社会青年”,总免不了被问到的两个“终极问题”之一就是“社会学有什么用啊?”我以往储备的答案比较低调,比较无厘头:“学了社会学可以教社会学啊!”,令闻者侧目。现在,我知道我可以抛出一个高调得多的答案了:“学了社会学至少可以保卫地球,大战外星人啊!”作为一个业余的(伪)科幻迷来说,这个答案简直太拉风,太合我的心意了!我要向大刘老师致以崇高的敬礼!

  

  

  

  不过敬礼归敬礼,这个“宇宙社会学”还是要从专业角度好好考察一下的。“科学幻想”一直把“社会科学”排除在外,其实是个不正常的现象。除了社会科学“准科学”的尴尬地位之外,其实也跟科学界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有关。借这个考察“宇宙社会学”的机会,或许可以看一下,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于丰富我们对未来世界的幻想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而缺了这个视角,对于一部幻想人类未来的小说来说又是多么大的遗憾。

  

  

  我们知道,知识的建立有两个途径,经验归纳和理论推导(演绎)。经验归纳服从实证批判,理论推导服从逻辑批评。而理论推导必须要有起点,归根结底要建立在经验归纳基础上的。所谓“公理”,是理论的基础,往往是在一定普遍的尺度上不证自明的常识。所以从原则上说,经验世界是所有知识的来源,公理也不例外。公理阶段的偏差,往往直接影响到理论是否正确,或者至少是理论适用的范围大小。

  

  

  

  那我们就来看看在杨冬墓前,叶文洁传授给罗辑的宇宙社会学知识,有几分站得住脚。说实话,这一幕总让我联想到上帝向摩西显现。

  

  

  

  宇宙社会学第一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宇宙社会学第二公理: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罗辑说:“叶老师,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两条公理都足够坚实……”

  

  

  

  很遗憾,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两条公理都不成立。

  

  

  

  先说第一条。逻辑学上,“是”是个极其关键的词汇,“应然”或是“实然”都可以用“是”来表达,但其中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第一公理这个命题,是“应然”还是“实然”呢?“生存应该成为文明的第一需要?”还是“生存确实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大刘在这两本经天纬地的奇书中已经展现出了他深厚的自然科学素养。但是对于社会科学,他显然没有把握住其中的关键。前面提到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在我看来,就是“意义”二字。原因无他,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现象无论再怎样被“忽略细节,浓缩成一个点”,面对的集合体也是由有意志有情感的个人组成的。涉及人的地方,一定存在意义。宇宙社会学第一公理到底是应然命题还是实然命题,这在自然科学中无足轻重。因为恒星和原子是不会涉及意义的。无论“应该这样转”还是“确实这样转”对它们来说都是一样,总之他们就是这样转。但是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情况完全不同。

  

  

  

  人有意志,可以选择,而且他们的选择并不总是依据自己真正的需要,哪怕是学者眼中的“第一需要”!现代社会的“成瘾性”现象就不必说了,古人的事例更是多不胜数。不必烦引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简单举例即可。古龙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样比自己的命更要紧的东西,酒鬼眼中的酒,色鬼眼中的美人,赌鬼眼中的赌局,都是如此。”其实已经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他并不像动物一般,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重于一切。谈论到“文明”,尤其如此。“文明”必然涉及“互惠”和“利他”,有时候,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可以被牺牲的。

  

  

  

  当然人有为了基本生存不惜一切的时候,社会学从来不否认这一点。但是作为“公理”,应该是个极强的论断,只要有反证就可以被推翻,何况是如此大量的“反证”。只能说这个公理本身有问题。

  

  

  

  假设宇宙社会学的对手辩驳:“不,你说的是微观层次,作为整个文明本身,是不会为了另一个文明牺牲的。”

  

  

  

  我同意,但是既然上升到宏观层次,我就要提醒对手,他在摆脱了一个问题的同时,面对着一个新的问题:文明本身是有重量的。

  

  

  

  这个诗意的说法借自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用社会学术语来说,文明社会必然是个分化的社会,其运行是有成本的。生存的需要并不必然可以清晰地传递到决定文明命运的阶层心中。如果从“生存是第一需要”的公理出发,五世纪的罗马帝国应该重整尚武精神,把蛮族迁移到边疆才对,不应该大量雇用蛮族军队。清王朝末年应该整顿吏治,推行新政才对,不该把施行宪政的日期一推再推。可惜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没有机会发生,有权力为文明选择未来的人往往已经被文明局限住了视野,一个文明运行的成本决定了它无力去选择另一种可能。

  

  

  

  用一个诗化的说法总结就是:“文明自身是自身的敌人”。探寻历史上文明盛衰的轨迹,无不如此,所以说,无论“应然”还是“实然”,第一公理都是站不住脚的。

  

  

  

  宇宙社会学第二公理不成立的原因,和第一条有联系。

  

  

  

  宇宙中总量保持恒定与否和社会学没关系,可以省略,重点看前半句。

  

  

  

  如今地球上生存的人,总属于这种或那种文明,所以当我们回顾文明的历程时,总不免产生“文明在不断增长和扩张”的幻想。可事实呢?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文明中,延续到今天的绝对是少数。大多数文明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王铭铭在碰到有人质疑历史的重要性时,总要反问对方:“你说自古到今,死人多还是活人多?”面对宇宙社会学第二公理,我们可以这么问,只不过主体换成文明而已:消失的文明多还是延续下来的文明多?

  

  

  

  假设我的对手这样辩驳:“你说的这都是地球上的状况,宇宙中不适用!”并且引用创始人叶文洁的话:“宇宙社会学比起人类社会学来呈现出更清晰的数学结构!”

  

  

  

  对不起,还是不对。人群的量级是个问题,不过不是核心的问题。哪怕在一个社会内部,只要从统计入手,大量社会事实也会呈现出清晰的数学结构,例如离婚率、自杀率、教派人数兴衰等等,并不需要放大到宇宙级别。问题是你采取什么路径去看。坚持实证方法,用自然科学手段研究社会的人,也会得到一些成果,但是从概念界定开始(什么叫做“婚姻”和“教派”),他就会遭到“意义”问题的持续困扰,直到他解释这些现象为止(为什么离婚率会上升?为什么教派兴起又衰落?)。他会发现数学可以帮他一些忙,但是关键的问题他都必须从意义入手才能解决。照《三体》的世界观看,三体人或许比较先进,比较特殊(不能隐藏内心意图),但是与人类一样有精神觉悟,有自由意志的生物,能制造、交流和读解意义。宇宙中的其他文明数量再多,构成的“宇宙社会”再复杂,只要能互相交流,那么“宇宙社会学”就一定会涉及到意义问题,绝对不可能用数学来解决的。

  

  

  

  所以说穿了,所谓“宇宙社会学有清晰的数学结构”,其实只是理工科背景人士对于社会的一种幻想(不客气地说是无知),跟宇宙不宇宙倒没什么关系。

  

  

  

  接下来谈谈两个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猜疑链不新鲜,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就是典型的猜疑链造成的——两个囚徒互相猜疑对方的选择,难以决定自己的下一步如何举措。这个假设的前提是两人处于完全无知的黑幕状态,并且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共同利益。

  

  

  

  这个假设听起来没错,因为两个陌生人之间是完全可能发生这种博弈的。它的问题在于,它假设社会有一个起点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熟悉的陌生人各自本来是孤独的,彼此之间是陌生的,好像是穴居的动物一样,在这种起点状态下,人和人开始交往并结成团体。卢梭的社会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起始状态之下的。

  

  

  

  然而在我看来,这种状态并非人类社会的常态,毋宁说是一个非常态。人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绝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在社群中长大的,人类社会的常态应该是聚众而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抛弃猜疑,把信任当作是社会学理论的起点,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猜疑和信任都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要我为社会学理论选择一个起点的话,我会选择人和人之间有猜疑的信任,或者说有误解的交流,而非绝对的猜疑。

  

  

  

  对方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宇宙中文明之间的遭遇,更多与穴居动物的遭遇类似,而与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的社群无关。所以即使猜疑链在人类社会中不合适,在宇宙中却是绝对合适的。

  

  

  

  我的意见是,猜疑链这个概念用来描述人类社会过于高估了猜疑,而如果用在宇宙社会中,恐怕是高估了信任,准确地说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了解。

  

  

  

  事实上猜疑链这个概念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了解的成分,正是相信对方又与我类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所以才有“以己度人”的余地。因此,即使我觉得章北海率领的舰队之间的勾心斗角可以接受,我还是忍不住要怀疑,宇宙中的文明遭遇,会有这样的前提么?

  

  

  

  假如A星球的文明与B星球遭遇,他们能马上了解彼此之间的实力差距么?假如对方有意掩藏起了自己的实力怎么办?假如对方的科技水平并非单纯反映在对外层空间的探索上怎么办?又或者,假如对方对于生命和宇宙有跟我完全不同的态度怎么办?率先攻击会不会反而招来飞来横祸?那是不是不攻击反而会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呢?

  

  

  

  最后一条:技术爆炸。

  

  

  

  这一条没什么好驳的,因为在我看来是顺理成章地不成立。现代人被现代以来的人类历史框住了思维,总是以为近五百多年来的技术持续进步是顺理成章的,甚至以为加上人类所有历史的过去,就是一个理论不断上阶梯,技术突破瓶颈的历史。这是典型的进化论的宏伟叙事。

  

  

  

  回首人类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古代的工艺至今难以复现,而很多技术,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重复失落和再发明的过程。近几百年来的技术爆炸到底是个偶然还是必然,现在还无从知晓。再往深了质疑,连近几百年来的技术爆炸是否成立也成问题,因为随着现代性的演进,人类一边在不停地发明出新的技术,一边在不停地失去旧的技术。我们的社会从没有现在这样先进,也从没有现在这样单一。技术在未来到底是会不停地爆炸下去,还是会反过来将人类吞噬,现在是个谁也说不准的事情。因此断定技术爆炸是文明的一条支配法则,显然是过于短视了。

  

  

  

  还要提宇宙的特殊性的话,我只能说,依据小说的内容,连三体文明都是技术匀速发展的,凭什么断定这个概念的合理性呢?

  

  

  

  最后谈谈理论的取向问题。

  

  

  

  在自然科学里面,我们常说“发现”了一条原理,包含的意思,是说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等着人类的意识去接近。而在社会科学里,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常说某人“发明”了一条原理,因为我们承认,社会科学的理论(或者更前卫一点说,我们认为人类所有的理论)都是“发明”出来的。是带着特殊用意的建构。《三体》中的宇宙社会学也是这样,用意无非是要营造出一种残酷的宇宙丛林法则来,好支撑小说情节的展开。

  

  

  

  然而即使我承认这只是小说的笔法而已,我还是要挑剔一番,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到这样一部充满了坚实的自然科学细节的幻想小说,在社会科学方面出现这样不成熟的设想。这与天马行空的前瞻性幻想不同,大刘的“宇宙社会学”再现出来的,其实只是社会学早在四五十年前就已经抛弃的一些陈腐思想,有些想法的渊源,甚至可以上溯到启蒙时代一些自然科学家和政治学家对于人类社会所做的臆测,以及从自己学科出发的轻率比附。尽管充满童趣,然而很遗憾,这些“人对人是狼”、“社会遵循数学模型”、“技术不断进步”之类的幻觉,在社会学里已经属于史前史了。

  

  

  

  从理论根源上去追溯这种社会观是一条路径。让我更感兴趣的小说中具体的思想路径。叶文洁从自己文革的经历中得出这样的社会观,可以理解。我也可以理解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这样去认知社会。但是,与他们认为“文革把整个人类社会还原到了原点”,故此可以通过文革中的人际关系去认识社会不同,我认为文革状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极端形态,就此把“社会”定义成一场“无仁义的战争”,恐怕有失偏颇。

  

  

  

  值得大力肯定的一点是,《三体》这部瑰丽的科幻小说第一次从正面肯定了社会学的价值。作为一名社会学从业者,我深深感谢大刘老师对于这门学科的推重,同时感佩于大刘老师的眼界之宽广。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讨论。

  

  

  

  

  读完这本小说,我的心里多了一个幻想。我憧憬着,有一天我从梦中醒来,赫然发现两位黑衣人站在我的床头:“嘘……先生,对不起,请跟我们来一趟,外星事务司现在急需一名社会学学者的帮助。”

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再转个评论:《三体》:高潮遍体,BUG永生

社幻

再说社会幻想。

与自然科学幻想比起来,从《三体2》中的“黑暗森林”理论开始,《三体》系列中的社会科学幻想就比自然科学幻想更接近故事的核心。《三体2》的整个故事情节不是建立在那些自然科学幻想之上,而建立在这套假想的社会科学理论之上的。而《三体3》是“黑暗森林”的扩展和升级版。对于黑暗森林理论的合理性,风间隼曾从社会学专业知识出发写过一篇十分牛X的分析《社会学家大战外星人》,基本将“黑暗森林”理论的理论基础全给反驳了。

我当时是这样回复风间兄的文章的(若不是找那篇文章的链接我都忘了我写过这么长的回复了,干脆拎出来)——

我觉得《三体2》虽然很精彩但没有第一部那么惊艳,主要原因也是觉得黑暗森林法则太过简单了一些,见面就开枪应该只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会成为最优策略,而不是放诸宇宙皆准的生存公理。我没有学过社会学,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一个群体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策略,往往是各种行为策略在很多限定参数(不同环境条件、自身条件)的制约下相互博弈并演化的结果,最后一个群体形成怎样的稳定的行为,是由这些很多参数决定的,因此不同的群体应对同样生存问题的行为可以是大相径庭的,而不是都进化成同一种行为模式。《三体2》其实是假设在宇宙尺度上,对于所有的个体(文明)的限定参数都是一样的,所以只有一个群体,一种行为模式。但其实宇宙尺度只是限定了环境参数的某些方面,至少在生物体本身这方面,仍有太多的变化。同样生活在一片草原里的狮子和大象,它们应对同样的生存问题的行为模式就可能完全不同。

具体到“黑暗森林”的公理和假设,我是这样觉得的:

宇宙社会学第一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我权且按照心理学把文明当成人来理解,生物的本能是求生存,所以就算它成立好了。但是后面的公理和假设似乎都有问题。

宇宙社会学第二公理: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我想大概身处现在这样一个人口爆炸的阶段,难免会让作者有这样的预期:群体无法控制自己的群体规模,只有一直扩张到环境可以承受的极限,然后与环境的极限达成一个恐怖平衡。但其实即便凭人类这点微薄的智慧,也已经开始懂得控制自己的群体规模(虽然离成功还很远),宇宙中那些智慧高得多的文明应该不会想不到这点吧,相信宇宙中很多高级文明是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群体规模的。其实就连大刘自己对此也有过乐观的预期,《带上她的眼睛》里,人类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结果未来地球沙漠都变绿洲了。文明的扩张如果不是以资源的匮乏为前提,那么两种文明相遇时可缓和的余地应该远远比黑暗森林法则的描述大得多。

第三,猜疑链。

猜疑链之所以变成一个重要的参数,是因为在光年尺度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变得异常困难,所以它的作用就被严重放大了。但是这一点其实已经被大刘自己否定了。因为连三体文明这种貌似在银河系里不算最先进的文明都已经掌握了“智子”技术,那么其他与三体文明差不多或者更先进的文明应该都已经掌握这种光年尺度上的“即时通讯工具”,这就大大降低了猜疑链的严重程度。这就好像森林里的资深猎人们都配备了步话机,发现风吹草动时打个招呼应该比直接开枪更合算。

第四,技术爆炸。

技术爆炸这一点,如果放在上面分析的这种图景里,就不会只是引发高科技文明低科技文明的技术爆炸的惧怕而直接将其消灭了。因为至少高科技文明间应该会形成非常复杂的互动和博弈,其实这就已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了,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体系下,他们对付低科技文明,虽然不排除直接除之后快这种简单策略,但应该绝不会是唯一的稳定策略。

BUG

当时对于这几条公理的分析,多数当然都是我自己的推断。而只有猜疑链这一点,仅根据《三体2》透露的信息来看,它可以说是一个严重的bug。因为有“智子”存在,猜疑链便被大大缩短了。不知是刘慈欣早有计划还是后来才意识到这个bug的存在,到了写作《三体3》时,他非常强悍地把这个bug给补上了!《三体3》写到,三体文明曾让智子往更远的宇宙出发,结果走不了多少光年,便与三体失去了联系。这原因既可能是撞到了高维碎片,更可能是撞到了其他高级文明设的陷阱和路障——黑域里去了。但其实,这仍然不能弥补猜疑链作为“黑暗森林”理论根基的不合理性。因为按照三体文明的科技发展轨迹,黑域或维度攻击武器这类技术手段似乎是要比智子更难的技术,所以它似乎应该是在智子之后才能会被发明出来,这浩大的宇宙中难道不会出现某些文明在发明智子与发明维度攻击武器之间的这段时间里通过智子建立起非敌对关系进而发展为联盟的可能性吗?

其实长篇小说的情节逻辑要做到百分百的无懈可击是不可能的。对于长篇小说来说,bug永生。但是只要这些bug不对情节的核心逻辑造成威胁,那就无伤大雅。但如果bug严重到直接否定了剧情的核心逻辑,那就是致命bug了。我认为“智子”的存在就是一个致命bug。

不幸的是,我觉得《三体3》里也有这样的致命bug。

第一个致命bug是云天明的童话。

其实从《三体2》就开始受到一些质疑的就是三体人的思维不善于诡计和计谋这一点设定。这在《三体2》中是面壁计划得以展开的其中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智子看不到“思维”),而在《三体3》中则成了云天明的童话得以顺利传达的唯一前提。云天明通过童话传递信息这一点,尽管信息的谜底难解,但是这传达信息的意图本身却是非常露骨的,虽说事先通过一本童话集将包含信息的童话保存在内,但跟程心对话的一段用心却太明显。这在地球上只要看过几本侦探、悬疑小说的人都能猜想到,但三体文明却毫不起疑。

在刘慈欣的设计里,“诡计”这种东西似乎是跟艺术似的东西,一个一辈子只看过中国画的人突然见到一幅油画,一下子完全不知道怎么欣赏,这个很好理解。但思维或“诡计”真的也是如此吗?思维或“诡计”其实都是遵循某种逻辑的,知道A,就可以顺着逻辑推到B,即便如人类的现代心理学也可以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一定程度上理解甚至预测人类的行为。以逻辑为核心的思维或“诡计”其实更像是数学,而不是艺术。因此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就理应能够学会如何要理解思维或“诡计”,这跟他们原来是不是喜欢这样无关。因此以三体文明的智慧之高明,加上与人类打了几百年的交道,他们不至于无法识破如此简单的诡计。

其实《三体3》里既然写到程心一成为执剑人水滴就毫不犹豫地展开进攻这种情节,就恰恰说明三体文明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理解是相当深的,云天明如此简单的意图,不至于不被识破。

第二个致命bug是安全声明——黑域。

第二个bug更加致命。我觉得《三体3》最绝的点子之一就是“安全声明”,这个设定本来非常能体现刘慈欣在剧情设定上的能力。当我读到罗辑问出“是否存在安全声明”这段时真是兴奋得差点叫出来。没想到除了“自杀声明”之外居然还能有确保自己安全的“安全声明”,这是对从第二部开始竖立起“黑暗森林”下弱小文明生存格局的一大破局。关于“安全声明”,后来揭晓的谜底,本来也是非常让人信服的——刘慈欣居然想到用降低光速制造黑域这一招!

可惜,“安全声明”其实并不安全,它的安全性被一个bug轻松瓦解了。

黑域之所以“安全”,就在于黑域之中的任何物体,绝对无法从黑域中逃离,因此黑域之中的任何存在,都与黑域之外绝对隔离,不对外界造成任何威胁。一句话,你进了黑域,就绝对出不去。

但是,分明就有人从黑域里出来了。出黑域的方法是如此简单!——你只要随身带着一个小宇宙的门,一旦陷入黑域,把门打开,进小宇宙,然后就像书中小宇宙里的智子那样在小宇宙中指挥门然后寻找一个适合的地点,把门打开,就重新回到了宇宙里。这连三体文明都能轻易办到,何况那些神级别的文明。

所以黑域作为安全声明,根本就是无效的。关一帆和程心陷入黑域,最后又在宇宙中出现了。黑域作为一种防御武器,也基本是无效的,既然三体都可以制造小宇宙,那宇宙中那些更高级的文明自然不在话下,他们只要随身携带小宇宙的入口,就可以抵御黑域陷阱。那些误入黑域的高级文明飞船,就像关一帆和程心那样,落入黑域后只需启动一些应急设备,然后打开小宇宙的门,通过小宇宙即可摆脱黑域。我觉得这是《三体3》最致命的一个bug,是动摇小说核心逻辑的bug。

就这样,《三体3》里很绝的两个点子——安全声明和小宇宙,一个把另一个干掉了。但愿这只是我的理解错误。

不过最后,话说回来,其实“破人气场”只是我的强迫症症状之一。有致命bug又怎样,《三体》仍然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科幻系列(没有之一)!

像韩寒说的,我们老想向老外输出中国文化,不过实际做的却是一边追着女孩子一边说我“祖上”很有钱,那是没用的。一边整天在国外撒钱建孔子学院、宣传《红楼梦》,然后抱怨老外睁眼瞎看不懂中国文化,一边却把刘慈欣这样价值连城的活宝贝随便扔在一边,我们才是睁眼瞎。

如果天上真有那些神级的文明的话——天上的神啊,如果你们在天有灵,请你们赐予刘慈欣健康的体魄和足岁的寿命,好让我有生之年有多几次机会追随着他的想象放飞灵魂。

时空无限,任我遨游。

外链出处

家园 小宇宙的设定也可以变更

感觉三体3写的很赶,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把大刘对宇宙的一些设想全给打包奉献了,这里面每一条展开来都可以写一个新的故事。小宇宙那个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

小宇宙能携带的物质总量是有限的,信息(熵)总量也有上限,不能携带大杀器,也不能以很高的速度进行传递,因此文明级的迁移不会以小宇宙的形式出现。再退一步,黑域声明基本上是把一块空间跟以外的空间隔开了,即使出现物理攻击,也因光速的问题,可以从容对付。因此这还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安全声明。

家园 其实黑暗森林只是宇宙社会学的一部分

但因为涉及地球人正在做的METI项目,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你要说没有根据的话,那外星人的存在还是个假设呢,为啥METI项目就要进行?既然可以根据假设搞这种项目,那就不能不让我根据假设来推测这个项目的危险性吧?

家园 METI项目是拿人类的生存作赌注换进入星际文明社会的门票

首先星际文明的资源来源不可能只会来自行星。 好歹入门1级恒星文明都是把恒星当反应堆用的。 用恒星能量直接核反应合成物质肯定要比跨越星系到一个外星系的小行星上挖矿更容易更经济。宇宙经济学必然是宇宙社会学的基础。

行星恒星大小对比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星际文明就算有战争也肯定是以争夺恒星而不是争夺行星为目的。就是人类挖矿也不会在矿山边上的蚁穴上打战来争夺矿山开采权。要争夺也是至少木星级别的。

只有非常极端的物理科技条件,比如行星文明就可以发现和利用非常经济有效的跨光年运输方法。以至放着近在咫尺的恒星不利用,非要跨光年来寻找殖民可利用的行星。地球文明才可能遇到实质性的文明灭绝危险。被星际文明无意中毁灭,其实和自然的大灭绝没有什么区别,人类怎么干,干什么都有这个可能。就算有这个条件存在,这个赌还是值得下注的。 因为就是冒着地球文明的毁灭的风险来获得经济有效的跨光年运输方法也是值得的。跨光年运输方法本身就是一步进入星际文明的捷径。 就算地球文明不毁灭自身能进入行星文明,再进一步而进入恒星文明,离星际文明还差着远呢!你可以说我是逆向外星主义者,但就是以奴隶和甚至美食的地位进入星际文明,整体人类和人类文明的生存几率也比单独在地球自生自灭的好。

家园 不要局限于矿产

宇宙中真正稀缺而值得远程贸易的物质,可能是维度。

假若我们所处的是11维的空间,而11维的弦在宇宙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展现,那么可能不同的地方,即使都是三维空间,也是由不同的三个维组成的。

家园 最后那块砖拍得不够准

作者在反驳"生存是第一需要"的公理时,显然假设了"生存是第一需要"即等价于"能够生存",这个假设显然未必成立,所以他举的罗马等例子来反驳是不成立的。另外这条公里应该是个统计意义上的结论,所以单纯举出许多反例是不能将其驳倒的。

对第二条公理的反驳有些不知所云,人口数量的变化恰恰证明了人是不断扩张的。史前消亡的文明我们并没有什么实质了解,不足以作论据。死的人只能证明扩张有代价,存活人口才能证明人是扩张还是收缩。

猜疑链的前提在承认两条公理,那么在对方意图不明的时候很自然假定对方在觊觎自己的资源要消灭自己。大刘其实交待了,人类社会因为属于同一物种使得深度交流成为可能,猜疑链不会广泛存在。但宇宙间文明是不同质的,或许存在巨大的交流障碍而导致猜疑为主。

对打击是否会惹祸的说法有很多争论,但是很多人忘了一个前提是打击是由高级文明完成的,这不是平等战争。既然高等文明敢于实施打击就必然有必胜的信念。这就想你看到地板上有只蟑螂,随脚踩死。你不会担心错误评估蟑螂的实力而招来横祸。没有信心打击别人的只能选择隐藏自己。

对技术爆炸的反驳还有点道理,不过人类有技术爆炸,就说明技术爆炸的可能性,这就导致高级文明不能吊以轻心,因为不能排除对方因技术爆炸而迅速提升至无法打击的程度,所以只能在可以打击的时候立即实施。

家园 其实在三体1中就有个很明显的BUG

三体人千辛万苦送智子来地球就为了封锁科技,实在大材小用了。既然智子可以在人的视网膜上投射诸如倒计时和“你们是虫子”之类的东西,也大可以让人看到别的幻像或者什么都看不到。用这个能力把地球上的人杀光都不成问题,何必只是在对撞机里躲猫猫?还要“人奸”和“破壁者”干嘛?

家园 这个似乎可以这样解释

智子能力有限,一次只能对很少数量的人制造幻像,而且制造幻像的时候就没办法做别的事情了。在三体那里制造智子也很麻烦,比如要蚀刻电路就要把整个行星遮几个月。记得最多时到地球的智子也不超过10个。充分利用智子干扰视力这个功能,也许会让人类受到更大的阻碍,但要灭掉人类,感觉还远远不够。

家园 不用太多,一次能影响几十个就够了

这个能力智子是绝对有的——看到“你们是虫子”的就是一大批人。试想如果让几十架航班的飞行员同时见鬼,让几十辆大巴的驾驶员同时失明,或者直接点,让核潜艇的艇长看到敌方的导弹来袭……利用这种功能搞定人类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家园 人类对三体人还有用

起码维持生态平衡是够了。再说反抗同盟的生存能力已经证明了,要彻底灭掉人类,凭十几个智子也托大了一些。

家园 我也来掺乎

相对于宇宙的寿命,文明的寿命实在是太短了,文明所能达到的距离相对于宇宙的空间实在是太近了,

文明的出现本来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就像永恒无边暗夜中偶然出现的一个火花,

而要两个文明的火花几乎同时闪现,而且近到可以观察到,实在概率太小太小太小了。

不远攸高:【三体讨论】黑暗森林真的存在吗?

哪里有什么森林,宇宙就是一个荒漠,一个个的文明象荒漠上挣扎晃动的小草,有什么飞沙走石立刻被连根拔起;也许其中的幸运儿能象蒲公英那样放飞种子,但无论是小草还是它的种子,遇到其他植物,甚至是植物的残骸,这样的可能都是微乎其微,可以直接忽略掉的。

家园 你最后一句话提醒我了

如果人类被搞到发狂,把地球弄成了核冬天,那地球对三体人也没啥用了。

就是要让人类自我感觉还有希望,或至少可以在三体人奴役下苟且偷生,他们才不会乱来。如果智子一上来就拿出种族灭绝的劲头开干,全体人类连一天安生日子都没得过,玉石俱焚的选择恐怕也就不再是不可能了。

家园 这个很难说

核冬天在人类看来是无法挽救的灾难,没准在三体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呢?打个不大恰当的比方,土著人面对殖民者入侵时烧毁森林堵塞水井以求玉石俱焚,可在殖民者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灾难。

再说了,就算不毁灭全人类,只解决那些他们认为有威胁的人,比如科学家和面壁者,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