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兰陵王破阵 -- 赫克托尔

共:💬84 🌺64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西魏在没有搞府兵制之前兵力是很有限的

东魏继承了六镇降兵的主要力量,所以兵多,沙苑那么关键的战役,西魏只能出动不到一万人,没有黄河和潼关的地理优势,西魏早被东魏平推了。

家园 日本的这套制度叫氏姓制度。

氏在姓前,与我国姓在氏前不同。从日本历史上看,也是首先形成了氏,然后才有姓,与我国先有姓后有氏不同。

日本的氏和我国的氏是一个东西,譬如您提到这几个氏,苏我是以地名得名,物部和中臣都是以职官得名,这种命名方式与我国的氏是一致的。但日本的“姓”则与我国的姓则大不相同,譬如苏我氏姓臣,物部中臣两氏都姓连。

根据日本嵯峨天皇时期,相当于我国中唐时期编写的《新撰姓氏录》,又将姓氏分为“皇别”、“神别”、“诸蕃”三种,其中“皇别”顾名思义,出自日本天皇一族,确切说是自神武天皇以下分出的皇族;“神别”则是出自非天皇一系祖神的其他神的后代,这当然是号称,确切说应该是各土著氏族;“诸蕃”也可以顾名思义,是来自于海外的移民氏族。

这其中“皇别”氏族大多姓臣,“神别”氏族大多姓连,古大和王权还有“大臣”,“大连”的设置,类似后代所谓“源氏长者”、“藤氏长者”,分别由臣姓、连姓的实力人物出任。但与某氏长者不同的是,这是实实在在的官位设置而不仅是地位称呼,不难想到这体现了当时日本政权的情况。

日语的“氏姓”读音是“shisei”,这很明显是从我国读音来的,现在日本提到“姓”也是单独读作“sei”,但我们上面所讨论的“姓”,读音是“kabane”,与我国的发音风马牛不相及。应该说“kabane”是古日本早已存在的一个独特的制度,后来日本奈良时代全面向我国学习时,硬给起了一个汉字名称叫“姓”,实则与我国的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家园 体现的是一种上对下的绝对支配。
家园 欧洲中世纪不也一样吗

中国人人有姓还不是因为封建社会结束得早

家园 我觉得原因可能一是我们是文明古国,二是政权相对强力

欧洲蛮族国家和日本类似,文明化较晚,姓没有产生的条件。罗马是有中国意义上的姓的,罗马人的中间名就相当于姓,为族名,而后名相当于氏,为家族名。而古希腊比罗马历史更悠久,却类似阿拉伯人那样用父子联名,不知是否与其地理上的极度割裂和政权的分裂有关。

家园 花!真严谨!照这样说来,日本确实根本就没有“姓”

天皇没有氏,整个天皇氏族则是有氏的

家园 受教了

我对姓和氏的区别了解不多

感觉中国汉人的大部分常用姓,都是商、西周、春秋那会儿就定下来了

而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太短。不知道他们在借来汉字之前是什么情况,靠口头传承,还是压根没有姓氏?

另外请教下,中国古代的妇女到底是妇随夫姓,还是保留了娘家姓?通常不是“张氏”“李氏”的吗,跟现在日本女性婚后改姓有什么不同吗?

家园 惭愧,我不是专业研究者。

您提的问题我可能无法准确回答。

尽我所知回答一下,从成书于奈良时代的日本史籍记载看,日本的神话时代应该是没有姓氏的。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日本神话时代并不久远,很多历史人物都号称是神的短短几代后裔,那么这些神便不能简单的判断为代表了一个氏族,而应该是特定的一个人物。这些神的名字往往很怪很长,应该是当时日本土语有音无字,汉字引入后对土语发音的转写。我对日本古语一窍不通,但就对一些神系(家系)的观察,我找不到可能是姓氏的发音共同点。待到记载中明确有了氏姓的传承时,差不多也是汉字传入日本的时代了。

中国古代没有妇随夫姓的习惯,其实这个是很明显的,因为传统礼制讲究同姓不婚,岂有婚后改为一姓的道理。史书记载中例子也屡见不鲜,比如汉朝的吕雉并不叫刘太后;明朝的万贞儿也不叫朱贵妃。不说皇室,常见的列女传提及传主时,一般是某某妻某氏的格式,这个某氏,是娘家姓。将夫姓冠于娘家姓前面称某某氏的,大概是比较晚近的用法。

日本古代是学习我国风俗的,女性婚后也不改姓,譬如日本史上有名的“尼将军”,镰仓幕府初代将军源赖朝正妻,不叫源政子,而是依本姓叫北条政子。婚后妻随夫姓是日本维新时期从西方引进的风俗,日本的改姓是彻底随夫姓,娘家姓叫做“旧姓”,一般场合是不再使用的。而中国即使随夫姓,也是将夫姓冠于娘家姓之前,而不会摒娘家姓不用。

通宝推:上古神兵,铁手,衣笠山麓,
家园 这个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是不是他们多年没打仗了,居然会出现两军对阵,老百姓围观的情况。还是说看人打仗是常态,只不过这次隋军面子上过不去,恼羞成怒才对老百姓动手,之后又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城也毁了。

家园 从氏看起来,日本文化是与中国传统连续的

人类学家说,有文化以来,日本主要是移民国家。之前的海洋移民时代之后,日本移民主要是经过朝鲜半岛移民而来的。而朝鲜半岛的移民又与中原有很大的关联。而姓氏问题暗合了这一规律。

就姓氏问题来说,中原地区在两周时代是有姓氏设计的。同姓经过分化发展,根据分布缘由和血统,再分为不同的氏。氏是姓氏的次级分类。

但是氏进一步发展呢?

那么,这些氏进一步外迁,就会以氏为基础创建新的次级分类。

日本的一些姓氏文化,应该就是在原本姓-氏的演进层级上,进一步演进出了新的层级。这样就显得比中国更加复杂。

中国的姓氏演进比较简单。大的群体系统以姓氏分别,之后个体系统以名字区分。同时较为强大的个体发展出的群体,直接形成新的氏。问题在于,如果本来就是由氏演进的新的氏,其家族史容易混乱。特别是社会动乱之后,家族史基本无法得到有效保存。

更加关键的是,原有的姓过于强大,在遍地是同姓的社会环境下,继续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发展,婚配就出现困难。这在和平时代还好解决,在社会动乱时代就没有时间去解决了。

后来中国的姓氏制度就重新归并,氏的级别提升为姓,姓氏均成为姓,于是可以通婚。随着时代逐渐发展,同姓不婚的制度设计也逐渐取消,更改为近亲家族不婚。

同姓不婚的合理性其实就是近亲家族不婚。这与古人几代之后的庶支改氏是近似的。而且最早的几个姓,有一些原本应该也是接近的源头,后来才逐渐分开的。所以姓氏合流、取消同姓不婚,并不是优生学倒退,而是不再用僵化的姓氏方式来标注了。

家园 谢谢,改了
家园 【原创】4. 定阳大捷(上)

568年,南陈废帝陈伯宗光大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四年,三月癸卯日(568-04-20),周武帝宇文邕迎接突厥公主来长安完婚,次日大赦,周——突联盟正式建立。同月戊午日(568-05-05),西魏——北周六大柱国的最后一位——燕国公于谨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于谨人如其名,小心谨慎,躲过了沙场、政坛的历次风波,终于寿终正寝。于谨的后代不乏名人,例如其曾孙于志宁,在唐高宗朝担任宰相,一度紧跟长孙无忌,但关键时刻沉默,得以寿终正寝。

七月壬寅(568-08-17),北周首席名将杨忠去世。其子杨坚继承隋国公的爵位,时年27岁。宇文护对这位青年才俊很看重,想拉他入伙,为己所用。然而杨忠断定皇帝、权臣之间关系很微妙,临死前嘱咐杨坚“两姑之间难为妇”,不要与宇文护走的太近,所以杨坚婉拒宇文护的邀约,这一举动在宇文护倒台后,为杨家赢得了巨大好处。

十一月甲寅(568-12-27),南陈发生政变,皇叔陈顼废黜皇帝侄子陈伯宗,自立为帝,是为陈高宗宣帝。十二月辛未日(569-01-13),北齐太上皇高湛驾崩,终年32岁,临终托孤给权臣和士开,让他辅佐后主高纬。总共高湛做了4年皇帝(561—65),4年太上皇(565—69),执政8年。高湛是北齐最后一位比较明白的皇帝,虽然北齐国势日衰,但在北周的不断进攻面前,至少没吃亏,高纬则是彻底的昏君,自毁长城,活活把北齐江山折腾没了。

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高家建立的,北周由汉化的鲜卑人宇文家建立,两个王朝都有很浓重的胡人色彩,集中体现在皇位的继承采用兄终弟及。高欢死后,高澄、高洋、高演、高湛兄弟相继继位,高洋、高演都曾企图传位给儿子,高洋的儿子高殷在位1年被废、杀,高演立太子高百年为太子,然而高演去世前决定传位给弟弟高湛,高湛上台杀掉高百年。高湛逊位做太上皇,让儿子高纬接班,很大程度上是为儿子保驾护航,让臣民习惯于父死子继,而不是传统的兄终弟及。

现在高湛死了,宗室中果然有人蠢蠢欲动。原来高欢和元配娄昭君生了6个嫡子,高澄、高洋、高演、高湛相继接班,高淯早亡,高湛去世时,还剩下最小的博陵王高济,此君鼓吹:“次叙当至我矣”,高纬母子和权臣和士开大为恐慌,“阴使人杀之”,又跟没事人一样,赠假黄钺、太尉、录尚书事,备极荣哀。这是高纬首次杀掉王公大臣,偷偷摸摸的挺腼腆。

然而威胁皇权的亲贵还大有人在,高纬母子索性凶相毕露,杀掉德高望重的赵郡王高叡。在晋阳之战中,高叡担任过齐军统帅,所以目前在宗室中,高叡最为德高望重,没有之一。从杀高叡开始,高纬母子公开对亲贵宿将大清洗,高济、高叡还只是开胃小菜。

569年(陈太建元年,周天和4年,齐天统5年)的上半年,周齐关系还算平静,北周在565年初的大败之后,慢慢继续力量,北齐则忙于政权更迭,清洗权贵。

下半年突然急转直下,北齐的洛阳前线主将,邙山之战时死守洛阳的河阳行台尚书独孤永业,出伊水河谷进攻孔城防,八月庚辰日(569-09-20),当地盗贼杀孔城防主能奔达,带着土地投奔独孤承业,于是北齐不战而得孔城防。

说到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孔城防主”是什么东西。“防”是北朝的一种军事单位,长官叫“防主”。例如564-65年周齐战争中的南路军主将权景宣,担任“基、鄀、硖、平四州五防诸军事、江陵防主”。孔城是地名,位于伊水北岸,西晋时叫新城县,属于河南郡,今属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位于洛阳南7点钟方向。

说到孔城防的重要性,就得解释当时周齐的边境部署。前文说过,周齐边境大致分为北、中、南三条线,分别是晋西南的运城盆地、豫西的洛阳盆地、豫西南的方城——楚长城。双方最看重中线洛阳和洛阳盆地,如果北周能攻占洛阳和突破洛阳盆地,就能进入华北平原,直接威胁北齐首都邺城。周齐双方都在洛阳城西修建要塞、壁垒,囤积军队和物资,互有攻守。

北周从核心地域陕西向东进攻洛阳,主攻方向是从潼关向正东,沿着崤函——渑池一线突破。上次邙山之战,周中路军就这么过来的。辅助方向有两个,分别对应洛阳西南方向来的洛水、伊水。

洛水西南——东北流向,在洛阳西南部注入洛阳盆地,洛阳就在洛水以北,洛阳意为洛水之阳。另外,洛河上游北岸,有一条从崤山向东南流向的支流——永昌河,古称昌谷水。从崤山向西北,还有一条向西北在陕县注入黄河的小河——青龙涧,古称橐(tuó)水,所以崤山是永昌河、青龙涧的分水岭,两条河背靠背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因此行人可以从陕县向东南,溯青龙涧而上,翻越崤山上的雁翎关(崤陵关),继续向东南行,进入永昌河谷,顺流进入洛水河谷,再掉头顺洛水向东北行,也可进入洛阳盆地,这条路线叫崤山南道,用于区分从陕县、崤山向正东的北道。陕县则兼顾崤山南、北两条道,564年周齐战争,宇文护坐镇陕县,不仅仅是做走崤山北道的中路军的后援,也阻止齐军从崤山南道包抄周军的后路。

195年,汉献帝离开动乱的长安东行回洛阳,在陕县附近的曹阳涧,遭到李傕部追杀,汉献帝的岳父董承召集杨奉、韩暹等军阀打退李傕,旋即被不死心的李傕击破,汉献帝一行被迫放弃东行,改为向北渡过黄河去晋西南。这个曹阳涧,可能就是青龙涧。

伊水是洛水南岸支流,也是西南——东北流向,在洛阳盆地正南拐弯向正北流,切开熊耳山和少室山,注入洛阳盆地,在洛阳东边与洛水合流,伊水切入熊耳山和少室山的开口,因两岸山峰对峙,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龙门石窟就开凿在伊阙的石崖上。秦王扫六合,分天下为36郡,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划入三川郡,三川就是黄河、洛水、伊水。

这样,洛阳盆地的西面、南面有3个开口,正西是崤山北道——函谷关,西南是洛水河谷——崤山南道,正南是伊阙和伊水河谷。周、齐为了堵住、打通洛水、伊水谷地,在河边都修建了堡垒、要塞群。在洛水流域,双方围绕宜阳拉锯,伊水河谷则是孔城防。

北周失去孔城防,等于伊水前线出现了缺口,北周自然不答应,历时2年的宜阳—汾北攻防战,就此开打。另据《周书 宇文护传》记载:“四年(天和4年,569),护巡历北边城镇,至灵州而还。”不确定宇文护的出巡的时间,我认为在孔城防丢失之前,因为灵州今属宁夏,在长安西北,与东方的洛阳周边战事无关。应该是宇文护出巡途中,听说孔城防丢了,回到长安坐镇指挥。

北周的报复迅速而果断,派齐国公宇文宪、申国公李穆带兵出洛水河谷,杀向北齐的宜阳城。周军的兵力,从次年宇文宪号称5万、派宇文桀3万截击齐军来看,周军多于3万,少于5万,4万人比较合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宇文桀的部队相对独立,不在宇文宪的号称5万人之内,如此则周军总数必定超过5万。

李穆也是北周名将,538年的河桥战役中,周太祖宇文泰的战马中箭受惊逃走,宇文泰坠马,东魏军驱散西魏军,冲到宇文泰近前,李穆用马鞭抽打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装叫骂:“你这个糊涂兵,你的主子跑到哪里去了?”东魏军以为宇文泰是个小喽啰,没当回事,追杀其他高价值目标,东魏军远去后,李穆将自己的马送给宇文泰,俩人逃脱险境。战后,宇文泰嘉奖李穆,“特赐铁券,恕以十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李穆送给宇文泰的马是“骢”,就是青白杂毛的马,御马厩中出现骢马,宇文泰都送给李穆。569年周齐开战时,李穆(510—86)60岁,比达奚武(504—70)小,比尉迟迥(516—80)大。

宜阳在今洛阳市宜阳县以西,洛水北岸,战国时期韩国建立,用于防御西边的秦国。前308年,秦武王攻占宜阳,“车通三川,以窥周室”,打开通往洛阳和韩国腹地的道路。眼下宜阳是北齐阻遏北周东进的要塞,经营多年,极为坚固。

宇文宪、李穆部倒也不急于攻坚,九月辛卯日(569-09-30),在宜阳周围修建崇德、安义等5个要塞,包围宜阳,断宜阳的粮道,估计这五城在宜阳的东边,这样才能断粮道。五城建成,周军对宜阳展开围攻。

十二月(569-12-24—570-01-21),在宜阳碰壁的周军绕过宜阳,准备围攻洛阳,到此为止,北齐朝廷不能再坐视不管了。570年(齐武平元年,周天和5年,陈太建2年)正月(570-01-22—570-02-20),齐帝高纬派太傅、岳父斛律光率领3万步骑解洛阳之围,《周书 宇文宪传》则说斛律光“率众四万,筑垒洛南”,有4万人马。无论哪种说法,齐军都比周军少。洛阳——宜阳之间的地图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宜阳——安邺——鹿卢交——定陇——洛阳

宇文宪见斛律光出击,主动后撤,从洛阳沿着洛水河谷向西回收,斛律光跟进追击,前进到定陇——肯定在宜阳以东。周将张掖郡公宇文桀、中州刺史梁士彦、开府司水大夫梁景兴驻军于鹿卢交——应该在宜阳以东、定陇以西。

宇文桀(515—79)也叫宇文杰,本名王杰,“善骑射,有膂力”,因“以勇敢闻”,周太祖宇文泰赐姓宇文。保定3年(563/64)的晋阳之战中,追随杨忠打到太原城下。保定4年(564/65)的周齐战争中,他再次追随杨忠出征到漠北,与突厥人会师。眼下担任宜州刺史,坐镇北周一侧的宜阳前线。此次周齐在洛水——宜阳方向交战,宇文桀责无旁贷,肯定要率部出战。

梁士彦(515—586)与宇文桀同龄,但他在宇文泰、宇文护执政时期的事迹不多,宇文邕杀宇文护夺权之后,梁士彦行情猛涨。576年,宇文邕大举伐齐,攻占北齐重镇平阳(临汾),宇文邕率领主力暂时撤军,留下梁士彦守卫平阳,吸引齐军主力来攻。在齐军攻城不下,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时,宇文邕率领主力返回平阳战场,里应外合大破齐军,一战消灭齐军主力,为最终灭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回到569年的鹿卢交战场,斛律光不等周军站稳脚跟,擐甲执锐,身先士卒,向周军发起猛攻,齐军士气大振,气势如虹,双方刚刚交手,周军便全线溃退,齐军斩首2000多。斛律光乘胜西进,来到宜阳城下,解宜阳之围,斛律光与宇文宪、李穆相持10旬——100天,期间筑统关、丰化二城,打通了宜阳的粮道。

大约在西历4月中下旬(正月以来100天),斛律光率军撤回洛阳。周宇文宪部号称5万,跟着斛律光东进,大概想趁齐军撤退占点便宜,或者再次围困宜阳,斛律光在安邺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大破宇文宪,北周开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韩延等被俘,斩首300多。宇文宪不甘心失败,派宇文桀、梁景兴等人率领3万周军,绕过斛律光,占领鹿卢交,企图截断齐军归路,前后夹击吃掉斛律光。斛律光翻身向东,再战鹿卢交,大破宇文桀部,斩梁景兴,缴获战马千匹。

至此,斛律光在洛阳、宜阳之间,两战鹿卢交,一战安邺,光斩首就不下3000,要知道5年前的邙山之战,齐军才斩首3000。齐帝高纬下诏,加斛律光右丞相,并州刺史。

反观周军,宜阳——洛阳一线的攻略完全失败,孔城防也没夺回来,地盘、兵力都蒙受损失。上到立皇帝宇文护,下到前线总司令宇文宪等将领,都意识到,宜阳一线坚不可摧,要想翻本必须换地方。

通宝推:晴空一鹤,北纬42度,光年,铁手,dfindy,
家园 真正的战场上,并无不败的将军

斛律光年轻的时候被侯景羞辱的很惨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东魏司徒侯景叛东魏降梁。十一月,东魏慕容绍宗进攻侯景,两军对垒于涡阳(今安徽蒙城),慕容绍宗大败,退回谯城。

斛律光和张恃显责备慕容绍宗,慕容绍宗对二人说:“吾战多矣,未见如景之难克者也。君辈试犯之!”二人披甲将出时,慕容绍宗又告诫二人:“勿渡涡水”(《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

二人军于涡水北,斛律光率轻骑射侯景,侯景隔水对斛律光说:“尔求勋而来,我惧死而去。我,汝之父友,何为射我?汝岂自解不渡水南?慕容绍宗教汝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

斛律光无以应。侯景派田迁射斛律马,穿胸而入,斛律光换战马藏于树后,但仍被射中,只得退回军中,张恃显被擒,斛律光只好逃至谯城。

即使是 斛律光本人最擅长的射术,当时东魏军中也不是没有对手的

家园 那所谓“名前”是现代才有的吗?

不过经常听日本人有叫别人某某氏的,是不是就像我们称某人为某某公一样啊?

家园 大规模赐姓还就是北周.....

被斛律光射中身亡的 王雄,很多书上写他叫 可叱雄

被斛律光打败的宇文桀,其实叫王桀

李渊的祖父 李虎,叫做大野虎

杨忠、杨坚,都曾经姓 普六茹

宇文泰 大笔一挥,手下统统变成鲜卑贵族,改用胡姓

而且不仅贵族改,贵族麾下的部属还跟着改,有的人事后改回来了

有的人就没改,结果莫名冒出一堆少数民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