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为什么说《金陵十三钗》是烂片 -- 九霄环珮

共:💬177 🌺1488 🌵8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某些人也太脆弱了

同样是魏特琳日记,24号的内容就认可,还附会成电影的原型,17号27号的内容不爱看,就是为鬼子洗地,不是事实了,某些人也太脆弱了。对了,这本日记里记载了一个日本年轻军官要回国,向学校移交他收留的两个年轻女孩,这个更是大毒草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信魏特琳,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

其实,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勇敢面对事实,何尝不是一种担当呢。

没有看过十三钗电影,无法对电影本身发评论。

现在可以回答第四个问题了,第五个问题题目比较大,我即使带三块表也无法代表中国人。。。

4,中国的底层人民中,有没有这样的主动意识和牺牲意识?在抗日的大背景下,影片中那样的反抗会不会存在?

回答是肯定的。不举别人的例子,我自己家族里就有,几十年前祖父的表兄,因为宣传抗日被砍头,地点是马来西亚沙捞越。

影片要表现底层人民主动意识和牺牲意识完全可以,但是既然情节固定局限在那个相对明了的场景背景之下,还是要尊重史实的好。毕竟真实和逻辑是艺术感染力的基础。至少不要说有原型吧。

再叽歪一下,看过整本日记和其他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心情真是沉重,南京大屠杀之所以是一个心头永远的痛,是因为,这个事件是中国当时国家全面积弱的集中反映。除了敌方凶残,己方政党对立国家腐败集体无能个人愚昧各个环节都有问题暴露,真是国耻。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除了反复出现的拉贝等安全区的领头人,其他各方面的表现很少有能提炼升华出什么积极意义的地方。稀有的部分挖掘提升之后,是否需要更多方位的反思呢?这点显然国内电影很难做到,于是自从屠城血证之后就回避看这个题材的电影了。从十三钗的主要情节来看,某些文人们选择“妓女救学生”这个奇特视角,用半虚不实的原型来背书描写南京大屠杀,除了再一次提醒日军的残暴,基本没有反思,很有一床锦被遮羞的功能------不是我方不努力,实在是敌人太残暴太强大。这样的电影,对我来说意义不大。日本军队的暴行,从来就没有忘记过。

家园 在中国的慰安妇制度正始于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日军强暴妇女受国际社会谴责,才开始设立慰安所,征召慰安妇。

我们现在是以现代人的身份说话,所以,什么都很明了,不上当,但当时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她们确实不知道。

谢谢你的讨论。

家园 嗯,证明一下日本妓女知道慰安所吧。

证明一下日本人在自己国内宣传过慰安所吧。证明一下那些上当的日本女人也知道慰安所这回事,依然被骗吧。

讨论的事,不客气。我看你还比较顺眼,所以话多。

家园 各种反向指标都表明这是一部好作品

虽然我还没看,但如果继续有反向指标出来的话,说不定我去看

家园 老兄一针见血

乌贼的评论一针见血。我对争论这部电影的双方是这样理解的,支持的人是因为一重大历史事件引起了内心的共鸣,反对的人看到是创作者的苍白和影片背后的个人目的。很遗憾,我也是一个持负面观点的观众。这部影片缺乏成功作品背后应有的严肃思考和历史事实,充满了各种元素的简单堆砌。举例说,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羊脂球》中的某些情节,却没有《羊》中的反思;想模仿《辛德勒名单》灰色背景中惶恐女孩的红衣形成的反差效果,却在废墟中加上了一群精致的华服妇女,滑稽而不可信。要说反抗,为什么不说一说南京妇女为腹中的胎儿拼死反抗兽兵的事情,而生硬地搞了一个国军的兰博版?没有严肃的思考和历史真实为基础,电影中这样那样的场景和逻辑破绽自然频现。看完影片,五味杂陈中透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很遗憾,在冯导的“大地震”后,张导又滥用了一个重大的民族灾难题材,也许是我对他的期望过高了。

家园 确实,很怪的感觉

说悲伤吧,那是一定有的,因为有这个背景在,只要多少表现一点,比如红菱的命运,彻骨的悲伤和仇恨就可以抓住你.

但是片子中更多的是那种缺乏逻辑堆砌出来的不协调感:下面的达老师说对片子的这种埋怨是我想象的,可是在看到片子前,我从来没有,也不能想象在破城的南京,到处充斥强奸和杀戮的南京,可以看到片子中那种浓妆艳抹不带一丝战火气息的女性...

再多说几句主角,墨玉,与其说是个妓女,不如说是某些人的自我想象,开始一出场,一大群女人叽叽喳喳和乔治吵架,墨玉在那里冷眼旁观,举世滔滔我独清的出淤泥不染感就出来了;后面又能用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和殡葬师聊天调情,这大概是某些人自命的身份定位吧:我有才,我漂亮,我沦落风尘,我理应得到更高存在的认同,哪怕这个更高存在的真实身份其实不过是个殡葬师...这种想象本身就缺乏于自身密切相关的存在的关心和关注,虽然她的定位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对外的交涉者.所以,后来上车时那个痛哭着的我不想去的女孩子是一头扎在别人的怀里痛哭的,墨玉理应给他的姐妹们更多的安慰,因为那才是她真正的姐妹和同类.在这个主角身上可以阅读到一种精英主义的冷漠感.虽然,片子中表现得热血,但那不过是个电影故事,但是实际中呢,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比她低阶的存在所信任的,因为不知道何时会背叛于她自己密切相关的一切--对电影中的人物我这是做诛心之论,但这种人物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包括某个时期的自己.有时候,人世间的温暖并不在于对某个崇高命题的投献,相反,那反而很可能是刺骨的寒冷,而是来自于对环绕自身的一切存在的热切关注和投入吧.

公道地说,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就史实来说,可以着力的地方太少了,既没有明末阎应元般对暴行的集群反抗;亦没有纳粹屠杀中,辛德勒般的人格力量;在吞噬一切的巨大灾难面前,所有弱小者的个人牺牲都是一种螳臂挡车般的挣扎.无论如何狗血,都摆不脱现实中那无力感,下多大剂量的麻药,也不能抚平现实中存在的巨大创伤.惟有纯粹的反思...但是,现实中存在的港台对大陆意识形态的渗透,或者说大陆自身的合谋,这基本上是不可能.估计很长时间之内,都不能在这个题材上拍出什么震撼人心的片子,这不仅仅是导演的问题--虽然张的眼界手段我从来不看好,他是一个好的摄影师和团体操导演者,却从来不是一个能够叙述蕴含饱满细节故事的好导演.

家园 张导的问题是

想拍一部中国人,外国人都能看的南京。结果两边都觉得“不明白”。

不过,话说回来,您老兄贬低十三,也没必要过分抬高名单。要不你解释一下:名单里德军监狱长早上起床打靶前,身边裸女的深刻含义。

家园 说来说去就是你看的、你评论的、让你感动的

是不是这部电影。

这个就和《活着》一样,你评论的是不是这部电影。

家园 某些人多半是自己对老外产生好感了,就以为别人跟他们一样

呵呵

家园 对你来说,妓女不是女性,因为她们的职业

她们连大女孩都不是了。

对于你,妓女是侮辱性的称呼。的确,在骂人话里的确是。这俩字已遮蔽了你对良善的区分,要知道,人品人性是不分职业的,要不如何有衣冠禽兽的称呼呢?

大女孩里有好有坏,这与大女孩的身份无关。妓女也是女人,她们肯定是父母的女儿,也有可能会成为妻子和母亲,你觉得她们会让女儿、妻子、母亲这些词变质吗?

正常人不会用妓女来攻击任何ID,当然不正常的人和不是人的生物会,你说呢?

家园 那个场景好像是有史实依据的

张艺谋这个片子明摆着是冲奥斯卡去的,否则不会费那么多的经历去copy名片。

家园 环球时报的东西还能当真?

人过了30还相信环球时报只能说明心智年轻

家园 张艺谋想学好莱坞,拍人文关怀,可是又找不着发力

点。不伦不类。看到那几个歌女排成一列,唱曲的时候,我哭笑不得,无法引起伤心的感觉。跟《辛德勒名单》,《战场钢琴师》比,差远了。哪怕从故事性来说,也比不上《恐惧黑书》。连《南京!南京!》都比他强。

家园 我是从网上下载看的

本来看到这么多对这部电影的争议,就想仔细完整看一遍,可是实在看不下去啊!

完全就是一堆事件的无厘头堆砌。

家园 南京南京刚上映时也是叫好声一片的

顶多说有些情节有点夸张,不过可以理解。那个时候,你敢说《南京南京》一句不好,汉奸帽子也是二话不说扣将下来的。

直到陆川臭了,当初的香饽饽也转眼变大毒草了。

历史总是在重复中前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