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致命的王位——聊聊秦汉之际的王 -- 江南水

共:💬36 🌺57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致命的王位——聊聊秦汉之际的王

秦汉之际,一大批英豪丝毫没有察觉到,大一统的历史车轮从身后滚滚而来,他们反而孜孜谋求一个王位。结果,历史的车轮毫不留情的从他们身上碾压而过,留下了一段段令人扼腕的悲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说起秦汉之际的王,就绕不开陈胜,是他第一个举起了反秦的大旗,也是他第一个称王。

前209年七月,陈胜攻陷陈县县城后,召集当地的三老、豪杰前来议事。(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是一个乡镇级别的职务,掌握着当地的舆论导向(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豪杰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也就是地方豪强。这些地方豪强依靠家族势力,上面能跟地方官员说上话,下面能跟普通人打成一片,是地方实力派。

陈县的三老、豪杰劝陈胜登基做楚王,张耳、陈余却劝陈胜先分封六国后裔,等到灭秦之后,再称帝(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陈胜毫不犹豫的无视了张耳、陈余的建议,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据《孔丛子答问》,陈胜的博士孔鲋曾建议陈胜“兴灭继绝,以为政首”,也就是分封六国后裔。陈胜很干脆的回应道“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也就是说,陈胜想做全天下唯一的“王”,秦始皇式的“王”。

陈胜不光是有想法,而且还有措施。

陈胜称王后,跟陈胜毫无瓜葛的秦嘉等人,起兵把东海郡守包围在了郯县(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緤、符离人硃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於郯。)。陈胜听说后,马上就给这支反秦武装空降了一个领导,武平君畔。(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

陈胜刮起反秦风暴后,六国的遗老遗少也趁势而动,魏国的遗老遗少近水楼台,首先投奔到陈胜的队伍。对这股投身革命的这股贵族势力,陈胜也表示了热烈欢迎,让周巿带人前去经略战国时魏国的地盘。但是,陈胜却把这股势力的领头人魏咎(魏时封为宁陵君),紧紧的团结在自己周围,须臾不让他离开自己左右。

大泽乡举事后,陈胜派葛婴率兵攻略蕲县以东的地区。葛婴到达东城后,自作主张的立襄彊为楚王。听说陈胜称王后,葛婴又马上把襄彊给杀了。襄彊这过山车坐得太他妈的刺激了,刚稀里糊涂的做了楚王,马上又稀里糊涂的送了命。后来,葛婴到陈县汇报工作时,陈胜又把葛婴给杀了。(葛婴至东城,立襄彊为楚王。婴後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彊,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

陈胜的想法很好,也很顺应历史潮流,措施也相当得力(对葛婴的处理,还残酷得没道理),但是,现实却让他很无奈。

秦嘉就不买陈胜的账,他自立为大司马,坚决不接受武平君的领导,而且还劝别人也不要听武平君的领导:“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过了没多久,秦嘉又假传陈胜的命令,把武平君给杀了。

秦嘉集团是外人,不听陈胜的节制,也在情理之中。自己人呢?

陈胜的老朋友武臣带着张耳、陈余等人,奉陈胜之命率军北上经略河北(战国时期的赵国)。陈胜称王一个月后,公元前209年八月,武臣在邯郸也自立为赵王。理论上,武臣称王也没啥不对,陈胜自己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嘛,他一介布衣能称王,武臣凭啥就不能称王?!但是,陈胜不这么想,他上了车,就想关车门了。

听说武臣自立为王后,陈胜很是上火,立刻把武臣等人留在陈县的家属全抓了起来,准备杀掉,以示惩戒。(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

柱国房君赶紧忙着踩刹车: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冷静下来一想,的确是这么回事儿,陈胜只好捏着鼻子追认了武臣这个“赵王”的合法性,同时命令武臣等人以最快的速度杀人函谷关,跟已经进关的周文汇合。(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

接下来,武臣集团的心思就小家子气了: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於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於天下。

因为韩广曾经在上谷郡工作过(上谷卒史),武臣就派他率军前去攻略燕地(战国时期的燕国)。

到了燕地,当地的豪强马上就怂恿韩广也自立为王: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

韩广却有个个人顾虑:广母在赵,不可。

当地的豪强哈哈一笑: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强,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

对啊,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儿,为啥不干呢?九月,韩广放心大胆的自立为燕王。过了没多久,赵国果然派人把韩广的家属送到了燕国。(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

武臣算计了陈胜,没过多久,他又被韩广给算计了。

本来就力量不足的陈胜反秦武装,短短三个月内又分裂成了三股互不统属的势力,势单力孤的陈胜,走向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208年11月,赵国的将领李良发动叛乱,叛军攻入邯郸后,杀死了武臣。张耳、陈余因为在当地有众多耳目,侥幸逃过一劫。

事后,有人劝张耳、陈余: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独立赵後,扶以义,可就功。

当时,秦军的长城军团已经越过了井陉关,直奔赵国的腹地而来。危难之际,需要一面旗帜来号召当地人展开抵抗,张耳、陈余这两个外来户,显然没有这个号召力。他俩只好听从了这个人的建议,拥立六国时赵王的后裔赵歇为新的赵王,带领当地人,死死拖住了长城军团。

赵国的这次危机,一直持续到后来的巨鹿之战。

同年12月,陈胜在撤退途中,也被自己的司机庄贾杀死。

因为燕国处于边缘地带,韩广安安稳稳的做了37个月的燕王(辽东王),公元前206年八月,被原来的部将、当时的燕王臧荼干掉。

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小富即安,有块地盘就美不滋儿的关起门来称王称霸,倒也还说得过去;那些祖上阔过的人呢,也没好到哪儿去,他们的目标不过是恢复祖上那一亩三分地。

六国遗族中,最早投入反秦武装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魏国遗族。带着陈胜的指示,周巿开始了复国工作。在恢复原来魏国的过程中,周巿充分表现了寸土不让的精神,连刘邦的老家丰邑这种小地方,他都没放过,硬是给撬走了,弄得刘邦集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丧家之犬。

拿下原来魏国的地盘后,身边的人就想拥立周巿做魏王(欲相与立周巿为魏王);已经独立建国的齐国和赵国,也派人来劝周巿做魏王。(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巿为魏王。

可以说,周巿做魏王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相当的优越。但是,这个时候,周巿没有头脑发热,而是讲了一通很有原则的话: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周巿说到做到,拿出愚公移山的劲头儿,三番五次的派人前往陈县去迎接魏咎。直到陈县被攻陷前夕,魏咎才被陈胜封为魏王,离开陈县,来到临济即位。(使者五反,陈王乃立甯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

魏咎刚坐上王位,已经干掉陈胜的章邯,马上尾随而至,公元前208年正月,章邯大军兵临临济城下。从正月到四月,魏国上下硬扛了小半年,实在扛不住了,才派周巿去齐、楚请求救援。

周巿跟齐王田儋颇有渊源,公元前209年九月,周巿在收复魏国地盘的时候,打到了狄县城外。就在狄县县令忙着抵御周巿的时候,田儋在城内杀掉了县令。

杀掉县令后,田儋庄严的宣告: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

自立为齐王后,田儋马上组织人马,打跑了城外的周巿,随后,拿下了战国时的齐国。(遂自立为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

陈胜被害后,楚国贵族景驹被秦嘉等人拥立为新的楚王。听说这件事后,田儋就不高兴了,对前来联合自己的楚国使者公孙庆发作道: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

公孙庆也不含糊: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於天下。

收到周巿的求救信息后,想做反秦共主的田儋,以当仁不让之势,亲自走上救援魏国的第一线。刚到临济附近,就被章邯打了一个围城打援,田儋也被杀于临济附近。(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魏军,杀田儋於临济下。

呆在临济城里的魏咎,一看这个状况,知道再抵抗下去也是做无用功,除了徒增伤亡,没啥意义。在跟章邯做了约定后,公元前208年六月,魏咎自杀(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攻打一座几乎孤立的临济城,就用了半年的时光,当时的攻坚之难,可见一斑。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GWA,河区分,kiyohide,神仙驴,北纬42度,东方射日,桥上,天涯睡客,上古神兵,金口玉言,trilfe,史文恭,京华烟云AMIP,履虎尾,二手玫瑰,陈王奋起,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魏咎倒也仁义

自杀以纾难,倒也仁义。

家园 致命的王位——聊聊秦汉之际的王(续)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陈胜遇害后,前208年正月,秦嘉等人拥立景驹为新的楚王,驻扎在留县。这时,章邯的部将司马枿已经赶到了砀县,下一个目标就是附近的秦嘉集团。

二月,秦嘉集团和丢了老家的刘邦集团,联手攻陷砀县,打退了秦军的这次攻势,稳定了岌岌可危的淮北地区的反秦形势。

大概就在这个时候,项梁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和沿途收编的陈婴、黥布等人的队伍,一共六七万人,来到了下邳。听说项梁来了,秦嘉等人也顾不上跟秦军死磕了,马上驻军到彭城以东,以阻止项梁。(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秦、项双方,在今天的苏北地区纠缠了两个月,直到四月份,项梁才杀掉景驹、秦嘉。随后,项梁收编了秦嘉的队伍,使自己的队伍扩展到了十几万人。(梁击杀景驹、秦嘉,遂入薛,兵十余万众。

楚王的位子又出缺了,谁来补这个缺,是当时的头等大事。范增认为,最合适的人选还是楚王后裔(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项梁也认可了这个提议。

项梁等人经过一通忙活后,终于从民间找到了一个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六月,项梁等人拥立熊心为楚王,也号称“楚怀王”。新的领导班子组成后,楚怀王住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项梁等人则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主持军事工作。很显然,项梁等人需要的只是一块牌位,而不是一个领导,实际的领导是项梁本人。

此时,临济附近的齐国败军,正在田儋的弟弟田荣的率领下,撤回齐国。逼死魏咎后,章邯马不停蹄的追击这股败军,七月,在东阿包围了田荣。

因为楚人陈胜首举义旗,所以楚人就以天然的反秦共主自居(且楚首事,当令於天下。)。听说了田荣的危机后,项梁马上带着项羽、刘邦北上,在东阿让章邯吃到了出兵以来的第一次败仗,解救了被围困的齐军。

脱离困境的田荣马上赶回齐国,因为后院起火了。田儋被杀的消息传回齐国后,齐人就拥立末代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荣回到齐国后,打跑了田假,拥立田儋的儿子田巿为齐王。

田荣回国灭火的同时,项梁正在追着章邯的屁股一路狂扁。听说田荣稳定了齐国的局势后,项梁屡次派人去联合田荣一起追击章邯。

田荣强硬的表示:只有杀掉逃到楚国避难的田假,我才出兵。(使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肯出兵。

要挟,赤裸裸的要挟。

接受田荣的条件,楚国在道义上就说不过去(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义。),反秦共主的权威也将当然无存。

拒绝了田荣的条件后,项梁率领楚军单独追击章邯,在征战过程中,还斩杀了三川郡守、李斯的儿子李由。

听着一连串的凯歌声,项梁有些醉了,瞧不上秦军的脸色,一天比一天明显(项梁起东阿,西,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与此同时,危机也一步步的来临。

九月的一天夜里,得到了援军的章邯,又一次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夜战、快战,在定陶,大破项梁的队伍,并斩杀了项梁(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大破之定陶,项梁死。)。随后,章邯挥师北上,前去围剿赵国的张耳、陈余等人。(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

项梁被杀的消息传开后,正在跟秦军作战的各路武装,快速收缩到彭城附近,摆出了防御态势(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来看一下此时楚军的基础成分:项梁带来的八千江东子弟、陈婴的两万东阳少年、黥布的数千群盗、陈胜部下吕臣的仓头军、秦嘉集团的余部、刘邦集团等。除了被收编的秦嘉余部,可能归属项氏集团外,其他各部都是彼此独立的,只听自己老大的招呼。

这几部分的领头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也是并列的,没有明显的上下级之分。刚刚拥立楚怀王时:项梁为武信君,黥布为当阳君,陈婴是上柱国。项梁也只能靠他爹项燕的余威,来节制各个山头(项氏世世将家,有名於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项梁一死,谁当头,都难以服众。

什么是群龙无首,这就是标准的群龙无首。

就在这时,楚怀王战战兢兢的赶到了彭城(楚兵已破於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有点儿宋真宗北上澶州的味道。在彭城附近的昌邑、成武,秦军的地方部队和部分主力,依旧对彭城保持着相当的压力,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楚怀王接管了吕臣、项羽的军事指挥权,以保证行动的统一(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

接下来,又做了一次人事安排:刘邦为砀郡长(砀郡郡守),统领砀郡的反秦武装,爵位是武安侯;项羽的爵位是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很明显,这是各实力派的又一次职位分赃,不过,这次名义上是在楚怀王的主持下完成的。如果说项梁在的时候,楚怀王只是一块无用的牌位的话,此时他升级到了有点儿用的橡皮图章。

多说一句,楚军内部这种山头林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项羽自杀。刘邦集团拉出去单干,就不说了。黥布投汉,成了淮南王,陈婴投汉,成了堂邑侯(后代还出了一个“金屋藏娇”的女主角),吕青父子投汉,成了新阳侯。

由于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段子,楚地的人就以“灭秦”为自己的天然使命,跟秦人死磕到底的态度最坚决,一点儿偷奸撒滑的念头都没有。内部协调完了以后,下一步就是继续跟秦人死磕了。

当时,秦军的正规军大部正在围剿赵国,逼得赵国几次三番的派人前来求救。无论是基于反秦共主的道义责任,还是基于自己的天然使命,救援赵国是楚人的必然选择。

楚人决定:上将军宋义统领楚军主力,北上渡过黄河,救援赵国;刘邦集团在黄河以南,骚扰牵制秦军,同时拱卫彭城。在鸿门宴上,刘邦说的“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就是这个部署,只是最初的“宋将军”变成了彼时的“项将军”。

在部署救援赵国的同时,楚国还以共主的名义,向所有的反秦将领宣布了一个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因为关东六国中的五国都已经复国了,还没有复国的韩国,也已经有了韩王。唯一还能允许群雄逐鹿的地方,就是战国时秦国的地盘了。

就当时的局势来看,这个约定就是一张画在地上的大饼。谁敢保证救援赵国一定能够成功?如果失败了,大伙儿要么战死,要么跳东海里喂鱼,还进关中呢,进地狱还差不多。

前208年闰九月(后九月),两路楚军按照事先部署开始了行动。

前207年11月,项羽假传楚怀王的命令杀掉宋义,夺取了楚军的领导权,让黥布率两万先头部队渡过黄河,建立前进基地。正月,项羽率全军破釜沉舟,在巨鹿大破王离统领的长城军团,俘虏了王离。

二月,一直在彭城附近作战的刘邦集团,听说了北方胜利的消息后,突然发现,那个大饼式的约定,有变成现实的可能了。于是,刘邦集团马上掉头向西开进。

作为一个曾经去过咸阳出差的前亭长,刘邦知道,从关东进关中最节省时间的路线就是走函谷道。刘邦集团的西进路线,优先选择的也是这条函谷道。问题是,秦军的防御重点也在这条驰道上。刘邦集团只好绕开沿途那些坚守的城池(开封、荥阳等),一路跟时间赛跑。不过,到达洛阳以东时,刘邦集团再也不能取巧绕过去了。否则,在函谷关守军和洛阳守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再加上当地地形的配合,刘邦集团将连渣都剩不下。西周初年就做了第二首都的洛阳,岂是随随便便就能被攻破的,刘邦集团在这里结结实实的碰了颗硬钉子。欲速则不达啊。

与此同时,从河北战场腾出手来的赵将司马卬,也正在准备渡过黄河,直扑函谷关。得到这个消息后,刘邦集团马上赶到平阴渡口,破坏了当地的渡河设施,以阻止司马卬(当是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这提醒了刘邦,河北战场的人马,随时都可能过河来抢夺进军关中的主导权。黄河沿岸又不是只有一个平阴渡口,他们还能挨个去破坏吗?

关键时刻,刘邦集团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条看上去最方便的进军路线,转而掉头南下,进入秦军防守薄弱的南阳郡。拿下南阳郡后,刘邦集团沿着武关道,直奔咸阳。说来也巧了,八月,赵高弑掉秦二世,使得整个中央政府彻底崩溃,有力的配合了刘邦集团的进军行动。谁说天上不能掉馅饼?!

前206年十月,刘邦集团入驻咸阳,刘邦也以准关中王的名义,跟秦人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通宝推:河区分,东方射日,springisok,北纬42度,看得真过瘾,西门飘飘,陈王奋起,忘情,夏至欧锦,
家园 落后于时代

秦实现了第一次统一。

但是这些王却想回到战国。

项羽是典范中的典范。

周朝的分封,是以本国分封各地,统治各地邦国。

项羽的分封,则主要是承认各王,稍微加以调整。

项羽是开历史倒车,但是开得还不够。

陈胜不想分封,有对的地方。

刘邦分封,然后灭了异姓王,分封子弟。算是走上了周朝的路。所以汉朝站住了脚。汉朝建国时,在分封异姓王这一策略上是开了历史倒车的,走了项羽的老路。然后又分封子弟,就又开了第二次倒车,走了周的老路。然后七国之乱推恩令,向秦接近。

秦是太超前了。汉朝是承认了现实。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兄台很多产

写了很多脍炙好文

家园 写完了?

还有下文吗?

家园 关键陈胜没有这个实力统一啊

才打下个陈就想当秦始皇,六国残余势力哪个鸟他啊。

家园 对啊,所以关键还是要实事求是

脱离实际就悲剧了

家园 最起码像楚怀王那样画个蛋糕

等进入关中按功行赏,也不该那么直挺挺的拒绝。

家园 致命的王位——聊聊秦汉之际的王(续二)

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前207年二月,刘邦集团开始向着关中一路狂奔。同时期的河北战场上,项羽统领的反秦联军和章邯军团之间,也开始了痛苦的对峙。这个对峙,对攻守双方都是折磨。作为进攻的一方,反秦联军不敢大举压上,只能一寸一寸的步步紧逼;作为防守的一方,章邯却被要求一步也不能后退(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四月,章邯只好派自己的长史(参谋长)司马欣返回咸阳,向中央汇报前线的实际情况,让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下一步该如何行动的最高指示。(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

前一年的七八月份,丞相李斯、冯去疾,被秦二世处死。此时,在咸阳城里主持政务的,是新任丞相赵高。司马欣回到咸阳后,三天都没见到赵高。

司马欣的第六感告诉他:赵高要拿他的脑袋来为自己开脱责任。吓得司马欣不敢再在咸阳逗留,赶紧返回河北战场。回到前线后,司马欣对章邯说: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原将军孰计之。

就在章邯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收到了陈余写来的一封劝降信。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章邯派人前去跟项羽接触。可能是章邯的要价太高,双方第一次接触啥也没谈成。只好,接着开打。(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

章邯主动求和的动作,恰恰暴露了自己战意不坚的心理状态。项羽抓住章邯的这个心理,六月,派蒲将军率军在三户津(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强渡漳水,直扑棘原。已无决战意志的章邯,指挥秦军向西北方向的滏口陉移动,企图夺取最近的这个太行山关隘,为秦军撤退争取一个顺畅的通道。章邯的这个企图,正是项羽想要的,他率领联军主力,在这个方向上,全力阻击秦军的行动,破坏了章邯的意图。已经行动起来的秦军,再也不可能守住漳水南部的主阵地,只好后撤到洹水以南。(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在四月,赵将司马卬已经拿下了河内郡,切断了秦军南撤的路线。七月,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章邯,只好再次派人跟项羽接触。项羽一看自己的粮食储备已不多了,再打下去,逼得章邯做困兽之斗,说不定会出现胜败易手的糟糕结局,所以决定接受章邯投降。(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

这一时期,项、章之间的斗法,跟两千多年后平津战役时,攻守双方的过招,有很强的相似性。

在我看来,当时秦朝廷的最佳选择,就是在王离军团覆灭后,及时让章邯军团收缩到荥阳——成皋一线。我猜想,章邯派司马欣回咸阳汇报、请示,就是想让中央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虽然已经耽误了几个月的时间,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只要在荥阳——成皋一线,扛住反秦联军的三板斧,反秦联军很可能会像战国时的六国合纵一样,离心倾向迅速蔓延,然后作鸟兽散。不说别的,光缺乏稳定的后勤补给这一点,就很可能让反秦联军比合纵的六国,散伙得更快。

这么做,当然会失去关东,但是守住秦国故土还是没啥问题的。如果是李斯、冯去疾在主持政务,说不定会能让这个局面出现,然后,伺机再做下一步的打算。毕竟,他们经历过开国前后的大风大浪,具有丰富的军事政治经验。赵高这个火箭干部,既缺乏军事政治经验,更没有政治魄力,想不到、做不到这一点,也算是正常发挥。也幸亏赵高水平洼,否则,战国时天下分裂的局面,很可能将会再次出现,啥时候再能一统,就说不准了。这么一想,秦二世和赵高这俩家伙,不靠谱的胡搞一气,固然是把秦人的祖业都折腾没了,但是,为将来的再次一统,缩短了时间,也算是为历史做了积极贡献。

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后,项羽带着反秦联军浩浩荡荡的奔向函谷关,捎带着还把沿途秦军把守的城池拿了下来。站在咸阳城里,亲眼见证“亡秦必楚”的完美实现,这对楚人来说,那感觉会是多么的酣畅淋漓啊!

可以肯定,各路反秦将领奔向咸阳,不是为了去伟大首都旅游观光,甚至不仅仅是为了去分秦皇宫里的金银财宝。他们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王位。你想啊,都是提着脑袋干了三年,那些有六国血脉的人能当王,凭啥俺们不能,说好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呢?!

在接受章邯投降的时候,项羽就自作主张的封章邯为雍王。这让各路将领意识到,未来天下的局势,将掌握在这位二十六七岁的年轻将军手中,跟着他进关中,说不定也能捞顶王冠戴戴。

前206年12月,项羽率领联军,进入函谷关,驻扎在戏。四年前,在会稽郡看到秦始皇的巡狩队伍时,项羽就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心愿。此时,一股夙愿得偿的豪情油然而生。随后,项羽派人回彭城,向楚怀王“请示”下一步该怎么做。

楚怀王的回话就两个字:如约。也就是说,最初的设想,关东恢复为六国、关中恢复为一国,要变成现实。当时关东的情况:齐王田巿(田荣掌握实权)、楚怀王熊心、燕王韩广、赵王赵歇、魏王魏豹、韩王韩成。

听了这俩字,项羽就火了,跟你客气客气你还当真了: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一听这话,各位反秦将领的心里都热乎乎的:俺们也是这么想的。(诸将皆曰:“善。”

既然楚怀王那么没眼力见,项羽决定撇开那个橡皮图章,亲自操刀重新分割天下这块蛋糕。在项羽的操刀下,天下被分成了十九份(不包括岭南地区)。项羽的确没有辜负那些反秦将领的殷切期望,他本人以共主的名义,号西楚霸王,其它的十八个诸侯王中,有九位是在反秦斗争中拼杀出来的平民英豪。

来看一下,在项羽的刀下,天下这块蛋糕变成了啥德性。

作为操刀者,项羽首先给自己切了最大的一块,他直接控制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关东地区的八个郡和江东的会稽郡。并且,还间接控制着函谷关附近的三川郡(河南王申阳)和颍川郡(韩王韩成)。这一地区,包括战国时韩国的全部、魏国的东部、齐国的西部和南部、楚国的北部,汇集了关东最精华的部分。控制了这一地区后,项羽对其他诸侯王就形成了以重驭轻的态势。

为了兑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先前约定,也为了兑现自己对章邯等人的许诺,项羽把秦国故土分为四份,刘邦、章邯、司马欣、董翳,每人一份。刘邦为汉王,占据最西边的汉中郡、巴郡、蜀郡。章邯为雍王,占据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占据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占据上郡。

秦朝的这三个降将,在关中人眼中,他们葬送了20多万关中子弟后,竟然还升了官,严重践踏了秦人奉行了百余年的价值观(军功赏爵),简直就是败类中的败类。在其他诸侯王眼里,写在他们脸上的那个偌大的“降”字,永远也洗不掉。只有在项羽的眼里,他们才有一定的价值,他们也只有依靠项羽,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最能打的章邯,处在抵御刘邦进军关中平原的第一线,项羽亲自掌控关东,这么一来,关中和关东就连成了一片,项羽手中的一片。

西部和南部被项羽霸占后,齐国的北部又被分为三份,田都、田安、田巿,每人占据一个郡。春秋以来就是大国、强国的齐国,彻底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了。

为了酬庸在楚地发家的吴芮、共敖、黥布,项羽把长江以南的楚国部分也分为三份,让他们每人占据一个郡。

黄河以北的地区被分为六份:魏豹占据魏国的发家之地河东郡;司马卬占据河内郡;张耳占据赵国南部的膏腴之地;赵歇被赶去了赵国北部的艰苦地区;臧荼占据先发展的燕国的西部地区;韩广被赶去了边远的燕国的东部地区。

对这一广大地区的安排,项羽切实做到了“后来者居上”,让所有的新任诸侯王,占据了好地方,把原来的诸侯王赶到了老少边穷地区。(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

天下这块蛋糕就那么大,不管怎么分,都会有不满意的。心怀不满的人,还会很自然的把满腔怒火,喷向负责分蛋糕的人。更可怕的是,那些不满的人,手中还有枪杆子。项羽坐上共主这个位子的那一刹那,也就坐在了火上被烤。

通宝推:履虎尾,mezhan,夏至欧锦,
家园 致命的王位——聊聊秦汉之际的王(续三)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前206年四月,在戏召开的分赃天下的大会,胜利闭幕,各个诸侯王各自赶往约定好的地盘。刘邦也离开了霸上,前往在汉中郡的都城南郑。

一个人花两块钱,中了五百万,不小心弄丢了一半,他不会认为自己获利125万倍,而是认为自己亏了250万,亏大发了。此时的刘邦,就是那个中了彩票后又丢了钱的人,心里老憋屈了。

如果说,西征一开始,刘邦就觉得自己肯定能抢先进入关中,估计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自信心会有这么爆棚。不过呢,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心思,肯定是少不了的,跟普通人花两块钱买张彩票的想法,差不太多。老天开眼,赵高那个二货,就在刘邦抵达武关的时候,他搞乱了秦帝国的中央政府,以致上下离心,让刘邦趁机势如破竹的入驻咸阳。就这样,一张画在地上的大饼,变成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还恰到好处的落到了刘邦的嘴里。从那一刻起,刘邦就一直期待着把“候补关中王”前面的“候补”俩字给去掉。

项羽进关后,“候补”俩字是去掉了,但是“关中王”也没了,刘邦变成了汉王。他那颗滚烫的心啊,一下子就跌进了冰水里。在冰火两重天的刺激下,刘邦失去了理智,竟然打算跟项羽拼一场。

萧何在一旁冷冷的提醒: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

刘邦没明白怎么回事儿:何为乃死也?

萧何分析道: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

能打得过的话,您老兄何苦在鸿门宴上装孙子呢?

虽然心里有一万个不乐意,刘邦也得夹着尾巴乖乖的赶往南郑。为了防范来自背后的袭击,也为了向项羽表白自己不想再回关东的心意,部队过完后,刘邦还下令把栈道烧掉。(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据张正隆的《枪杆子1949》:有的人打仗也很勇敢,在东北那么艰苦也没跑,这回离家近了,就跑了。有人回家时也没动这心思,见到老婆孩子就拔不动脚了。

刘邦的队伍是在关东发展起来的,军政干部都是关东人,普通士兵也大多是关东人。他们的老婆孩子,包括刘邦的老婆孩子,都留在了关东老家。在那个还没有政工干部的年代,刘邦的队伍,就更不可能避免出现大规模的逃亡了,甚至一些中高层干部也脱离了队伍。这种逃亡的现象,到了南郑后,还一直持续着。暂时还留在南郑的,也整天哼哼家乡的小调,抒发思乡的情怀。(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队伍中,从高层干部到基层一兵,人人都流露出回关东老家的渴望。这种情绪被韩王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对刘邦说道: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建议是个好建议,但是,该怎么具体实施呢?

就在刘邦正在思考,如何实施韩王信这个建议的时候,有人来报告,萧何跑了。别人跑了,也就跑了,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活人还不多得是,刘邦本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听之任之。听说萧何也跑了,刘邦就没那么淡定了,气得(也可能是吓得)找不到自己的手脚在哪儿。(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过了两天,萧何竟然回来了。

一见萧何,刘邦都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发火:若亡,何也?

萧何心底无私天地宽: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刘邦有点儿吃惊:若所追者谁何?

萧何:韩信也。

听从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后,刘邦找韩信来谈话: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韩信胸有成竹: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就在刘邦还在谋划离开汉中的时候,田荣早已经打响了反项羽的第一枪。五月,田荣打跑了前来临淄接任齐王的田都。六月,追到即墨,杀了听从项羽安排的田巿,自立为齐王。七月,又杀了田安,吞并了田安的地盘。被项羽分成三份的齐国北部,又被田荣暴力的捏成了一块。

说实话,从来就不认楚国为共主的田氏兄弟,不服从项羽的安排,也在情理之中。跟楚国渊源颇深的陈余,竟然也不买项羽的帐。

在巨鹿之战后,张耳、陈余这对好基友,就闹翻了。项羽分封后,张耳做了常山王,陈余的爵位只是一个侯,封邑也只有三个县。人比人气死人,陈余越想心理越不平衡,听说田荣起兵后,他马上就派人去请求支持:原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

田荣也乐得看到更多的人跟项羽作对,以分担项羽将来施加到自己身上的压力,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何乐而不为呢。(田荣欲树党於赵以反楚,乃遣兵从陈馀。

当时,彭越率领的一支万余人的武装,没有上级领导,孤魂野鬼般盘踞在巨野泽中。田荣知道后,派人任命彭越为将军,并让他南渡济水,在彭城附近的砀郡大闹天宫。(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

项羽一手安排的关东局势,在短短三个月内,就乱套了。到了八月,关中也出事儿了。

八月,刘邦听从韩信的建议,沿着陈仓道杀出汉中,直奔关中。在陈仓附近,章邯布置的重兵,挡住了刘邦继续前进的脚步。面对章邯军的顽强阻击,刘邦都泄气了,打算撤兵了事。关键时刻,当地人赵衍告诉他,有另外一条道路可以绕过陈仓。(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

由此,我可以断定,历史上没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回事儿。栈道已经被烧毁,刘邦若想进军关中,就必然会走陈仓道,要是连这点儿判断力都没有,章邯早就死过八百遍了,还能混到雍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说法,来自元杂剧,有很好的戏剧效果,但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绝对没有一点实用性。

绕过陈仓的重兵阻截后,汉军连战连捷,逼着章邯退守废丘。随后,司马欣、董翳投降。至前205年正月,除了孤城废丘,刘邦拿下了整个关中地区。

除了这块富庶的地盘,刘邦还收获了商鞅留下的两项重要遗产:足够多的严密、细致、可执行性强的律令;执行力超强、思考能力为零的秦人。还有重要的一点,由于没有经过战火的袭扰,秦国故土的基层政权,几乎全部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么一来,刘邦(萧何)毫不费力的就可以如臂使指的让秦人为自己效力。

在过去的大半年的时间里,项羽干了些啥呢?项羽回到彭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原来的楚怀王、当时的义帝熊心,放逐到蛮荒的长沙郡,把楚国的军政大权抓到了自己手里。熊心只是一个橡皮图章,项羽可是实权领导,这次最高领导的变迁,必然会带来一次权力的重新洗牌,也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其群臣稍稍背叛之)。当然,也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次内部整合,相当的不彻底,并没有清除掉楚军内部山头林立的局面。后来,楚军离开项羽的指挥,就打败仗,固然是因为领兵的将领水平有问题,也可能是,他们镇不住楚军内部的各个山头。甚至,项羽本人都指挥不动黥布。

就是在项氏家族内部,项羽也没有把整个家族捏合成一个命运共同体。《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就有三个是项氏宗亲:射阳侯项缠、平皐侯项它、桃侯项襄。反观刘邦方面:纪信主动替刘邦赴死;周苛被俘后宁死不降;王陵的母亲为了让王陵死心塌地的追随刘邦,自杀身亡。

后来,项羽那么忙,固然有他自视过高的因素,也可能是,整个集团中,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做到,对内凝聚项氏家族,对外压服各个山头,内外兼修。

在整合内部的同时,项羽还抽空对韩王这个位子做了一次调整,七月,杀了韩王韩成,八月,任命郑昌为新的韩王,以阻止刘邦东出函谷关。

前205年十月,内部整合完毕后,项羽一下子就面临两个作战对象:关中的刘邦、齐国的田荣。齐国跟楚国接壤,处在楚国的侧后翼,骑兵一个冲锋就能冲到彭城城下。单从地缘环境上考虑,项羽也得先拿齐国开刀,为自己争取一个安全的大后方。何况,田氏兄弟还一直不怎么服气楚国。对项羽来说,西守东攻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战略选择,根本不用不着张良特别提醒。(汉使张良徇韩,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 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

十月,项羽率军北上,沿途的彭越集团只能一路后撤,一直撤到城阳(今山东鄄城东南)。这时,田荣已经帮着陈余打跑了张耳,于是,亲自率领齐军赶到城阳。在这次会战中,项羽大获全胜,击溃了齐军。项羽出马,一个顶俩,不服不行啊。随后,项羽追着田荣的屁股一路北上,正月,来到了平原县。平原的当地人杀掉田荣,投降项羽。二月,项羽任命田假为新的齐王。

至此,项羽已经消灭了齐军有生力量的大部,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军事目的。正常来说,接下来项羽应该实行“齐人治齐”的政策,让田假用政治手段去安抚当地人。当然,留下必要的人员来协助(监督)田假,是必须的。

但是,项羽的做法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项羽先是把投降的齐军,全部杀掉,然后,指挥楚军一路北上一路烧杀。今天山东省的北部,让楚军祸害得一塌糊涂

抵抗是死,投降还是死,没有活路的齐人,选择了抵抗而死。在田荣的弟弟田横的带领下,齐人再次组织起来,接茬跟项羽死磕。于是,项羽陷进了齐国这个大泥潭,脱不了身。(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通宝推:履虎尾,河区分,林风清逸,夏至欧锦,
家园 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聊聊白马之盟的来龙去脉

东攻,没攻下来,西守,也没守住。

在刘邦的军事打击、政治利诱的软硬兼施之下,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相继投降。除了遵守诺言任命韩王信为新的韩王外,刘邦在其他的地区,统统设置了郡县。就这样,项羽在西部设置的屏蔽刘邦的GFW,被刘邦彻底拆除,汉军士兵的脚步随时都可以踏上楚国的土地。

前205年三月,刘邦来到洛阳,准备挥师东进,直扑彭城。

别忙,您老兄以啥名义进军彭城啊?“师出有名”四个字,要时刻记在心头啊。

这时,送枕头的来了,新城三老董公,告诉了刘邦一个惊天的消息:项羽杀了义帝!(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

刘邦似乎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善。非夫子无所闻。

刘邦马上为义帝补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在葬礼上,刘邦狠狠的表演了一下子,哭得死去活来的。并且,刘邦还向其他诸侯王宣告: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原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

刘邦纠集五路诸侯,组成56万联军,四月,攻陷彭城。

占领了彭城后,刘邦等人很high,天天在城里举办大爬梯(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我怀疑,在彭城里的刘邦和各路诸侯王,应该不会光是搞这些低级趣味的勾当。你想啊,为了这么点儿低级趣味,就兴师动众,那不是有病吗?几年的血海生涯,已经让这些人的野心膨胀了起来,早就不满足于那点子低级趣味了。我猜想,觥筹交错之中,他们在谋划如何分赃项羽的地盘。其间,当然少不了明争暗斗,锱铢必较。

沉浸在胜利眩晕中的刘邦和各路诸侯王,似乎忘记了,楚军的主力在项羽的带领下正在齐国忙活,一路上他们并没有消灭多少楚军的有生力量。他们占领的彭城,不过是空城一座。

————————

听说彭城失陷后,项羽让别人率兵继续在齐国忙活,他自己带着三万精锐骑兵,从城阳南下,回救彭城。

由于彭越集团在城阳以南的地区活动,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项羽绕过这一区域,奔向东北方的鲁县,而后南下到胡陵。然后,又绕到彭城以西的萧县,走了一个反“S”形的路线。

楚军于拂晓前抵达萧县,在项羽的率领下,立即向当地的汉军发起攻击。措手不及的汉军,只能一路东撤,楚军则一路尾随。正午时分,项羽在彭城大破汉军主力,把汉军压迫到谷水、泗水汇合的三角地带。

前有谷水、泗水的堵截,后有虎狼一样的追兵,陷入死地的汉军,被斩杀十余万人。其余的汉军,拼了命的奔往彭城西南的芒砀山区,那里的地形将严重制约骑兵的发挥,有助于自己逃生。楚军岂能不知汉军的小算盘,也玩儿了命的在后面穷追不舍,又把汉军压迫到灵壁以东的睢水边上,逼着十余万汉军跳入睢水之中,以致睢水为之断流。

对刘邦来说,最糟糕的是,他本人被楚军团团包围,眼看就要玩儿完了。关键时刻,老天爷来帮忙了,西北方突然起了一阵大风,直吹得房倒屋塌、沙石漫天、日月无光,也吹得楚军阵型大乱。趁此机会,刘邦率领几十名骑兵随从,从楚军包围的缝隙中突出重围。

————————

在兵力并不富裕的情况下,项羽还用重兵包围了刘邦(围汉王三匝),由此可以推断,项羽此战的目的,是对刘邦来一次“斩首行动”。就当时的情势来看,只要搞定了刘邦(无论是活捉还是打死),项羽将再次掌控天下的主导权,并且比以前掌控得更加牢固。刘邦跑了,项羽的算盘就落空了。在彭城一战中,刘邦无疑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项羽也很难说就是胜利者。

不光是刘邦跑了,汉军的有生力量也有不少逃出生天。彭城周围平坦的地形,固然有利于骑兵发挥优势,同时也有利于步兵分散逃生。并且,刘邦集团的骨干分子,在此战中一个也没有损失,其中还包括体弱多病的张良。依靠这些从彭城逃回的败军,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迅速构筑了一条稳固的防线。(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

刘项的第一次交手,就此告一段落,在此期间,两人都犯过严重的错误。项羽处置齐国的失误,让他错失了遏制刘邦崛起的良机。刘邦东征过程中无视楚军的主力,反而死盯着彭城这座空城不放,让他差点儿丢了老命。

秦汉之际的英豪,前无古人供他们借鉴,他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在黑暗中摸索,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关键是看谁的纠错能力更强。

————————

当时,刘邦的大舅哥吕泽,率领部分汉军驻扎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县)。从彭城战场脱身后,刘邦秘密前往下邑。(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那些天,刘邦虽然被追兵搞得狼狈不堪,疲于奔命,但是,脑子里一刻也没停止琢磨天下大事。途中下马休息的时候,刘邦向张良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几年的所见所闻,让张良对天下诸雄的水平了然于胸: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

黥布、彭越、韩信等人的兴衰荣辱,跟刘邦集团有密切关联,在下文中涉及。

———————————————————————————————————————

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聊聊白马之盟的来龙去脉

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史记 吕太后本纪第九》

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汉兴,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汉书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关于白马之盟,现存的记载大概就是这么多。但是,他应当真实存在过,并且还具有相当的效力。在援引这个盟约的时候,王陵强调的是“非刘氏不得王”(虽然盟约没有发生效力),周亚夫侧重的是“非有功不得侯”(盟约发生了效力)。

————————

汉十二年(前195年)11月,率军击破黥布的主力后,刘邦带着箭伤返回长安。

二月甲午,刘邦册封最小的儿子刘建为燕王。

至此,除了封地偏远的长沙王吴臣外,岭北的诸侯王都姓刘了。为此,刘邦还专门发了一个特别命令,允许长沙王可以继续姓吴(制诏御史:“长沙王忠,其定著令。”)。其实,这道特别命令,特别的操蛋,因为忠还是不忠的最终解释权,在皇帝的嘴里。哪天哪个皇帝说吴氏不忠,那长沙王就不能再姓吴了。在汉文帝时代,吴姓长沙王恰到好处的绝嗣,保全了令名。要是传到武帝时代,以刘彻的行事作风,让长沙王继续姓吴的可能性约等于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籓守职,信矣。

三月,刘邦发布了一道诏书:“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在这道诏书中,刘邦着重强调的是“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言外之意就是“我不负你们,你们也不要负我啊”,更不能“背天子擅起兵”。

四月甲辰,刘邦崩于长乐宫。

据这个时间表,白马之盟的出台时间,当在本年的2~4月之间,且在三月份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三月诏书和白马之盟相对比,有很强的表里关系。也就是说,白马之盟是刘邦生前所做的最后一个重大政治举措。

————————

据《史记 吕太后本纪第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由此可知,白马之盟是刘邦代表刘氏皇族与功臣集团订立的盟约。

白马之盟的重点,是这个“盟”字。自春秋以来,中华大地上就没少了各种盟,有国与国之间的会盟、一国内君臣之间的盟誓、个人(贵族)之间的盟誓。纵观这些各种各样的盟,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与盟各方没有哪一方完全依附于另一方,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否则,强势方直接下命令就是了,何必费劲巴拉的搞一个盟誓仪式,还得麻烦老天爷来监督各方履行盟约。如春秋时的楚国,他跟中原的陈、蔡等小国结盟,齐、晋等大国会盟,可没有跟已经被他吞并了的汉阳诸姬,搞劳什子的盟誓仪式。

刘邦之所以拖着垂死之躯,劳心费神的搞白马之盟,也是因为他深知,功臣集团并不完全依附于刘氏皇族。有他老刘在,那些功臣倒是不敢乍翅儿。他走了以后,那些从尸山血海中滚打出来的功臣,会干出啥事儿来,那就不好说了(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趁着自己余威尚存,用一个盟约来约束一下他们吧,至于管不管用,那就交给老天爷了。

啥?功臣集团跟刘氏皇族不是依附关系?

这事儿啊,还得从刘邦起兵之初说起。

通宝推:履虎尾,河区分,林风清逸,保监六局,trilfe,二手玫瑰,
家园 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聊聊白马之盟的来龙去脉(续一)

附骥之尾,垂名汉廷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史记 高祖本纪》

像刘邦这样被众人推举为武装集团领袖的人,在《史记》中还有两位:陈婴、彭越。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史记 项羽本纪》

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馀,泽间少年相聚百馀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原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史记 彭越列传》

一个“强”字表明,这两个集团中的其它人,没谁能挑起领导的重担,不得不引进外援。但是,在当时的沛县,则不存在这种情况,当地的两个豪强王陵、雍齿就是现成的人选,王陵还曾经做过刘邦的大哥(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这俩人还都有强烈的当领导的意愿,也都有做领导的水平。换言之,沛县的反秦武装在选择领袖的时候,刘邦并不是唯一的候选人。

穿越回推举的现场,看看发生了什么: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也就是说,彼时王陵、雍齿并没有与会,而是由当地的公务员把持了领袖的决定权。

这些公务员都是本地人,这一点,到今天依旧如此。根据当时的公务员遴选制度,这些公务员,还大都是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这项靠家财多寡来遴选公务员(官员)的制度,直到汉景帝时代还在继续实行。(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官,廉士算不必众。有市籍不得官,无訾又不得官,朕甚愍之。訾算四得官,亡令廉士久失职,贪夫长利。

既然当地的有钱人家,选择了支持刘邦做领袖, 王陵和雍齿也只好吃下这个哑巴亏,捏着鼻子承认了刘邦的领导地位,他们再豪强,也不敢得罪如此众多的有钱人啊。

————————

刘邦做了沛公,是沛县反秦武装的领袖,公务员的代表萧何,身份是“客”(以客初起从),豪强的代表王陵,身份也是“客”(以客从起丰)。可见,刘邦从芒砀山带出的亡命徒、公务员、豪强,当时沛县的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刘邦和王陵、萧何等人之间的关系,也只是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而不是人身依附关系。

这种拉郎配式的联合,注定是很难持久的。没过多久,王陵就离开了沛县,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路(以厩将别定东郡、南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

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王陵一直处于单飞状态,虽然在刘邦转战南阳(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进军关东(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大战彭城时(上东,因从战不利,奉孝惠、鲁元出睢水中,及坚守丰),他也曾帮过刘邦的忙,但是绝不接受刘邦的直接指挥(而陵本无意从高帝),颇有些后世评书中提到的“听调不听宣”的意思。

项羽也曾经争取过王陵这股独立势力,他把王陵的母亲接到自己的军营中,打算通过善待王母来拉拢王陵(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但是,王母并不吃项羽的这一套,她老人家用自己的鲜血,迫使王陵彻底站到刘邦的一方(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

————————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12月,负责坚守丰邑的雍齿,本来就不愿意做刘邦的下级,在周巿的威逼利诱下,他带领丰邑民众全体投降周巿。(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

为了夺回丰邑,刘邦前后忙活了三次,最后,在项梁的帮助下,才打跑了雍齿,重新回到老家。其间,刘邦做了三四个月的丧家之犬。

离开沛县后,雍齿在赵国的地盘上,也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任侯张越:以骑都尉汉五年从起东垣,击燕、代,属雍齿,有功,侯。)。后来,他也带着自己的队伍,重返刘邦阵营。虽然刘邦恨他恨得牙根儿痒痒,但是,雍齿凭着自己掌握的势力,愣是让刘邦虽有杀心但不敢动手。(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在那个乱世,沛县的三个英豪,在不同的地区,竟然都能取得成功,最后还殊途同归,也算是一奇。

丰邑人民配合雍齿,坚决拒绝刘邦回老家,这一事件,给刘邦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为了让功臣们惴惴不安的心,安定下来,刘邦虽然不甘心,但也不得不给雍齿一个什方侯的待遇(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对丰邑的民众,刘邦可就不打算再原谅了。后来,在沛县唱完《大风歌》后,刘邦免除了沛县人民世世代代的赋税、徭役(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对丰邑却一点儿表示都没有。在沛县民众的再三恳请下,刘邦才不情不愿的给予了丰邑民众同等的待遇。(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

豪强势力的离去,对沛县的反秦武装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儿,纯洁了队伍嘛。沛县的反秦武装,从创建那天起,就制定了严格的统计制度和奖惩制度。干了多少活儿,统计得清清楚楚;该得什么酬劳,规定得明明白白(与司马枿战砀东,却敌,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这种用数字说话的制度,应该是萧何们直接移植于秦朝的有关规定。

因为有了制度上的保障,还留在这支队伍中的人,按劳取酬,多劳多得,每个人都觉得是在给自己干活,而不是在给别人打工。这种主人翁的意识,使他们对这个集体拥有极强的认同感,通俗说就是“抱团意识”。除了曹无伤,出身丰沛的重要人物,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也没人背叛这个集体。他们紧密团结在刘邦周围,构成了刘邦集团领导层的最上层,史称“丰沛集团”。

《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记载了汉初162位功臣,据李开元先生统计,沛县籍者33人,占了20%。排名前20位的功臣中,沛县籍者10人,占了50%。刘邦做了汉王以后,实行三公九卿的秦制,其间,共有27位三公九卿在史册上留下了名字,其中籍贯可知者17人,这17人当中沛县籍者8人,占了47%(总数的30%)。惠帝高后时期,上述数字分别是:24、16、10、62.5%(总数的42%)。地位最为尊崇的三公之位,则几乎就是沛县籍者的自留地,除了赵尧和陈平,就没有外人染指过三公。

通宝推:履虎尾,京华烟云AMIP,strain2,
家园 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聊聊白马之盟的来龙去脉(续二)

与天下同利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 高祖本纪》

丰沛集团的人,虽然很抱团,但是并不排外,他们所制定的奖惩制度,对所有入伙的人一视同仁。睢阳布贩子灌婴,就是在这个奖惩制度的保障下,一步步走上人生的巅峰。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灌婴才投身到刘邦集团。当月,他就挣得了一个“七大夫”的爵位。与此同时,老革命樊哙的爵位,才刚刚晋升为比“七大夫”高两级的“五大夫”。到了三月,灌婴的爵位竟然火箭般蹿升到了“执帛”。也是在这个三月,另一个老革命曹参的爵位,才由“执帛”晋升为“执珪”。由“七大夫”晋升到“执帛”,灌婴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而曹参则用了十个月。当然,刘邦集团早期的战斗规模太小,影响了曹参、樊哙等人的晋升速度。

再来看看另一位丰沛人陈仓的人生经历,他的起点与灌婴的一样,都是“中涓”,并且在起兵之初,就跟着刘邦混,也算是老革命了。但是,直到刘邦去世后,陈仓才被封为纪信侯,在功臣榜上排名第80,食邑也仅有区区的700户(灌婴排名第9,食邑5000户)(纪信侯陈仓:以中涓从起丰,以骑将入汉,以将军击籍,后攻卢绾,侯,七百户。……,十二年六月壬辰,匡侯陈仓元年。)。可以合理的推测,在灌婴迅速蹿升的时刻,陈仓因为没有出彩的表现,而还在原地踏步。我都怀疑,陈仓那个纪信侯的爵位和功臣排名,一大半得益于他那老革命的资历,而不完全是来自于他自己的功劳。

————————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工资、奖金及时兑现,刘邦集团的这种工作氛围,引无数英雄为之折腰。秦二世三年二月,刘邦率军西征路过陈留,此刻他手中的人马不足万人(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就在这个时候,郦商带着自己的4000人马及时入伙,并心甘情愿的服从刘邦的指挥,非常有力的加强了刘邦集团的实力(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於岐。)。后来,郦商能够在功臣排行榜上名列第6(top5中,有四个来自丰沛集团。宣平侯张敖是吕后的女婿,算半个丰沛人),固然是因为他战功卓著,此次雪中送炭之举,应该也为他加成不少。

除了郦商,在反秦阶段的不同时期,张良、陈豨、靳强等人,也都带着自己的队伍,加入到刘邦集团。他们的选择,既帮助刘邦集团逐渐壮大起来,也让他们自己借助这个平台一步步走向成功,双赢。

刘邦集团就像是一个开放的舞台,人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努力谁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副作用就是,一大批没有底线的趋利之徒,也争先恐后的投奔到刘邦集团,以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工作风气,使得刘邦集团的内部充满了惨烈的竞争气氛,能在这里出人头地的,绝对都不是一般人,而且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筹(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后来,刘邦自诩善于用人,那是因为,废物早就被奖惩制度无情的淘汰出局了,需要他做的,不过是优中选优而已。面对一堆精品,老刘没有挑花眼,而是选出“汉初三杰”那样的极品,的确归功于他那无与伦比的眼光。

反观项氏集团,家族色彩太过浓厚。家族成员靠着血缘和姻亲关系,早已经占据了集团内部的各个重要岗位,堵塞了外人的上升通道,让人一抬眼就能看到天花板,冷了不少人的心(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大名鼎鼎的韩信、陈平就不说了,单表一表没有知名度的陈武。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四月,陈武奉项梁的命令,帮助刘邦夺回丰邑,随后又跟着刘邦进关中。项羽分封后,陈武回归项氏集团,但是,在刘邦还定三秦后,他又重回刘邦集团。汉初论功行赏时,陈武被封为棘蒲侯,功臣榜上名列第13(棘蒲侯陈武:以将军前元年率将二千五百人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既,功侯。)。

还有吕马童,追杀项羽至乌江边上的时候,汉军将领中,只有他一个人能认出项羽的形体相貌,因为他是项羽的老朋友。(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也就是说,霸王接手的那个摊子,先天就没有人才的上升空间,从而造成了人才的大量外流。更操蛋的是,项氏家族的成员中,非但没有出一个韩信那样的人杰,反而一个比一个废柴,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用人制度上有娘胎里带来的缺陷,家族成员又不给力,霸王也就只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了。

————————

随着集团的不断壮大,刘邦集团的这种互利共赢的运作模式,覆盖范围也逐渐向外扩散,垓下一战后,最终扩散到了全天下。

汉五年(前202年)二月甲午,刘邦即皇帝位。在这一年的五月,他发布了第一道事关国计民生的诏书。

当时,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人都逃离了家乡,藏进了山泽之中,做了桃花源中人。在诏书中,刘邦号召大家重返家乡,并恢复他们原有的爵位和田宅,让他们在新时代开始新生活。(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

汉二年(前205年),关中地区发生了大饥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当时,刘邦曾经发布过一道应急诏令,准许百姓卖子为奴(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这么做,既能让父母换点钱用来吃饭,又确保子女不会饿死,算是下策中的中上策。在新发布的诏书中,刘邦免除了这些人的奴婢身份,恢复了他们的庶人身份(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从奴婢变为庶人,不光是人身获得了自由,经济上也得到了实惠。据《二年律令 户律》的有关规定,庶人可以分得100亩耕地,9亩宅地。没有这个经济基础做保障,所谓的“人身自由”,就是瞎扯淡。

————————

刘邦的皇位是将士们流血牺牲拼来的,刘邦当然不会忘记他们的贡献。在这道诏书中,刘邦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保障他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

所有的从军将士,无爵位者及爵位还不够“大夫”级别者,除了有罪的,统统赐予“大夫”爵,让他们吃了一次大锅饭。这让我想起了上学的时候,55分以上,统统算及格。已经获得“大夫”以上爵位者(含“大夫”),在原有爵位的基础上,统统升一级(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

以垓下之战为例,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力度很大、范围很广的施惠行为。

由“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推测,参与垓下之战的汉军总兵力,当在50万~60万之间。五月诏书颁布后,这些将士的爵位,最低也是“大夫”。按照《二年律令 户律》的规定,大夫可以分得500亩耕地,45亩宅地。并且,烈士的儿子们,也可以分得父亲该得的那一份。(不幸死者,令其后先择田,乃行其余,它子男欲为户,以为其■予之

如果坚决的、不折不扣的执行刘邦的指示,那么,汉帝国最少也应当拿出2.5亿~3亿亩的耕地,分发给那些参战的将士。据《汉书 地理志下》,公元2年时,汉帝国的全部耕地为8.28亿亩。考虑到耕地数量的变化,少有剧烈的起伏,再剔除汉武时代新增的耕地,汉初的耕地数量就取8亿亩吧。粗算一下,这些将士所得到的耕地,占汉初全部耕地的31.3%~37.5%。

按一家五口人算,这些参战将士就代表了250~3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新兴既得利益集团,也是汉初社会能够稳定的基石。

通宝推:履虎尾,
家园 是,秦太超前了,王是当时最大的金饽饽,足够诱人兴兵拼命

毛主席邓小平跟秦汉和隋唐

刚刚看了江南水的帖子:

致命的王位——聊聊秦汉之际的王

和林风清逸的回帖:

落后于时代

写了下面的回帖,自我感觉良好,所以编个题目发个主帖子。

是,秦是太超前了,毕竟王是当时最大的金饽饽,足够诱惑人兴兵起义拼命

说好听的王是不稳定因素,其实是不和平因素,是分裂因素,就是战争因素。

始皇帝把这个金饽饽给人间蒸发了,那是很多的人生志向啊。

秦是太超前了是必须的,因为始皇帝是矫往过正,是大刀阔斧的时代,刘邦虽然是倒退,也有拨乱反正的意思,当然不是克己复礼,而是在秦的基础上,所以是秦汉秦汉。

后来,隋炀帝也干了很多太超前了的事,也是大刀阔斧的时代,也可以理解唐是矫往过正,在这个意义上,唐也有所倒退,也是拨乱反正,也是在秦的基础上,所以是隋唐隋唐。

后来,地主也是金饽饽,也是很多的人生志向,而且比王的金饽饽历史更长,涉及人数更多,共产党毛主席把地主这个持续了几千年的千百万人的金饽饽给人间蒸发了

当年始皇帝是王权归皇权,现在共产党毛主席是地权归国家,更集权了,中国农民其实成了中华人民公社的社员,工业化的部分中国人是中华人民公司的员工

到了邓,中国农民其实成了中华人民地主的佃农或长工,至少从社会的组织性上也是一种倒退,工业化的部分中国人是中华人民公司的员工,中华人民公司的外包公司的员工,因为私有的部分好比中华人民公司的外包公司,必须服从中华人民公司的法,包括向中华人民公司交税

所以,孙中山的贡献是建党,把一个中国文化认为贬义的概念变成了褒义,君子不党嘛,虽然党的概念的褒义性也有一定反复,叫倒退也可以,但是,为了跟有基督教的基督党组织的社会竞争,中国也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的组织或教或党,所以,在现代的世界里,中国社会的党是必须的,而且还必须是一党,就跟宗教社会的主流宗教差不多。

所以,党国党国,党成为褒义是革命性的,这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上是革命性的,所以必须维护,不可以再君子不党了,不然跟有组织性的宗教国家和社会竞争就有劣势了。

因此,中国共产党这个党并不只是一个政党,跟美国的资本党不同,美国的资本党基本上只是一个政党,因为美国还有基督教会组织操心价值观。

因此,中华民国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华民国基础上相似与秦汉或隋唐,因为改朝换代了,具体的是因为党国党国,党成为褒义了,而党成为褒义是革命性的。

当然啦,毛主席跟邓更相似与秦汉或隋唐,虽然没有改朝换代,因为毛主席的时代更是大刀阔斧的时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刀阔斧的时代,也完全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刀阔斧的时代,而且我记得邓小平搞改革的时候也确实是用了拨乱反正这个词儿。

但是,共产党是唯物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他们相信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术一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中共应该用不着改朝换代来适应物质基础的变化。

只不过中国没有宗教,至少没有有组织的宗教,也可以说中国文明是无神的文明,因为中国人是读人写的书长大的,包括道教和佛教的书都是人写的,儒教的书就更是人写的了,而西方人是读神和神跟处女生的儿子写的书长大的,所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共产主义简直就是为中国文明在基督教横行的世界里生存量身打造的,因为共产主义是无神的。

中国文明无神是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土壤,所以,不仅只有共产主义可以救中国,也是只有中国可以救共产主义,因为俄国也是基督教文化的国家,基督教的分枝之一天主教的分枝之一东正教。

这样看来,在社会组织、资源和权力等等方面中华人民公司比美利坚和众公司更集中,因此有一定优越性,应该可以弥补一些中美之间的发展和实力差距,等到中国的科学技术等等发展跟上来了,中国对美国和整个西方就有优势了。

等到那一天,甚至还要早一点,西方就不得不读中国人写的书了。

通宝推:方天化几,林风清逸,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