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王澍(shu)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建筑界的诺贝尔 -- 建筑师

共:💬25 🌺9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王澍(shu)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建筑界的诺贝尔

四十九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近日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与大多数中国建筑师不同,王澍很少抄袭西方建筑;他的独立思考,对本土建筑材料的应用,对传统建筑技术的借鉴使得他的作品有着独一无二的韵味;这是让普利兹克评审团最动心的一个方面。

王澍现任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谢谢河友WUZHIDE指正,不是中央美院),坐落于杭州,与妻子陆文宇开办“业余建筑工作室”,主要做文化建筑方案,比如学校,博物馆等等。

另外一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是贝聿铭,在1984年。

王澍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普利兹克奖(BBC)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王澍 普利兹克
家园 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奖的前因后果和趣向?
家园 重要的设计看了,觉得是个创新,本土设计师。没看出是个

划时代大师。好像没有任何有异于前人的突破。

可请晨枫网友点评。

家园 是“中国”而不是“中央”

“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而非“中央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院在杭州,中央美院在北京。

家园 又不是十年发一次的奖

一年一次的奖哪能保证都是划时代的大师。。。诺贝尔奖也不是啊。。。

家园 转一下评审团的观点

转载:

評審辭

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得主王澍,在為我們打開全新視野的同時,又引起了場景與回憶之間的共鳴。他的建築獨具匠心,能夠喚起往昔,卻又不直接使用歷史的元素。生於1963年,並在中國接受教育,王澍的建築以其強烈的文化傳承感及回歸傳統而著稱。

他與他的妻子兼搭檔陸文宇成立了業餘建築工作室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在其旗下完成的作品中,歷史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正如探索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係。討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適當關係是一個當今關鍵的問題,因為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於建築應當基於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築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並演化成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王澍的建築作品具有難能可貴的特質 – 外表不失莊重威嚴的同時,又能完美運作,並為生活作息及日常活動創造出一個寧靜的環境。寧波歷史博物館就是其獨特建築之一。不僅照片上看很震撼,置身其中更令人感動。博物館已成為城市的坐標,存封著歷史,也吸引著遊人的到來。廣闊的空間感,不論從外還是從內體驗,都是非同尋常的。這座建築將力量、實用及情感凝結在了一起。

王澍知道如何面對建築這一行業的挑戰,並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長處。涉足建築領域對他來說是帶有決定性和實驗性雙重色彩的。通過利用回收材料,他向世人傳達了謹慎使用資源和尊重傳統與歷史的信息。此外,他還為當今建築的技術及質量,尤其是在中國,做出真實坦率的評估。王澍的作品使用諸如屋頂瓦片和廢棄牆磚等回收材料,彷彿勾勒出一幅構造多元質感豐富的拼貼畫。在與建築工人合作的過程中,結果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元素,這樣就使得他的作品多了一分清新和自如。

就年齡而言,王澍還是一位年輕的建築師,但是他已經在不同程度上證實了自己的能力。位於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就好似一個小鎮,為學生及教職員工提供了一個棲息的場所。建築外部與內部、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內的相互聯繫,共同營造了一個以宜居為核心的美好氛圍。他同樣善於建造小規模的建築,例如小型展覽廳或融入於杭州古城區內的亭台樓閣。由於他的自如發揮,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築一樣,他的作品看起來好像既不費時也不費力。

王澍將自己的辦公室命名為「業餘建築工作室」,但實際上他的工作則是指揮一首由形式、規模、材料、空間和採光等建築樂器演奏的樂章。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授予王澍,是因為其作品的傑出特性與品質,同時,也出於他始終致力於建築的堅定與責任,那份堅定與責任出自於一種特定文化及區域的歸屬感。

家园 谢谢指正;不说还真不知道。
家园 没人点评我就凑几句

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ritzker家族专为世界建筑设立,第一个奖好像是1979年发的,每年评一个。

这个奖确切的说不是首先发给创新的,也不是发给建筑技术的,而是一个人文文化类的奖项,是发给在文化上有独特贡献与影响力的建筑师的。

这次发给王澍确实稍显勉强,因为王澍与之前得这个奖的建筑大师还有距离,但或许评委们确实想给中国人发一个这个奖吧,那么给王澍的确实至名归,因为如果要从国内建筑师里选,符合这个奖的标准的,也只有他最有资格。王澍的作品还是少了点,而评委们已经急不可耐的想通过这么一个奖励,影响中国的建筑界,从而影响中国这个最具活力不能忽略的当今世界建筑新文化的生发地与世界级的建设大工地。王澍的成功得益于他自己的坚持,也得益于这个时代的背景,既有他个人的努力,也有运气与机遇的因素。以独特性而言,他是具备了足够的独特性的,以影响力而言,他其实没啥影响力,因为他坚持的方向显然根本还没成为主流,说是小众都不为过。不过有了这个奖的加持,或许能成就未来中国的一代建筑大师也未可知。

家园 是的,你的观点和我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一样

不过其实约10年前,也就是刚跨入21世纪的时候,王澍在不少青年学生中就很有影响了,记得他是2000左右在同济拿的博士,至于为什么没回母校东南去读博士,在建筑界则是一个八卦的传奇。拿博士的时候在同济开了个讲座,座无虚席,同济的领导在致辞的时候对他是一副垂涎三尺的感觉。我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关注他,起初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苏大的图书馆,还有他在公园里搞的一个夯土的实验作品。后来他和汤桦,刘家琨,张永和几个一起出过一套书,还不错。王澍给人的感觉,不浮躁,淡泊名利(个人感受,和其他几个人相比,他的项目应该是最少的),接着时代和中国的地气。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清高气质,又有TG时代和劳动人民结合的知识分子做派(比如夯土的实验作品就是他和工人一起动手夯的)。

确实,和前辈获奖的大师比起来,他还欠些火候,欠足够多令人信服的作品,但获奖嘛,如果一定要给中国人,哪就是他了,至少在我接触到的建筑界声音里,没有听到任何反对质疑的(羡慕妒忌恨的应该是一把一把的,哈哈),更多的还是正面的,倍受鼓舞的感觉。本来这个奖项,既可理解为对成就的认可,也可理解为对新锐的鼓励,再说了,连库哈斯这样的都能得奖,王澍为什么不行,哈哈,总比颁给艾肥肥强吧?等5月,大大方方领奖去,单位的美女同事都建议放假一天以示庆祝呢!

家园 这个奖不算历史太悠久

79年才第一届,但给的都是建筑界大师级人物,应该这么说,这个奖一是水平很高,在国际建筑界具有很高的公信力,二是相对没有什么建筑以外的因素对评奖的产生干扰,说它是建筑的诺贝尔奖主要是指其在广大建筑师心目中是最高的奖项和荣誉。我理解这个奖的获奖者基本上都是作品,思想影响很大,带领一代潮流的建筑师,如早年的斯特林,迈耶,贝律明,文丘里,罗西,近年的福斯特,西扎,扎哈等(库哈斯虽然我很鄙视,但不可否认他的影响确实很大);一句话,如果你是学建筑的,这个奖的获奖者的大名全TMD的如雷贯耳。

家园 那么早些年的建筑大师得过奖没?

在79之前成名已久的大师有没有得过奖?

有没有终身荣誉的性质?

Sigh,当年一念之差没有学建筑...

家园 没有哦

早年的大师都是写进建筑史里的了,也不需要再得什么奖来肯定证明,公道自在人心嘛,建筑师们都比较低调闷骚,比较少见为了什么虚名争得头破血流的。

有个获奖者可能有点安慰性质,就是设计悉尼歌剧院的伍重,当初凭借惊艳的外形一举中标,但实施起来经费严重超支,工期严重拖延,几乎到了要推倒重来的地步,被业主和民众骂得个臭死,整个建筑界都躲在一边看笑话,但最后还是坚持着建成,成为整个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建筑,并作为国家的形象代表。伍重后来没有什么特别有影响的作品了,这个奖还是给了他。

家园 王澍是有自己思想的

大概6、7年前,央视人物还是什么频道有过他的专题。

他说从小在西北的土洞(类似小窑洞)里窜上窜下玩,也许就是那时形成了对空间的感觉。工作后曾经有7、8年,一直跟妻子在杭州的山间闲着,就是这7、8年中去掉了自己的火气——这话给人印象很深,一直记得。

大凡有点才华的人,年轻时极易浮躁,而当时看到王澍的作品和他的讲述、语言及方式,感觉真是个不太寻常的人,后来就一直记得,留意他的作品,没想到现在得了这个奖,呵呵,为他喝彩!

家园 原来是他

我也记得“去掉火气”这个片段。我当年也看过央视的这个节目,但是完全不记得是王澍了。当时记得说那话的时候他好像在一堵墙前面。他在小径的中间筑了一堵矮墙,等着那墙长苔长草。当时以我工科男不能理解:路中间筑墙,蛋疼么?但是当时就感觉他中国味比较重,或者说努力在寻找那种恬淡的中国味。

家园 只要有耐心而有钱的甲方,任何人都可以发光。

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有才华的青年最后沦落到做图、盯工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