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共军跑不了那么快! -- 庄户人家

共:💬89 🌺736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是肯定的

大将也不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了。兵团司令能这么干,有决心这么干,到每一个步兵身上,影响也是会很显著的。就是在苏北战役里头,粟大将就是兵行神速,明明兵力是整体劣势,但每战对国军都达到了集中优势兵力,移动之迅速敏捷,搞得国军晕头转向。军如其将,个别与整体,从精神到行动都结合为整体。军事艺术到那个层次,个别即整体。(当然,人有生理极限,不能随意夸大。军队能够发挥极限需要很多前提。比如必须有老百姓的全力支持。这种极限速度也多是极端情况下的现象。没有固定标准)

家园 华北部队搞过

看到这些数字都好玩,都是共军干过的嘛。清风店战役,华北三个纵队1昼夜120公里到达战场,吃掉国军第三军。三个纵队,算大部队了吧?

家园 这段经历并不构成矛盾

“两个多小时”“十多公里”平均下来似乎没有超过时速5公里的范畴

而12小时走完90公里要求超过7公里每小时的速度

家园 你知道机步师战时最快推进速度是多少?

这个最快记录是由美军第三机械化步兵师2003年3月在伊拉克创造的,每天150公里。

这个速度坚持了几天?两天多。到了第三天,第3机步师就出现了后勤补给跟不上的问题:坦克和装甲车因没有了燃料或机械故障大量趴窝,武装直升机也因为风沙和大量故障无法起飞。即便有空军大力支持,该师眼瞅着近在咫尺的幼发拉底河3座大桥,却因为兵力散布在数百公里交通线上,结果花了36个小时才拿下来。

第一次海湾战争,坦克每小时前进40公里不成问题,但大部队每昼夜前进30公里-100公里不等。有一个雷区,美英装甲部队排队一天多才通过。

和平时期,我新疆第6机械化步兵师曾全员在新藏线上每天开进340公里,5天前进1722公里。这是奇迹速度。该师是履带、轮式混编,战时能维持150公里/天就足以吓尿印度了。

家园 还是太草率了

粟裕这段经历很传奇不假,但并不能将楼主的论点证伪:粟大将骑了多远的摩托车、自行车这两种速度应该打过肯定比人类步行速度大的交通工具?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粟司令和他的警卫当时负重多少?步枪和子弹,还是只有自卫手枪?

家园 呵呵,用不着挡住子弹,只要挡住射手视线几秒钟

就能保证其他战友冲到地堡前,进入射击死角,摧毁地堡。

家园 你真是人如其名啊,我没有看过那些所谓的技术分析,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那些坐在那里夸夸其谈的人没有一个上过战场。

我可以在这里给你原创分析一下,是的,人体根本就挨不了机枪的几颗子弹,堵枪眼是不可能堵多长时间的,也许一分钟,也许几秒钟。但是,这对于被机枪压制住的战友们完全足够了!

在战场上堵枪眼的事情,不只是我军有,其他军队也有。这个动作不是为了完全制止敌人射击,是干扰敌人,为战友进攻制造条件。

战场上牺牲的人多了,不要以为死在战场上就一定能立功,能评烈士,谁也不是傻子。

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家伙,只有当“带路党”的本事,如何战胜敌人夺取胜利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不必听他们瞎扯。

家园 是挺有意思的问题

但是当事人留下的资料比较少,所以我们也就大概探讨一下。真正细致的研究要传记作者或者军史研究者更合适一些。

我大致看了一下,对不对的大家商榷。

一。大致的距离。从地图(百度地图,自驾方式,搜索海安-淮安),从海安县到淮安市,从路线看,大致是海安-盐城-淮安。现代条件下,百度地图,自驾方式,海安到盐城约133.2公里,盐城到淮安约133.1公里。盐城大约处于当时路线的中间点。粟裕实际的路程至少在150公里以上,200公里左右(尽量按照直线计算)应当是合理的。

二。大致的路线。粟大将是经过盐城(湖垛镇,大致为后来的建湖县)再转赴淮安的。盐城距离淮安百度地图自驾约133公里。当事人自己的纪录大概是,过了湖垛以后基本就没有摩托车了。

三。大概的推测。所以当时可能是,粟大将先使用摩托车行进了约一半距离由海安到达了盐城,然后弃摩托车,用脚和船加上一个黄包车大概走完了另外一半距离到淮安(自行车很快就坏了)。考虑到船(应该是主要过河,从现代地图看盐城到淮安似乎没有相连的河流)和黄包车(使用时间也不长)的速度比较低,余下行程中主要还是靠步行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90km/12小时,实际比这个要高或低一点点没准都有可能,但相差不会太远。而且要考虑,现在我们可以用地图沿着公路量距离,那时候哪里来的高速路?

至于当时带的负重就更不好说了。一人一支手枪?

家园 高估了大将的速度

湖垛镇就是现在建湖县城关镇,建湖县城。直线与淮安的距离大约75公里,就算曲线90公里,意味着大将一半路是摩托车开的,摩托车在农村路上不好开,算20公里/小时,用时5个小时,还有19小时用其它方式完成90公里,所以速度并不特别快。

当然不可能不吃饭,休息一下,一个战略区的军事主官这样做还是很不容易的,值得钦佩的,至于第二天返回肯定用车送回的,淮安总部这点条件还是有的。

家园 他候补带路党还差不多

摇旗呐喊。写文案还是有点技术含量滴。

家园 有个概念不能偷换:盐城不能等同于湖垛

湖垛镇(/县?)现在叫建湖县,隶属于盐城地区,但是——按Google地图提供的高速换省道的从海安县赴淮安市的走法,如果粟大将到了湖垛镇才弃摩托车的话,那他只有大约80公里的路程需要用到其他行进方式。而这80公里中不全是徒步;按照您前文的描述,姑且算走了60公里。但这仍然不足以达到“12小时90公里”的目标速度

因为没有具体描述,所以粟大将的路线实际是难以估算:湖垛镇的中心并不在从海安到淮安的直线上,因此当时的道路肯定是绕了个远的。具体徒步距离不太好精确计算

在水路行程方面,按照现有地图,离开建湖县城不远(20公里)的嘎(没有“口”的半边)粮河可以连通涧河直达现在淮安市的东南角。但问题是当时的水路是否是连通的

另外,您有一个关于水路行进速度的误区需要纠正:船速是可以快过人类正常行走速度(即5公里每小时)的;具体情况可以参考电影《柳堡的故事》,船开起来之后再要上船是要跑的。此外,如果粟的这次行程是发生在苏中战役中的话,打海安是在8月;而8月的江苏应该还是刮东风(不记得了),即顺风行船,速度比纯粹的手摇橹怕还是要更快上一点。

综上所述,考据真是麻烦的事情

家园 支持你一下

多想,多问总是好的。认识都是有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家园 劝这位老兄一句

俺同意您关于堵枪眼的原创分析,但是那也确实说明人体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堵不住枪眼的。根据您的分析,黄继光烈士的事迹只有在战友配合下才真正起作用。这也说明了黄继光不只是一个英雄个人,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一个英雄的集体。

共军的战斗英雄都是实打实的,因此也不怕任何人的质疑。往往是越质疑细节,越对英雄们充满敬意。您看,通过文青河友的质疑,引出来了您的原创分析,至少俺的认识提高了许多。

反之,如果一个人囫囵吞枣毫不思考地接受了一个说法,那么这个人也能囫囵吞枣毫不思考地接受一个相反的说法。俺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是有反复的,没有反复的认识是不牢靠的。所以俺也劝您一句,一上来就call names, 是不是有点急躁了?

家园 赞同,共产党人就应该较真。文献中应该是旧制华里。
家园 这算什么意思?

黄继光堵枪眼是被人亲眼看到的,用不着你在这里搅混水。

严格说靠一个人的身体把枪眼完全堵死是不可能的。马克沁刚出来的时候就可以连续射击最后把大树扫成两段。人体显然不可能比大树还结实。所以靠一个人的身体让碉堡彻底失去功能是做不到的。

但这不是说堵枪眼不可行。战场上的碉堡射孔不会很大,射手的视野也很狭窄,只能控制战场上很小的一块地域。枪眼被堵会导致碉堡的火力暂停。就算子弹能穿透堵枪眼的人体,射手的视线也会被挡住一段时间。这时候其他战士就有机会迅速穿过碉堡火力控制的区域。而碉堡一旦被步兵摸到了头顶上,基本上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堵枪眼的目的是为战友争取接近碉堡的时间和机会,不是靠一个人堵在那里就把碉堡废掉。从这个角度看,堵枪眼从战术角度看有它的价值。从这点上看,你前面所说“行为上主动堵枪眼是可能的,技术上堵不住而已”纯属搅混水。

通宝推:李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