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国的车载激光武器,已经投入实战部署了...... -- 螺丝钉

共:💬50 🌺251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地面试验按照实战的入射角照射不行么?
家园 台湾的说法那叫飞弹

《飞航导弹》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主管、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月刊)。1971年创刊,是中文核心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难道三院还不够权威,抑或三院是台湾的科研机构?

家园 NO

地面毁伤效应试验一般就是用块同样材质的板子,尤其是没多少经费的情况下。

而且,即使用弹头作地面实验,一般也就是打出一个洞。

家园 你又错了!

你不用仔细量,大概看一下上面的弹头壁厚和直径的比例,然后按照这个比例,去看看航天飞机头锥,达没达到这个比例,然后再去考虑一下“航天飞机头锥不会比弹头脆弱”这个结论。

另:航天飞机再入的时候是肚子朝前,其头锥并不像弹道导弹头锥那样承受主要的热量与应力。谁比谁强你再考虑一下。

家园 开个大洞以每秒几千米的速度飞行在大气层中不解体?

这样的科技还不存在吧。非要坚持,那就不争论了吧。

家园 倾向同意引用的不靠谱

引用的文字里最后几句话有问题。打ccd、观瞄,一般是对付飞航导弹的。如对付反舰飞航弹。理论上说即使超音速飞航弹速度也比弹道弹低很多,气动热不那么强,识别时间足够的话用激光破坏其末端制导组件有可能。尤其对付红外、热成像、电视制导的类型。

弹道弹不同,那个入角大,气动热强大,速度多倍于音速,现有的预警或者截获设备(红外等,雷达不是)更多的就是截获了一个火球,现在还没有那个技术(或者非常非常困难,要条件非常理想才有低概率可能性)识别再入大气层弹道弹的制导组件或者制导仓。更别提专门瞄准了。

燃料箱的说法也不对。弹道导弹再入前燃料箱都抛了,后面都是弹头惯性飞行,哪来的燃料箱打。打燃料箱是早期大气层内拦截的事情。引用文中这一点也非常不靠谱。(远程的,飞毛腿这个不说了)

现在的先进弹道导弹的末端制导大概方式为雷达成像匹配。弹头就需要透波材料,所以对付末端弹道弹现在只能硬咬绝对正确。点杀伤的话只有打穿透波材料才有可能破坏制导组件甚至弹头。

那个图个人看地面或者飞行打靶都有可能。地面可能性大一些。因为烧蚀的痕迹不太符合大角度再入后的一般痕迹。但是飞行打靶也不能完全排除。因为从口径看弹头直径小于300毫米,有可能是一枚大气层内的靶弹,就不会有那么重的烧蚀。

家园 右边的炮弹是152口径的,

那这个导弹基本上是炮弹的3倍,应该有450毫米这样。弹道导弹直径会有一米多,但是最后落地的子弹头可能是这么大也说不定。

这个图片确实有可以探究的地方,但是大部分都是非理性争吵,老刀也不愿多说了,相当于只是呼吁站队。

家园 判断事物不能靠想象,要靠事物自身的规律

否则都成大尾巴狼了~

家园 不要想象

导弹遇袭会解体,然后这个头罩的速度就不是原来的速度了。。。火箭也好卫星也好,掉到地面的部件很多,你跟我说说,这些部件怎么没有“解体”?

家园 2004年一新闻2006年新华网重发,回野狼网友质疑

外链出处

军中“高参”———记第二炮兵装备部博士参谋何玉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08日11:03 法制日报

  董聚山李祖斌本报特约记者何天进本报记者李群

  仲夏,某试验靶场。

  一新型装备试验进入最后读秒。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靶区上空出现一道耀眼的闪电,随之是一阵清脆的爆炸声……

  靶场上沸腾了。现场观看试验的各级首长,报以热烈掌声。这位指挥员,即这项重大课题任务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划者,就是第二炮兵装备部博士参谋何玉彬。

  近年来,何玉彬先后主持或参与组织完成了多项装备发展论证工作;牵头完成了“复合环境下装备技术测试与评估”等4项重大成果,其中三项获得国家部委和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撰写出版了6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去年底荣膺第二炮兵首届“十大砺剑尖兵”称号。

新华网2006年发表,有改动

外链出处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四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图

2006年06月28日 11:38:55  来源:新华网

仲夏,某导弹试验靶场。某型装备试验进入最后读秒。突然,目标区上空出现一飞行物。指控中心,“0”号指挥员一声令下,一道耀眼的电光划破长空,随之是一阵清脆的爆炸声……

“成功了!成功了!”靶场顿时沸腾起来。

担任“0”号指挥员的,是第二炮兵装备部的一名参谋——博士何玉彬。

这只是何玉彬近年来参与组织和筹划的多项重大课题中的一项。作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新型军事人才的佼佼者,何玉彬已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20余项新装备发展规划和论证工作。他组织编写的《第二炮兵武器装备预研管理办法》,以法规的形式对二炮建立预研管理机制起到了奠基作用;他组织完成的第二炮兵“十五”预研计划综合论证,为全面启动关键技术攻关,抢占装备发展先机,提供了科学依据……

家园 90年代初

既然照片都有了,俺就敢说了。90年代初,俺老爹的企业给激光武器系统做了个真空罐,应该就是这个了。

家园 右边那个是152加榴炮的炮弹的弹头么?

那是152加榴炮的炮弹的弹头么?怎么长的这么不象啊。照片的作者已经说了,左边那个大的直径200mm左右,激光烧灼出来的裂缝有食指那么粗细,右边那个小的直径能有152么?

家园 这个我也是听刀口说的,

不知道对不对,麻烦给个原作者链接。

家园 两个明显的问题

首先是尺寸。简单目测,如果左边的直径200,那右边的大概70,上面贴的那纸条顶多30×20,也就我大脚趾盖大小,写这张纸条的哥们是玩微刻的吗。

何况,按比例,前面摆的“激光打靶效应物”的说明牌也就7厘米宽,两张信用卡大小,国防科大写块这么节省的牌子。。。

其次,打核弹,我们可预见未来不可能在古巴或者墨西哥部署反导系统,军舰也不太可能到美帝近海游弋。所以只能末段反核弹,末段的弹头上面还有个毛的软目标啊。

家园 原始帖子在这里

外链出处

还有这个是解释

外链出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