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老照片】北京,1974-76 -- 潮起潮落

共:💬102 🌺26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整理】【老照片】北京,1974-76

古人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发一组老照片,跟2013年做个了断,迎接2014年的到来:)

这组照片记录了1974~76年北京的市井瞬间,估摸着过来人会有点兴趣,毕竟那个年代已经远去,形象记忆有些模糊迷离。

由于条件所限,国人为那个年代留下的影像记录并不多。谁有那个闲空、闲钱、闲心端着相机扫街?少之又少。那这些照片哪来的?是个有心的老外拍的。呵呵。

本帖不想解读什么,仅想重温记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长安街,1974。

北京饭店正在施工,据说吊车采用了自升法施工,也就是盖好一层,吊车往上移一层,直到楼层封顶。那时有个市井传说流毒甚广,说盖完楼那吊车没法卸下来了。后来建央视电视塔时,类似谣言又再次出现,哈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长安街,1974。

外地亲友来京的第一观感往往是:北京的大马路真宽阔啊!电报大楼的钟声浑厚悠远,也属于许多人久远记忆的一部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貌似建外大街,1976。

应该是从外交公寓往外拍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长安街,1975。

五一节,天安门前人流熙攘。小男孩抱的塑料玩具鹿还记得,那时常拿小鹿当练习绷弓枪的靶子(子弹是纸叠的那种),练完了就出去跟人打枪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胡同,1975。

哪个胡同不可考,看光色,貌似是初春拍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是胡同,1975。

哪个胡同仍不可考,貌似是初夏拍的。依据么,已经有行人戴着遮阳的大草帽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王府井,1974。

那时的冬天好冷,一到冬天,手很容易就皴了,跟老鸹爪子似的,回家后常得用热水泡,又疼又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栅栏,1975。

大栅栏曾是北京很热闹的一个商业区,现在已经风光不再了。大栅栏北京话一般读作“大石烂儿”,吞了音的老北京话为“大日(ri得轻读)栏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马路上跑马车,1974

那时北京大马路上常有马车出没,马路真不是白叫的。这些年保不齐也会见到,马车司机根本不怕交警,你要拦车罚款,我就把车给你,闹得北京交警没招儿没招儿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五道口,1974

那时的五道口还半城半乡呢,如今可不一样了。特选这张照片,是因为原来万维读者论坛有个著名网友“老五道口”,老五也一度在西西河现身。五爷文笔极佳、帖子极幽默,可惜隐了。猜他家曾住五道口一带,所以马甲叫老五道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牛街,1975

牛街清真寺是个标志性建筑,现在还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东堂,1974

东堂又名王府井天主堂、圣若瑟堂。该教堂曾一度是所小学的校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香山公园,1974

秋天香山红叶时,是北京人逛香山赏红叶的季节。记得公园进门后的路边种了很多桂花树,桂花的香气极为浓郁、强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昆明湖滑冰的人们,1974

看上去冰面不平整,还有孩子滑冰车,这应该属于滑野冰了。收费冰场的冰面平整,也不允许冰车入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冬日的某个居民小区,1974

这张照片有点感觉。冬日残阳,成群的乌鸦纷纷从郊外归来,呱呱叫着在树梢之上盘旋,准备择树而栖。天很快就黑了,清寒随之袭来。再后,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叫声此起彼伏,呵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天坛公园儿童游乐场,1976

那时公园多辟有儿童游乐场,可以玩攀登架、秋千、滑梯、转椅啥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北大篮球场,1975

那时还没恢复高考,大学生为推荐入学,史称“工农兵大学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马车司机,1975

马车与手扶拖拉机是当年北京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貌似赶大车是个肥活儿,老电影《青松岭》里的钱广紧紧把持赶车的鞭子不放就是这个这个原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农家院,1975

肥猪满圈,大瓦房也宽敞整洁,看来这家是村里的富裕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开门办学,1975

那时学校要搞开门办学,学生们不仅要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

发片完毕,谢谢观赏。

通宝推:一介书生,常识主义者,kk,三笑,温雅颂,桥上,mezhan,胡一刀,constant,testjhy,
家园 好照片,并两点商榷

好照片,让我想起了小时候

两点商榷

大栅栏应该读da shi lanr吧,栅不读ri读shi

马路本意也应该不是马走的路吧,我记得应该是姓马的人设计的路(当然他是外国人,姓氏第一个字是马)

家园 大栅栏的发音可能有好几种

说“da shi lanr”似乎较多,再个,北京话有些微妙差异,比如《我爱我家》里,貌似宋丹丹模仿的是南城一带的老北京话。“大厦”说成“达厦”,“我们”说成“姆们”之类,但新北京话应该不会这么说。

感觉“马路”说不可考,习惯叫法有时很难说清源头。

家园 人行横道线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第三张图片上横跨马路的三角形点线是当时的人行横道线

后来人行横道才改成斑马线的。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

家园 有道理

有道理。

而且 真正读大栅栏的时候吞音严重,栅字完全不发音都没关系。

家园 “大栅栏”一般如数值分析的发音,

这里的“栅”的本音不是zha,而是shan,an被吞音,就成了shi。

“大厦”说成“达厦”,没听过,听过“代厦”的音。

家园 马车在北京的街上现在还能看到,

2012年夏,还是白天,我在宣武门路口上,就看到了马车由北向南过马路。

场景很魔幻,但绝对是真的。可能是农民来城里卖西瓜的。

家园 什刹海的读音也比较特殊

“刹”说成“cha”。

“大厦”说成“达厦”没听过?不会吧?南城老北京话会说“西单达厦”、“隆福寺达厦”。

“大”还有另外一个读音“de 4”,例:这个西瓜“特大个儿”,会说成“特(de 4 )个儿”。

家园 “大”念成“达”,我真没这么听过。

什刹海的“刹”说成“cha”,是本音,“刹”是佛教寺庙“cha……"的中文译文的第一个字,中文就简写成“刹”,是音译,“寺”和“庙”都是原来中国的字,用于“佛教寺庙”的意思,是意译。

家园 五道口那张,2000年的时候那边还有个小火车站

可以坐火车去八达岭,车票是硬纸片的那种,车站周围好像跟照片上也差不多。现在应该面貌全非了吧,小火车站不知道还在不在了

家园 以前三门大街为界,帝都口音一分为二

南城老百姓和北城官宦子弟的口音差别还是有点大的。

家园 那两张胡同应该是正儿八经的马路吧

胡同哪有那么宽敞的。

我一直以为垂直于这种道路、只有最多三分之一宽的那种小道才叫胡同。

家园 是,北京忒大,说话时的用词、用语与腔调有差异

以前北京的互相一过话,就能大致猜出对方背景。

家园 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是我国务院第一发言人周总理当年在正式场合公开宣布的

家园 是,没准地名是叫“某某路”或某某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