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如今的经济形势的想法 -- 本嘉明

共:💬93 🌺789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所以我坚决反对一切将公共部门私有化的行为与企图。

所以我坚决反对一切将公共部门私有化的行为与企图。

坚定的顶!

家园 你说的新路是什么

你说的结构改革后国企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是多少。

家园 呵呵,我也醉了,这理解能力……
家园 链接不错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我也给你看个东西

外链出处

就在申纪被宣布成为人大代表之后,山西共青团官方微博 却对该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评论:认为其12次成为人大代表是对人大制度的公开亵渎 。

微博的全文如下:山西申纪兰连续12次成为人大代表!这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公开亵渎!反右你代表,文革你代表,任何时候你都代表,可你一次也没有代表过人民!你既然是”人民代表“,我作为有权选举权的公民!试问你是怎样被选举的?你究竟代表谁?

至于橡皮图章问题,好吧,如果你认为不是橡皮图章,我也没话说……

家园 改革

在这轮改革中,体制内的,100%都是被改革的对象,要么服从国家利益,投入到改革中来;要么继续维护自己的小圈子、小利益,等着被革掉。一个在中高层里混了那么长时间的没这点觉悟,还想挟己力以令总理,实在是悲哀,同时也显出改革的难度和小团体利益的坚固,这批人还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不能上大位,是心胸眼界使然,同时也是国家人民之幸。

家园 共青团?和高院一样屁股吧。慢慢看吧
家园 巴塞尔协议III科普

巴1确定资本构成,划分资产风险档次,把表外业务纳入监管,确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

巴2引入最低资本要求,引入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

巴3严格资本要求,建立国际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框架,加强市场约束和公司治理,缓解银行顺周期性,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关联风险。

都是为了回答你们提出的

现在很多银行资产,到底算资产还是负债,算优质资产还是高危资产,都不那么黑白分明,你怎么统计?

但是你又要

《巴塞尔III》对大型银行的放贷能力有所压抑,肯定要给人家一点回报和安抚,留个眼透气嘛。

那只能说,又要赚钱又不冒风险,这种事情请叫上我。

另外我不知道哪里巴3倒退了,资本充足率要求是实实在在提高了。2.5%和1%两项附加要求也加上了,一级资本充足率也提高了,资本定义也严格了。你又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放松监管,那是不 可 能 做 到的

家园 然而你没有看懂厉以宁的意思

一,今年中国外贸出口形势非常严峻

是的,所以要结构改革

党最终是不能忍受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家都是一边急行军一边啃窝头的,到你怎么就不行了?说不好听点,你到底是换鞋还是打混?

还真的就不行了。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变了,还在想过去二十年好好的怎么就不行了这说明后知后觉啦。

我插不上嘴。“稀土配额制”,不就是一个例子?

因为

今年3月,世界贸易组织裁定,中国实行的稀土出口管理措施不符合相关世贸规则和中国加入WTO时承诺。
所以
实行16年的中国稀土出口配额管理在2015年初正式取消。

说到底考试不行就靠作弊是不会成为学霸的。你的出口战略,无非是拿中国人的钱去补贴外国(但是我知道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和你什么名目没关系,只看最终结果,你打着助学贷款的旗号去送钱,那还是出口补贴)。这对世界都没有好处。

但是西西河就喜欢这个,我也很无奈,继续吧。

举个例子,五金产品,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中国产品的品质不如美国名牌。

远远比这个复杂。中国的未来在第三产业,现在要从制造业上挪开视线,中国正在面临极速的老龄化,将来没有年轻人在工厂干活了,必须要把工厂搬到其他国家,而中国人,只做技术和管理。

这不是明年后年的问题,这是2035年中国是怎么样的问题。

世界变了,思想也要变。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现在行不通了。结构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日本为什么老是经济起不来,结构改革这个坎迈不过去。反过来说,如果还在想我当年怎么怎么样,那日本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我知道你们都爱实体经济-----

你的方法的确二三年内有效,加加码打打官司扯扯皮,能撑个五年吧,但是后面呢?怎么办?我补贴不够,我加倍补贴,我三倍补贴,退出世贸大打贸易战?

就算全世界人民都原谅不遵守规则好了。

请你思考下面的现实

2010年到2050年,我们劳动年龄人口将由9.4亿缩减到7.1亿。

到2030年45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劳动力整体老化。

再请考虑下环境污染,能源消耗。

除了把问题又拖了三五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然而改革的最佳时机错过了,看看日本。

-----现在知道朱镕基大魄力大手笔大勇气了吧-----

通宝推:渔儿漂漂,
家园 加拿大财政部对五大商业银行提出要求

要各家摸一摸底,报上去。结果头几家都拒绝,只有排名靠后的一家为了争先进,勉强答应试试。

五大银行实质上都是央企,不是要故意对抗总理,而是实际操作上确有难度。具体到银行里每个客户的私人理财帐户,都很复杂,不可能靠“大数据”由电脑划一操作,必须靠手工去每个帐户鉴别。这等于高考时,临时需要大批有资历的老师去批阅语文考卷(因为不是全部选择题,不能依赖电脑阅卷),这是巨大的人力成本支出,况且还不一定找得齐人。

更要命的是,目前阅卷没有鲜明的对错标准(或者说标准随时会变),所以各大银行知难而退。对各银行来说,这件事最后硬着头皮也是要办的,能拖先拖几个月再说。

金融业已经过于复杂赌性过重,不是为了私利,谁肯那么呕心沥血去弄明白?所以官僚们永远会慢几拍。王常委管过中金公司,虽然不必亲自实操,至少看见过满地猪跑,跟大摩那个绰号“巴顿”的亚洲区总裁经常对拍桌子,算是唯一有“身在贼营”白区资历的领导,万一将来有大事,他大概齐就是中国的保尔森了。

现在所有国家都是坐在火山口上,勉强维持着纸糊的“政府管治”,金融业尤其如此,巴塞尔就是那张最鲜艳的大红纸。原来普通群众寄希望的是“撒旦的善意”,即这帮豺狼总不会把世界彻底玩毁,经过2008一役,领袖们都绝望鸟:金融贪婪绝对有能力毁灭人类文明。

这个领域,我们不是实操的,是在瞎子摸象,任何科普文字都说不完整的。

家园 那是因为部分条款最晚2019年落实吧

你可能还没意识到合规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事情。

我不了解加拿大的法律规定,但是中国的规定是清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除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至第四十七条规定处罚外,还可以区别不同情形,采取下列措施:

(三)取消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的任职资格,禁止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一定期限直至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

考虑到巴塞尔协议是事实上的国际监管标准,而且现在还在过渡期内,所以稍安勿躁,加拿大只会更严不会更宽。

具体请查询加拿大的法律规定。

王常委的确做过管过经济的副总理,但是管中金的时候不代表他能监管银行。当时的监管权应该在人民银行手里。而2003年到现在,监管权在银监会手里,人行也管。拍桌子也不代表会管理(另外我不明白这有什么联系)。

我觉得你可能对银行失去了信心,那就好好存款吧。经济危机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而且哪怕再发生一万次世界也不会毁灭。

查了一下,加拿大很好啊,我只是引用,加拿大银行有在上次的金融危机中倒闭么?不记得有呢。

加拿大银行系统是全球表现最佳的银行系统之一,世界经济论坛将加拿大的银行系统评为全球最稳健的银行系统(美国和英国则分别排名第40和第44位)。即便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标准普尔公司仍将加拿大银行系统评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银行系统。加拿大是最先实行《巴塞尔协议Ⅱ》的国家,为了确保《巴塞尔协议Ⅱ》的成功实施,加拿大金融监督局和银行业提早准备,为此花费了数亿美元。面对刚刚获得通过的《巴塞尔协议III》,加拿大财政部长费海提表示,巴塞尔新规则早已在加拿大银行管理标准中反映出来,加拿大国内银行已经准备好接受新规则。

家园 “县级央企”

(一)

北京有个高级智库叫均衡博弈(北京)研究院,在2015年12月初发表了一篇“重量级”报告,报告里说:

1)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过于巨大的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犹如一颗体积硕大的毒瘤,侵蚀着中国经济体,这让央行的货币政策“束手无策”。随着美国经济明显好转和美联储加息,2016年人民币汇率可能下行。(这一段我基本赞同,人民币兑美元,下行到1:7以内,每个点位都是可能的)。

2)人民币纳入SDR,虽然为国内外市场预期带来一针“强心剂”,但中国经济的宏观环境不好转,无法从根本上逆转市场资本的预期。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此次中央经济会议的重点,并以稳增长为基点,提出“五大歼灭战”。其中,去产能、去库存构成“战役”的核心。

3)“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的阶段。通过过剩产能的出清,推动行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形成实质性的行业卡特尔联盟,提高其对行业产品价格及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力,引导资金回归实体;并借机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形成跨国企业集团,反哺国内,夯实资产泡沫。”------这一段有点“书生谈兵”,美国的经济,本质上也有计划经济的成分,就是几大大佬协调,避免过于自由而失控,这在大约100年前摩根协调各大佬应对金融危机时,就赤裸裸地显现过了。但在任何经济领域,卡特尔一旦形成,将没有任何制约,会肆无忌惮地鱼肉百姓,而且扼杀创新。这是野蛮和过时的经济管理体制,克林顿政府一度试图分拆微软,是正确的。

按照这些智囊美好的设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国企大规模兼并重组,将成为中国经济2016年的主旋律。在产能过剩领域,众多效率低下的民企和地方国企,在这轮重组过程中将被淘汰掉。而具有规模型和生产效率的国企,将在中央战略统筹下,组建成庞大的国内跨国企业集群,成为掌控未来传统产业领域的载体。而“一路一带和亚投行”战略施行顺利的话,可有效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格局,也兼顾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经济也将由此步入跨国国企卡特尔与民企资本并存的“新型国家资本主义”时代。”

在上述的路线图里,智囊们没有考虑到地方经济活动的高度复杂性。由于官商不分,政企钩联,条子贷款,想要淘汰地方国企和低效益民企,恐怕比裁军还难。

今天,我们说一个简单的现象,就是”县级央企”。

我不相信我们的智囊们,经济学大师们,拿了国家那么多经费做项目,到今天还不知道有”县级央企”,但真的从没有人提到过。我是因为做实务的,多少接触到这一现象。

(二)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虽然不是”too young”,不过一直是比较naive。一个例子,就是坚信“经济学概念里的‘经济人’,绝对是理智的”。好比说,你一个民企的老板,开个厂那就是为了赚大钱,养几房老婆,数吃饭的小嘴巴比张艺谋还要牛,是吧?

错了,就我所知,大概有1/4的私企老板,他开厂啊,不是为了赚钱。他们开办企业的目的,是快速扩张,为了扩张可以不赚甚至倒贴钱。他并没有诈骗,产品也老老实实在做,产能不断扩大,年产值很高,(尤其是出口型制造企业)东西都卖掉了,没有坏账,但净利润少得可怜。我们一般会认为,他做假账,把利润藏起来了。但确实有些企业,光账面上这些利润,都还是“做”出来的。

怎么回事?因为中国经济环境太古怪。一个民营企业只要能高速发展,必然会受到当地政府(镇,县,地级市,省这四级地方政府)的青睐,因为你既增加就业,增加交税,又增加GDP。所以这类企业,能得到政治荣誉(政协委员的头衔),银行特殊关照(贷款额度和优惠利率),以及同书记市长们的私人交情(一对一的帮扶对象)。得到这些“赏穿黄马褂”的面子,虽然一时看不到经济效益,但很可能明年会掉下座金山砸到你。比如说,中央搞什么新政了,市长会暗示你先行一步,或给你一个包赚的项目。再不济,你拿了优惠贷款,炒楼炒股出借高利贷,来钱也容易。

而且这类企业主,跟领导走得近,倒不是说一定会年年去上门行贿(年节送土特产是一定的,不见得很贵),但领导真有急用钱的时候(比如要向上进步,孩子留学,照顾领导的红颜知己等等吧),人家也放心问你“借”,老弟算是自家人嘛。

所以,这类企业,就是“县级央企”,它是私企,没有红帽子,交税很老实,对当地社会的贡献大,跟领导的金钱关系也够清白,就算中央派下来黑面包公巡视,也没有任何理由为难人家。但本质上,它就是县委书记的“央企”,呼之即来,得心应手,私底下是必保的。

“县级央企”有几个隐患:

一,它的经营方式,是扭曲的,不求效益只求规模,因此正常经营活动中的抗风险能力差。比如2008年经济危机时,外贸厂倒了一大批,你去数数看,其中有名气上规模的,哪个老板不是政协委员?厂子平时就是“赔本赚吆喝”,没有过冬资金积累,怎么面对海啸?这在客观上,企业家没有”避险”的本钱。

二,经营理念,极为浮躁急进。工业企业,在研发/环保/持续经营等方面,都需要静下心沉住气耐得寂寞;但这类企业不是,它们不能停止高速扩张,停止即死亡。非常规扩张可以引起领导注意和关心,也可以掩盖经营中的深层问题。而新办金融企业,比如“险资投资”领域,情况也一样。这在主观上,企业家没有”避险”的意愿------一股蛮勇,反正已经搞大了,大到不能倒了,弄坏了自有地方政府出面兜底。

三,一旦大势已去(这是很可能的,比如山头倒了;经营中某次赌错了),就一走了之。这部分企业家,遇事出逃的心态很严重,也早有准备,心虚嘛。

四,即便当前还风调雨顺,由于根本无心练内功抓管理,企业管理也是松松垮垮,主要靠“请吃请成银上银,喝酒喝出糖尿病”来维持经营。

五,这类企业在当地企业总数量里,比例不算高,但带来的攀比效应很不好,令老老实实经营的企业感到很丧气寒心。

说白了,“县级央企”能存在,就是领导们各怀私心,公器私用,给私人老板们钻了空子。

“县级央企”最大的问题,就是极度依赖银行贷款,工厂搞得光鲜不已,红红火火,就是靠“还旧借新”,反正只要书记关照一句,你中央再严令银行抽紧贷款,也不关我鸟事。所以,事实上中国的“僵尸企业”有两类,一类是智囊们都深恶痛绝的,明面上的僵尸国企,还有一类就是隐藏很深的“县级央企”。

这两类僵尸企业,都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解决部分就业),但都是定时炸弹,自己已经没希望搞好了,银行也无力摆脱这些包袱。而且由于这些僵尸企业无力在本业经营中盈利还贷,往往捞偏门,拿贷款去买房保值的情况很普遍,一旦房价大跌,又会引火烧身,意外引爆这批炸弹。

只要这两类僵尸企业仍然大批存在,无处不在,中央的经济学家们照抄西方书本的那些“天条”,很多都是微效甚至于无效的,哈佛教授们眼里简单的经济学原理都被干扰得面目全非了。企业家------还是被寄予厚望的私营企业家------根本不想赚钱,你算得到吗?等两年后你拍着桌子骂他们是神经病,把你好好一锅汤给毁了,有用吗?

“县级央企”能风行20来年,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外部环境太适合它们生存了。这20几年里,敢“搞搞大”的企业,就像是挖地铁隧道,你再怎么挖,前面还是有泥土,还是有“野蛮生长”的空间,不会有塌方/漏水,尽管挖好了。但在今天,情况完全不同,激进企业的经营风险极大。而各地的地方领导,为了一己之私,或者已经有把柄落在人家手里,所以“去产能”宁可把有潜力的创新企业杀掉,也断不会动到自己家的奶酪。但你再保,多数“县级央企”很可能熬不过“新常态”的漫长冬天了(这个冬天刚刚开始呢),这是不得不未雨绸缪的。这个问题难解,因为“县级央企”潜伏得很深,很难分辨出来。这种情况,在日本/韩国,也很多。

最后归总说,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上面写的都是好经,下面的和尚往往念歪了”,你把“往往”换成“一定”,或许更加靠谱。

所以也不必急着刊出新的“顶层经”,先俯首看看下面,才是正经。

通宝推:钩河木,夏侯,林风清逸,如果我能晚安,喜你,尚儒,随性自在,白玉老虎,烤面包的胖大叔,独草,唐斩非,石狼,海峰,陈王奋起,
家园 您忘了,您所说的这类县级央企最大利润来源就是土地增值

对本大是极为崇拜的,提几点看法拾遗补阙。

没有私人老板不为挣钱而办厂的,大多数老板都知道,办厂就是爬上虎背,上去容易下来难。不为了挣钱干嘛自己办厂?还不如去打工,或者做投机生意。

我听过过这样的县级央企(下面简称“县央企”),他们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仍然保持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照章纳税,税额巨大且增长迅速。即使账面利润几乎为零,然而产能的迅速放大,在可预期的税额巨大增长的诱惑和中西部以低廉地价为卖点的招商引资竞争态势的双重刺激下,即使县级领导与“县央企”老板关系一般,也避免不了地方政府会有以比同等区块更低廉的价格,超出“县央企”实际用地需要却依据“县央企”狮子大开口索要的数量卖给企业工业用地的冲动。

虽然利润低,如果地理区位合理(也意味着土地增值保值能力强),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可能不太弱。

首先,等同地区同行业的后来者也要发展时,发现地方已经没多少现成、或者说没多少低廉的工业用地了。因此同地区同类行业难以新增规模较大的竞争者。

其次,当地政府会为了保持政绩,会以各种方式返还地方税收,增加这种“县央企”的账面盈利。

第三,这种“县央企”会把一部分自己用不掉的厂房租给外协加工厂或者其他厂商,增加盈利。

第四,银行在经济低潮期也有业绩考核需要,所以会以比一般企业更低的实际利率(贷款利率是统一的,但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利。)贷款给这种“县央企”,因为有土地厂房可以抵押。

第五,这种“县央企”的土地厂房设备购置较早,等这两年经济进入新常态时,他们的银行贷款基本已经还请。只要熬下去,等市场回暖,还会有挣钱的机会。因此,他们的薄利、甚至于零利润策略就可以熬死无数的竞争对手。

第六,万一这种“县央企”到了山穷水尽时还可以断臂求生,也就是卖掉一部分土地厂房来获得庞大的现金流,从而延长几年的经营寿命。当然,大多数这种情况下,老板会选择停业出租厂房,而不是赌一把企业会翻身的可能。

所以说,原教旨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结果就是会两极分化,原因很简单,越大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越强。

通宝推:白玉老虎,烤面包的胖大叔,本嘉明,
家园 我不觉得“县级央企”就一定是坏事

因为他们不按牌理出牌,逼死了一大批国外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的出口报价,可以打到(接近)成本价,等于是当雷锋,给全世界提供生活用品,自己连工钱都可以不要。

所以原先有一些轻工业品生产能力的小国,比如意大利西班牙等,都被碾碎。

但,这批“县级央企”的持续发展能力,肯定是不足的,因为既没有研发资金,也没有研发兴趣。本质上,它们是僵尸企业,夕阳企业,苟活企业,自己没有能力盈利,政府挪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银行贷款,廉价土地,政策照顾等)来反哺它们,它们却无益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维稳的,向后看”的企业组织,全民资源的消耗黑洞。它们未来几年里能不出事,已经是上上大吉,指望它们成为发展的引擎,是不大可能的。

我所接触的国内制造业企业,一个大问题是人员流动性太高,技术人员不断跳槽。如何让技术人才安心在一个企业做得久一点,这不但是老板们要花精力的事,也应该是政府要有所作为的一个大事。“县级央企”在这一方面,也不是一点不重视,而是没有力道可使,只能随它去。

家园 记得忙总提起过,国家对普通民企的要求

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原本就不指望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

而且,所谓“县央企税额巨大且增长迅速。”只是针对县一级财政而言的,对国家财政,民企贡献比重其实很小。

家园 这篇是说了明白话

我对经济是个门外汉。理论从来读不懂,再说现实完全不搭啊。

这篇和下边辉汉如雨的回帖,是印象中西西河这个版块说的最明白的贴子。其它云山雾罩的看不懂,就宝推这两篇吧。

县级央企真是说到一些基层的根子上了。还有一个切入点,就是城投/建投。这个ATM机就更有意思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