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的喀什, 我的南疆 -- 故乡在喀什

共:💬4020 🌺39786 🌵15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68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的清真寺是有田产的
家园 是不是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兵团现在没人干活要从外地招人来干活

兵团的黑暗故事听过不少,有没有了解的。

家园 26, 格局, 英国, 麻达都是钱整哈滴 (一)

"The economy, stupid" 是1992年克林顿在击败老布什的那次总统选举中用的竞选口号。拿新疆土语翻译出来的稍加演绎版就是: 麻达都是钱整哈滴, 勺子(新疆土语:傻瓜)。

新疆, 尤其是南疆, 为什么会让英国, 俄罗斯, 美国, 还有伊斯兰势力惦记, 归根结底也是经济的考量。

要看清楚这种惦记, 考量, 和小算盘, 格局就成了显微镜。 把格局看明白了, 南疆的经济意义就其意自见了。然后顺藤摸瓜,照猫画虎, 或者有的放矢, 甚至举一反三都是可以信手拈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格局?

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一样,所以说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样。国家亦然。

浙江有个舟山。 现在随着波音的完成中心选址此处, 浙江有了一个说法: 当年南京条约签订后, 如果英国人选择了舟山, 而不是香港, 那么。。。

这种说法非常有意思。 香港发展的资金是哪里来的? 有英国的资金, 但更多的资金来自于大陆, 尤其是解放战争开始后大陆各地, 尤其是上海资金的注入, 才造就了香港的"奇迹"。每每和香港人聊发展,由上海迁入的纺织业总会被提起。1950到1970年代, 上海话都是纺织工的敲门砖。 就英国的资金而言, 香港英资其实基本就是英国企业在香港的利润积累罢了。这就是英资发展的套路。这种套路之于英国, 颇有些萧何的意味。

英国的格局貌似"日不落", 得益于英国资本主义的野蛮生长(地理大发现至1862)。 英国资本主义最大的怪胎就是东印度公司。 这个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怪胎早就成了众矢之的了。英国小资本家(与东印度公司相比而言)甚至还有报纸专门怼之, 如: 《广州记录报》(Canton Register)。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东印度公司就被歇业了。管理印度的机构就换成了委任的印度总督。东印度公司创立的公务员制度倒是坚持下来了, 还发扬光大了。

"格局决定了结局"用在英国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英国的格局缺陷其实是有基因存在的。英国自有历史以来, 就在和法国斗, 但到今天都没有斗明白。英国和法国不论是斗在一起, 站在一起, 还是抱在一起,都在脑海中记着"there is No Permanent Friends or Enemie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 没有永久的朋友, 也没有永久的敌人, 只有永久的利益)。

所以, 敦克尔克前英国忘了给联军准备预备队了。 敦克尔克后, 英国说给于所有法国人英国国籍, 不过法国人问: 是不列颠国籍? 还是英国殖民地国籍? 英国哑了。所以后来一些法国人投降德国了, 一些法国人去非洲抗德去了。也难怪后来法国的核导弹只有200多公里的射程。

维系格局的是利益, 而不是维系利益的是格局。 英国的近现代历史就证实了这一个判断。一个印度让英国富强起来了, 但两次鸦片战争后后英国反而开始走上下坡路了, 原因也在于此。不过, 在鸦片战争后, 英国的一个战术倒是蛮炉火纯青的 : 撤退。

当然英阿马岛战争似乎有了一些雄武的气势, 只是如果把美国的助力去掉, 英军还有几分胜算?

英国在发展的初期, 特别注意贸易环的运作。如初期的墨西哥白银-中国的茶叶- 美国的棉花 - 英国的纺织。 后期的中国丝绸 - 印度的茶叶和羊毛- 英国的毛纺和军舰。

如果说大多数的贸易都是物物交换+外汇找零, 英国的贸易则是原材料进口+产品输出+金融武器。这种立体化的贸易使得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鹤立鸡群,独步天下,无出其右。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国的西藏和新疆的南疆都在英国主导的贸易圈里进行着贸易。南疆的贸易出口的主要是羊毛, 干果, 粮食和简单工业品(地毯和小刀)。 南疆的市场主要就在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克什米尔在消化了干果, 粮食和简单工业品之后, 把羊毛洗干净, 再输出到印度内地和英国。 至于南疆的进口, 则是军火, 药材, 调料和奢侈品。在莎车和叶城等地的印度商人自1950年代离开后, 与克什米尔地区小规模的贸易依然存在,只是比较隐秘而已。

与英国相比, 沙俄,苏联,俄罗斯对于印度总是"求之, 念之, 而不得之"。阿富汗僵局在1840年代形成后, 南疆对于俄罗斯的南下战略就意义重大了。 只是到今天, 俄罗斯既没有找到"张良计", 也没有找到"过墙梯"。归根到底, 麻达也都是钱整哈滴!

通宝推:mezhan,青颍路,jboyin,独草,
家园 国外的清真寺

在巴基斯坦, 因为是穆斯林国家, 非穆斯林反倒是稀奇的人了。 坐长途车, 有时忽然路边停车, 然后都涌到清真寺的清洗间。 如厕和清洗后, ,穆斯林去礼拜(伊斯兰用语: 乃麻孜), 非穆斯林回车上等待。 在巴基斯坦行走, 卫生间是个问题。 有时我就去清真寺解决。

在欧美, 清真寺一般都有公开日, 欢迎大众前往参观, 有的还有茶饭招待。 如果不是开放日, 可以预约参观。一般把来意说明白, 都会欢迎参观, 并有人陪同, 讲解。与国内不同, 参观清真寺都是免费的。这与穆斯林的待客之道有关。

但是, 造访或者参观清真寺时, 着装,举止,言谈要得当。没有必要心怀畏惧, 但必要的尊重还是需要的。除非你是穆斯林, 否则大多数清真寺不接受捐款。

总之, 欧美的清真寺一般都是开放的, 如果时间, 着装, 安排得当, 参观应该都是可以的。

家园 国内也可以参观

我去上海小桃园清真寺参观过。只是没进入礼拜堂。沪西清真寺也参观过,礼拜堂就在门口看了下。

家园 多元文化

我个人觉得, 如果有机会, 多参观一些与自己熟悉的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其他文化, 对于理解和沟通非常有帮助。

家园 苦寒之地,自然是不稳定的

在那种地方搞“改革开放”,能走的根本不回头,不能走的只有拿贱命一条换点什么。

现在继续“深化改革”不敢了,但也不可能走老路,成了僵局,各种不计成本的尝试,本质上还是为了证明新路走得通,东部能走,西部也行。可是东部能走这个前提,有点摇晃。

如果东部收缩,西部就更困难了。

家园 文化差异

在肤浅地了解别人文化的时候,往往感叹人都是一样的。

往往开始真正了解别人文化时,才突然发现哎呦...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家园 27. 账,俄罗斯,麻达都是钱整哈滴 (二)

戈尔巴乔夫没有上台以前,他特别想看看苏联每年在阿富汗浪费多少财富和资源。结果,他没有找到这么一笔帐。上台后,他也没有找到。不光如此,整个苏联的经济帐和物资帐都是一个迷宫,每个企业都是在忙忙碌碌地生产着,但没有人可以把整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以数字的方式告诉国家的掌舵人。没有数字,国家的管理,规划,调整,调拨和分配都无从谈起。对戈尔巴乔夫来说,西方的信息和药方似乎就成了一根稻草。只是,”bad information is worse than no information” (扯蛋的信息比没有信息还操蛋),再加上精心调制的毒药和内外呼应的宣传,苏联就被忽悠得不联了,尽管后来还叫独联体。在独联体,每一辆拉达车都承载着对苏联的全部记忆。从最早的拉达到最新的拉达,我都见过。坦白的说,我没有看出有什么变化,但让车主说来每一辆拉达都是美的不能再美的那个啥,连冬天起动不了让人推的的慵懒都是一种范儿。听着这些明显超限的夸张溢美,我也从来没有提起意大利的FIAT 124。当然也没有人能想到,今天的AvtoVAZ已经被雷诺-尼桑-三菱系控制了,跑在原苏联广阔大地上的还有许多中国制造的小汽车。

勃烈日涅夫往前追溯到彼得大帝,俄罗斯(苏联)一直都在想着印度洋温暖的海水,从未动摇。只是,俄罗斯人的脚步总是带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无奈。绝大多数的“斯坦”,包括土耳其都被俄罗斯人拾掇得服服帖帖,土耳其斯坦或者突厥斯坦在俄罗斯眼中也就是个地理名词而已。只有印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和印度)成了俄罗斯的一个心结,求之,念之而不得之。

俄罗斯执念于印度,原因非常简单,这就是:经济的互补性 (complementarity)。俄罗斯的出产,尤其是黄金,只有花出去,换回自己需要的产品后,才能实现由产出到实现增值的轮回。然而,粗放的经营,管理,制造,外交甚至战争都让俄罗斯陷入了空转。最能説俄罗斯上下脱节,离心离德的莫过于在阿富汗的战场,苏军的官兵拿弹药和当地的老百姓换酒,食品和毒品了。从从来都没有拿到靠谱帐的戈尔巴乔夫,到可以自己和战友的生命换一时欢愉的士兵,这其中有多少失能的领导?有多少形同虚设的机构?有多少尸位素餐的学者?这样一个系统,不垮真是没有天理啊。没有效率和质量支撑的雄心和执念,只能是空中楼阁。

南疆,尤其是喀什是在俄罗斯通往印度的路径上重要的节点。俄罗斯的海上航线被土耳其控制,陆上伊朗和阿富汗英国在死抗,游离于北疆和其它贸易线路的喀什(尤其是莎车和叶城)就成为了俄罗斯(苏联)与印度进行贸易的一个通道。即使英国在伊朗和阿富汗以南搞得风生水起,但在喀什,俄罗斯(苏联)都是压着英国一头的。今天的其尼瓦克宾馆就是在1947年前是英国总领馆,色满宾馆就是俄罗斯(苏联)总领馆。很多年以前,英国人和俄罗斯人在喀什关系良好的时候,俄罗斯人给英国人曾借过几块玻璃。后来,关系不好了,俄罗斯人就发出照会,把玻璃要回来了。英国人直到从克什米尔驼来了几块后,才在玻璃上挽回了面子。英国在喀什的无力感可见一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拿来形容俄罗斯(苏联)在南疆的耕耘也不为过。1958年到1961年的中苏交恶期间,中国和苏联的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行政命令都是要展现出“愤怒”的态度。所以吐尔尕特成了两国卡车司机的舞台。中国拉去的食品,苏联的司机表示太小,拒不接收,然后许多就倒进了河里。中国司机对苏方提供的汽油也非常不满意,然后也把许多汽油倒入了河里。当然,如果说中苏两国当时没有人算帐也不尽然。2000年前后,我收到上级部门转来的一个调查函,1959年前后有一位苏方的类似海关关长的的人找到了中国有关驻外机构称他在当时的中国银行有一笔2万元人民币的存款。后来我到过了喀什所有大的银行,在喀什市工商银行找到了答案。此款是没有办法找到了,因为中国的银行最长的计息期只有8年,8年以后的记录最长只保留12年。近40年前的存款记录早已被处理了。这样的帐,其实是有办法要的,毕竟上海滩上更早的帐也是有办法解决的。只是,苏联,俄罗斯,只有执念而没有账目的日子已经过了几百年了,俄罗斯人根本没有把这种乌麻什(南疆土语:糊涂)style当作遗憾,别的人为什么要叫醒他们呢?

如果说几万元是小账, 那么俄罗斯在喀什是留有大账的。

喀什色满宾馆建于1890年,是由沙俄作为领事馆而修建的。当时传说是沙俄找慈禧要喀什一块牛皮大小的地方。慈禧同意了。然后,沙俄就杀了一头大牛,把牛皮割成了条,然后围了这么大的一块地方。有时坐在色满对面的酒吧里喝啤酒,我想,这牛皮条得要割多细啊!也是2000年前后,外交部派员来到了喀什,对色满的土地产权进行调查。结果,真的没有找到地权的文字记录。但是1890年,中国在俄罗斯依照同等面积的条件在俄罗斯购买了一块土地,产权记录完整。这个生意看来是赚了。

今后的俄罗斯还会再来喀什吗?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多少人关注了。今天的喀什更关注的是如何走出去,赚更多的钱回来。最好象美国人一样,牛气冲天。

与俄罗斯人相比,美国人更把喀什当作一个穴道和通道。说到底,美国人带来的麻达也都是钱整哈滴。那美国一次次关注和利用喀什之后,都听得到噼里啪啦的算盘声。

通宝推:青颍路,潺潺流水,mezhan,
家园 俄国人不算帐

美国人可给他们算得很清楚。

前中情局长亲口说过,美国几十年前就通过算帐得出结论苏联早晚不行,他们的外交政策是以此为基础定的。89年美国已经准备给苏联办后事了。主持办后事工作的人j叫赖斯.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家园 最可悲的是苏联积极配合着挖了坑

最可悲的是苏联积极配合着挖了坑, 填了土。

只不过, 俄罗斯出了一个普京, 貌似力挽狂澜了。

现在俄罗斯最大的悬念是: 普京后怎么办?

账还是没有算清楚啊!

家园 普京和彼得大帝相似的地方

是他们都曾在国外游历。

我和住在西伯利亚小城市的俄国人共事过一段时间,不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真正偏远地区。他们热情友好关键时刻能拼命,但他们的思路我的确无法理解,也和我共事过的其他国家民族的人显然不一样。

要想俄国发展,在今天,需要俄国人民思想行为上能多少和外界接轨。这个,说得轻一点,任重道远。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家园 俄罗斯的民族意识

俄罗斯的民族意识是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今后的俄罗斯要往何处去? 持乐观态度的人非常少。

近30年的探索让人发现, 苏联似乎是更加合理的国家形态, 有福利, 有荣耀, 有实惠, 有机会, 有分工, 有合作。

当今俄罗斯的工业发展思路, 如, 航空制造, 基本上就是要努力在俄罗斯完成所有制造和组装的全过程。这看似省事, 其实从宏观上, 俄罗放弃了贸易的机会。 伊尔76等机型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合作来完成。 俄罗斯集中力量把航空发动机的升级解决好, 这才是当务之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集中本身就是发展意识短视的体现。这样的思路下, 路只会越走越窄。 因为被隔断在供应链之外的经济体, 是会以市场的供应来考量俄系, 空客, 波音, 甚至中国制造的产品的。 有交换才有贸易。合作其实是最好的市场开拓, 可惜俄罗斯人看不到这一点。这种生产和发展模式, 本来是苏联非常在行的, 可惜俄罗斯放弃了, 并且还有渐行渐远的趋势。 如果和中国相比, 这差距就更明显了。

西伯利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但现在通过西伯利亚的货运列车的时速有时只有10公里左右。 令人唏嘘。这条铁路当年可是有天降神兵之速的。

不过俄罗斯的未来开发将会是本帖一个讨论的重点。欢迎关注。

家园 资历不够送宝

手动点赞为敬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
家园 收到。 多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6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