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王洛勇的英文《出师表》 -- 本嘉明

共:💬145 🌺1487 🌵1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诸葛亮儿子在邓艾打来的时候,有啥大权?

不是大将军,也不是大丞相,谈何“大权始终在他家”

诸葛亮要有异心,这正是魏吴最好的黑蜀宣传切入点了,还能让他“大名垂宇宙”?

能欺骗一部分人一部分时间不算啥,这家伙欺骗了所有人接近2000年了,哪有这样的好事

家园 本先生,我们讲道理好吧。

您说史上累死的权臣有两位,却不说是谁,并以此来批评我这个做派,我要腹诽的。西河河友们有相当水准,究竟是我学识浅薄,还是您有所疏失,讲出来大家自有判断嘛。

鉴于您把诸葛亮废李严称为“宫廷政变”,我不得不对您的一些认知和判断标准表示一下质疑。李严被罢黜是否纯然权力斗争我们且不说,单从流程上来说,诸葛亮提出了李严的犯罪证据,与朝臣联名,要求刘禅裁断,这是符合程序正义的正常流程。您管这叫政变,而且是“宫廷政变”,您这是把电视剧当成历史来跟我讨论呢?

诸葛亮儿子孙子的问题,有河友已经帮我回答了,诸葛亮根本就没给他儿子预留可以废立的大权,对比一下司马懿司马师的权力传承就知道有多大不同了。

事涉本朝主席,本先生不愿意谈,我不勉强,但本先生切莫认为我有什么弦外之音。在西河来说,谈本朝主席不算“事涉敏感”,这是对河里帖子列表一望可知的事情。

家园 诸葛瞻有没废立之举

当代人说了不算,历史上的司马氏就那么智商欠费,抓着诸葛董卓篡位证据了却舍不得拿出来给天下人看看,那被诸葛董卓压迫那么久的益州派呢,也舍不得拿出来,蜀中百姓呢,都拿不出来。更奇怪的是,诸葛瞻父子战死疆场了,论说死无对证了,咋包括刘禅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肯拿证据证明诸葛瞻的司马昭之心呢?阿斗都寄人司马昭篱下了,这时候说两句,诸葛瞻就是想废我,我不想跟大王对抗,全是诸葛瞻穷兵黩武,反正死人不能说话,这还真是奇怪了。

谈血统论,刘备血统是大秘密么,要诸葛亮真是血统论拥护者,三国那一串儿姓刘的诸侯,哪个宗室关系不比刘备近,刘表还是诸葛亮亲戚,就是曹操手下谋士刘晔,论血统都比刘备正统得多,就算不投刘氏,诸葛亮族兄弟诸葛诞诸葛瑾,在魏吴都混得风生水起,诸葛亮不投曹孙,反倒投一个几百年前西汉王爷的后代,还是只有新野一座小城的破落户,逻辑上讲不通啊。

评价历史人物,是看他做出了什么,不是今日之人臆测一个古人的观点,诸葛亮没受九锡,这就是事实,而不是臆测一个他很想受,结果忍住没受,今人连身边人的真实意图都摸不清,反而能把千年前古人的内心活动摸个清楚,也是人才啊。

通宝推:删ID走人,
家园 这个"穷"字,应该是指政治上不发达

可不是指经济上落后。

家园 拿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

不觉得过分吗?

儒家拿来做教育不错,放大到以此治国,本来就是悲剧。

家园 这事就甭扯远了

1)《军师联盟2》剧组怎么讨论诸葛亮这个角色的,我们不知道,但从王的英文版《出师表》,我猜想,对诸葛亮的理解,没有走出脸谱化的僵化老路。在《军事联盟1》里,对曹操及曹营人物(如荀彧)的塑造很丰满立体,这是戏大受好评的原因。而对《联盟2》,我是失望的。

2)以诸葛亮的人品(素养,自谦),他不会内心渴望九锡,这种小人心志是不允许出现在他自己的灵魂深处的。但私德好,不意味着公德好。当时,刘禅最好不要打仗;曹睿想按自己的节奏停停打打,等魏国民力可以支撑时再动手(魏虽据有六州,毕竟四野残破);孙权则观察另两家,万不得已也不打。在蜀国有主和派,而且在群众中是有基础的。这里面,搅皱一池春水的,就是诸葛亮。三国时代乱是乱,到这会儿基本形成势力平衡的僵局,孙权曹睿都满足于保住现有的疆域,歇一歇,纠缠不已的只有诸葛亮,残害人民的就是诸葛亮。

3)诸葛亮不贪财不贪色,但你不能不承认他贪权,以战养权。六出祁山,出了两三次不成,发觉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就不妨暂歇了,掉头改开了。荆州派为什么一定要跟益州派顶牛?暂时联合,蓄养国力,也是一个选择嘛。

诸葛亮养尊处优歇着,能多活几年,哪怕魏国准备好了就主动进攻,怕也是占不了蜀国的便宜的。

通宝推:mezhan,
家园 “批林批孔”算不算?

袁腾飞戏说,算不算?

以史为鉴,那么鉴的人一定是后人,一定是有自己(后来)时代的思想印记。古人的想法有局限性,但用今天的眼光分析古代的事情,是可以尝试的,《军师联盟1》不就是用今天的想法演绎古人吗?古人早已死掉了,你否臧他,他有感觉吗?你能改变当年的历史走向吗?论古,还不是借题发挥,论给今人甚至未来人看的?

仔细看,诸葛亮其实也就是“有点能力的马英九”,当然能力还不如司马懿,至少司马懿知道本方的长处在哪里,怎么可以挡住蜀军。

既然曹操/杨修可以在今天的手术刀下分析,诸葛亮怎么就不可以呢?他弄出那么多人命案子,总是事实吧?虽说那些仗早晚会打的,但谁挑头总是责任大一些吧?况且以成败论英雄,他也没本事救活汉朝啊。

家园 诸葛亮还是绝对撑得起高大上形象的

有三大对比,才见差距。

首先,刘备实力远逊于各路诸侯,跟着各个诸侯做附庸,公孙瓒、孔融、陶谦、曹操、袁绍、刘表......除了命硬的曹操之外,基本上刘备追随哪个诸侯,哪个诸侯就要倒霉。屡战屡败,屡败屡窜,但得了诸葛亮之后,居然跨荆、益两州,三分天下。有没有诸葛亮,差距就是这么大。

其次,诸葛亮从荆州入川关羽就丢荆州,诸葛亮不从军征伐就有夷陵之败,诸葛亮去世,蜀国在三国之中就率先完蛋了。蜀国君臣,离了诸葛亮,谁也玩不转。诸葛亮隆中对,定下了两线作战策略。毛泽东认为不妥,两个拳头打人,不能集中兵力。毛主席自然目光如炬,一言道明要害。北出长安,要通过已经蛮夷化的关中地区,与曹魏为敌,西出荆州,势必与居于下游的孙吴冲突。这种两线作战策略导致德国输了两场世界大战。但话虽如此,如果有两个诸葛亮级别的人物(卧龙+凤雏),一个在荆州防守,一个在益州进攻,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凤雏死在入川战役。少了一个诸葛亮级别的人物,后果就是这么严重。

最后,丢掉荆州之后,如果蜀国不北伐,内部会迅速在和平中腐化掉,矛盾会爆发。或许大家会问,哪个政权最终不走向腐败,哪个腐化的政权没有激化的内部矛盾?但当时不然,这种矛盾是迅速致命性的。刘备诸葛亮都属于外来掌权者,和四川本土氏族的矛盾很深。这种矛盾有多深刻?看看短期和平给曹魏、孙吴带来了什么后果就知道了。曹操雄才大略手段残酷还镇得住。曹丕稍微心慈手软,司马氏为代表的高级士族门阀就大肆侵蚀曹魏的政权基础,且夺权之后以极其残暴的还乡团手段报复崛起于低层地主阶级的曹氏家族。司马家族的后人晋明帝司馬紹,听说了当年废立弑君,对不肯出仕乃至政见不同的臣子大加杀戮事,掩面伏在坐床上,对王导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东吴孙氏政权同样不是高级士族出身,且和江东大族有深仇大恨。比如,孙策曾杀害陆氏家族100多口,孙权掌权之后拉拢陆氏,把孙策之女嫁给陆逊,变相表示歉意,相当于和亲。陆逊如不接受,必然导致陆家之残留者被完全灭族。所以陆逊为家族利益忍辱负重,最终换来陆家一门昌盛。总之,孙策非常残暴,孙权在此基础上才能有一点缓和的可能性。孙权之后,连稍微进一步缓和的空间都没有了,因为缓和只能导致孙氏被边缘化,所以孙权之后的吴国君主只能越来越残暴,残暴到变态才能勉强自保。诸葛亮多么高明远见之人,早就认识到这个风险,他宁肯去用一个从曹魏手中的俘获的姜维,也不用用四川本土人士做继承人。诸葛亮除了防范本土势力之外,另外一个手段是反复北伐。军事上,主动北伐可以避免外敌入侵,政治上,也可以缓解内部矛盾。军事上如果成功则汉室可兴,不成功,仍能军事上和政治上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作为蜀汉创建者和重要股东之一,诸葛亮不能不这样做,也有能力这么做。所以外来本土力量对比最不利的蜀汉,内部反而矛盾最少。但同样的策略,凭姜维的才具就玩不转,徒耗国力,搞得连自卫能力都没有了,蜀汉最先灭亡。

有上述三个对比,大家应该理解为什么司马懿称诸葛亮“天下奇才”了吧?但这不是诸葛亮的最伟大之处。诸葛亮的最伟大之处在于明知汉室天之所废,不可复兴,而为之。象文天祥之于宋朝,也象抗日军民之于孱弱的中国,更象毛泽东于文革。毛泽东明知和平到来,官僚资产阶级必然复辟,他仍发起文革。所谓的新中国,是旧中国百十年来丧乱之余,无数仁人志士牺牲,人民才争取来的一点当家做主的成果。为了捍卫这些成果,毛泽东宁肯抛弃活着的腐化同僚,也不愿背叛死去先烈们。

诸葛亮、文天祥、抗日先烈们、毛泽东都有着殉道者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维系至今的精神。正因为有诸葛亮,汉语中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正因为有了文天祥,我们才可以光明正大的说,所谓回回和伊朗人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相比都是劣质人种,因为你们被反复虐成那样,仍出不来一个文天祥,反而作为征服者的奴才,屁颠屁颠来到中国,盼着蒙古人施舍一点唾余。正因为我们的先辈没有在抗日战争中屈服,才能看到今日经济上五倍强大于日本、军事上十倍强大于日本的中国。正因为有毛泽东,即便今日形形色色的盗窃犯、复辟者、汉奸、异族、鸡奸者、变性者、异形以改革之名群魔乱舞,我们的民族复兴仍不是一句空话。

由此而言,诸葛亮,不可谓不伟大。

通宝推:onlookor,河江河,empire2007,广宽,达雅,独立寒秋HK,杰瑞,瓷航惊涛,秦波仁者,中秋下的城市,决不倒戈,tom,水葫芦,yoolpm,海鸥飞处,天白,阴霾信仰,大道至简,李根,删ID走人,赵美成,witten1,笑任平生,微笑问天,独草,风云故事,bluestarry,李夏禾,hullo,方恨少,擎箭天使,chuchong,拉拉的拉拉,脚歪不怕鞋正,盲人摸象,天堂,卢比扬卡,七天,迷途笨狼,ton,吃土的蚯蚓,东海后学,西安笨老虎,发了胖的罗密欧,漂漂2号,Thresho,日月光,衣香楚楚,海峰,strain2,
家园 你这个是李登辉的理论,”忘汉久矣“?

李登辉不就是这个路子嘛,我这边没人念着天朝了,你们不要来统一,大家奔小康多好?

后世文人纪念诸葛亮,那个小算盘,你的分析很正确。但是政治家不就是要这个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嘛。难道孙权这样,自己称帝,就是高妙?

年轻人死在战场上,很可惜么?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朝鲜、越南、阿富汗、两伊),死的人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可也正是进步最快的时期。

现在”和平发展“了,好像大家都觉得科技进步慢下来了,是不是?

家园 其实孔老二的世界观建筑在西周比较成熟的封建奴隶制上

一旦后来封建阶层固化的苗头开始冒头,就会有人拿孔老二出来说事。

家园 看看李世民是怎么黑司马懿的吧

原文是: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用今日来比喻就是,司马懿率领的巴西队,在主场面对远道而来诸葛亮带的马尔代夫,指挥若定,门前摆大巴,终于守了个零比零,司马懿还好意思讲自己比诸葛亮强。当然也可以说,李世民自己水平太高,对司马懿太苛刻了,那司马懿自己的子孙司马绍听了司马宣王的作为后,是怎么黑宣王的: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家园 如果诸葛亮真以荆州派利益为重

要打回老家去,那首要的就是伐吴啊,荆州在哪儿,在东吴手里,北伐是哪儿,陇右关中,那是曹魏的地盘,跟荆州相隔千里。而且伐吴还是先帝的既定路线,刘备就死在伐吴败退的路上,但诸葛亮始终是坚持联吴伐魏,愚忠的人会擅改先帝路线?联吴伐魏,首先是孙权得有伐魏的心思,两家只是盟友,不是上下级,六次北伐,每次都是东线魏吴先开片儿,西线诸葛亮才跟进,东线打得好,诸葛亮就主动些,东线孙权撑不住了,诸葛亮就见好就收,要诸葛亮真在西线毫无作为,看曹丕曹睿不把仲谋往死里揍,那也算改变历史了,吴国先被灭。

通宝推:二手大少,
家园 很多人,不知有心还是无意,严重误读李世民宣帝纪评语

看到有人做跟屁虫,所以额外加上一点:几年前我已经将宣帝纪评语全文引用并分析过了,有兴趣的可以直接从我之前列的链接上跳过去看全文。

-------

以前写过一篇,对宣帝纪评语做了比较简略的意义分析。林风清逸:从唐太宗宣帝纪评语看司马懿

-------

你的引文,少了一句,所以解读完全错了。

这一句就是: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司马懿的表现前后矛盾,在与蜀汉作战中的表现极其失常。

特别是你的引文只引了一半。原文是采用的反衬对举的形式,你去掉一半,就失去了完整性。还有一半是这样的: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然后才是“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

李世民指出,司马懿在与公孙渊、孟达等的作战中,展现出了极佳的军事能力,其对敌情的掌握、敌军心理的把握、敌军动向的判断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平,“兵动若神,谋无再计”。随后在与诸葛亮作战时,司马懿也具备各种军事优势:“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司马懿的士兵更加精锐,后勤供给更加便捷,内线作战更加节省体力,军事上具备了三大有利条件。这样一来,李世民发现,司马懿自身具备名将的军事水平,形势上具有内线作战优势,训练上也存在先天优势,先天具备建功立业的条件。可是司马懿一开始就“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选择的战略也是“闭军固垒,莫敢争锋”,非常反常。

李世民这段话,首先是承认司马懿具备优秀的军事素质,然后指出后来的表现大失水准,不是优秀将帅所为,从而质疑司马懿不忠。

对此,有人说,这实际上是在称赞诸葛亮军事能力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李世民此文不是在论证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其有关蜀汉军事能力的表述,也是讲“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指出蜀汉自身的劣势。而且这也是形式分析,不是指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李世民的意思是诸葛亮军事能力非常出色、碾压司马懿,那么李世民就不会质疑司马懿不忠,而会说司马懿尽力了、只是无能。

还有人说,李世民这段话是在说司马懿不是优秀的将帅。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李世民首先说了司马懿在征讨公孙、孟达时是非常优秀的,是优秀将帅。这个观点片面截取了李世民的后半段话,却与与李世民前半段话矛盾。而且这个观点对后半段话也解读错了。后半段话里,李世民说的是司马懿的表现不是优秀将帅所为。

在总结这前后两段历史之后,总结“司马懿是优秀将帅却做出低水平表现”的矛盾之后,李世民得出结论,认为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养寇自重的不忠之心。

李世民说司马懿不忠,这是文章的主题。李世民此文,既然没有明确说诸葛亮军事能力强,仅仅明确说司马懿军事能力强,那么在指出司马懿与诸葛亮作战时选择守势,排除了不可能,剩下的就是可能,司马懿在放水。

有些人说,既然司马懿选择守势,就说明司马懿不如诸葛亮。这种观点,将战略攻守形势等同于军事优势劣势。这样的人不是资质太差,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总之,无须搭理。

我可以确定无疑地下结论:那些说李世民宣帝纪评语是称颂诸葛亮军事能力远超司马懿的人,都是在指鹿为马。

不论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和诸葛亮相比究竟如何,至少在李世民宣帝纪评语里面,李世民的意见,是司马懿有出色的军事能力,却没有忠心。

李世民指出司马懿有能力,不等于李世民拥护司马懿。

李世民指出司马懿不忠,不等于李世民否定司马懿的军事才能。

这是很冷静也很客观的态度。不因为感情冲动,就将一个人全盘否定。同时,他也不会将一个人全面拔高。

可是有的人,就是要将一个人全面拔高、造神。

这样的人,不是蠢,就是坏。更可怜的是,有的蠢货,甚至将自己的脑子丢掉,直接代入坏人的设定。

我再重复一遍:

我可以确定无疑地下结论:那些说李世民宣帝纪评语是称颂诸葛亮军事能力远超司马懿的人,都是在指鹿为马。

家园 本兄我觉得在诸葛军队里面当一名苦逼的士兵

比在西晋士族手下当一名幸福的部曲要幸福百倍。

三国争战,士族门阀还不那么张狂,一旦西晋统一,转眼成什么样子了?你说财政收入花在国防和军事不好,那花在士族斗富的钱还不都是民众的血汗?

至少有一点,如果三国还在战争,诸葛亮的继任者还在北伐,五胡十六国断然不会上演。在军队里苦逼地服役,总比苦逼地饿死或被异族当两脚羊屠杀好。

再者,军费开支高不代表百姓怨恨。解放区的军费开支比例高不高?老百姓怨恨吗?历朝历代,侵害百姓最苦的,不是皇帝和宰相,而是近在咫尺的乡贤们。诸葛亮的法家举措,的确对乡贤们毫不手软,乡贤们在口袋和脑袋之间选了脑袋。的确哭了四川的乡贤们,但你觉得四川的普通百姓会怨恨吗?

通宝推:独草,吃土的蚯蚓,发了胖的罗密欧,
家园 又看到妄人在放毒。

我这说的不是您,而是林风清逸。我并不打算说服他,这个肃清流毒的工作是对河友做的,借地方回复在您这,请您莫怪。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写的结语原文如此:

制曰:

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

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

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馀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为了使文章结构看起来明确,我进行了排版。我相信没读过这段文字的河友也许不少,但读不通这段文字的河友应该不多。对此有兴趣的河友,我建议拨冗把原始材料通读一下。

这是一篇典型的骈文,骈文的特征是注重对仗,这篇文字自然未能免俗。一方面文字上骈四俪六,另一方面文章结构上也以司马懿军事上的表现、政治上的表现做对仗。最后归结的一句就是: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林风清逸对前一句解释说,李二这是指出司马懿在对抗蜀汉的军事行动表现失常,是有意为之。其实这才是断章取义,因为这句话是要与“何前忠而后乱”对仗起来的。难道李二认为司马懿篡权也是“表现失常”吗?

李二实际是讲,司马懿打孟达、打公孙渊的时候表现得用兵如神,打诸葛亮就不行了;司马懿在曹丕、曹睿时期表现得忠心耿耿,待到幼主继位,就显示出狼子野心了。最后归结到文眼说:“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实际上是讲诈伪可欺人一时,不可欺人一世的道理。我想林风清逸应该会看到这里,这个道理,你应该勉之勉之。

李二说司马懿的军事表现,是“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政治表现,是“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自以、当谓两个词,表明李二并不如林风清逸所讲,认为这是司马懿的正常水平。就我对林风清逸的了解,我并不认为他指鹿为马,但他随便说别人指鹿为马,那就是妄了。

==

虽然是纠个错,但毕竟是斗嘴,再说点建设性的。

我觉得并不宜简单地拿李二这篇评语来证明什么。因为这篇评语是在多重政治目的限制下写成的,对客观事实乃至李二本人的认知,都难免有歪曲。

第一重政治限制,是史书的体例。传统史书,讲究一个“为传主讳”,李二虽贵为皇帝,对规矩也必须有适当的尊重。于是这篇评语里就涌现了很多讳饰,最显眼的一句就是“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这和前文哪对得起来?从这种自相矛盾的文字里找逻辑,那只能是自由心证,有心者各取所需了。

第二重政治限制,是李二的自身立场。众所周知,李二杀兄而登帝位,得位肯定很难说是正的。但他也有他的合法性,那就是荡平天下的军功,所以李二必然着重强调这一点。从而李二对魏晋以来篡而登位的君主都有一种偏见,比如他对曹操也颇有微词。其实曹操的军事班底和汉朝廷关系不大,江山是自己打下的。

第三重政治限制,是李二的皇帝身份。出于维护统治计,他势必不愿把篡臣宣传为正面人物。但篡而成功的,其地位跃升为皇帝,就不得不另当别论。尤其是晋朝作为短暂的大一统皇朝,关系到道统的连续性,更是必须承认其正统地位。在如此多的条件必须照顾到的情况下,也很难期待他还能讲出什么真知灼见了。

==

着眼于“军事能力”的高低,思路有些近乎游戏。军事作为最复杂的人类活动,其相关能力别说很难量化,甚至很难给出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评判标准甚至定义。比如威灵顿公爵击败了拿破仑,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就此得出威灵顿公爵军事能力胜于拿破仑的结论,则远远不够公允。更何况互有胜负的诸葛亮和司马懿。

但司马懿出于某种目的(譬如养寇自重)能胜而不胜诸葛亮,我看是一种阴谋论。养寇自重作为一种策略是有的,但有应用限制。其前提就是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才能借外部力量来与中央权威进一步讨价还价。倘没有这个势力范围作后盾,一个“养寇自重,劳师糜饷”的罪名就被办了。

而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抗的时间段(就是曹睿执政前期),他显然没有养寇自重的本钱。因此,司马懿是真的不能消灭诸葛亮——当然,诸葛亮需要击败司马懿的理由更为明确和迫切,所以他也是真的不能消灭司马懿。

但战场上的表现,总归有区别,关注胜负高下,总归可助谈资。感情上倾向于远远比司马懿更能代表民族精神的诸葛亮,我看来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

喜欢标新立异,要唱唱反调的人,所在多有,毫不奇怪;但认为歌颂(甚至于正面评价)诸葛亮是反民族的,除了拉虎皮做大旗,以政治正确为掩护贩卖一己私见,此外的理由我实在揣摩不出了。

通宝推:witten1,二手大少,发了胖的罗密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