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革时期的文艺包括电影政策,不是“放”或“收”可以概括的 -- gzdcl

共:💬76 🌺509 🌵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革时期的文艺包括电影政策,不是“放”或“收”可以概括的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六、在文艺工作中,不论是领导人员,还是创作人员,都要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提倡“群言堂”,反对“一言堂”,要走群众路线。过去有些人搞出一个作品,就逼着领导人鼓掌、点头,这是一种很坏的作风。至于抓创作的干部,对待文艺创作,应该经常记住这两点:第一,要善于倾听广大群众的意见;第二,要善于分析这些意见,好的就吸收,不好的就不吸收。完全没有缺点的作品是没有的,只要基调还好,要指出其缺点错误,把它改好。坏作品不要藏起来,要拿出来交给群众去评论。我们不要怕群众,要坚决地相信群众,群众会给我们提出许多宝贵意见的。另外,对一些思想糊涂的群众,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摄制一部电影要花费几十万元或者上百万元,把坏片子藏起来,白白地浪费掉了,为什么不拿出来放映,从而教育创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又可以弥补国家经济上的损失,做到思想、经济双丰收呢?影片《兵临城下》演了好久,也没有人批评,《解放军报》是否可以写篇文章批评一下。

第一、强调群言堂,说明当时文艺领导或者创作者“比较牛逼”,缺乏民主精神。

第二、搞出作品的人就能逼着领导人鼓掌、点头,表明当时创作员“很牛逼”,纪要说是一种“很坏的作风”,表明不是个别现象,虽然前面说了“有些人”。

第三、对抓创作的干部的要求,表明当时的文艺政策是不带虚假的很“人性”很客观的,但是也表明社会主义文艺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是很难避免被批评的。

第四、关于群众的评论,表明当时对群众认识的态度是一贯的:一方面要相信,一方面要教育提高。

第五、已经制作出来的电影,不论“好坏”,反对捂着盖着,提倡从正面或者反面充分利用,避免“不自信”带来的浪费。

这第五条,可不可以理解为,文革时期的电影政策,正好和灯改后“揭批四人帮只有八个样板戏”相反?是不是表明灯改时代对文革时期文艺政策舆论都是造谣污蔑?而这个要求反而正好表明了之前有较极端官员在指导和执行类似今天雪藏《抗美援朝》这样的现象,只是内容是相反的,可能是反动的。

当年经济不发达,所以电影总量上无法和今天相比,但是,不能因此就造谣说“只有八个样板戏”而且在八九十年代几乎家喻户晓都以为是真的。

通宝推:empire2007,老老狐狸,一着,
家园 文革时期的电影,随便一部

思想性、艺术性、革命性就碾压现在这帮所谓第n代导演的作品,这些导演包括吴子牛、包括张艺谋。吴子牛张艺谋们不过是把过去文化艺术领域小资产阶级以颓废为美的变态再拿出来抖搂一次,张艺谋们更等而下之,他们不过是迎合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落后一面的夸张想像,被赏了几星银子而已。

文革的电影和艺术创作未来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史册上大书特书大放异彩,这一天的到来不用等多长时间了。

《战狼》这样的电影多苍白多没有艺术感染力,完全照着好莱坞动作片的模式把人物换成黄皮肤拷贝了一个,《战狼》的出现以及随后的被官方有意追捧,把中国当今电影从业人员艺术素养的浅薄美学知识的匮乏暴露地彻彻底底!

文革的电影我在农村看过并能记起的就包括但不限于,儿童片《向阳院的故事》剪纸片《东海小号兵》动画片《小螺号》,后两部都有极美的片插曲。文革电影,极富艺术美感的电影插曲也是一座歌曲创作的丰碑。《空中比翼》、《奇袭》、《难忘的战斗》、《火红的年代》、《老兵新传》、《暴风骤雨》、《战洪图》、《R4之谜》、《红孩子》、《小刺猬奏鸣曲》、《决裂》、《欢腾的小凉河》、《青松岭》、《艳阳天》、《金光大道》、《红雨》、《春苗》、《海霞》《西沙儿女》、《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等等等等,这些影片没有一部像《色戒》一样大尺度的色情描写,展示当下艺术家们口中所谓人类性冲动的美,(我个人认为性冲动根本就不美,不过是人类尚存的动物性非理性本能,歌颂人类性活动并非要上升到艺术的艺术家们私下里都是性瘾和怪异性癖好渣滓),文革电影表现感情的时候细腻真挚含蓄。

八个样板戏就更不用在这里辩护了,文革期间戏曲的创作本来就异彩纷呈,在新社会培养的一大批年轻艺术家的勤奋努力下,多种(如果不是所有)戏曲艺术形式走向了新起点创造了新成就达到了新高峰。

文革中的文学艺术创作成就也被人为的抹杀污蔑!

《西沙之战》叙事诗奇志篇和正气篇、《青春》、《铁旋风》、《千重浪》、《雨来的故事》、《万山红遍》、《连心锁》、《桐柏英雄》、《沸腾的群山》、《渔岛怒潮》等等还有极多,我只是列举我看过读过并至今还能想得起来的作品。

我看过的这些电影戏剧和小说,影响了我后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培养了一个乡村少年基础的美学领悟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夸张的说,他们使我成为我,这些作品展现出来的美好构成了我的文化基因。

那些恶意的全面的丧心病狂的抹杀污蔑文革期间全中国人民奋力向上建设国家的精神世界的小丑们,报应很快就会来了!

通宝推:白玉老虎,呆头呆脑,方平,老阿,ciqly,太伤脑君,王铁墩,empire2007,赫然,ccceee,老老狐狸,江南愿,柏林墙,袁大头,一着,猪啊猪,
家园 这种事归因到具体人就要被累死了。一切都起因于灯改的封资修

所以,批倒灯改一切都会正常,

而坚持灯改都是对马列毛的背叛。

没有例外。

《战狼》这一类的反响完全适应了当前“民族主义”意识的社会形势,所以不意外。相对于之前的崇洋媚外,算是一点小小的进步。

其实,从这个被灯改舆论谴责的江青纪要看,文革文艺方针是完全符合毛泽东思想的,被这个纪要批判的作风、现象到灯改以后,都被彻底地纵容成为睡明星等潜规则了。而类似张艺谋等的“创作者”和类似于巩俐之类的影星都正表现为纪要所批判的那种“逼着领导人鼓掌、点头”的现象。正因为这些现象泛滥,才比较显得当年被批判的现象“太不是问题”——让今人为他们抱不平以为江青们太小题大做太“左”——这也是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一种“大众境界”。

家园 记性真好。我都看过,你说了才想起来。宝推不了,送花致敬。

“老杨,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家园 中国电影史,要说艺术和思想的完美

《青春之歌》、《阿诗玛》、《五朵金花》、《柳堡的故事》、《刘三姐》、《上甘岭》、《英雄儿女》……

这些才是真正深入人心吧?

文革电影普遍政治味道太浓,好看的不多。

家园 这段讲话说明江青一派远远达不到一手遮天。

这段讲话说明江青一派远远达不到一手遮天。网上材料说66-72,7年内除了样板戏没出一部故事片。根据楼主这段讲话,很可能是有人搞低级红高级黑,文革后再用来栽赃抹黑江青一派

家园 政不政治味,反正但会上瘾

<<小兵张嘎>>,让今天小男孩看照样上瘾

家园 还有

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红星,冰山上的来客,。。。我观察今天的小男孩看照样上瘾,照样影响人生,当然也有人很反感,这不知道算不算是艺术,双枪李向阳,现在回想还有手痒痒的感觉

家园 那还用说?主席都被监控,何况江青?

另外忘了是哪个讲话了,应该是我查看有关遇罗克内容看到的——不是很多传言提到遇罗克是516分子嘛,那个讲话江青很明确地说:哪有那么多的516?——这就直接证伪了这些年舆论把516杀了多少多少人用来揭批四人帮的无耻栽赃。

只要基调还好,要指出其缺点错误,把它改好。坏作品不要藏起来,要拿出来交给群众去评论。

这些记录,如果平心静气地理解,不是很温柔很苦口婆心吗?把灯改后的政策及施行拿出来对比一下,这才叫天壤之别。

还有
家园 只有闪闪红星(1974)是文革片

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红星,冰山上的来客……都是文革前的。

文革前后的电影,把嘎子和潘冬子做个比较,就看得出不同。简单说就是,嘎子的形象厚实、接地气,潘冬子则单薄、伟光正。再比如:董存瑞高举炸药包,喊出的是一声:“为了新中国!”,而文革电影,比较常见的是遥望远方、饱含深情的一句:毛主席~

还有就是,阿诗玛、五朵金花、刘三姐这类简单、美好、幸福的电影,文革期间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立、斗争、紧张。

以下引自豆瓣电影:

1973年。“样板戏”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创作人员都对“样板戏”产生厌倦心理,因为群众的要求和电影工作者的拥护,停顿了7年之久的故事片创作逐渐恢复起来。拍摄故事片是让当时的不少电影厂和电影导演颇为兴奋的事情,因为较之拍“样板戏”的“不走样”来,故事片的创作自由度大了很多。

《闪闪的红星》拍摄于1974年,与另一部经典儿童影片《小兵张嘎》的拍摄相隔11年,比较起60年代故事片的创作空气,《闪闪的红星》的拍摄是在“文革”时期,这部彩色的儿童影片对于八一厂,对于整个摄制组来说都更像一项政治任务。当年的电影界很流行的一个口号是“上不上是个立场问题,拍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水平低、功力不够都可以谅解,但是政治立场却一定要站稳、站高。于是在接到拍摄任务后,1973年的9月下旬,摄制组就点齐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奔赴江西外景地。

一部儿童电影的成败,小演员的表演成功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就像当年北影厂拍摄《小兵张嘎》时选择“嘎子”一样让导演伤透了脑筋。

但是《闪闪的红星》情况有很大不同,那些孩子身上十分宝贵的调皮和捣蛋不可能在“文革”时期紧张的氛围下重现,而十分幸运的一点是,“潘冬子”浓眉大眼、胖胖脸蛋的可爱形象实在给观众留下太深的印象。

副导演师玮由导演李俊安排为负责挑选和指导小演员的工作。师玮在五六十年代就活跃在影坛上,出演过《不夜城》、《秘密图纸》等影片,这次选“潘冬子”由于剧本已经定位成塑造小英雄,并按照“三突出”的原则全片几乎所有情节都要围绕他展开,小演员成为矛盾与剧情的中心,这给选角带来很大的压力。

家园 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是好同志

从张艺谋拍的英雄就能看出来,张艺谋的思想不同于公知。张艺谋改编的活着其思想性也完全不同于余华的原著。我们可以说张艺谋在政治上是靠得住的。

家园 你讲得有道理,俺没那么细致研究

但改开后将一切不好的放大,妖魔化,扣到四人帮头上,例如这个豆瓣评论,其调子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了。7年没出品故事片,7年很短,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本届上台都7年了。且不说这段历史里发生了多少高级黑,董存瑞“遥望远方、饱含深情的一句:毛主席~”,八成就是高级黑,渲染之下,那段历史变得一无是处,“政治”罪该万死,即使是潘冬子董存瑞塑造得有毛病,正如楼主贴里江青指出的,至少基调应该肯定,政治调子必须坚定的啊,用“艺术”把“政治”干掉了,这是改开的手段。

家园 说两句

《奇袭》、《老兵新传》、《暴风骤雨》应该是文革前拍的。文革电影我能记得的还有《带响的弓箭》,《草原英雄小姐妹》,《长空雄鹰》,《碧海红波》,《激战无名川》,《侦察兵》,《节振国》,《南海风云》,《南海长城》,《半篮花生》,《阿夏河的秘密》,《黄河少年》,《征途》,《创业》,《车轮滚滚》,《反击》,等等。

还有很多进口大片:朝鲜的《卖花姑娘》,《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金姬和银姬》,《火车司机的儿子》,《一个护士的故事》,《永生的战士》。二八尼亚的《宁死不屈》,《战斗的早晨》,《第八个是铜像》。罗马尼亚的《爆炸》,《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多瑙河之波》,《巴布什卡历险记》。越南的《火》,等等。

小说很多都是从广播里听的。楼上提到的《万山红遍》是金乃千播的,还有曹灿播讲的大部头《李自成》,还有我读的第一本小说《矿山风云》,这本书改编的小人书叫《黑子的故事》。另外《金光大道》,《艳阳天》都是先听的广播。

矮马!不列出来都不知道当年我们的业余文娱生活这么丰富。

通宝推:王铁墩,empire2007,柏林墙,一着,纳米小洞儿,
家园 《董存瑞》也是文革前的

“为了新中国!”,出发点是党和国家,文革期间,大搞个人崇拜,才有的:“毛主席~”。当然,一分为二的说,主席发动文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用政治代替经济,的确也是行不通的,文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电影事业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否认的。

改开初期的电影,比如《原野》、《牧马人》、《小街》,电视剧《渴望》,质量明显高于文革,也好于90年代跪着拍的的国际电影节电影。个人认为,文革前和改开初期,是新中国电影的两个黄金年代。

至于现在的《战狼》、《流浪》,政治上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从剧本到表演都是不合格的。再就是《小时代》之类的流量电影,纯粹就是垃圾。

通宝推:燕人,
家园 您的更准确

《带响的弓箭》名字想起来了,情节已经记不得了。《半篮花生》,《阿夏河的秘密》,《黄河少年》我应该是没看过。

朝鲜的电影还有一部叫《原形毕露》,两个女的一模一样,一个真的被弄瞎了眼睛,另一个假的是个特务。

当年有两部小说,我再也记不起来了,进城上了学以后在图书馆找过,因为能回忆起来的线索太少,至今没能如愿。

一部小说是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人民对敌斗争的,只记得一个地主儿子看见儿童团穿着缴获的敌人大衣,说了一句“我把大衣比你的好”,这个线索帮助我地方武装抓获了潜藏下来的敌特。

另一部是大革命时期学运兵运的,从家乡求学入伍的几个年轻人因为不同的际遇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里面特别描写了一对革命情侣的爱情。

他们彼此虽然早有倾慕之心,但是他们成为夫妻好像是在一个旅馆里不得不住在一起,小说中很细致的描写了女主的情绪起伏,大块儿的人物心理描写,这部小说记忆模糊了,故事主线都回忆不起来了,读的时候我二三年级的样子。

文革电影还有一部表现我军的雷达反复被敌人袭击,我军改变雷达操作战术的故事。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舞剧,《节振国》我只记得京剧了。《南海风云》和《南海长城》我分不清了。

越南的《火》我听都没听说过,有些电影农村还是没有覆盖到,《第八个是铜像》看的是稀里糊涂。印度电影《奴里》是不是文革期间上映的?

你提醒我了,《万山红遍》我应该没有读过,应该是广播里听到了。

谢谢您,我们年龄应该差不多。

其实文革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是挺丰富的,我们农村的学校还有《革命接班人》,一本32开的少年读物。

还有一部电影叫《打击侵略者》,是朝鲜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