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又一新突破 或影响世界粮食格局 -- 悠闲者

共:💬105 🌺1042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前些年看报道说华北平原地下水过度开采

地面沉降已经相当明显。。希望伴随着降雨带北移能够缓解

北方以后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在用水

家园 也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去过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道现场。听相

关人员说,长江水太贵(两元一立米?),当地人用不起。本来工程应向河北延伸,被河北省政府拒绝了。估计雄安起来还是需要东线供水。当地有引黄济白洋淀的渠道。我想若干年后,物价涨起来,这水就不算贵了。

家园 国家有个黄淮海治理办公室,主要是对付盐碱地的。五八年大跃

进时,黄河下游争相引黄灌溉。两年后山东省向中央打报告以黄河水引起土地盐碱化要求禁止用黄河水灌溉,结果黄河水利委员会封掉了下游所有虹吸和引黄闸。到了六四年山东省又打报告要求引黄灌溉。此后关于盐碱化的抱怨基本没有,估计是掌握了排水除碱方法。

家园 河北有中线啊

不过东线也该接上,有宝贵资源而拒绝,愚蠢。

家园 “南水北调工程”有些生不逢时

可能由当初做决策时对北方缺水地区的雪中送炭,变成今后降水丰沛时期的锦上添花。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水价要降到与当地水源接近,恐怕很难。

根据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运行初期供水价格政策的通知》,如果按发改委这个供水价格,河南、河北所用的“南水”基本有赖于京津两地的差价补贴。如果京津减少用水,其他地区根本用不起。也就是说,只有京津多用,才能维持河南、河北人民继续使用“南水”。

而从目前来看耗资近500亿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每年调水量只有5亿多m?,不到原先预计的一期年调水36.01亿m?的1/7(远期调水目标更达186亿m?),由于水量小,蒸发损耗更大。这除了工程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外,也有气候变化导致北方缺水情况减轻,以及水价太高导致部分地区拒绝南水等原因。

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目前来看基本达到原先目标。但工程延期导致造价大幅飙升超过原先预估一倍(近2100亿人民币),后续如果继续二、三期工程的造价将会更高,总计将达5000亿。而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核算相关后期维护费也将达工程费1/3以上。

然而即使加大用水,也根本无法维持工程此前的投资及此后的维护费用。因为按现在的水价满打满算每年卖水收入不足60亿。而如果南水北调工程按50年预计寿命,以现在已投入2627.4亿每年折旧超过50亿,而人行5年期以上贷款年利率是4.9%则资本利息每年也要130亿以上,再有后续每年维护费用至少也要50亿,总计光成本每年最低也超过了230亿(也就是每年还要补贴进去上百亿),折算到长期平均“成本水价”超过了6元人民币/吨。按每年输入北京15~20亿吨“南水”目标计算,每年光补贴就要超过100亿,而消耗全北京用水1/4以上(近10亿吨)的农业一年创造的GDP也就140亿。

但是现在国内海水淡化水价市场化成本已可以降到5元人民币/吨以下,新加坡、以色列采用先进技术更是达到了不到4元人民币/吨的水平(目前天津、青岛都已规划建成年处理超过2亿吨的淡化水项目),这样“南水”就有些骑虎难下了。目前“南水”的优势是海水淡化的规模还远不能满足需求。

怪不得就连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主任潘家铮、“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等人都坚决反对容易导致投资失控的后续工程上马了。

其实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主要是当初在干旱恐慌之下做出上马决策时,没有预测到气候变化来得如此之快。工程完工时,由于雨带北移致使北方地区的干旱情况已逐步得到缓解。当然这不是说“南水北调工程”就一无是处,但从总体投资规模及实现的目标来看,当初的决策似乎有商榷的余地。

这也是当年就有不少观点认为应将这个浩大工程的投资转用于全国关键节点的蓄水调水设施。按照新加坡、东京等城市的经验,利用大城市节水、蓄水等方式达到同样的用水目标,花费更低,也是性价比更高的一种选项。比如近年包括首都在内的北方城市常见“看海模式”亟需转成绿色海绵型城市,而不应一边从南方高价引水,一边又白白流失城市降水。因为根据相关专业部门统计,北京年均降水近100亿m?,其中光 城区就有约40亿m?,与全年总用水量基本相当。扣除蒸发、渗透等因素,全市每年仍白白流失的雨水总量约为11亿m?,与目前的“南水北调”工程进京水量相当。

而个人也认为,随着近年降水增多,北方地区亟待加强防洪防汛设施的建设。毕竟经过30多年的干旱周期,目前大多建设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基础设施已经严重老化,如果再出现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1975年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等严重洪涝灾害,以目前的基础设施是否能有效应对依旧是个巨大疑问。就像这几年由于“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云贵川多年干旱暴露出的水库等基建严重老化及建设滞后问题一样。

而去年引发重大人员伤亡的华北东北黄淮洪涝灾害其实已经给出了预警,目前相关区域的人口、资产也早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中央几年前就做出了加大水利投入的决策,但由于利益纠葛,面对坛坛罐罐一些基层犹豫不决。但相比可能的巨大损失,不管从基础设施还是忧患意识方面,相关地区民众认知都需要有一个快速的转变。

通宝推:李根,盲人摸象,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胡一刀,青颍路,
家园 你这才是以点代面,实际情况哪有这么乐观

按照你的叙述河北用水前景一片光明啊,其实你引这些大部分都是个别试点,发发新闻而已。实际中是真金白银巨资投入治理河北地下水超采,而且远没有解决问题。到底多严重得问出银子的人:

(2017年09月13日)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高云霄12日透露,该省3年累计投入244.6亿元人民币进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治理范围实现了河北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全覆盖,3年累计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38.7亿立方米。。。下一步,河北省将构建长效运行机制,推进地下水超采常态化治理,确保2030年该省实现采补平衡。

这两百多个亿,绝大部分来自国家财政,小部分河北自己出,上面俺提的河北农民不种冬小麦以节省地下水,冬季抛荒休耕政府给补贴的钱就是这里来的。治理前河北每年超采地下水60亿立方米,扔进这么多钱,平均每年只少采13亿立方米。换句话说,这每年近百亿的投入,只是扭转了恶化的趋势,看到了曙光,彻底解决问题仍然要等到2030年。

而且算成本,三年244.6亿的投入仅仅换来少用38.7亿立方米的地下水,每立方米水价已经超过6元,远超南水北调的水价。现在已经有建议,这每年近百亿资金投入,其实还不如全部用来直接向南水北调工程买水。

所以现在远没到可以说河北不缺水,南水北调没用的时候。别的不说,现在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到了库容的一半了吗?密云水库都快建成60年了,从来就没蓄满过。什么时候密云装满了,才有底气说河北不缺水。。。

至于海水淡化的成本,只对沿海地区有意义,给内地用,仍然涉及远途调水的问题。

通宝推:不远攸高,老老狐狸,李根,
家园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上面说过,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出现“漏斗区”主要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的这段时期,这一方面是由于正是我国工农业超常规发展的时期,另一方面又恰好处于北方干旱周期,严重加剧了这一生态灾难。

目前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已超过了日本人口最密集的本州岛,但地区平均降水量只有本州的1/3左右,生态处于严重超载状况。其中河北又以发展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为主,以目前国内钢铁厂单位产量耗水3~8倍计算(根据工艺先进性不同而异),河北光一年2亿吨的钢铁产量,就需耗水10亿吨以上,这还未计算配套产业的水资源消耗。

所以,以目前京津冀的生态负载,局部缺水会是个长期过程,无论降水增加还是“南水北调”只不过是缓解程度的问题,所谓“河北用水前景一片光明”纯属自我脑补的刻意夸张。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这也要看如何定义“缺水”标准了),不能光指望靠天吃饭或“南水北调”一劳永逸,而需如前所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中的盐碱地治理、耐盐作物开发、以及加强节水增效、提高蓄水能力、化解过剩产能、进行产业升级等措施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行。

对于解决地下水超采的问题,同样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根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北省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实施方案》的规划,到2020年河北通过综合措施将城区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实现压减。到2025年,全省地下水超采得到基本遏制。另外,雄安新区所在的白洋淀也将依靠“南水北调”东、中线共同进行补水。

而河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投入,根据财政部公告,中央财政对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总计投入167亿元,分别是2016年53亿元、2015年51亿元、2014年63亿元。而其中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季节性休耕100万亩,每年每亩补助500元。可见所谓“河北农民不种冬小麦以节省地下水,冬季抛荒休耕政府给补贴”只占了政府全部投入的不到10%。如果仅此为例,岂不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而占据大头的,比如增加蓄水的地下水库、回补地下水的压灌井建设,加强降水截留和自然回渗的水库、河道整治,加速生态恢复增强地面渗透,以及海绵型城市改造减少地面径流流失等等,都可以长期发挥作用,而非一次性投资。将其折算成单位水价与南水北调现行补贴水价进行对比,既不合理也无意义。更何况按照之前回复中的计算,“南水北调”的水价如果计入全部成本,未必就便宜。

目前采用这些综合治理措施的北京等地已取得较好效果。根据北京市水务局2016年的报告:

1至8月,北京的平均降水量为518毫米,与多年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偏多不明显。截至9月26日,北京全市地表水的储存量为22.1亿立方米,同比增加7.49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回升0.62米,地下水存量多了3个亿。

至于说到密云水库,由于受到汛限水位的限制,水库不可能完全蓄满。在1994年,密云水库曾实现历史最大蓄水量33.58亿m?,达到历史最高水位153.98米,现建有密云水库历史最高水位碑(当年汛限水位为147米,后经论证已提高至152米)。考虑到安全原因,之后密云水库曾多次进行开闸放水。其中1998年由于受全国性大洪水和1975年驻马店溃坝事件的惨痛记忆影响,水利部仓促下达调度命令密云水库一次性放水20亿m?。然而之后一直到2007年,北京连续多年出现大旱。同时又由于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规模地超常规发展(90年代末至今北京常住人口膨胀了近1倍),北京深陷水资源危机,密云水库库容多年一直维持在10亿m?左右,2014年最低只有8亿m?出头。直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之后存蓄回补,这一境况才逐步得到缓解。近两年由于“南水”补给(至今累计27亿m?)和降水增多(持续两年超过历年平均100mm以上,两年累计多降水超过30亿m?),水库蓄水量每年提高4~6亿m?,今年密云水库蓄水量有望超过20亿m?,达到40亿m?总库容的一半。

通宝推:天堂,老老狐狸,
家园 美国五角大楼十多年前

就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将进入“南旱北涝”,而在前几年国内水利专家也预计未来十几年河北省将迎来丰水期,并将在2020年左右进入降水高峰,这得到了近年国内气候变化趋势的验证。比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3%201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6%,是有记录以来历史最多降水量

而根据河北省气象台发布的《2016年全省基本气候特征及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的介绍: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608.7毫米,比常年(1981-2010年平均503.4毫米)偏多105.3毫米(占21%);各地降水分布不均,较多降水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部地区,石家庄市主城区(市气象台测站,下同)年降水量为712.6毫米。

这样,全河北一年就多了近200亿吨的降水,即使刨除蒸发流失等因素减半计算,至少也比常年平均多了近100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给予河北供水量的数十倍。

而且去年主要降水区域之一就是在河北省东部的黑龙港流域地下水漏斗区。如果能够通过水利设施加强存蓄回补,将这些降水大部分留在境内,那么不但可以大大缓解相关区域的缺水情况,加速超采地下水漏斗区的水层恢复,也可以利用大量淡水资源治理当地的盐碱地。

不过,由于华北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必然提高对水利设施防洪蓄水的要求。如何在短时间内存蓄回补大量降水,要求更加完善的配套和综合的治理手段。去年的强降水给河北一些地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就是给相关区域历经多年干旱后的水利设施建设与群众防灾意识滞后敲响了警钟。

而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科学的规划和采取积极的措施,比如增加蓄水的地下水库、回补地下水的压灌井建设,加强降水截留和自然回渗的水库、河道整治,加速生态恢复增强地面渗透,以及海绵型城市改造减少地面径流流失等等。

家园 南水北调这个计划实际上回避了灌溉系统重新梳理的工作

应将这个浩大工程的投资转用于全国关键节点的蓄水调水设施。按照新加坡、东京等城市的经验,利用大城市节水、蓄水等方式达到同样的用水目标,花费更低,也是性价比更高的一种选项。

其实这个建议才是最合理的。

家园 主要还是人口太密集

在这样巨大的生态系统变化面前,人类的作为只是影响因子之一。

不知道那些高级官员、专家咋想,有什么解决办法。俺只看着澳大利亚、非洲流口水……

替换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农业用地总面积约为10.6亿公顷,全球60%未开垦地分布在非洲

这才是巨大的浪费啊。

家园 河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吨

远高于周边的天津8吨、山东12吨、北京14吨的水平,“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降低了对部分地区环保节水要求的紧迫性,同时举全国之力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投资也减少了一些地方对辖区内自筹水利建设投入的资金压力。

不过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

其实早在美国国防部发布预测报告出台前的2003年,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际,国内水利气象学界就有过一场激烈的“南涝北旱”还是“北涝南旱”的趋势之争。“南涝北旱”派坚持立即上马“南水北调工程”,而“北涝南旱”派则认为应将这个浩大工程的投资优先用于各地的蓄水调水设施建设。另外还有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提出的“引松入京”方案,据称比中线工程一期距离短、供水多,但由于各种原因也未被采纳。

不过当时首都北京连年干旱,而华北地区工农业又处于超常规大发展的时期,缺水十分严重。因此由于“政治正确”(包括政治压力及“气候变暖”共识等)和行业、地方利益等多方面原因,“南涝北旱”的观点取得了上风,“北涝南旱”的观点则被压制了多年。期间以举国之力建设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相继上马,但在完工之际却恰好迎来了北方向降水丰沛期的转变。

就如前面回复中列举的数字,仅最近两年在京津冀鲁豫等华北地区比常年平均多降的水量,就十数倍于“南水北调”的引水量。如果在此期间,完善地区存蓄回补降水的基础措施并进行综合治理,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这两年由于海水淡化技术突破和快速成熟,大规模推广之后水处理成本有望从目前的5~8元降到2元/立方米以下,这将形成对“南水北调”引水成本的极大优势。目前环渤海的天津、青岛等地都已有建设新型海水淡化厂的规划,天津在2020年前青岛到2025年都将各自达到年产2亿吨以上的淡化海水。如果这条技术路线走得通,可能很快就会被复制推广,这样一来将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南水北调”引水的需求。

这些变化使得“南水北调工程”的处境颇有些尴尬,如果最远端的京津地区减少南水用量,那么其它地区的用水成本必然会大幅度膨胀,一些地区如果不加大补贴可能根本无法承受高昂的用水成本。这也是之前一些专家试图以“南水北调”引水替代综合整治手段治理超采地下水漏斗区,提升用水量降低单位成本从而挽救工程失败的目的之一。然而也正如前所说,“南水北调工程”引水的隐含成本其实大大高于地方利用免费降水的综合治理成本,如果坚持下去可能会成为一个资本“无底洞”,这是很多学者坚决反对容易导致投资失控的“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上马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些形势变化并非所有都是当初可以预料到的,毕竟气候学还不是门非常成熟的科学,有些风险也许一失足成千古恨。为稳妥起见必须根据可能性进行充分地预防,由此带来的试错代价也不可避免(但近来一些原先支持“南涝北旱”观点的论文和文章正从官方网络陆续消失)。

而且“南水北调工程”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超过2500多亿的投入拉动了国内很大一块基建投资,同时如果与各地综合水利设施配合得当,将为远离海岸线的华北内陆地区多了一个有力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和季节调控手段,尽管这个学费可能有些高昂。

通宝推:林风清逸,
家园 大概在地图上看着比较宏大吧……

对自然水系的巨大扰动,特别是跨流域的扰动很容易造成灾害。

家园 可能背后有更强大的影响因素

比如有些学者所说的“拉马德雷现象”灾害链扰动。

家园 北涝南旱时可用于北水南调
家园 虽然水路建好就在那儿了,但是方向不能随便换吧?

没听说过水流还可以随便换方向的。。。难道双向水流可调?那可真高科技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