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BBC主持人暗示叶诗文服药 -- 一着

共:💬38 🌺139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BBC主持人暗示叶诗文服药

中国游泳小将叶诗文出色发挥引起一些西方媒体和评论员质疑后,中国羽毛球选手被指消极比赛有成了热门话题。看到电视上许多信誓旦旦要捍卫所谓奥林匹克精神纯洁性的人,很容易令人想起那些一边高喊捍卫人权,一边支持干涉北非中东主权国家对无辜人民狂轰乱炸的装B犯们。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看看奥运会,除了孤注一掷地争取奖牌,把举办奥运变成无限商机和国家宣传,还有什么其它的精神?

难怪有网友抱怨说,国际羽联自己弄个小组第一打小组第一的愚蠢规则,然后却来处罚合理利用规则争取更好成绩的运动员,这不是无耻吗?这和中国官员一出事,就把责任推给基层甚至临时工,有什么区别?

体育和政治一样,国内公知喊起口号往往比洋人更激愤。网上不少人借此讽刺和否定中国为奥运金牌所作的努力。所以著名的博客作者孔庆东打骂中国无耻学者可恨,因为他们竟然因此辱骂中国运动员没有人格国格。

叶诗文

16岁的游泳小将叶诗文7月29日凌晨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的金牌,但她的出色表现却引来西方媒体一片致以声。在比赛现场英国BBC电视台现场女主持人克莱尔巴尔汀(Clare Balding)的公开质疑,尽管巴尔汀的言论随即引起网民愤怒反应,但巴尔汀的雇主BBC并没有就此事向叶诗文道歉的打算,而是选择支持巴尔汀,并且说"这是她的职责!"

其实BBC在2009年曾经为巴尔汀的不当言论道歉过一次。当时巴尔汀现场主持英国全国障碍大赛马(Grand National)的实况转播,她在采访得奖骑师连姆(Liam Treadwell )时嘲笑过他歪七歪八的牙齿。赛马师被马踢,甚至牙齿被马踢并非罕见事故。当时巴尔汀面对全国数百万电视观众取笑骑师说: " 连姆,请对镜头笑笑。让我们看看你的牙齿。他的牙齿绝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现在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去整整牙齿了"('Liam, just give us a big grin to the camera. No, no, let's see your teeth. He hasn't got the best teeth in the world, but you can afford to go and get them done now if you like.' )

在英国牙齿整形很贵,她的意思是现在骑师得了大奖就有钱去修整牙齿了。咱还记得当时的场面,小伙子被窘得无言以对。后来巴尔汀本人和BBC都为其不当言论道歉。其实那次冒犯远没有这次质疑叶诗文的性质严重,这次并非取笑选手的外貌,而是毫无根据地暗指中国选手服药作弊。奥运会有严格的药检机构,体育节目主持人对药检妄加评论不仅不负责任,而且明显有越权和失职之过。彼时道歉,此时不道歉,BBC的立场和标准并不一致。

巴尔汀

在转播叶诗文比赛的现场,巴尔汀的主持搭档是前英国游泳名将马克福斯特。她在目睹叶诗文最后冲刺创世界记录时,稍作迟疑,随即满脸狐疑地对福斯特说:"马克,一个人突然能游出比自己最好成绩快出很多的成绩,这得涌现出多少怀疑啊?" (How many questions will there be, Mark, about somebody who can suddenly swim so much faster than she has ever swum before?)。但福斯特并没有附和她的质疑:"这的确是5秒的进步,而且这也是她在比赛中所实现的。记住,对于只有16岁的的她而言,当你年轻气盛的时候你能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来……所以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巴尔汀并没有一般女主持人漂亮和性感的外表。她高耸的鼻梁有几分男性的刚阳,下巴孔武有力,令人想起法国影星杰哈德巴狄厄(人称“大鼻子情圣”)。巴尔汀本人是同性恋者,她的“妻子”也在BBC做主持人。两年前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的专栏对巴尔汀的性取向和外貌做过评论,被巴尔汀告到“新闻投诉委员会”,后来该委员会作出有利于巴尔汀的裁决。

巴尔汀毕业于剑桥大学,在BBC的主持生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数度被不同机构评为年度最佳主持人。在英国这个崇尚乡绅和贵族的等级社会,BBC报道赛马记者和骑马/赛马一样,是个“高尚”的行当。她1994年进BBC电台实习,很快就接替了BBC的老牌赛马记者Julian Wilson。

简单地“人肉”了一下发现,巴尔汀在英国赛马行当是个响当当的姓氏。巴尔汀的父亲和弟弟都是有名的驯马师,培训出不少获得平地赛马冠军的名马。她的祖父也是著名的驯马师,舅舅是世袭伯爵,曾经做过英国女王的御前驯马师。她的外祖父是德比(Derby)伯爵的后裔。

彼德拉

最能说明西方舆论对中国体育成绩微妙心理的是英国《每日邮报》上的文章:打造中国的美人鱼--中国儿童如何被从家中带走进行残酷训练。文章中先贴出叶诗文的照片,然后是许多中国儿童在训练场上刻苦训练的照片。我怀疑里面不少照片是从中国地方杂技学习拍来的。最后一张照片是前东德运动员彼德拉(Petra Schneider),70-80年代混合泳和自由泳的奥运金牌获得者。她因为服药提高成绩失去了女性特征,身体受到了长期伤害,现在追悔莫及。

记者在文章最后说,彼德拉的下巴像男性一样孔武有力,肌肉发达,心率不齐。她对记者说,她愿意用获得的所有金牌换回失去的女性身体。记者最后假惺惺地说,让我们希望中国的美人鱼别重演彼德拉的悲剧。

其实西方媒体酸溜溜的报道并不代表普通民众的看法。在这家倾向报社的报纸上,大部分读者评论十分公允,同媒体导向形成对比。有读者说,别的国家从小花力气培养运动员,我们不这么做,为什么就说那些国家做错了?

还有读者说,这种心态说明了西方国家的没落。我们总想不吃苦不奉献,轻而易举地获胜,等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那些没有我们幸运的人们已经把我们甩到后面,我们成了体重过重,就知道缅怀过去辉煌,除了怨天尤人,已经忘记了人类在生存中需要的奋斗精神和技能。

关键词(Tags): #叶诗文#BBC#奥运会#伦敦
家园 昨天美国NBC的主持人还不错

这家伙以前比较无知地讽刺过中国,从2004年起,明白过来了,对中国和中国运动员的报道基本比较客观。昨天提到叶诗文的成绩时,还特别用菲尔普斯在15岁的时候成绩一下子提高了很多作例子,说明游泳运动员在15岁左右有大突破是正常的。

家园 读了那篇报道,非常丑陋,可以说是反华辱华妖魔化中国的代表
家园 其实我看很简单

就是营养好了。

当初咱们还以为是黄种人体格基因不如他们,参加一些项目有天然劣势。

现在80末90后这些吃的好玩的好的小孩上来了,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哪一样不比白人强。

该轮到他们脚软发怵了。

家园 还是新浪微博某人回帖说的好

真要有药的话,早给中国足球用上了。

家园 报道标题一看就是有倾向性的

评论里更不堪了。点开best rated里面一水的“应该禁止中国参加奥运会”,worst里面倒全是理性的声音。文话讲这叫做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以前强卖我们鸦片的毒贩国家堕落到这种地步,我们应该高兴才是。

我觉得国人应该意识到西方网民道德水准不见得比国内网民高到哪里去,不要搭理他们就完了,该干嘛干嘛。

家园 而且他们的父母那一代60后们身体也比上一代好的多

生下的小孩身体基础就好。

家园 吃药时大家都吃的,该问的问题是被人为什么吃药都没用

现在吃药都很“科学”了,查不出来不奇怪,体育界不吃药的是新闻。但在大家都吃药的条件下,实际上比的还是水平。就如同大家都有核武器了,上战场还是得靠步枪手榴弹的道理一样。

家园 是的,三年困难之后出生的

美国30年代大萧条的一个间接影响就是,当珍珠港事件后美国青年踊跃参军时有大量的不合格。

国民健康委员会主任约翰·B.凯利(影星格雷斯·凯利的父亲)发现,受体格检查的青年男子,有百分之四十不合格,不合格的应征者多半是有牙病。其他疾病最常见的是视力差,其次是心脏和循环系统有病,再其次是臂部腿部出现畸形,或者神经失常。此外还有种种看不见的创伤,那是在流民露营地里得来的。在那里,盗窃犯、吸毒犯和有痼习搞基的(有一个大汉想只花二角五分钱就诱奸年青的塞瓦赖德)给了他们不少伤害。

家园 这些提高成绩的药物都有个排泄期,高潮很短,

这些提高成绩的药物都有个排泄期,高潮很短,所以足球运动员用不

上,这些药物对人是就象毒品,要掌握分寸,否则对人伤害非常大,

用多了,人就废了,所有药物都没有持久性,所以成绩只是昙花一现,如果下届奥运叶还能有这个成绩,就证明她是清白的

这个药物在举重,游泳,短跑,短时间的项目很常见,长时间的运动就不合适,用多了还会引发猝死.

错就错在,中国对金牌重奖,

家园 不见得。类固醇等可以永久加强肌肉力量

其实美国的NBA, 橄榄球等都靠吃药维持身体强度, 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家园 那些就是自杀,任何药物都要排泄,为了维持,就需不停药

不停药的后果就是女人变男人,声音变粗,这样的人参加奥运根本不需尿检,光看外表听声音就知道吃药了.

其实靠吃药长那么多的肉是没有激烈运动的能力,叫死肉

家园 是的,看看孙杨的体魄,不输黑、白两种的人。
家园 不太理解小叶和中国游泳队的态度。

小叶拿了200混、400混两金,尿检没任何问题。面对对待这种侮辱性的质疑,小叶和中国游泳队为什么不强硬一点,反而显得面不唧唧的? 看看孙杨砸水怒吼的样子,真痛快。

小叶去年上海世锦赛就是200混冠军,这次400混“超过男人”。客观的说,有人怀疑小叶要么是天赋异禀的游泳材料,要么用了辅助药物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种怀疑有道理,却没根据,拿到台面上来说就是对运动员的侮辱。如果说出现A瓶掉包/B瓶丢失等药检的事故,再出来怀疑都不迟。

小叶的成绩、药检都是硬邦邦的没问题,面对质疑的时候却显得没脾气。真是不好理解。

如果真的用药,不是一个人能操作的,早晚是纸包不住火的。各国都有用药的传统,中国也不例外。罗雪娟在全运会上的“名言”如犹在耳:我身后的游泳池不干净,但我是干净地站起来的。

希望小叶和中国游泳队面对媒体硬朗一点。

家园 看看自然杂志关于叶诗文的文章的评论吧

以下是转载,是对自然杂志的文章的评论,看了后我才真正对叶诗文的成绩有了信心。

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科学工作者们看见自然杂志,这本享誉盛名的,几乎是纯粹的物理科学杂志,刊登这么一篇几乎是不加掩饰的偏见极深的文章真是耻辱的一刻。假设,这篇文章并没有经历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章,也没有由挑剔的评委把关,而是作为让大众接触科学并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的一种渠道的话,作者和编辑都至少应当在文章中向读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以及客观的事实,但是很显然,他们没能做到。

首先,为了表明一名选手的表现的提升,作者使用了叶的400米混合泳成绩和他在2011年游泳世锦赛上的成绩,分别是4:28.43 和 4:35.15 ,并且得出了他的成绩“异常的”提升了大约7秒(6.72秒)的结论。事实上,她在之前的个人最佳成绩是在2010亚运会上,成绩是4:33.79。这使得成绩的进步幅度缩小为5.38秒。在体育比赛中0.1秒都意味着金银牌之间的区别,我觉得5.38秒可不能被等同为7秒。

其次,正如之前有人指出的,叶仅有16岁,她的身体仍在发育。在两年内把成绩提高5秒对于成年选手来说可能确实难以实现,但是在青少年时期却十分常见。对伊安·索普的采访说明他的400米自由泳成绩在15-16岁之间提高了5秒。对于包括作者的常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顶尖的游泳选手在科学和刻苦的训练下成熟后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是因为觉得“天哪这太难了,我可想不出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得出这样的成绩“异常”的结论是缺乏说服力的

第三,将叶和罗切特的最后50米对比,这是我们称作“有目的的选取数据”的行为的教科书式的实例。是的,罗切特在最后50米里比叶要慢,但是(正如Zhenxi之前指出的)罗切特在前300米中具有巨大的优势,所以他完全没有必要让自己全力以赴,由此可以为之后的比赛省下能量(这行为搞不好也会被人指责是有违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国际羽联要求的“尽全力在比赛中取胜”的要求,国际羽联还因此取消了4对羽毛球选手的参赛资格,这也挺值得讨论的,不过不太适合在自然上讨论吧。)与之相反,叶在前300米一直落后,并且她依靠自由泳来挽回形式甚至获胜,这是她的强项。没能指出这样的战略区别以及罗切特在总体上比也快了23.25秒(4:05.18)的陈述向人们展现了听上去不可能发生的“女人游的比世界上该项目最快的男人还快”的假象。抛开性别的问题不看,我认为这文章的论证方法还是使读者产生了“有内幕”的想法。

第四,又是“有目的的选取数据”的例证。在同一赛事中,还有四名男性在最后50米中游的比罗切特(29.10 sec)和叶(28.93 sec)都快:萩野 (28.52 sec), 菲尔普斯 (28.44 sec),堀畑(27.87 sec) and 弗雷泽 - 霍姆斯 (28.35 sec)。当我们对比400米混合泳最后50米的成绩时,我觉得罗切特绝对不是个好例子。这作者真的试图向我们展示他在论证中的科学严谨性吗?难道因为罗切特是冠军我们就应当认为他在每一段赛程中都游的最快吗?要是想通过这样的论证来向公众展示科学论证是如何进行的话可是个极为可怕的反面例证。

第五,也是我最为反对的一点。作者引用了Tucks 并且引申为药检不能排除嗑药的可能性。难道自然现在也要用这种狗屁不可知论来教育读者了吗?要是自然现在采取的审稿标准是这样的话我恐怕自然经过同行审阅的一半的科学文章都要撤回了。怎么能有人说服编辑和审稿员,让他们相信这人的理论能在所有你能想到的场合下成立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做到。科学的论证是:选择实例,应用理论,然后(希望)这理论能够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的文章才能被发出来,直到发现反例为止。

我能够想象到,作者有着质疑精神,这对于科学思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应当把这样的精神用在更好的地方,比如写篇文章讨论叶用了一种中国人在过去四年中发明的极难发现的兴奋剂的可能性(4年前在北京他们显然还没弄出这玩意来,要是有了的话他们干嘛不在主场用来让自家观众欢呼呢?),那样的文章好歹还能可以以翔实的数据和合理的推导为依据。而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可以被如此解读:所有的运动员都磕了药,管理机构就是没法抓到他们。从逻辑上来说有他的可能性,但是哪怕FINA真的为了叶是不是磕了药开个听证会,这文章的逻辑也没法定案。问“是否可能磕了药而在药检中合格”在我看来,是个具有暗示性的问题。那当然是个具有暗示性的问题,除了用了不再检验列表里的药以外,任何一个读了《量子科学101》的人都会告诉你“世间万物都是具有概率性的”,甚至还有个可能性就是就在做药检的那一瞬间,所有的药物成分都从这名运动员的血液系统里穿出了。多么小的概率啊,我们大概就应该因此无视所有的药检结果了?现实点也讲讲理吧。承认国际反兴奋剂机构能做好他们的工作。叶的尿样在赛后要被存上8年以待之后的技术进步呢,我们有种做法叫无罪推定不是吗?

第六,也是我要说的最后一点,作者从来没提到过,但是赛外药检已经开始实行了。根据国际反兴奋剂机构的主席声明,奥运选手从赛前6个月开始接受例行药检。更进一步,已经有107个运动员因为嗑药被禁止参加此次奥运会了。这恐怕才是为什么“人人都能通过奥运会的药检,几乎没人是在奥运期间被查出嗑药的”——因为嗑药的已经被处罚了。作者确实能够随意的提出这样的质疑:一个选手在之前嗑药并且愚弄比赛期间的药检,但是这种可能性在叶身上已经可以排除了。

总的来说,尽管作者没有伪造任何数据,但是我认为他确实(无论是否有意)“有目的的选取了数据”,使得文章过于具有暗示性而无法被称为毫无偏见的。如果你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描述一个有嗑药嫌疑的故事,不要提供片面的信息,把所有的事实都晒出来,让读者去评判。你可以通过解读事实和文中的语气来站队,立场鲜明的或隐晦的皆可。但是仅向读者展示对你的论点有利的证据恐怕不能被称为“科学的”或“有新闻道德的”。在自然这样的期刊上出现这样的文章可不是一个可以展现“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或如何报告”的好例子。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lkong.net/thread-631946-1-2.html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