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小记 -- 间谍

共:💬17 🌺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读书小记

读书小记

米兰.昆德拉

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印了一批他老人家的作品,据说根据法文版来的,所以跟以前韩少功极力推荐的英文版保持了冷静的距离,名字由起先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变成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译者还专门着文解释过这情况,大抵是说法文版更加接近本义之类。其实通篇读下来才发现,书名叫什么都没所谓了。

这本书如其叫做小说,倒不如叫做散文或杂文集来的合适。全书没有裸露的故事线索,基本上列出标题就信马游缰,有点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意思。而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有不连贯之处,作者费了相当多的笔墨在性格分析上,即使这些分析充满了让人着迷的哲学意味,但却导致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越是精细描绘的地方越是模糊的,究其原因,是作者的笔跟文字太近的结果,好像贴到眼皮上看美女,一片头晕目眩之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怀疑,作者在自己过足瘾的同时,到底有没有考虑到读者?

这样讲来可以知道,米兰.昆德拉不是个容易阅读的作者,也许他对小说的认识符合西方严肃作者一贯秉持的探索姿态,在寻寻觅觅中留下一个苦苦思考的背影。这从米兰.昆德拉的照片也可看出,老人家一脸的严肃,是个对自己极其苛刻的狠角色。这样的姿态导致了小说的精雕细刻,人物活动在作者的显微镜之下,举手投足都伴随着令人生畏的分析,读者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试图理解作者的意图,这种阅读体验自有它的魅力,只是太辛苦。

而很显然,米兰.昆德拉对人性的关注远超其它,他笔下的人物生活在内心中的时间大大多于生活在人群中的时间,很多时候你会有这样的疑问,他到底是在刻划人物,还是在给整个人类开药方儿。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笔下的人物缺少水灵灵的生命力,因为他们根本就是老人家的道具,充当他的发言人。要命的是作者根本不回避这样的垂帘听政,甚至强硬地以个人风格自居,保持让评论家不知如何下手的高姿态而死不悔改。

书中男主角托马斯对特蕾莎之爱,源于一个神话般的主观臆想,这是一个危险的暗示,实际上,作家在证明爱情的随机性。这么说来,作者在这本书中处处都在倡导这种偶然之后的必然,捷克文不够用法文,法文不够还引用德文,其实想说的很简单,但圈子绕的太大,估计半路上绕丢的读者很多

阿城曾经说过,好的小说不必各各都是好句子,一个坏句子接一个坏句子,这时再来一个好句子,就会觉得这句子好的不得了。

阿城无疑是个深具幽默感的作者,知道怎么跟读者讨价还价。这样半认真的告诫不见得不是长期征战的结果,中国的作家在跟世俗阅读妥协上总是面目可喜。

相比之下米兰.昆德拉过于认真,好句子一个接一个,一定要做到字字千金,骑驴推敲,缺少留白。我想他这种地毯式轰炸般的用笔方式,实际上徒乱了小说的节奏。

而上海译文出版社大概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翻译过来时,能用短句子就不用长句子,能加句号就不加逗号,这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中文本身信息量密度就高于字母语系,如果再不做缓冲,天晓得会出现什么后果。

即便如此,我还是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读完了这本小说,不可否认,要对这本书做个评论很难。我可以很大尾巴狼地说,我喜欢这种充满挑战意味的阅读,但精神不好的时候,我宁可看【论语】也不要看他老人家。

后来又邮购了他老人家的另外几本小说,看了一半,放弃,因为看着看着产生幻觉,好似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又看了一遍。如果说思悟式的表达方式是米老用以独守品味的武器,那么缺乏更新的重复使用,使得他放弃了意味深长的力量,一遍又一遍地被自己侵染。

你看,一个小说若没有情节,纯粹走心灵路线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即使它很矜持很深刻,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远离惊喜,即便是NB奖得主也不能幸免啊。

秦腔

贾平凹很久不写书了,这次他蜇伏很久才出了【秦腔】,回归到他擅长的农村题材,号称近代农村变革的史诗,搞得这么吓人,我想只怕有必要一观,于是飘洋过海买来。

老贾在后记相当谨慎地提及,他为了写这长达90万字的小说,专门在书房设了一个大香炉,沐浴焚香,遥对故乡的列祖列宗。态度这样虔诚,我猜可能是出于不好意思,因为笔下都是故乡的真人真事,乡里乡亲的,下这样的手不容易。

【秦腔】此书一上来便很是铺张,作者在布局上显示了强大的个性,没有安排一个冷子兴式的角色来梳理人物关系,自己也不着急跳出来做话外音,好像是憋了劲地要考大家记忆力,一个大家族上下三代,几十口人,今天出来这个,明天出来哪个,我看了半天终于算是明白了。说起来,老贾在人物关系上也还是留了一个小窍门,比方兄弟的排名叫仁义礼智,或叫金玉满堂,可这么一说,不由得提外国读者担心了。

这书不是在讲故事,明明白白地在讲生活,无开头无结尾,一切都在进行式中。也没有很明显贯穿始终的主脉,长卷一大开,热气腾腾的一副俗世百态图,表现手法倒有些象【金瓶梅词话】,全讲人情世故,通篇白描,讲究风淡云轻,没有构成高潮的冲突,也没有意味深长的尾声,写的全是琐事。

必须承认,不借助戏剧化的情节开路并不讨好,读进去是需要一些时间,很多读者可能会半路失去信心,但一旦读进去,就会发现老贾的笔行走的自有灵气,而且叙事颇为有趣。我前半部读了半个月,后半部只用了三天。90万字的小说,用的时间比看半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短,也难怪,【秦腔】叙事跟明清小说一路,我就是啃着大毒草长大的,习惯了,一路看下来,十分受用。

老贾大概从【废都】起就不尴不尬,一干评论家把他当流氓警惕了好几年,把个老贾委屈的不行,有次跟记者说:你看看我从【废都】之后还有什么性描写?

这本【秦腔】大概也有赌气在里头,主人公不仅没有老贾影子,而且还是个太监,阿弥陀佛,老贾一定在想,这下不可以说我耍流氓了吧。不过这只是虚晃一枪,老贾说起民间艳事到底是眉飞色舞,【秦腔】里涉及不多,但一旦涉及多半是亮点。

书名叫【秦腔】,可理解为秦人之腔,或发秦人之声。虽然老贾多次列出秦腔曲目,但跟振兴秦腔艺术无关,大概是他业余爱好,就好像书中插图全是他老人家的信笔涂鸦。既然说到这里,索性再说说老贾的画。不看【秦腔】不知道老贾会画,不看老贾的画,不知道竟然会画得这么难看。基本上可以看出老贾在追求大雅大俗,返朴归真,可惜缺乏基本功,只一味在境界上做文章,一眼望过去,疯疯癫癫,妖里妖气,

老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书中有他对当代农村问题的一些思考。这种说法多少有把题目往大里做的嫌疑,老贾的长处还是在于人情世故,而现实问题,触及的很多,但仅仅是做描述性触及,极少下结论喊口号的地方,与其说他是在理性思考,不如说他是在客观再现,作家毕竟不同于社会理论家,并不需要后者的使命感。而农村问题,枝节纵横,仅仅拿了老贾这部剪影当纪录片也是误人子弟,但老贾确实有企图去展示开国至今一部份农民的心路变化,只是写着写着笔打滑儿,忍不住又去写人情了,自然,我喜欢看他这样的打滑儿。

农村题材的小说写到这样算是少见的了,前几年路遥的几部长篇当是上品,不过稍显遗憾,缺少命运间隙的生活乐趣,有沉重,却少希望。老贾早年的【商州系列】一派奇闻野趣,文笔诡丽,但置身事外的清高姿态却也让一些充满忧患意识的评论家不满,到了【秦腔】,我想,应该是个让大家满意的当代农村作品。这书被老贾四易其稿,历时两年,这背后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老贾平常给人油头滑脑的感觉,但这书却可洞见他的诚意和踏实的态度。我想,值得一观。

(完)

元宝推荐:履虎尾,
家园 间谍MM的沙发呀

赶紧坐上。

不过估计这两篇小说是再也不会看了。俺们俗人啊,只爱看有情节的。

家园 好文章!

送花一朵!

另外,问一下,是原创吗?是的话,请加上分类词。

家园 这是典型的间谍风格,当然是原创
家园 有人证就好!精――
家园 谢谢花,分类词加上了
家园 问个好
家园 下次我也要抢你的沙发

这两本都可走马观花一看,现在也是觉得读小说太浪费时间,特别是这些砖头一样的小说

家园 你也好!

昨天我回了两次,都没能回成你这个帖--改版的结果。最后恼得都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

看了你的文章,觉得贾平凹这本新书会比较合我的口味,今年回国时一定读上一读。

家园 就是太长

我估计他易稿次数太多,历时时间又长,最后在布局上失去耐心,搞得过于枝蔓。

本来对老贾已经死心了,这次全冲着他的农村题材去的,要说写农村题材的,数来数去,老贾还是应该排前头

家园 这种书评好,献花

俺挺喜欢写农村的小说。要去看看

那个《生命》啥的对俺深了点,就skip了吧

家园 花之,顶之

胖子就看过《废都》,还是当黄书看的……

家园 译文翻译的书可能是好书

但是这次新出的包装和排版实在让人不堪忍受.外面用塑料薄膜密封,买以前很可能会没机会翻开,本来这也无所谓啊,译文的翻译质量一向比较让人放心的,但是如果你有机会看到里面的排版,就一定会降低你的购买欲望.字号奇大,而且行距非常空,本来应该是薄薄一册的小书被弄成庞然大物.而且本来是挺好的书,排版之后给人种华而不实的感觉,看书时有种莫名的空洞无物感.可惜啊,上海译文自打弄进那个出版集团以后,越来越海派了.

家园 真是好文!花。

好久没有认真读过小说了。找机会也想读一读《秦腔》和新版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家园 漫不经心,云淡风轻。

这种文风在西西河咋越来越少了呢?

老是挖坟也不是一个了局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