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2014 读书杂记 -- gb2312

共:💬32 🌺207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2014 读书杂记

2014年读的书不多,一个原因是书价明显上涨,以前打折后20多元的书,现在都要30多元,10多元的书几乎找不到了。太贵,书也不敢随便买了。

先说说年底去世的田余庆先生吧,田余庆先生的作品读了两本,一本是《东晋门阀政治》,一本是《秦汉魏晋史探微》,都是精品。

《东晋门阀政治》一书,通过对琅琊王氏、颖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五大士族集团兴衰及其与郗鉴、孙恩、刘裕为首三大武力集团错综复杂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纷纭史实的内在联系及历史意义,将东晋一朝政治史整体展现给读者。这是可以传诸后世的一本书。看过此书,大概就可以了解精审的史学作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此书再版了好几次,每次作者都加进了一些新的思考,改正一些小错误。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里面很多文章是写于特殊时期,还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就难能可贵了。从田先生《我的学术简历》一文中,可以看到里面的曲折:

  

“此时曹操作为法家皇帝正被热捧,我觉得对这个问题还有点话可说,于是写成《袁曹斗争和世家大族》一文。审稿过程中,风闻有较强烈的责难,我没有太在意。我猜想责难可能是在曹操兴于法而终归于儒这一见解上,这一学术见解如经恶意歪曲,可能触犯大忌。但我知道,按曹操情况,不崇法不能起家,不入儒不能治国,此见解既有史料根据,又有前人研究可供参考,所以我敢于坚持。”

“学术上不可能不受政治风向的制约,但也不能一刻放弃独立思考。求真务实毕竟是学术的首要条件。自己落笔为文,白纸黑字,要永远对之负责,不能只顾眼前。如果以务实求真为目标,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错了改正,这样的学术工作才能心安理得,才是为学正道。”

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每写完一篇文章,总是要放上一年半载,仔细推敲,不断增改,如果发现问题,则继续藏在箧中,直到满意才拿去发表,有些论文因此永远无法与读者见面。

这不由不让我们反思学术界:“不发表,就死亡”的强迫症。田先生《我的学术简历》最后的话更是引人深思:

“十余年来每有所思所作,总不免晚学之憾。但是自知之明和学有所守的体会却日渐增长。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自己的一种著作付印后被问及此后写同类作品的设想(注:这是指杨绛先生为《围城》出版事问钱钟书先生的话,当时为避攀附之嫌而未举名字),他回答说,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而写出来的不是东西,那就要后悔了,而后悔的味道不好受。所以他强调说:“我宁恨毋悔。”对这几句话,我曾久久凝思。

  我知道学科有不同,学识有高下,不能一概而言,强比前人。不过“宁恨毋悔”的论学之语有如当代《世说》,读来浓郁沁心,极堪回味,我愿以为圭臬。

  我用旧日写的这段话来结束新的自序。我想强调一下其中的关键词,首先当然是“宁恨毋悔”。此外,“晚学之憾”和“自知之明”也要强调,“晚学”所以少成,“自知”所以知足。至于“学有所守”,是想避免曲学和滥作,守住科学良心,这是我的愿望。”

通宝推:史文恭,天涯睡客,桥上,牛栏山二锅头,
家园 知乎用户:用历史学讲出了超越时代的故事

作者:知乎用户

田余庆的史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 1950-1970 年代。代表性的研究是几篇关于曹操的讨论。

此时田先生刚刚进入北京大学,在史学界尚处于后辈。可以看到,此时田余庆的写作能力还不太足。最早的论文《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中甚至出现了“走统一的路”这种半通不通的小标题。

我自己的看法,“文化大革命”对田先生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袁曹之争与世家大族》到了 1974 年才刊出,便是一例。这一段时间社会环境不允许做学术,而且田余庆先生后来还被牵扯进了梁效写作组的一堆乱七八糟事情,因而学术成果出现得不多。

第二时期是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初。以下就其大要进行讨论。

(1)《论轮台诏》

站在今天的立场往回看,1985 年发表的《论轮台诏》应该算是田余庆在历史研究上第一次取得划时代的突破。这篇文章今天看来仍然极为震撼。以往我们讨论汉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一般仅是强调这是武帝个人的“幡然悔悟”(范文澜就持此看法);真正的政策转变发生于汉昭帝时的“盐铁会议”。徐复观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讨论,认为这里存在历史风向的转轨,但他那篇论文不是一篇考订史实的历史论文,而是思想史的演绎。

田先生的《论轮台诏》通过复杂的考证,将几件事放在了一起考察。这几件事包括:戾太子与汉武帝政治争论的背景、西域开边的政治背景、戾太子被杀事件中得利之人在武帝晚年纷纷得罪而死、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田先生认为这几件事是相互联系的,反映了汉武帝中后期政治上的一个连续过程:由扩张逐步趋向“守文”,从而揭示了汉代这一重大历史转变的历史场景,将这一转变的发生时间提前了。

这篇文章基本奠定了田余庆著史的基本方法:通过繁复的考证,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来龙去脉考订清楚,以看到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一方法,后来在《东晋门阀政治》《拓跋史探》中大放光芒。

同时,这篇论文也奠定了田余庆著史的一个风格:以冷静的态度和沉郁的笔触,来书写历史上那些看起来很残酷的故事。汉武帝父子相残,史事惨酷,读史者每每不忍多看。田余庆在论述时,给人的感觉是冷静中带有一丝悲悯的感情,这种写法非常有感染力。

(2)《东晋门阀政治》

这是田余庆的代表作,对他的赞美之词多来自本书。这本书激励了无数的青年学子投身历史学大坑。对这本书的赞扬,已经汗牛充栋,我口拙,夸不出什么新鲜的了。

历来治史者,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会关注其中的士族门阀。《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便是将门阀士族在东晋政治上的登场与离场,以及这些历史过程中展现的历史场景,完整地展现了出来。田余庆撰写本书时,东晋史上哪些事件相互联系、与士族门阀有什么关系,基本没有系统的研究。故而田先生的研究,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考订源流,重建历史场景。有些考证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例如桓温曾称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田余庆便去考证京口的酒和箕,然后引出关于京口兵的考证,亦即后世北府兵。这条史料证明了北府兵正式诞生以前,京口便已有令人瞩目的军事地位了。类似例子甚多,读过的人自然懂。

田余庆本书中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结论,这里仅列举几条。

东晋与北方的鲜卑结盟、与羯胡为敌,不仅是民族问题使然,还与西晋末年司马颖、司马越两大阵营对立,有着密切关系。

东晋的基本政治格局,是两组对立:流民帅与门阀士族的对立,荆州与扬州的对立。

京口(北府)在东晋初即组织有强大的流民军事力量,是建康朝廷能抗拒上游方镇压力的主要力量。这是东晋后期北府兵的前身。

东晋时期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的经济发展,是“荆扬相持”的重要原因。故而门阀士族之间的政争,经常围绕江州展开。

桓温之家族(龙亢桓氏)背景极为复杂,很可能是曹魏后期“高平陵之变”中因反对司马懿而被杀之桓范的后代。(这一条貌似被姜维传的游戏作者采用了?)

北方纷繁复杂的民族动乱,并非偶然,而是汉末开始民族内迁的结果。这种局面绝非一两个军事强人如苻坚所能解决。故而淝水之战即使前秦取得胜利,其结果也是把北方的混乱传到南方。

真正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在于东晋,是皇权政治的变态。一旦条件成熟,皇权仍会伸张,努力恢复正常的状态。

南北朝的历史分立,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

这本书的文字表述也很为人称道。在上世纪中后期,魏晋南北朝史是很难读的。人名、地名不仅多如牛毛,而且大都是匆匆而过,往往无甚事迹就从历史上退场了。田先生的这部书,语言上娓娓道来,叙事有头有尾(例如庾楷、王廞等小人物,其退场本来与历史进程关系不大,但田余庆还是要交代全),读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和困难。

田先生沉郁的文风,让六朝士族繁华落尽的历史终局,显得格外凝重;但在结尾,田余庆将这种凝重升华为对隋唐时代的眺望,这是一曲对新纪元的赞歌。

然后说一点这本书的不足。这本书对于门阀政治的制度基础:九品官人法和门品制度,几乎不置一词。祝总斌、阎步克给解释得比较清楚了。

(3)讨论蜀吴两国历史的几篇论文:《隆中对再认识》《蜀史四题》《东三郡与蜀魏历史》《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

这几篇论文分别讨论了蜀、吴两国的本土化问题。无论刘备还是孙策兄弟,他们入据蜀、吴之地,都是外来政权。如何与当地统治力量结合,便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田余庆对这两国的本土化过程进行了考察。由于这一历史过程极度隐晦不显,田余庆又进行了一番梳理史实的功夫。蜀汉的特点是刘备所领“新人”与刘璋所留“旧人”的争端。其核心是诸葛亮与李严之争。而吴国则是淮泗武人与江东大族之间复杂的关系。田余庆抓住了暨艳“检校三署郎”、试图阻止三吴子弟猥滥而入朝为官者,反而遭到孙吴政权惨酷对待的历史惨剧,指出了孙吴政权本地化过程的诸多关节。

这几篇论文,为后世写三国畅销书的人提供了基调。后来写书写游戏的,稍微搞点“内幕真相”,基本都是从这里学来的。

暨艳案那篇论文,后记非常精彩:

(这篇文章发表于 1991 年,刚好是田余庆文风开始恢复沉重的时候。)

第三阶段:1990 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拓跋史探》。

如果说《东晋门阀政治》是一部异常令人振奋的作品,描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那么这一时期,田先生的文风突然回到了《论轮台诏》的风格。《拓跋史探》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北魏政治史中北方民族气质(“代北遗风”)的影响。其中包含有多桩残酷的历史事件,如北魏“子贵母死”(儿子立为太子,则杀其母)的制度,崔浩因国史编纂而遭到灭门之祸,等等。田余庆所关注的,是北朝汉化过程中的变化或反动,以“代北旧俗”与汉文化的冲突表现出来。

田余庆在这部书中,强调了鲜卑等北方民族的元素,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这一点颇具前瞻性,是近年来整个中国史研究的新动向,很多思路颇为发人深省(如“新清史”等)。这是田先生对中国史学的一大推动。但这都是后话了。

整体而言,《拓跋史探》不如《东晋门阀政治》系统,可读性也略逊。从历史书写陡然从振奋人心的新时代赞歌,变为沉郁痛苦的历史足音,其中的变故,今天已经很难揣测了。

今天看来,田余庆的历史学,除了那些令人深省的结论和兴味盎然的小考证以外,主要的开拓,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坚持以史料为基础的考证,以梳理历史人物、事件,重建历史场景,找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不依赖概念为起点作理论推演。

2. 要有大视野,不仅追溯历史进程的来历,也要看到未来发展中各种力量、元素的意义。

3. 注意历史的叙述。优美的文字,能大大提高史学的影响力。

这三点,总结出来,都是大白话。但是读过田先生书的人,想必会有切身体会。

时过境迁,我也不是当初的高中生了。过了这些年,再去读《东晋门阀政治》,深感田先生作为史学家的人文关怀。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固然可以把关怀直接建立在对中国前途的担忧上,但把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倾注进一个个考证,讲出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故事,从而让历史出现纵深,这不也是一种具有魅力的人文关怀吗?所谓“盛世著盛史,痛世著痛史”,不正是如此吗?

通宝推:tom,陈王奋起,有道理,
家园 有关史学家一直有个疑问。

政治,经济,军事任何一门都很复杂,像田先生这样的从履历中看不到有这几方面的任何经验,他也许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来,但是他怎么确定他理出的头绪是对的,是可以经实践检验的?

家园 我有一个感想,

历史这样复杂的学科,不可能某个人理出的头绪都是正确的,只能是在讨论中逐渐趋于正确,即使田先生这样的大家也是如此,从这点上说,我不赞成为“宁恨毋悔”以致能写而不写,倒赞成抛砖引玉,引起讨论。

家园 我的感想

政治,经济,军事任何一门都很复杂,像田先生这样的从履历中看不到有这几方面的任何经验

我觉得不论一个人的经验有多丰富,名气有多大,都不能保证他的结论是对的。就像钱理群在北大的最后一节课讲的:

我从来不试图将自己的人生之路、治学之路,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学生,我最喜欢对学生说的话,就是“我姑妄讲之,你们姑妄听之”。记得这门课的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讲的。我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课,显示自己的生命存在,告诉学生,人还可以这样存在。同学们或许会从这样的存在中受到某种启示,或者毫无感觉;或者在以后的某个瞬间,回想起在北大的生命历程中还遭遇过这样的一个生命个体,或许早就遗忘,这都不要紧。

所谓名家,他们的结论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般比较全面,深入,清晰,就像我读《东晋门阀政治》之前,都不知道田先生是知名人物(惭愧),但一读这本书,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我要是高中读到这本书,没准就学历史去了。前几天看周一良先生的书,他就是听了陈寅恪先生的一节课。立刻就对历史产生兴趣了。

有一次,赫舒拉发(J.Hirshleifer)问张五常:“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张五常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所以说,结论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

家园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

历史学如果由一定政治实践的人来参与,会不会比田先生这样由书到书的人更有说服力。

经济学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很多经济学家深刻而片面,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可能是经济低能。我觉得也许是因为这些经济学家是由书到书的原因。

家园 真正懂历史的一定是毛这种人

有很好的史学背景,身处时代的刀锋,亲自参与各种政治军事经济争斗,许多时候的争斗以一方死亡而结束。

居高临下看众生,有后看前几千年,惊心动魄,身体力行,必定能得到历史的真髓。 可惜,他们的心得,未必会写下来供后人学习。

通宝推:逍遥清风V5,我们的田野,
家园 这个有难度

治史需要大量时间,而政治人物最缺的就是时间,特别是成功的政治人物。失败的政治人物,能安全退休都不容易,能安全退休的人,谁会乱讲话自找麻烦呢。

举个例子,沈醉写过一本书《军统内幕》,这本书写得不错,对于了解军统很有帮助。沈醉当年深受戴笠信任,20多岁就任军统的少将,戴笠死后深受毛人凤的忌惮和排挤,最后走头无路,做了战犯。

沈醉的工作能力强,文笔也不错,写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军统内幕》可以看作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但是不能当作研究军统的史学著述。

要是研究军统的史学著述,《军统内幕》是重要参考,但也不能只听沈醉的一面之词,至少要看看别的特务是怎么说的,没有著作,至少也有口供不是。要对军统的组织,人员,财政,沿革等等有系统的研究和分析,需要收集的资料和写作难度,远远超过了写一本《军统内幕》,至于是不是要和其他特务组织,比如中统,作对比分析,别人是不是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有哪些成果和不足,都要做足功课,所以说,写一本好的史学作品,10年真的不算很长。

家园 老毛来搞历史学

那太好了。不过他肯定没那个时间。如果要求普通的历史系研究生要有一定的社会实验经历,肯定能够大幅提高历史系文章的水平。这个也符合老毛的教育思想。

家园 在体制上要如何突破从书到书的现象

我光想就头皮发凉。

还是一点一滴做吧。老师自己开始参与一些社会工作,然后带领学生做。寒暑假时搞一些田野调查。

目前似乎在研究生这个阶段还合适一些。

家园 关于书价

家中领导正在美国读书,一本战略市场管理,亚马逊37.9刀,在国内查了一下,翻译后(非最新版)京东优惠价39元免邮。不知道这种价格体系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是怎样的影响。

家园 感觉价格差不多

个人感觉,按照消费水平来说,中美的书价差不多。把货币单位去掉,可以近似于消费水平,就是中美差不多都要30多块。

不同的是,在中国,自然科学的书,一般比管理类的便宜。

美国自然科学的书要贵一些,甚至100多块。

但是亚马逊可以买2手的,比如你那本二手的可能只要10几块。

家园 我发现国内自然科学也有二手的书

刚刚买了几本, 每本只有几块钱,有几个章节立即解了十多年的疑惑,大呼值得。

家园 什么地方啊?

好书难得,便宜书难得,又便宜又好的书最难得...

家园 淘宝京东现在都有啊

有不少书商, 特别是大部头教科书,价格便宜量又足,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