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再谈霍光――解读昌邑王刘贺立与废的历史真相 -- 曹仲德

共:💬24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再谈霍光――解读昌邑王刘贺立与废的历史真相

---开始霍光为什么要一意孤行的立昌邑王?

---后来霍光为什么要一意孤行的废昌邑王?

公元前74年,汉朝的第六个皇帝汉昭帝去世了。汉昭帝九岁即位,在位共十二年,一直由霍光执政。霍光的外孙女在五岁的时候送进宫做了皇后,即上官皇后,为了防止她受到冷落,避免汉昭帝与其他宫女生子,霍光限制汉昭帝接触其他宫女。汉昭帝死的时候,没有留下子嗣。

在这种情况下,迎立外藩入继大统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在西汉已有先例可循,当年周勃刘章等诛灭吕氏废少帝,刘邦儿孙中年纪最长的代王即位,是为文帝,齐王虽在诛吕一役中立有大功,也不能与争。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汉昭帝之外,卫太子齐王昌邑王三人早死,燕王谋反伏诛,只有广陵王尚在。群臣会议,全都属意广陵王,应该说这是自然的结果。

但迎立广陵王对霍光而言则明显不是一个有利的选择,广陵王是汉昭帝的兄长,按照儒家礼法“为人后者为之子”,他继位后却变成了汉昭帝和上官皇后的后人。这必然把上官皇后推入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而且,如果广陵王将来不承认上官皇后为太后,另立尊本身母亲,虽然不合府儒家礼法,他却至少可以说是有前例可循的,因为当年汉文帝以汉惠帝兄嗣位,他尊立的太后,就是自己的生身母亲。

而霍光也有不用广陵王的理由,广陵王年纪长于昭帝,按顺序本来该他继汉武帝的位,但汉武帝立了昭帝。广陵王既然是汉武帝没用的,现在也不应该用。

此时有郎官上书以为立皇嗣“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这话合了霍光的心意,一举将其迁为九江太守,汉朝的一般是以郎官补县令,发展得好的话,经过几次迁转,才能做到郡太守。这个郎官就因为一句话合了霍光的意,就超迁为太守,西汉是很少有类似例子的,我们说霍光赏罚由心,不讲规矩,这也是一个例子。

由于齐王没有子嗣,卫太子儿子已死,燕王谋反,子嗣不能选立,所以选立昌邑王的子嗣,现昌邑王刘贺是自然的事。霍光即日以少府史乐成代理大鸿胪,往昌邑迎刘贺至长安即位。

按照汉朝制度迎立藩王应该是大鸿胪去,当时大鸿胪是韦贤。昌邑王到长安的时候就是他负责接待的,霍光这里另以史乐成代理大鸿胪,是因为史乐成是霍光心腹,应该是取其运使如意,好监视刘贺的缘故

史乐成一行到达昌邑的时候是半夜,而刘贺已经不能等到天亮,在灯下接受了诏书。第二天,就欢天喜地的上了路,而且,深怕别人走在前面一样拼命的赶路,日中出发,晡时就到了定陶,短短三个时辰,走了一百三十五里。

从昌邑王的这些欢天喜地的举动来看,他对当时权臣当国局面下当皇帝的危险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前汉文帝在代国接到前来迎接其为王的使者时,就有很多忧虑,最后乘车走到长安附近的长陵时,还停止前进,另派人入长安打探,谨慎如此。所以说刘贺的结局和汉文帝不同,很大程度上还是自己的原因,当然,霍光和周勃两人对待王室也不是一回事。

在一片欢欣鼓舞的氛围中,只有昌邑的中尉王吉保持着冷静,他上书昌邑王:

“臣闻高宗谅暗,三年不言。今大王以丧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且何独丧事,凡南面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愿大王察之。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虽周公、伊尹亡以加也。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为念。”

这段话反复陈述,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就是劝刘贺什么事都不要管,政事一听霍光。这也不失为和霍光相处的一种好办法,可惜刘贺对这话似乎并没听进去,这就为后来的事埋下了隐患。

刘贺到长安,在未央宫大行皇帝灵柩前接受了皇帝玺绶,就此立为西汉皇帝,刘贺在路上与宫中的行事,霍光等人在请废的上奏里面说了很多。

“服斩??,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始至谒见,立为皇太子,常私买鸡豚以食。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从官更持节,引内昌邑从官驺宰官奴二百余人,常与居禁闼内敖戏。自之符玺取节十六,朝暮临,令从官更持节从。为书曰:“皇帝问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黄金千斤,赐君卿取十妻。”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会下还,上前殿,击钟磬,召内泰壹宗庙乐人辇道牟首,鼓吹歌舞,悉奏众乐。发长安厨三太牢具祠阁室中,祀已,与从官饮啖。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官、桂宫,弄彘斗虎。召皇太后御小马车,使官奴骑乘,游戏掖庭中。与孝昭皇帝宫人蒙等淫乱,诏掖庭令敢泄言要斩。

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及墨缓、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变易节上黄旄以赤。发御府金钱、刀剑、玉器、采缯、赏赐所与游戏者。与从官官奴夜饮,湛沔于酒。诏太官上乘舆食如故。食监奏未释服未可御故食,复诏太官趣具,无关食盐。太官不敢具,即使从官出买鸡豚,诏殿门内,以为常。独夜设九宾温室,延见姊夫昌邑关内侯。祖宗庙祠未举,为玺书使使者持节,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园庙,称嗣子皇帝。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及侍中傅嘉数进谏以过失,使人簿责胜,缚嘉系狱。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臣敞等数进谏,不变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

这段奏章对刘贺的指控一是说他“不孝”,说他穿着丧服却一点没有悲哀的样子,守丧不能吃肉,他却私自买鸡和猪来吃。守丧不能有性生活,他却在路上采女随行,后来竟与汉昭帝宫人淫乱等等,最后归结罪状说”五刑之属莫大不孝,可见这是废他的主要罪状。

事实上“不孝”是权臣废皇帝最爱用的理由,比如董卓废少帝,就借何太后的名义说他不孝,而何太后不久就被他杀死了。司马家在曹魏时,废一帝,弑一帝,事后都借太后的口说他们不孝。东晋王敦要废皇帝,也同样先宣传说他当太子时不孝,还拉出一个当年东宫官员作证。一个皇帝的地位本来就是从父亲那里来的,如果不孝,那就是自弃于皇室,根本就没有继位的理由,这是大家爱用“不孝”的理由废皇帝的原因。

刘贺的另一个罪名是亲近小人,所谓小人,也就是指他从昌邑带出来的故臣。刘贺视这些故臣为心腹,起立坐卧都不离左右。霍光等说刘贺对这些人及其优厚,成天和他们混在一起不算,还随便把印绶授予他们,又赏给他们很多内库的金银财物。这事《汉书》其他各传有材料可与互证。实际上昌邑王被废的真正理由,正是与昌邑故臣过于亲密而疏远霍光等先朝大臣。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说到。

霍光等请废刘贺的奏章说他“自之符玺取节十六,朝暮临,令从官更持节从”。这是很有意味的一件事,按照汉朝制度,皇帝早晚哭临大行灵柩时,这些人是不能跟从的,刘贺让他们轮流跟从左右,甚至自己取节信给他们。似乎刘贺在当时霍氏盘踞的皇宫中是很有不安全感的,所以除了整日价与昌邑郎官混在一起外,连哭临这样的仪式都要他们跟从才放心。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刘贺“变易节上黄旄以赤”。节信是代表皇帝授权传令的一种东西,汉朝节信本来就是纯赤的,汉武帝时卫太子作乱,汉武帝因为卫太子手中执有节信,所以把节信上的旄改成黄颜色的,使卫太子手中执有的节信失效。刘贺也变易节信,或者也是从官建议下削夺霍氏权柄作的准备。

对于刘贺的种种行事,霍光非常不满,与心腹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商量,田延年建议霍光废昌邑王另立他人。霍光对以臣废君的名义到底有些畏惧,犹豫不下,问前代可有这等先例,田延年用伊尹放太甲而后世以为社稷臣回答,然后鼓动霍光说,如果大将军你能干这事,就是我们汉朝的伊尹,于是霍光终于下定了废立的决心。给田延年加官给事中,使他能够随时出入宫禁,为废立大事做准备。

在霍光等人为废立大事紧锣密鼓的策划的时候,昌邑王并没认识到形式的严峻性,还经常和左右昌邑故人出宫游猎,有次光禄大夫夏侯胜挡在车前进谏说:“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夏侯胜叔父夏侯始昌是刘贺父亲的太傅,大概此时霍光等行迹有颇表露,所以夏侯胜借天象提醒昌邑王,但昌邑王还是没听进去。不久,又发生了龚遂的进谏:

“陛下之《诗》不云乎?‘营营青蝇,至于幌;恺悌君子,毋信谗言。’陛下左侧谗人众多,如是青蝇恶矣。宜进先帝大臣子孙亲近以为左右。如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谗谀,必有凶咎。愿诡祸为福,皆放逐之。臣当先逐矣。”

龚遂是昌邑国的郎中令,而刘贺从昌邑带出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郎官,所以他实际上是昌邑故臣之首,他的建议的意思就是,引用先朝大臣子弟以为左右,而放逐远昌邑故臣,甚至提出,请先驱逐自己作为表率。这跟王吉当初说的恭守无为,政事一任霍光实际是一个意思。事后霍光诛杀两百余昌邑从官,唯独这两个保住了性命,就是这个原因。

据此我们看霍光和刘贺的矛盾,直接表现是刘贺信任从官和疏远大臣等,内在原因则是刘贺是否委政霍光的问题。从前王吉的意见刘贺没有听取,现在事情已经紧急起来了,但刘贺还是没听进去。这就决定了霍光必然是要废他的。

霍光首先使田延年以废立皇帝的意思通报也是霍光故吏的杨丞相敞,杨敞听了,大为惶惧,汗流浃背,不知所言。杨敞的夫人倒比是有决断的人,乘杨敞上厕所的时候,告诉杨敞:"这是国家大事,大将军计议已定,使九卿来通报你,你不赶紧答应,犹豫不绝的话,就要先被诛杀了。”听了夫人一番话,杨敞清醒了过来,向田延年表示一切遵从霍光的意思办。于是霍光招丞相以下群臣会议未央宫中

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田延年本来就是霍光的同谋,这里却由他发言责难霍光,说先帝把托政给大将军你,现在天下汹汹,社稷将倾,一旦有变故,你有什么脸到地下见先帝,然后霍光再向田延年谢罪说你责备得是。田延年这话表面上是责难霍光,实际是说给大臣们听的,是提醒大家霍光是有先帝授权的,至于后面紧接着的“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就简直是图穷匕见,把话挑明了。大家除了叩头说:“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还能做什么呢

霍光唱白脸,田延年唱红脸,两个人一唱一和,演了一出绝妙的双簧。把群臣制得服服帖帖,这是很能体现霍光一生权术和手腕的

于是霍光率群臣建白太后,请废昌邑王,太后是霍光外孙女,大约早有通报,自然是靡有不从。

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为?”大将军跪曰:“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乃惊人如是!”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顷之,有太后诏召王,王闻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

这一段是这次宫廷事变的核心部分,可惜《汉书》指简单带过,并没阐明其间的前因后果。

注意上官太后由长乐宫移驾未央宫承明殿后,并没是直接废掉刘贺,而是在刘贺朝见太后回温室殿的路上,命令诸禁门不得放昌邑从官进入,然后进一步收搏了两百多个从官,然后再召刘贺而废之。

汉朝制度,对于犯罪朝官的亲朋子弟,常常通报诸禁门不得容其入内,这是防止他们乘机作乱的意思。上官皇后诏诛禁门勿纳昌邑群臣,用意也是如此,即害怕他们在诏废刘贺皇帝位时奋起反抗。

前面已经说到,霍光等的密谋本来已经颇有泄漏,现在皇太后自长乐宫移驾本是天子所居的未央宫承明殿,这样的非常之举,要说刘贺等人一点没觉察是在针对刘贺,那是不可能的。对于此种状况的处理,刘贺亲信中一定有人提出孤注一掷,集合昌邑故臣诛杀霍光的办法,但刘贺没采用。后来处斩昌邑故臣时,两百人号呼都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就是指这事。刘贺退居藩国时,对人说当年失于没有先杀霍光也是指这事。

而在昌邑从官被收搏的时候,刘贺只是对霍光说“这事应该慢慢来”,并没有要保护他们的意思。可见他从前对王吉和龚遂的话不听,等到事急,才准备舍车保帅,他并没有意识到收搏昌邑群臣只是废他的一个步骤。在上官太后再召他入见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帝位可虞,只是为时已晚。

刘贺对于政治斗争实在还很幼稚,他认为既然霍光不满的是自己任用昌邑故臣,交出他们后,至少可以自保无虞。这样的退步之计,实际是自去爪牙,事后再后悔,终归无益。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刘贺对抗到底,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霍氏亲党早已掌握了禁军的兵权,未央宫外的屯兵,就是霍光女婿所领,区区两百昌邑故臣,如何与其抗衡。后来收捕昌邑故臣的羽林骑,也是霍光女婿的所领。

可能这时刘贺等人唯一的希望是乘霍光不备杀之,霍氏党羽群龙无首,再进行分化安抚就容易了,问题在于以霍光接见吏民一概搜身的谨慎作风看,出现这样机会的可能性也不大,也许,以初绍位之刘贺,要对抗一个盘踞朝廷十二年之久的权臣,本来就是一场必败的战争。

昌邑群臣被收捕后,上官太后坐承明殿召见刘贺,实际上整件故事已经落下了帷幕。

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再说说“刘贺是个傻子”的说法

这个说法是依据昌邑王被废后,受汉宣帝诏书监视昌邑王的张敞的一段上奏,中间说这个人的言语举止“清狂不慧”,“清狂”即轻狂,指举止随便,没有帝王的矜严法度,这确实是刘贺的行为特征之一,有很多证据,“不慧”即是说这人是个傻子

事实上这或者是刘贺装傻,或者是受精神刺激过大真傻了,在被废之前,刘贺是并不傻的。

我们知道汉朝诸侯王都是要由儒生教授《五经》的,而刘贺不但学习过五经,而且能很纯熟的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刘贺在被废时说的那句”闻天子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就是从《礼记》里面化出来的,这样的技巧,绝不是一个傻子能掌握的。王吉曾批评刘贺说他不爱学习,专事游猎。从其他记载来看,刘贺也确实是个贪玩的人,但这样一个贪玩,能掌握《五经》并象儒生一样引经决事,要说他是一个傻子,那是不可想象的。

家园 霍光为什么那么急着废刘贺

我觉得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刘贺只继位27天就被霍光以法定程序废掉,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从霍光的性格来看,他也算一个比较稳重的人,不会轻易做出这么重大的决定。

唯一的解释就是刘贺在这27天确实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事,让霍光彻底寒心。

1、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一味吃喝玩乐

2、就是任用昌邑故人,甚至想搞掉霍光

霍光毕竟是拥立刘贺的大功臣,刘贺继位后于情于理都应该给霍光一些奖赏。可惜刘贺做的太少,而且还有倒打一耙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霍光实际面临和李世民一样的选择:

退让,那就是大权旁落,生杀之权落入人家手里,以他的身份地位,恐怕以后日子不会好过。何况刘贺此人也太过任性了,霍光也摸不准他的脾气。

还有一条就是铤而走险了,也就是如历史发生的一样。

霍光废刘贺,不可能一点私心没有,但有一点必须要弄清楚,就是这一行动是类似梁冀、董卓那样的野心膨胀,想借政变攫取更大权力;还是政治形势决定他不得不先下手为强。

作者最好对这个问题也给出一个见解,这样才能有助于更全面的评价霍光这个人。

家园 霍光所为不含有先下手为强的意味

刘贺的实力根本不足构成对于霍光的威胁,霍光愿意的话,完全可以把他架空在深宫里面。

霍光本人是很好名的,霍光本人大权在握,虽然这一事实是并不以皇帝是否授权为转移的,但霍光还是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授权,因为他不愿意背上专政的名声,汉宣帝即位后他作出归政姿态就是出于这个考虑,但试想如果在宣帝位置上的是刘贺,他会象宣帝一样推辞呢,还是顺水推舟的接受,大概霍光心里是一点数都没有。如果是顺水推舟的接受,霍光怎么办呢,只有要么把他架空,要么这时在废掉他,这样的选择都不如现在就换一个有利,本来废立皇帝也是有碍名声的事,他所以有所顾虑,但田延年那段关于伊尹的话让他放了心。

话也说回来,一个人还知道畏惧名义,就不会是大奸大恶之徒,这也是霍光之所以为霍光而不为梁冀董卓的理由

用刘贺行为荒唐来解释霍光废立是说不通的。当初霍光专门让心腹史乐成代替韦贤去昌邑迎接刘贺,就含有观察监视的意思在内的,即使刘贺的确行为荒唐的,霍光将其迎立为皇帝也说明霍光并不把这个看成是个问题,后来再把这个问题抓出来只是收集理由而已。

家园 27天废立皇帝无疑是在否定自己

当初立刘贺是霍光一力支持,仅仅27天又废了他,这无疑是在自己打自己嘴巴,就算理由再正式,霍光面子上也不好看。霍光之所以那么急,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刘贺的行为确实比较出格,让霍光宁愿自己丢脸也要先把他搬掉。

再说了,刘贺如果真是愚蠢到霍光让权他就收了,则以后万一有人说霍光坏话,刘贺也很可能轻易把霍光杀掉,霍光自然心里不安。

至于如何处置刘贺,有两种选择:

1、架空刘贺,杀光刘贺周围的亲信,由霍光一党独揽大权。

2、废掉刘贺,另立新帝。

如果霍光真的是有野心,权力欲重,那肯定会采用第一种做法,因为这样虽然名声不好,但绝对能掌握更大的权力,而且刘贺这样的愚蠢皇帝,也比较好对付;至于第二条,虽然名声上好听一点,但对自己权力维护并不一定有利,因为新来的皇帝也不一定比刘贺好对付,说不定就搞成引狼入室了。

综合起来,霍光那么快就废掉刘贺,恰恰说明他并不是完全从扩大自己权力角度考虑的。

家园 刘贺行为出格不出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肯授权给霍光

刘贺行为出格不出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肯授权给霍光,这就是霍光可以对他在来长安路上的出格可以置之不理,对到长安后的后来则不能容忍的原因(假设这个“出格”是确实存在的话)。

我觉得你对霍光的看法也未免太宽容了,觉得皇帝不信任自己,自己可能有危险,似乎这并不能构成臣子对皇帝反戈一击的理由,不然曹操司马师司马昭也都能说自己是无辜的,特别是司马昭,皇帝都带兵向自己杀过来了。要知道这整件事情中皇帝实际是被动方,为什么他们要裁抑权臣的权柄甚至谋划诛杀他们呢?并不是莫名其妙猜忌功臣,而是他们威福过甚,权压王室的缘故。

架空皇帝和直接废立哪种办法好,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呢,我觉得这要根据各人的偏好,说不上架空一定比废立好的问题,曹操架空,司马师废立,能到底还是一样的

家园 时间问题是一个核心

我已经说了,霍光27天废立皇帝,无疑是置疑自己的威信,传到后世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好事,何况皇帝还是自己大力提倡立的。所以刘贺在27天到底做了什么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如果刘贺在这27天确实做了很多让普通人无法理解的事,则霍光采取行动就不能仅仅理解为权力欲的膨胀。

皇帝不过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不能说只要是废了皇帝,就是有野心,就应该受到谴责。

家园 复高兄

刘贺在27天到底做了什么?使霍光不得不冒自己威信被质疑的危险马上把他废掉,这恰恰是文章力图解释的一点,我不知道高兄为什么坚持认为是做了“很多让普通人无法理解的事”,而不是“很多让霍光无法接受的事”。

霍光一说要废刘贺,群臣的反应并不是欢欣鼓舞,而是面面相觑,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刘贺的作为的受害者和无法接受者主要是霍光,不是其他人,“天下汹汹”云云并不是真话

“只要是废了皇帝,就是有野心,就应该受到谴责”这样的逻辑我是从来没有的,高兄不至于误解如此吧

家园 刘贺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固有礼仪

刘贺自己的辩解: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

刘贺部下对他的规劝:

遂曰:“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郭门也。”贺曰:“我嗌痛,不能哭。”至城门,遂复言,贺曰:“城门与郭门等耳。”且至未央宫东阙,遂曰:“昌邑帐在是阙外驰道北,未至帐所,有南北行道,马足未至数步,大王宜下车,乡阙西面伏。哭尽哀止。”王曰:“诺。”

遂叩头曰:“臣不敢隐忠,数言危亡之戒,大王不说。夫国之存亡,岂在臣言哉?愿王内自揆度。大王诵《诗》三百五篇,人事浃,王道备,王之所行中《诗》一篇何等也?大王位为诸侯王,行污于庶人,以存难,以亡易,宜深察之。”

遂曰:“陛下,之《诗》不云乎?‘营营青蝇,至于幌;恺悌君子,毋信谗言。’陛下左侧谗人众多,如是青蝇恶矣。宜进先帝大臣子孙亲近以为左右。如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谗谀,必有凶咎。愿诡祸为福,皆放逐之。臣当先逐矣。”

可见,刘贺已经违反了几条封建社会的“潜规则”:

1、不感恩图报,继位之后一味亲近昌邑带来的一帮人,对朝中老臣没有任何表示,特别是功劳最大的霍光

2、大丧之时一味玩乐,

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会下还,上前殿,击钟磬,召内泰壹宗庙乐人辇道牟首,鼓吹歌舞,悉奏众乐。发长安厨三太牢具祠阁室中,祀已,与从官饮啖。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官、桂宫,弄彘斗虎。召皇太后御小马车,使官奴骑乘,游戏掖庭中。与孝昭皇帝宫人蒙等淫乱,诏掖庭令敢泄言要斩。

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及侍中傅嘉数进谏以过失,使人簿责胜,缚嘉系狱。

说的这么详细,恐怕并非捏造。刚继位就这么搞,应该算是犯了封建社会的大忌。

所以在霍光废他的时候,他只说出一句“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如果他真的只得罪了霍光一党,何至于只想到这么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

至于群臣失色,毕竟废皇帝是一件大事,历史上这种宫廷政变群臣

似乎没有不“失色”的。

另外参考一下其他的废立事件:

董卓废汉少帝

卓乃奋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对。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坐者震动。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罢坐。明日复集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

废曹芳

甲戌,太后令曰:“皇帝芳春秋已长,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沈漫女德,日延倡优,纵其丑谑;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恭孝日亏,悖??滋甚,不可以承天绪,奉宗庙。使兼太尉高柔奉策,用一元大武告于宗庙,遣芳归幌于齐,以避皇位。”

废曹髦

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而此?悍揿澹?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此?壕呶牛?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崆毒,重相设计。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呼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世语曰:业,武陵人,后为晋中护军。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言今日便当施行。吾之危殆,过于累卵。吾老寡,岂复多惜馀命邪?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赖宗庙之灵,沈、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罕憬?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此?杭刃秀D娌坏溃?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阂嘁艘悦窭裨嶂?,当令内外咸知此?核?行。又尚书王经,凶逆无状,其收经及家属皆诣廷尉。”

这几个皇帝都继位有一段时间,但废立诏书写的都很虚,没什么实质内容,而废刘贺写的很具体,甚至有人证物证,可见刘贺所作所为并非虚构,而后世也无人替刘贺在这方面含冤。

既然刘贺所为如此出格,凭什么说他只是触犯了霍光的利益?应该说他违反了做皇帝的基本要求。

家园 那曹髦就更该废啦

废曹髦那封诏书讲“这个孩子天天拿箭朝我的宫中射,箭都落我面前了”,说得多么细致生动啊,而且是亲身经历,可比霍光讲的事可信多了如果是司马昭自己写,恐怕还要更生动得多。

“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这话是讽刺霍光不是诤臣的吧?

龚遂那段话他劝皇帝干什么呢,不是劝他进德修业,而是叫他驱逐所有的昌邑从官,而且是从自己驱除起。改而亲近“先帝大臣子弟”,这是说明什么?

家园 这么短时间看起来的确是个问题。看了楼下两位的讨论,很有意思

不过还是没明白为什么霍光那么短时间内,立了又废。

假如霍光是个权力欲望很足的人。那么,如果皇帝无所事事,他应该满足才对。因为没人干涉他,大家也就相安无事。

假如霍光是为社稷着想,的确是认为刘贺太昏、没有培养前途,那这个27天就下结论,似乎也太着急了一些。

有些比较难以理解。

如果考虑到那跟随的200来人的行为表现,也许会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也就是这200来人的行为表现,让霍光感觉受到了重大威胁,而且是性命攸关的?

家园 有味道。关于“太后”顺便请教一个问题

这个是文中提到太后召见刘贺来废掉他的帝位的事情。

正好前些时候看到的韩国片《大长今》,里面讲的是韩国宫廷里的事情,有很多和礼教的内容,规矩很严格,而且太后看上去对皇帝也有很大的威慑力,至少表面上吧。

似乎废立都是要经过太后点头?

就是有些好奇,在古代的礼教里,太后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地位?职能到底是怎样的?

皇帝、大臣、宦官什么的,大家都谈的比较多,太后呢?看看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影响的太后啊。

如果可能,开一个主题谈谈也好

家园 太后相当于太上皇

太后是皇帝的长辈,在孝为先的封建社会,太后可以利用家族关系来管理皇帝。太后管国事可能有问题,但管家事还是可以的。

古代臣子废皇帝,为了面子上好看一点,一般是通过太后间接废或者采用禅让制度,直接弑君一般是迫不得已的办法。

家园 时间短恰恰说明霍光不一定有很大野心

27天就废主要应该是两个原因:

1、刘贺所为过于荒唐,霍光无法忍受,所以他找手下发泄不满,之后在手下的撺掇下铤而走险。如果此时碰上一个野心不大的手下,劝霍光两句,可能霍光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手段。

从政变过程看,田延年似乎比霍光更积极。

2、刘贺手下人可能有除去霍光的打算

至于霍光有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先下手为强。

家园 我会比较赞同你2的说法。1的情况下,事情不会变的那么急迫。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