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侃侃而谈道德经(50) -- 唵啊吽

共:💬13 🌺4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侃侃而谈道德经(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成语了。先侃侃这个“出入”。

“老张呢?”一人问。

“他出去了。”答道。

这个对话,说老张出去了,但还有回来的可能。你看不见老张,不证明老张不存在。这是常识。但是,这种物质守恒的概念不是生下来就有的。小孩心理发育前期并没有这个物质守恒的概念,小孩看不见某人某物,就以为此人此物不存在了。所以,你把小孩的心爱的玩具藏在身后,他就哭了,以为玩具没有了;你把玩具再拿出来给他一看,他马上又笑了,咦,怎么这玩具有出来了呢。当然,这种逗小孩的把戏也玩不久,待小孩心理成熟了,明白了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你把玩具藏在身后,他会去你身后抢,或者根本不离你,让你自己没趣。发现物质守恒定理的著名实验是从称花盆里的土开始的,一棵树长大了,这些木头是从哪里来的呢?浇水会使得水变成木头?经过设计各种实验观察测试,科学家终于发现树木把二氧化碳变为氧气,那些木头就是这些碳和水合成的,原来物质是守恒的。不要小看这个物质守恒定理,这是人类积累的最重要的知识智慧之一。那么,古人也是如此,一个人死了,刚刚还能说话,怎么就不动不语了呢,是不是也是什么“没有了”并不等于“不存在”呢,于是古人把这个看不见的可能存在的东西叫作“魂”,这个“魂”到了阴界。从阴界出来就是“出生”,回到阴界了就是“入死”,这是“灵魂不灭”定理,和“物质不灭”定理产生的过程非常相像。“出生”,来到人世;“入死”,离开人世,这个出入的是“魂”。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徒”,左边是“亍”字边,表示街道,右边是两只脚,本来就是“行走”的意思。如徒步串联。如今美国校园不安全,鼓励晚上自习后结伴而行,所以,走在一起的都是同党。《廣韻》黨也。《張衡·思賦》朋精粹而爲徒。老子这句中的“徒”就是“类”的意思,人分三类:长命的(生之徒),短命的(死之徒),和本来可以长命的却短命了(人之生,动之于死地)。十有三,可以理解为三分之一。这长命的和短命的,就是算命先生给算的命,这是按照“灵魂不灭”定理前世修为决定的,还有三分之一,前世修为挺好的,这世给糟蹋了(人之生,动之于死地)。“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句中前一个“生”是动词,后一个“生”是谓语。“生生之厚”,太多名利追求了。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兕si4,独角兽,如犀牛那样的动物。善摄生则无灾难。道家讲性命双修,修习性,按照道来生活,命运也改了。《菜根谭》讲的就是修改命运的故事。道家修性与世无争,与世无争则避祸趋福,因此修性也修命。

出生入死,按照“灵魂不灭”定理,那就是一个过程,生之越快,死之越速,过程加快了吗。说以道家讲恬淡清静,放缓过程,就可以长寿。“生生之厚”加快了过程的速度,是“动之于死地”。“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此与世无争,自然心情舒畅而长命,而且,避开似非之地,“以其无死地”,自然减少飞来横祸。

如果命运都是后天的,那么就不会有天性之区别,就不会有“生之徒,十之有三,死之徒,十之有三”。而应该“人之初,性本善”,大家来到世界都是一样的命,都靠后天努力和环境造就。孔子是重视后天环境造就,固有“孟母三迁”之典故。当然,后天环境也可以解释“生之徒,十之有三,死之徒,十之有三”,社会环境不是平板一块,社会有阶层,如种姓社会后天努力徒劳,那就是命。如生在英国皇家和生在巴勒斯坦难民营,命运肯定不同。但是,那不叫“出生入死”,而叫“诞生灭死”,灵魂不守恒,可以被创造出来也可以被消灭掉。

关键词(Tags): #老子#道德经#侃侃而谈道德经
家园 雾里看花 花未谁开

【观剧有感】雾里看花 花为谁开 (2011-09-20 14:19:37)

标签: 情感道德经谁的智慧啥心魔 分类: 踏实做人

这个剧是几个月前看的。最喜欢李幼斌演的父亲:那书卷气沧桑感苦心无奈和处心积虑老谋深算含而不露。。。太丰富太丰满了!看得你从头到尾都恨不起来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外面自投罗网地回来看了外孙之后,慈爱地给小婴孩儿戴上玉佩,跟警察走了,他的背影和满头白发,竟然让我悲从中来---就是为了对人性的卑微无奈,方佛当年看红楼结束时候的心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对年轻的男女主角看着就是美好的,赏心悦目!他俩的真和智,爽利性情,在这个古玩行的名利场里产生了充分的悲剧感效果!无知而无畏的强者:)生死攸关的险象环生处,让人看着捏把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他的各色人等,贪嗔痴赌妒毒。。。刻画得生动深刻,一个个那小算盘打得,呵呵真是我见犹怜 :)

例如这二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这几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好,下面该听这首荡气回肠的片尾曲了,曲韵悠扬,词句精妙 耐人寻味 请点这个链接看:

外链出处

在每一集之后听,能静心和审美之外,它还在点题: 雾里看花 花为谁开。 说的是物,也是人。

昨天我回味中感慨:一部好戏,说世间真假;一首好歌,叹知音难求

“百年相约,千年相见”,“恍惚隔世不知何朝何代”,然而,

“江山风雨多少情,红尘滚滚”!

这样一部戏,就是一个模拟(simulation)模型。不动声色地把这么丰富的要素都周全得严丝合缝丝丝入扣,是让人佩服的!古玩行这个局部背景也选得好,不仅仅因为这一阵子国内收藏热吧?:)

看“玩意儿”,看人心,“真”是唯一正确的标准。 慧眼只是一方面,绝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心性才决定自己的基本盘。

然而,“真”就是至高无上,“假”就是十恶不赦么?

看看这位老爷子:天才理工男--朱伯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朱仿”之假,害人害己,却在他所知之外。朱仿却是他一生的真!。。。俺不禁为他而含泪叹!

------------------分割线-------------------------

稍微扯远点儿,讲个看来的小故事吧:

南山北山俩和尚,俩庙的客观条件几乎完全一样。南山庙冷清北山香火旺,南山住持终于忍不住去北山“取经”。

见香客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看不出什么缘由。北山住持就让他抽签看看,抽一支,上签;再一支,还是上签,。。。 北山住持说:拿一大把仔细看看!

原来都是好签!

南山住持怒,曰:你欺骗顾客!!!

北山和尚平心静气地说:来烧香拜佛求神的,都是什么人?神情恍惚迷茫者,伤情困顿者,心力丧失者。。。人家有缘到咱跟前,给把力,帮忙推一下,许就活过来了,生龙活虎地“转运”了。度有求者,我何在乎欺骗不欺骗的虚名!

山有木说:连“真”都是不该执着的。

老子说:出而生,入而死。在这生死之间:生之徒占1/3,死之徒占1/3。还有1/3是人之生,却常自蹈死地。为啥嗫?“以其生生之厚”。

生之徒是柔顺的,是open-minded的;死之徒是强矫的拘泥的执着的;

然,生生之厚:太过在意生机柔顺,强调open-mindedness,自由啊,良心啊,生命啊。。。等等这些好东西,刻意地拿着执着了,坚持死了成了至高无上的绝对,也就矫了。这就是由“人之生”而自蹈死地。

就连“真”都是如此,不能执着,更别说任何其他了 :)

---------------------再割一哈-----------------

再往远了扯两句:

我有一个朋友,年纪越大越修炼得特立独行,人间无偶。冬天运来整车的松木柈子烧壁炉,一天也不出屋。偶尔耐不住寂寞也趁机缘呼朋引伴地整一房子的人喝酒听歌。看了这个片尾曲视频之后感慨万千,叹世间知音难觅,穿越的技术又没有,有木有!

还有一个,年轻时候未能嫁了所深爱之人,也曾寻死觅活过。后来经人介绍而“将就”着成家,过了二三十年,越发意识到自己的老公竟然就是歌中唱的那“神奇的传说”,所谓“百年相约千年相见”,原来就是一起的踏实经营

当然咱们普通人都不在这两个极端,正如一般老百姓都玩不起也不会碰古玩,就不玩那东西吧 :)

我喜欢收集些石头类的小玩意。从前很在意是什么矿什么晶(有点儿半吊子的专业知识),还看些有的没的的什么气场作用之类的闲扯。如今我是全不在意了,只管拿着看着感觉好就中。

关键词(Tags): #道德经#雾里看花花为谁开#不执着通宝推:唵啊吽,
家园 这一节曾琢磨过好些天,终于看到前后二位贴出来了,但还是

稍有失意——未见新意,哈哈。

见到过介绍,说二位是周期性学习道德经的一个小团体成员,甚或是主持人?恭喜。

聊回老子:

为什么会突兀地生出个什么“魂”?当然,丰富的思维无所谓“突兀”。

出生入死。

生死,阴阳,一二三……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这些应该是老子的基本观念了吧?

所以,这句话就很简单:离开了生的状态,就进入了死的状态。

很简单的一个客观描述。

上面说了为此节琢磨了好多天,只为“十有三”。

传统解释几种:十分之三,十三窍,七情六欲。

按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我觉得解作“十分之三”很顺溜,我非常希望能够这样解释。

可惜据王力的考证,汉前几乎没见过将十有三用作“十分之三”的。术业有专攻。王力的古汉语界地位是我所尊敬的,所以,没有更令人信服的说明,我还是觉得应该相信王力的研究。

“十三窍”看着各位的解释似乎有点牵强,所以没取。

老子的道总体上是排斥自私自利的情欲吧?所以,相比暂时觉得“七情六欲”还算靠谱啊。

家园 出生入死。我读这句时候脑子里显现一条抛物线。

就像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它如西人所说的“day-in and day-out”

人的性命,由出而生,以入而死。在这一条抛物线上,10份里有3是“生之徒”,成长上升期,包括老子很推崇的筋柔骨弱的婴儿态;10份有3是“死之徒”即是最后那段纯粹往下走的衰落期,骨头完全钙化了,“坚强”啊;还有10之3分说是“人之生”,这包括中间的最高点及其前后阶段是鼎盛期,因为“生生之厚”而往“死之徒”那里奔呢

讨论的时候,我对吽兄说:我从前一直以自己有开放的胸怀和积极的吸收学习能力而自豪,感觉自己年轻,成长,生机勃勃

最近两三年里,能意识到自己有越来越多的坚持,原则和立场之类也越来越清晰和执着了。这,一方面说明我的思想成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嗯,你说呢?

我好奇吽兄年长于我,却仍然保持open-mindedness, 广泛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怎么做到的呢?吽兄答曰,他因为当年上学早,所以一直是群体里面最小的,于是形成了和保持了这样年轻的思维习惯。这我就明白了。

这个“徒”字,照我上面的理解,大概可以说成是路径(好像庄子也这样用过)。冯家福(Gia Fu Feng & Jane English)的英译本作“followers”,我开始不同意,后来转念一想,路径和followers,是相通的,可以接受。--

您看,我这个人是不求甚解的,这是我看书一贯的心态或者习惯:差不多就行,想得通,就好!

顺便推荐一下这个英译本,我觉得冯家福先生的理解很靠谱也很平易,所以这是我读《老子》唯一的一本参考书。我受不了玄虚高深,因为自己就这么点底子吧

因为不求甚解,我就是每周事先看一章,自己琢磨通了,找出关键的教益,然后开会时候与春华社友们分享。我们不特别追求字面考据精准,更注重的是结合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有所领悟。

例如这一章,我写了这个电视剧观后感;上一章,我扯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链接出处

反正俺不是专业人士,反正《老子》只5000字,微言大义,放之四海,什么层面,皆通!道只有一个,从哪里看,落在哪里,都好 :)

最后,感谢您对春华社的注意和祝愿。我们在组织一个比较开放和松散的珍视中华文化的无神论者们的“教会”。完全随缘,来去自由,想参加了就参加,忙碌起来了就停下,等想来了再来,有兴趣的就来听听。。。。反正利用网络通讯,也不用收“奉献”钱

每周一聚,互相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先是讨论一下本周国际国内新闻,如果有谁关注了什么;

然后,各自的生活工作里面的事,如果有想听听其他朋友们的建议的,就聊聊。我们交流各自的经验教训,希望有益于彼此,尽管不能替谁祈祷 :)

最后,就是“读经”了

是不是跟教会活动有点儿像啊?)

根据各人不同的兴趣,有不同的主讲人。我只是道德经的主讲人。

很诚实地告诉您啊,如果不是每周有社友们想听和讨论来激励和督促我,我肯定没有毅力和动力每周一章地读下来,还反复琢磨,想通。。。因为我很懒很不求甚解的

因为懒散,我不写下来什么,好在吽兄坚持每周都写。我在读后想到什么就跟贴补充一下。所以也有了些增添的笔记,有时候貌似扯得很远,例如这篇。链接出处

这些思考,都很不专业,很个人,所以只是写给有缘分享者了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家园 开始读到“出生入死”,好像我也是这样。或许大家都是?

毕竟我们都是现代人,对“出”“生”“入”“死”的基本意思都有类似的理解嘛。

后来看到过有人强调:不是那种很悲壮的“出生入死”的意思想想也是,很容易就会这样想啊。

看得出,你的鸡个很有乙烯

最近两三年里,能意识到自己有越来越多的坚持,原则和立场之类也越来越清晰和执着了。这,一方面说明我的思想成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嗯,你说呢?

还有鸡个

我们不特别追求字面考据精准,更注重的是结合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有所领悟。

都可见微言大义哈。

你的电视剧方式,你的天马行空都是很通灵的嘛,很有启发意义啊。

哈哈,原来是这样的一个组织啊,侬还是主讲真是失敬失敬哈

哈哈,看到最后才明白原来一直学习欣赏的都是你的心声啊,真是……真是意外哈,不过准确说,可能还是二位共同的心得啊,因为你觉得我的上个帖不是完全表扬甚至有些挑刺,所以出于两肋插刀的精神,你就干脆全部都揽下来了哈

好,以上都算是寒暄哈。

其实,我那上贴因为太直接,可能给你们的感觉会是火辣辣哈。那实在是不注意表达方式造成的误会。

你们一贴贴可都是我们的老师啊。虽说你们独特的体验有时也让我们云里雾里,那总体都是有启发的。

不瞒你说,目前为止五千言我还没读完呢(自认为相对通了的到了52章,哪天后面出了个难题又让前面的都变得不通了也说不定啊),真正用心大概也就是你们写帖前后吧。

这样说清楚,是要让你们知道,我不是自以为是地挑刺哈,而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学生好像课堂上遇到了老师的讲学和自己的基础认识不同要得到老师有理有据的说明一样。

回过头来还是要谈“正题”啊——不知道看到这儿你是否又笑“自己”固执哈

首先,不是“十分之三”不好。这样吧,我把自己通读下来的抄这可能比什么解释都更清楚,希望你们将觉得不通的地方指出来——只是我的这种干巴巴的方式不像你们的那样血肉丰满,色彩缤纷,将就着看吧——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好提意见没有歧义:

离开了生存状态就是进入死亡状态。求生,要经历七情六欲;求死,要经历七情六欲。一般民众追求生命的长久,就会有所行动——在生存的道路上挣扎,从而加速促使走向死亡的境地,这个过程要经历七情六欲。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追求长生欲望的强烈。

至今还在为“十有三”郁闷呢。

家园 我觉不出这里有七情六欲什么事啊~

我读“出生入死”四个字,就是想到那条抛物线,很自然,不悲壮

吽兄每周会后所写,多是他自己的心得,他文责自负,俺没有必要为他两肋插刀的

既然gcd兄谦虚,俺就好为人师了,批改一下

“离开生存状态就进入死亡状态”---我觉得没那么快,我的理解是抛物线,渐变的。你要是还不接受俺的抛物线论,俺不笑自己个固执,俺说你固执

“求生,要经历七情六欲;求死,要经历七情六欲。”---不通!

十有三

到底说的是十之有三?还是十又有三?

硬要往十又有三那里去理解,还生扯上七情六欲,我觉得不自然。所以即使新颖,我也接受起来困难。

再说,咱通读一遍这一章,结合上下文,如果三次反复说十又有三,他下面该讲这十三是啥,至少给个hint。

可是老子没有,而是设问“为啥嗫?”,只针对最后一个“十有三”,因为前两个,生之徒,死之徒 都是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最后一个十有三,听起来振聋发聩,危言耸听,所以设问:为啥?然后答:是因为“生生之厚”。

后面的那段听起来特神话故事的,不是迷信,就是推动读者的想象力:如果没有“生生之厚”的执着,这种自蹈死地的可能性就反而没有了。---都还是为了解释第三种“十有三”的。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看到竟然还有人认为三个“十有三”加起来是十有九,所以推论出老子只欣赏十分之一的人,这些人不贪生,不怕死,我晕!所以说俺受不了如此这般地 求甚解嘛

读书就读出个意象,古书,天书,都读得~

您要是非得问我为啥只说了十分之九,我就还是让您去看抛物线,在那条抛物线上,老子不想/能精确定位剩下的十分之一,咋地?

在生存的道路上挣扎,从而加速促使走向死亡的境地,这个过程要经历七情六欲。

您这句我理解,抛开经典不谈,我还挺喜欢的 :)

这是您读此章所受教益的关键点,我觉得真的挺好

好啦,再琢磨一下,不郁闷不纠结了哈,放下,放下 :)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家园 呵呵,那个抛物线,开始的意念,然后就不是了

抛物线的意思,就是说老子在叙述一个过程,也因此才有你的“渐变的”意象,以为我说的“太快了”——这个你没有直接说出来哈。

可这是你理解错了。你说的是过程,我说的已经不是过程了。我是说,老子不是在描述过程,而是在说一个道理。啥道理呢:不仅仅是人,所有事物,离开了“生”,那就是进入“死”。

其实在老子那里,只有生和死的不同状态,而没有我们凡人的“生离死别”。

老子的谈生死,已经是在自己的道的层面上降了一级。为什么呢,因为道是没有始终的,产生了有无以后,又有了开始和结束,就有了生和死。开始和结束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映,对于别的事物没有这样的观念,本来道也是没有的。但是,人类,人类意识都不过是道的表现而已,所以,既然人类这样一个范围内喜欢给事物加一个开头加一个生,加一个结束加一个死,道也就顺其自然——当然在道的层面上,还是没有这个生死,没有这个结束的——谈到这个其实老子,其实道本身,也是比较固执的,所以你我的固执——如果有所表现的话,也是道的表现哈

如果说老子在用这四个字描述人生的由生到死的过程,我觉得没必要——凡人都知道啊——虽然他们早我们几千年!这样说,你还“固执”于抛物线吗?

至于十有三我真的不敢确定,只是相对来说觉得另两种有比较明确的否定理由,而七加六也正好是十三——这样你就看出来了,我的做法很不“固执”,更多的表现是“得过且过”。

接受七情六欲的理由更重要的还是老子道对个体生命“情”和“欲”的排斥。

真是没办法凭空想出老子那个时代还有什么有名的东西是十三个的,哈哈。

出:离开。

生:生命,生存状态。

入:进入。

死:死亡。

生:生存。

之:助词。

徒:步行,引申为经历。

十有三:十三样东西——七加六的情和欲。也就是说保持生存离不开情和欲。

既然生了,那么,走向死亡的道路上也离不开情和欲。

而:从一般的事理转折到谈论普通人群。

民:民众,普通人。

生:有强力求取的意思。

生:生存,生命。

动:活动,运动,总之是要有作为。

皆:都。

之:动词。

死:死亡。

地:境地,指死亡的那种状态。

之:助词。

十有三:这个你都夸奖了,就不用说了。

夫:发语词。

何故:为什么有生死情欲这些令人烦恼的勾当呢?

以:因为。

其:代词,那些自我意识强烈的人。

生生(没有“之厚”):强烈追求生存生命。

七情六欲的解释不是我想的,关锋吧?不能肯定。我理不顺的时候主要参考任继愈陈鼓应高亨关锋的,尹振环的也看,傅佩荣的也看。

我的推测:你提到的冯家福先生的范本不应该超出这几位。

您这句我理解,抛开经典不谈,我还挺喜欢的 :)

这句的夸赞哈,我读得出,那不是夸我,正在得意的你夸自己涅

还是有疙瘩的,只是觉得你们的解释还不如我的更妥当些。

家园 个人的固执,都是道的表现,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之固执于抛物线,是因为把那三个“十有三”理解为十之有三。

从生到死这个过程,这么分成三段(种)之后,老子这一章重点落在因“生生”而蹈死地。

死生是反义词,不是生就是死,谁不知道啊 这不是重点。

七情六欲的说法,似乎晚于老子,所以我推测在老子那个时代,即使做全国图书馆馆长的他,也不会一说“十三”,读者们就都明白是指七情六欲的。

接受七情六欲的理由更重要的还是老子道对个体生命“情”和“欲”的排斥。

在这点上我跟你的看法不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自然,是没有情和欲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

引申下来,统治者也不该出于自己的情和欲去“有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个体层面呢?是万物并作,各有其固执,执着。大灰狼就得吃小白兔,小白兔就得跑得快繁殖快,猎人伯伯打死大灰狼也不是为了伸张正义,而是为了需要狼皮和狼肉,掰着喂,猎人伯伯也吃小白兔诶~

如果老子对个体生命的情和欲排斥,那么他就跟臭名昭著的朱熹差不多liao~! ,存天理,灭人欲咩~

然而“生生”,穷奢极欲,是不好的,你我都看到这是这一章的重点。不夸你了,不然你又说我是夸自己。看来你并不是真的把我当成老师

读书这件事,没有谁掌握真理,即使真正的老师,出书的名家,也跟咱们都是同学着的。各自有自己的领悟与受益,就好。互相交流一下,对各自读通有助益,就更好。但这是顺其自然不能强求的,就像很多名家的书我根本读不进,我也不因此而自卑:)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家园 哈哈,“七情六欲”真的不知道对不对,但是联系

其与大道的悖逆,还是可说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自然,是没有情和欲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

引申下来,统治者也不该出于自己的情和欲去“有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些认识都是相同的,你再

在这点上我跟你的看法不同。
就不应该了哈

我们说,老子不是要禁欲——他不是在制定国策,而是在明事理。就像在说“离开生存状态就是死亡状态”一样。

是的,对于我们人生来说,大家都知道生和死。你的“谁不知道啊”觉得老子没必要在这里说理,正好和我的“没必要 强调生死过程”相对哈

但是,你有没有联系第二章的美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思考呢?那些相对的概念谁又不知道呢,老子有什么必要讨论呢?

所以,我觉得老子的大道就是在讨论相反相成的道理——你既然要离开浑然一体的道独立门户,只想得到“一”那是不可能的,必然产生连锁反应,一定有相反相成现象出现。

普通人和“上等人”有不同吗?当然没有。既然没有,那么如果在“上等人”身上发生的事会出现一系列“副作用”,那么,换到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了,会怎么样呢?就不发生吗??

我想,你是接受老子要说道理给“上等人”听,让他们尽量减少情和欲的吧?那你有没有想过老子这正是在“灭人欲”呢?

不能否认,这就是灭人欲。

但是这个灭人欲和儒教的灭人欲一样吗?我觉得有本质不同。不知道你如果仔细推敲一下,会不会认同我的结论呢?

再举个例子: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灭资兴无”“向雷锋同志学习”是不是“灭人欲”呢?我觉得没有必要避讳,就是实实在在的“灭人欲”。

问题在于,这个“灭人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灭人欲”而灭人欲吗?这就是实质啊!他的“灭人欲”是有目的的啊,什么目的呢?是为了“兴”“人”欲啊?这不是矛盾了吗?不矛盾啊。看啊:“为人民服务”是不是“人欲”?“大”人欲。“灭资兴无”是不是“人欲”?底层更广大的老百姓的的“欲”,“向雷锋同志学习”是不是“人欲”?社会主义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欲”——没有众多雷锋式的大公无私,不要说“虚无缥缈”的共产主义,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坚持。

老子不是在“灭人欲”。

在老子看来,不论“上等人”还是普通“人”或“民”,只要是讲情讲欲,不用说,都是违背大道的浑然一体的。但是,既然既成事实地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类,老子从大道的层面上降了格继续谈论这个问题。事实是存在的,大家都看得到,所以,我说,不需要老子描述。老子在这里是以事实为基础说理。

说什么理呢?多动是为了生生,生生是情欲强烈的表现,而生生的结果就是进入死地——因为,生生就意味着由弱变强。求生是情欲的表现,求死是情欲的表现。民众的求生就会加速进入死地也是情欲的表现——至于加速的方式,各不相同。这些是由道决定的,一视同仁,可不分你是统治者,还是普通人。

因此,不能说,谈到普通人,就不能禁欲,谈到统治者,就要禁欲。

我们知道,儒教的禁欲那是统治者愚弄老百姓的伎俩,他们要老百姓禁欲,他们自己却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像普世精蝇们,表面上在高喊改革,自由,法治,他们要改的是什么呢?是把别人的东西改变成他们的,不改完不罢休;是把别人的自由都改完,他的自由倒随心所欲而不被追究;是把法律条文制定得多多的,他需要制人时可以直接搬过来用,他自己的言行和条文发生冲突时,他可以采取装聋作哑的方式规避……一句话,表面上光鲜,但缺乏真正的推己及人精神

你说,这是真的“禁欲”吗?

哈哈,谈老子,本来就是普世哈!

家园 道德经百家百解,所以见其伟大。

如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不会统一。

试解此章:

会珍惜生命的人十个里个有三个;作死的人十个里个有三个;太过爱惜生命以至于适得其反的人十个里个有三个。听说善于摄生的人走到哪都不会把自己置于死地。

此章可看出老子对生命的热爱。

家园 老百姓有多少穷奢极欲的可能啊?还要禁欲?!

老百姓,温饱足矣,是为了生存而万物并作层面的,是比较自然近道的。

您看看这是普世地,连老百姓都说要求禁欲的要求吗?: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家园 有误解,O(∩_∩)O哈哈~

老子显然是重点在统治者——这是对老子的定性。

但是,道是普遍的,是“不仁”的,因此,对待富人,对待穷人,“规则”是相通的。

之所以要说到这个,不是我在强调对老百姓也要禁欲,而是因为不能离开老子的文本任意地发挥——老子的原貌实际如何,不得而知了,您和楼主用的是“人之生”,有的版本是“民之生生”,我以此为本了——既然以此为本,就要考虑“民”的理解——普通人,老百姓,而不是统治者。

之所以取“民”本而不是“人”本,就是顾及到传统对这一段的总体理解和“之死地”的大多数现象——按道行事的不过区区个别“圣人”。

老百姓的“欲”不禁不是因为无欲,而是环境造成的无所禁——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联系中国改开前后老百姓的表现(宏观)就会发现非常有意思了。

深入理解老子的这部分思想,我觉得和毛泽东的非常契合。

在毛泽东来说,虽然老百姓是官僚们的上帝,但是在干部需要接受教育的同时,老百姓一样也是需要不断接受教育的——互相学习,互相教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因为“人民”的表现天然的高级、天然的一切正确,而是这个抽象的群体的“动”代表了道,是道的恰如其分的体现。我们常说,民主,平等,怎么民主?怎么平等?自古至今,官民相迫,颠三倒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都在诠释一个意思“历史循环”吗?原来的老百姓上位了,就成为统治者,原来的统治者被推翻了,就是老百姓。

我阻止不了你作恶,但是我还是要把道理说给你听:你违反了道,你就会物极必反。这个我,既是老子,也是毛泽东。老子没有能力规范权贵的行为,所以只有说;毛泽东不仅说,而且发动群众用强力阻止权贵的实际走向违反道的路途。

大家为什么都会违反道?是情,是欲。为什么会有情和欲?是因为“自我”的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膨胀,就会在违反道的路途上加速前进直到死亡——失去“自我”。

老百姓不是“圣人”,饿饭的老百姓谋求温饱,温饱的老百姓谋求小康,小康的老百姓谋求发财,发财的老百姓谋求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老百姓谋求君临天下……儒家的等级制建立在自私自利的“自我”观念上,而“自我”观念必然导致由弱到强直至“死地”——这就是道的规定性。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上面这一段就是我所说的老子的“降格处理”。人道、地道、天道都逃不过大道,因为最终有必将转化为无。当然,无是个体的无,不是大道的无。只要你分出天地人……,就必定会等来分出的这些个体的“无”——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段的解释我也和传说的有些不同:

你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是田地却是荒芜的,仓库却是空虚的;

你平时穿着华美,人模狗样,可惜你总是要随身带着防身的武器;

你表面上勤俭节约,可总是囤积居奇……

你这就是盗窃的号角,哪里是什么大道啊?

看看我们现在的政府机构办公大楼;

看看我们现在的人模狗样的公仆们——脑中不自觉地闪现出多年前五常委还是七常委西装革履一排的小样:

看看改革出现的问题要在深化改革中得到解决的和谐观……

以上这种解说,是建立在统治集团标榜自己这一事实基础上的。传统的解说就是老子真的像统治者的老子,对着统治者痛骂,骂的狗血淋头。

通宝推:山有木兮,
家园 看得舒服,宝推之!

俺最近有个“煮奶论英雄”系列四篇,也说到了所谓周期律,还有人民到底怎样推动历史。

欢迎兄批评指正

链接出处

链接出处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