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所奢望的爱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 流浪天使

共:💬21 🌺5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推测的。我84年

根据您的婚姻状态推定,虽然我是大龄剩男。

家园 呵呵

痴长1岁

呵呵
家园 呵呵,我就说没错的。

偷偷的翻了你以前的帖子,还看见你邀人北航打球的事。姐姐这个学校的吗?如果是这样,七八年前我们是邻居呢。那时我在学院路北航北面相隔一条马路、门口有大石头的学校念书

家园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读余华《活着》

似乎在那里的哲学书上看过这个问题。凡哲学问题都涉及意识形态,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我看《活着》的感受——活着和活着的意义哪个更重要?

活下去才有可能知道活着的意义,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或者活着没意义没法儿活下去,令人窒息般的绕口令难题。

之所以对这本书以及这个命题有感触,是因为曾经有过被这个难题折磨的体会。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之后,我做出的是一个选择,就像所有人一样。书里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全家都死光了,剩下老头一个——先后看着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甚至孙辈都走了,全族就只剩下这一个。老人经历了大风大浪,暮年十分平静,给家里的牛等牲畜起了已故亲人的名字,黄昏的时候,甩开鞭儿,赶在回家的路上。

这样我肯定会死的,即使不自杀,也难在世上挨过多少时间。

关键词(Tags): #活着
家园 知识分子得有点钱——读《普罗旺斯的一年》

自己也奇怪,看完《普罗旺斯的一年》,居然第一反应是这么个庸俗邪恶的观点。

我出生农村,先是家人的梦想、后来又成为自己的梦想——摆脱农民的苦运,到大城市过上富裕的城市生活。如今到了全中国最大的城市,过了五年,我却愈发怀念农村了,实际上,我更希望当个农民,向往陶渊明式的农民。

当然,如今社会已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了。工业化、人口的扩展几乎扩展到了任何一个地方能占人的地方。我最接近于这种状态的一次体验仅仅是两三天而已,却终生难忘。那是在河北涞源县我大姨的家里。到她们那里的方式真的要如传说般,经过城际大巴+小面包+步行的五个小时折腾。当时小面包行驶在山间公路,就已经鲜见人烟,后来再徒步登山,半山腰上,终于到了目的地。

大姨她们那里真的是好地方,没有污染,没有旅游。我估计了一下,半山腰的这个地方整个也就十几户人家的样子,远近都是满眼的郁郁葱葱。山下小溪流过,来的时候我们踩着河卵石走过。很远处的山上望得见有挖掘车,大姨说那是在开采金矿。白天的时候我循着小溪向上游走,想看看清水源头,走了一大截后就不得不止步,因为林越走越深,全无方向感的我可不敢独自跑远。

最难忘的是夜里。漫天繁星,触手可及。山间风吹林响,山下水声潺潺,只有一些虫声啼叫,完全脱离了世俗的感觉,呼吸畅快自由。八年之后,仍有部分的我坐在山间的路边上。

如今回老家,人家问我魔都的生活,我像小说中人物那样,故作高深地说:浮华而已。还同时挥挥手,想把这些统统留在那个不属于我的地方。

老家像当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一样,环境每况愈下。地处平原,挨着帝都,结果就是帝都的污染企业纷纷下乡。村边有制药厂、造纸厂、塑料厂、纸箱厂等等,村边的大马路上看得到他们的身影,感觉得到他们的喧闹。气候也越来越干燥。前年的时候,听说村里水井深度超过80米,吓了一跳,我小的时候,这个数字大概是十来米,而在我父亲小的时候,取水的方法是水井加扁担。

向往作者的这种生活,居住在普罗旺斯的村里,有片承包给他人的葡萄园,一天到晚感受民俗,享受各种自然生态与美食。如果说我现在有理想,那就是将来有一天,带父母、家人居住在这样的自由王国。

得出的结论是毁灭性的:为了实现理想,就得赶紧拼命挣钱。

关键词(Tags): #普罗旺斯#农村
家园 再读《围城》

大概高中的时候就看过了,时间太久,且对生活没什么经历,所以没留下什么印象,只记得书里的语言特色明显,一种机智的幽默。如今再读,方觉其妙无尽,回味无穷。

昨天日记中写自己像方鸿渐,今天读完,越发感觉如此,好像钱钟书先生认识我。方鸿渐有点不成的小才,也有点小志气,所谓志大才疏,书中的原话是“兴趣广泛,但毫无心得”,心地善良,心机不深,“不讨厌,但全无用处”,心眼也小,看不过的事情嘴下刻薄。所以在三闾大学颇受排挤,与同事关系紧张。最后一点自我感觉比他强点,也是因为周围同事好相处的缘故。

昨天还说到喜欢孙柔嘉的有主见。这个人平时比较闷,甚至害羞,然而在路上的时候该出手的时候不含糊。看完全书之后,不得不赞同方鸿渐的看法,“有主见到固执”,也如杨绛的后记中所说,“毫无兴趣,但有主见”。虽说孙柔嘉是多数人的典型,但感觉作者似乎并不讨厌这个角色,没有多少刻薄的语言在她身上。

赵辛楣是个厉害的角色,有我羡慕的男人特色。处事豪爽,有关系但不结党,待朋友也真诚,这点和方鸿渐相投,也是二人关系要好的原因之一。赵辛楣心思也细,看出了孙柔嘉在方鸿渐上的用心。作者没有让苏文纨嫁给他,不知是怎么考虑,不过我想即便真的只有安排,恐怕也是入了围城又想出来——苏文纨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以前看张爱玲的《电车》,里面一句话,“这世上,好人比真人多”。我觉得方鸿渐和赵辛楣都是好人,也是真人,虽然方胆小懦弱。

《围城》的前半部分,写方鸿渐、苏文纨、唐晓芙几个人间的感情——或许不能算感情,只是“事儿”。最终三角恋散伙,留下方与唐的惋惜。这部分似乎不及后面部分精彩。从去三闾大学的途中开始,各个人物都十分鲜活,对事物生活的思考也更进一步。及到后来学校里的政治纷争,结婚后的封建家庭的琐事,尤其是最后上海这段,颇有点《红楼梦》的味道,可见人情是非,今人比古人高明不了多少。

方鸿渐与孙柔嘉失败的婚姻是他们入围城的结果,也包含有双方家庭的干预。我在单位常听同事讲类似的话,一个人结婚后,承担两家事。不是一个快乐变成两个快乐,而是一个痛苦变成了双重痛苦——也许更甚,由此引起夫妻间的争吵,类似经济学上的乘数效应,不断放大。虽然如此,方、孙二人还是要因,从认识到结婚,前后不过一年的时间,放在今天就是闪婚。彼此缺少了解,缺乏真爱。人到了一定年纪,或许是生理需求,彼此都成了牺牲的替代品。

方鸿渐对苏文纨是替代品,曹元朗更是。我想象唐晓芙如若嫁了方鸿渐是什么结果——苏文纨的话肯定是离婚,妇强夫弱,方又有点拧脾气加小心眼,结果容易判断——唐、方两人会离婚吗?书名也没能成就这对儿冤家,也许是个更深刻的故事。

最后作者说那慢了五个小时的钟声,“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相信爱情的,也许本就都是傻瓜。

最后说一句,喜欢钱钟书这种写作风格,思路开阔,文笔流畅,读之语流速度甚快。忙总曾说不喜欢钱、杨夫妇的清高,我感觉有点“文人相轻”的意思。二人都是学者,包括其女(我大学老师是钱瑗的学生,时常和我们提起),都有治学严谨之名。如今杨绛女士一人在世,如果没记错,今年102岁,至今还在整理钱的书稿。二人少有听说在媒体抛头露面,假如不是这部《围城》,说不定知道的人十分有限,如此深居简出,或许有点清高,也算是学者风范。

关键词(Tags): #《围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