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农民种地收入20万说起——中国农民仍然不富裕 -- 星空下的双河

共:💬38 🌺23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赞同

中国的未来不在底层人员的身上.

而在于中层人员如何以更有效和合理的方式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家园 正如其他河友所说,你的文章很吸引人。

但是,我个人感觉你的文章很多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吸引人。这种说法并不是我的批评。实际上,大家喜欢看,有什么不好呢?

一个县有几十万人,访问多少人能得到真实的百分比?采样如何进行?被访人的自我描述是否准确?如果把在一个县短时间的见闻,推广大整个黑龙江农村,甚至东北农村,可信度有多大。

家园 不是5%,当然也不是95%

我不知道100%之外的是什么?

家园 晕,俺只是说不要总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95%

别人的都是看到了5%,这个思维实际上就是说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对

家园 而且俺在这里要替萨大说几句公道话

在国庆见闻的帖子中萨大还有一篇回复谈到了虎林江浙等地的富裕农民,也同样说了甘肃的农民家庭只有1到2万的收入。引起争议的是后面虎林的那个帖子,恰恰央视也发了一个访谈说到黑龙江的农民种地收入20万,而萨大虎林的帖子后也有许多河友说到东北地多所以收入好,不太相信黑龙江农民人均耕地10亩。

俺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觉得有必要对这种误解做一下说明,就是黑龙江虽然人广地稀但是这个是相对于全国来比较的,实际情况是黑龙江的农民总平均下来人均耕地就是10多亩,请看清是人均不是户均,如果一个农户有3到5口人,那么户均耕地就是30到50亩。象虎林那种在黑龙江算是更好一些的县市户均耕地也不过百亩上下。

以上,最后一次解释俺不想此贴成为口水贴,大家既然喜欢在本帖讨论咱们就抛开虎林的争议,俺从东北农场农村出发谈谈上面这个网友提到的农民如何提高收入。

==========================================

从东北这俩年的耕地收入看,咱们不讲大棚等特殊经济作物的产值,实际上大棚蔬菜只能是少数因为需求是一定的,而农场更多是大面积种植大豆,玉米,水稻以及甜菜等等。土豆和玉米的毛收入在每亩800到1000元,而投入成本不包括承包费用是300元上下,国家补贴每亩几十到上百元,农场的承包费用一般在100到200元不等,所以存收入在500到700元不等,而水稻由于价格因素每亩的存收入在800到1000元,但是水稻田是有改造成本的,这个俺没有摊薄计算,还需要指出的是水田要辛苦的多。

这么算下来,假设户均30到50多亩耕地,那么收入就在3到5万元,还要强调这个是在当下粮价历史最高,几年前粮价不到现在的一半,国家每亩不但不收农业税还补贴近百元的情况下的收入。

假设粮价回到历史均价,国家取消补贴那么收入就是大幅度下降到1到1.5万元。

以上大家能得出一个结论必须粮价维持历史高价,国家长期给予农业补贴,一户耕种50亩地的农民收入才能维持在3到5万元,而这个收入应该是中国城镇的平均水平,要想更上一层楼看来很不现实,当下的粮价城镇居民已经有承受不起的情况,甚至抱怨国家既然粮价涨了怎么还给农民补贴。在这种能保证耕地50亩,而且最好粮价国家补贴的基础上东北农民3到5口之家的收入的天花板就在3到5万元,从实际情况看继续增加收入的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

如果放大到全国以耕地为生的农民身上那么增收的形式就更严峻了,全国18亿亩耕地,咱们最乐观的估计除去已经就业的1.5亿农民工,那么最起码剩余4到5亿的农民。18亿亩耕地除以50亩那么是3600万户就可以耕种,假设每户3到5人,考虑到南方的二,三季耕种假设全国平均每亩存收入在1000元以上,那么最后18亿亩耕地能保证3600万户大约1.5亿农民的家庭年收入在3到5万。如前面所讲,这3到5万的收入是诸多利好维持的,而且长期增长趋势不乐观。

那么剩下的3到4亿农村人口如何分流,都出去当农民工中国城镇能否承受这些人的就业压力或者说中国如何能解决这部分富裕劳动人口的吃饭问题。

以上,大家就能够有一个笼统的概念,中国农村的问题还是很难解决的,不是简单的集中耕种就能化解的,18亿亩地让3600户耕种就富裕出近4亿的农村人口,如果继续集中化真的向美国那样都是几千亩的家庭农场那会有更多的富裕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而且最重要的是集中化耕种是另一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化,极容易形成腐败和不公,如果假设把18亿亩耕地按照户均几百亩集中耕种,那么分到耕地的农户就能轻易的取得10多万元的收入,那么对于剩下几亿多的农户不是实实在在的剥削,因为这些富裕劳动人口一旦涌向城镇将大幅度拉低城镇职工的收入标准,更不能达到10万以上的收入。

以上,俺的观点是中国的农业问题很复杂,即便是能保证几亿农民的家庭收入能达到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就不要讲假设实现农民户均收入3到5万元后的继续增收问题了。让富裕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提高中国的城镇化是符合趋势的,但是在当前外有国际经济不景气,内有国内阶级矛盾深化的基础上,这条道路会很波折很漫长。

PS:俺把主贴编辑了一下,大家就别在纠结虎林的问题了,谢谢

家园 来看看 99%

http://wearethe99percent.tumblr.com/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95190.shtml

家园 关于耕地集中机械化的几点补充

俺觉得河里许多河友对机械化农业有误解。

首先有人似乎觉得中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远低于美国等大面积耕种的家庭农场。 实际情况是东北大部分的家庭承包都已经机械化或者半机械话,不然几十到上百亩的耕地是做不下来的。集团型作业的耕种能部分降低成本,但是不会有质的变化,而且单从产量上讲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其次 大家需要清楚中国农村缺少的是耕地而不是劳动力。所以耕地集中化最起码在北方这种地区对农民没有太大的好处。

无论是什么集团运作农场都是要取得收益的,农户自己承包50亩耕地能取得3到5万元的收入,但是农场要是收回耕地只会给你每亩100到200元的补贴,部分返聘继续种地大部分自谋生路,考虑到孩子家庭以及出外打工的收入水平,还不如自己承包的合适。

最后 什么地方适合集体耕种呢,就是南方那种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行政村,有的一户家庭不到10亩的耕地还分成几片,这样就不如收归集体耕种,毕竟在人均不到一亩的耕地上不会有太多的回报,而种地又是个必须长时间管理的事情,所以这种情况下才是解放劳动力,使得人均地少的农民去能够灵活掌握自己的劳作时间,从而增加收入。

家园 南方就更难了

人均地少的农民,种地因为不是主要收入,所以根本不必花心思.2-3亩地,现在是随便种种就可以了,根本不要花多大力气,有个老人照料就行了.

现在的中国就是希望发展,希望发展缓解各种矛盾,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才会使土地集中,同时又不会产生动乱的根源(失地农民).

家园 我家老子一个月发50元退休金,并且还强制规定

户口本上的年轻人要交农村养老保险,每年交100~300元不等,如果户口本上的人不交,对不起这钱没有。

我老婆的户口还在农村,所以交了这钱。

家园 我们这8分田/农民

20万?那是做梦吧。并且是白日梦。

家园 最近刚去过一次黑龙江农垦,对当地的机械化印象很深。

说说所见的,所听的,具体数字没查。

从佳木斯到农垦,两个小时路程上,路边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没有大规模的机械,人工耕作是很难想象的。当地的农民,基本上可以说是“农垦职工”,并不是我以前想象中的需要亲自下地除草的那种‘汗滴禾下土’的那种农民了。

收入上,大家说还不错,每年20-30万还是能有的,一家承包都是百来亩地(五十亩都算小户),就三农补贴也不少。但想收入再上个台阶就不容易了,除了要靠天吃饭外(不受灾),还有就是因为粮食的价格相对还是便宜。不种粮食行不行?那不行,‘农垦职工’们是不能自行决定在自家承包的地上种什么的,一年中什么时候种什么,一定要服从农垦局的安排。想一想也是,这大规模的机械化,不可能说一种机械一会儿进稻田,一会儿跑麦地,再一会儿又改操作菜地了。

这种‘农垦职工’只能是占农业人口中的极小一部分,因为象黑龙江农垦这样的大型农场还是少。据称黑龙江农垦的粮食总产量不是全国第一(好像是河南是产粮第一),但因为相对‘工作’的人少,农垦的商品粮率反而是第一,记得是大约百分之九十几的商品粮率。

家园 黑龙江农垦总局还是很大的

在全省范围内来看,农垦总局的耕地面积应该在近3分之一,算上未开荒的耕地最起码要在4000万亩以上,而且还不包括林地牧场等。

但是从整个农垦局的平均来看是不能有太高收入水平的,农垦局下属百余个农场,要说能达到户均收入10多万甚至20万的农场太少了。

而且要说每年20万的收入,如果存是耕地收入最起码要有300亩以上的规模,50到100亩的耕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存收入的,这还是考虑了国家补贴的。

农垦局的耕地不是所有的耕地都无偿低价给职工承包的。假设农垦局某个农场有100万亩耕地,它只会拿出60到70万亩的耕地以很低的承包费如100元承包给职工,剩下的40万亩会变成市场田以每亩300左右的价格去转租,因为农垦局是小社会有自己的机构以及学校等等公共设施,同样作为企业农垦局一样需要盈利。

所以平均下来农场职工人均耕地就会更少一些,当然农垦局下属的一些企业如粮油加工厂,畜牧业等等也能吸纳部分农场职工,但绝大部分的农场职工是以种地为生的。

各个农场的政策不同,不是所有的农场的职工都必须听从场里规划种地,许多农场完全是自主选择品种,毕竟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不断在变化,比如这俩年黄豆的产出就不如玉米好的。

其实俺觉得还是让农户自己掌握种什么更科学,从东北的情况看主流还是大豆玉米水田就是水稻,小品种有黑豆红豆葵花甜菜西瓜等等。除去必要的倒茬,这些年玉米和水稻的收益都很好,小品种有时候会有暴利但是跟商品期货类同根本无从把握行情,比如某一年葵花暴利第二年大家都种葵花价格就会暴跌因为小品种的市场容量太低波动大。至于大棚蔬菜类还是郊区农民少量种的多一些,而且容量太小所以农场来讲还是以大品种为主。

倒是很奇怪的一点,小时候农场一片片的都是小麦,现在居然很难看到有种小麦的了,可能是经济原因吧。

家园 送花!逐篇看了双河兄在后面的回帖

比我这个走马观花的要深入多了。

听说农垦的发展也是这几年,我到的是三江管局,市里的房子和路都修得相当不错了。个人觉得国家给农垦的定位还主要是粮食的基地,为保证国家的粮食稳定起重要作用,所以当听到农垦人说粮食价格低时心情很矛盾:一方面对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保证粮食供给而惋惜;另一方面有觉得幸亏粮食价格不高,否则物价不知要高几何。

家园 你去实地考察也很重要的

多去农村走走看看,对自己也是一种阅历的,毕竟咱们国家一半的人口在农村。

你关于粮价的说法很实际,其实国家亏欠农民很久了,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粮价是人为的压低的,特别是98年洪水后农民的收入真的很少很少,大洪水又让大家几乎绝产,俺记得很清楚当时老家许多职工家里是没有太多积蓄的,孩子出来读书都要借钱的。然后为了世贸国家又大量的进口了美国大豆,让黑龙江这个大豆主产区的粮价更是雪上加霜,那时候没有补贴还有农业税,好在国际粮价逐年走高,国家的经济也逐渐向好,取消了农业税,增加了农业补贴,但是部分粮价还是没有接轨,但是大趋势是上涨的,所以东北农民能赚到钱也就是这4,5年的事情。

要是粮价能够继续保持下去,从俺了解的情况看最起码黑龙江的大部分农民能够保持3万以上的家庭收入。同样,如果国家没有加大补贴,粮价不能继续上涨,那么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增加收入也是不现实的。

从中国自身的国情出发,农民想改变身份实现富裕真的很不容易,讲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大学毕业生,农民子弟就面临着住房的压力,大中城市的孩子最起码家庭有一套甚至几套住房,即使不在本市就业家庭对购房的支持也相对稳定一些。而农民就不同了,本身就这几年才赚了一些钱,又要供孩子读书,根本是负担不起孩子的房费的,能拿出首付的都是相对好的。

从某个方面讲世界又是公平的,从俺们公司看往往是农村的孩子最先购房虽然不大但是他们大多很节俭必须先首付一套房子,因为在这些农村孩子心中只有有了房子才能被这个城市所接受。

当然这是讲俩三年前的例子多一些,按照当下的房价一般的大学生再节俭想俩三年就积累出房子的首付是完全不现实的。

说了这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TG还是有进步有成绩的,比如助学贷款,比如免费的高职培训等等,如果当下的廉租房能很好的推广的话也是一项德政。

家园 其实还要算农民的支出,光讲收入有什么用,如果

支出占了19万,那一年的收益不过一万元净利.就如同说GDP,只讲创造GDP的产值,却从来不讲花了多少成本才创出这些GDP,其实也是废话一堆.

农民里面肯定也有生活得好的,生活得普通的,生活得差的.但大体来说,附加生活环境的缺失,诸如医院,学校,娱乐广场,进修学院等等的缺失,都令农民的生活并不太好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