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原神到雷导的《拿破仑》:自己的文化,一定要自己拍出来 -- 亮子

共:💬14 🌺8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从原神到雷导的《拿破仑》:自己的文化,一定要自己拍出来

毁灭一个文化最好的方式不是捂嘴,是以各种名义的解构。这点看中国还算情况比较不错的,多亏了习总在文化领域好歹做了点拨乱反正的事。管虎高晓松之流前些年嚣张一时也趋于沉寂,最近的《我不是高山》也是骂声一片。比起来更多国家比如俄法面对这种文化解构基本是完全躺平的样子了。

法国人为什么讨厌英国人,因为英国人总喜欢把法国的英雄人物拍成令人都讨厌的家伙;

英国人拿什么恶心法国人,那就是把法国的英雄人物拍成令人都讨厌的家伙。

若是有外国人拍毛主席的传记,结果着力点全是毛主席在三任妻子之间的爱恨纠葛,把毛主席后来的革命生涯描绘成因为杨开慧之死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情种,我相信任何一个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愤怒

拍跨文化的作品带来的拧巴感中国人从《功夫熊猫》到刘亦菲版《花木兰》,已经体会很深刻了,而还只是导演并未带有一丁点恶意,单纯只是对别国文化不熟悉带来的。

雷德利斯科特这部《拿破仑》,绝对是带着恶意拍出来的传记。完全把拿破仑拍成了一个前期一切为了发情,后期妻子不在了立即就阳痿的种马。拿破仑征服欧洲打三皇会战是为了赢得约瑟芬的认可,拿破仑从流放地返回巴黎是因为约瑟芬给他戴了绿帽,拿破仑之所以有滑铁卢是因为约瑟芬死了😄。至于什么拿破仑讲英语连往来信件都用英语写的这点小细节就更不用说。法国人没有看到一半就把幕布撕了都算是极有涵养的。但是显然也对雷导这次极其不买账,法国豆瓣评分:

点看全图

拿破仑对法国有多重要。马克龙还要专门纪念拿破仑逝世200周年,甭管法国人怎么骂拿破仑是“暴君”“独裁者”,不可否认他完全成了法国文化的一部分,他在巴黎荣军院的墓依旧香火不断。

【纪念拿破仑逝世200周年#马克龙称拿破仑是法国的一部分#】周三,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拿破仑逝世200周年之际发表讲话时表示,“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的一部分”。他评价拿破仑恢复奴隶制的决定是“对启蒙精神的背叛”,但同时也肯定了拿破仑帮助塑造现代法国的成就,希望民众能正视这段有争议性的历史。随后,马克龙前往拿破仑墓并敬献花圈。

=========================================================

都说西方文化如何如何,其实只有英语霸权,更严格点说是好莱坞为首的流行文化霸权。这点上不知道高兴还是悲哀的是米哈游的原神终于学会了好莱坞的那么一丝精髓😄。原神游戏里的一个国家对应现实中的一个国家,尽管官方没有承认但已经是默认的事实了:稍微从别国文化里摘取一些名词、典故之类的元素套上一层二次元的皮,再用别国传统乐器演奏几首bgm排列组合一番。尽管游戏里面的人物形象清一色的东方脸,讲的故事也是东方故事套一层别国文化的皮,但就能在海外大卖特卖。比起来国内王者荣耀之流简直就是废物。

尽管枫丹依旧是套了法国文化当外皮的东方故事,芙宁娜的脸型是比中国人还要中国人的脸,法国网友依旧吵着让芙宁娜代替马克龙当法国总统😄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02803187247959359

【原神4.2流水从11:00到23:00,已有18个国家登顶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j411h7sS/

通宝推:真理,贼不走空,newbird,
家园 好文!我期待了半年,片花让人激动

公映周我查了 Rotten Tomatoes影评网站,发现专家评分只有61%,当时还想这就是专家们的人模狗样,观众评分出来会有公正的,结果过了几天一看,观众评分60%, 绝对烂片区间。也好,为我省了六七十块钱。

英国人和有关英国人的一切,现在是越来越让人讨厌了,咬你一大口,咬断人骨头的恶狗是一种恶,一团团的蛆在那里慢悠悠的蠕动,那是另一种恶。

家园 雷德利斯科特是传统导演。要是专家同行评分可不会低

他可是炮轰过漫威那堆妖艳贱货是一堆屎。这片子没上映的时候我一度以为是要冲奥斯卡的。

家园 就事论事吧

就事论事吧

【这部电影因其的历史不准确性饱受争议,诸多历史学家指出其情节上与历史不符之处。

英国历史学家,《拿破仑大帝》作者安德鲁·罗伯茨指出:“这部电影重现在史学界早被驳斥的拿破仑形象,且雷德利·斯科特还进一步增加他自身的偏见。在斯科特眼中,拿破仑除了战场上的战术意识外没有任何成就,并暗示其与希特勒相像……1792年至1815年间,法国与反法同盟爆发七次反法同盟战争,拿破仑仅发动其中两起。这部电影没有提及拿破仑的诸多改革与正面作为……假如斯科特阅读过数百本拿破仑传记中的一本,那么电影中的几百个基本错误本可以避免。[20]”

格鲁吉亚裔美国历史学家,《拿破仑战争:全球史》与《剑桥拿破仑战争史》作者亚历山大·米卡贝里泽称:“这部电影远比‘不好’更糟……具有一系列错误。[21]”

法国历史学家,《帝国之路:通向最高权力的拿破仑》作者帕特里斯·格里费称:“这部电影有大量历史错误,充满极左觉醒文化。[22]”】

以上引用部分来自中文维基的《拿破仑》电影词条中文版。估计是台湾人编辑的。你有哪里不明白的地方,我可以帮你理解。

下面来自同词条的英文版本中关于这部电影的历史不真实部分的评论。

【Many critics of the film's historical aspects, including historians Adam Tooze and Andrew Roberts安德鲁·罗伯茨, believed it ignored Napoleon's numerous non-military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his popularity with the French people.[73][74] Roberts, a Napoleon biographer, said his portrayal as a proto-Hitler was "as tired as it is absurd".[75][76] Historian Zack White(英国历史研究者) agreed, saying the film mirrored contemporary British propaganda denigrating Napoleon as a "Corsican ruffian".[76] Ellin Stein(英国专栏作家), writing for Slate, pointed out that Napoleon was known for his passion for literature and Enlightenment thought – a far cry from the boorish, loutish soldier that Scott depicts.[77] French historian Patrice Gueniffey帕特里斯·格里费 called the movie "anti-French" and full of historical inaccuracies.[78] Joan Tumblety(英国南安大学法国现代史教授) wrote that the film ignored relevant historical atrocities such as the Siege of Jaffa.[79]

Napoleon did not attend the execution of Marie Antoinette, as Napoleon was commanding forces at Toulon at the time. The movie depicts a defeated Napoleon meeting Wellington, whereas in actuality, the two men never met.[80][81][82] Oxford historian Michael Broers(牛津历史学家,本片历史顾问,顾问而已), who worked on the movie, noted several inaccuracies in Napoleon and Josephine's relationship, including the timing of their divorce (1809, not 1807), its nature (Napoleon did not slap Josephine during their divorce), and its rationale (Josephine is portrayed as encouraging the divorce, whereas in reality, she was fearful of it).[83] The historical Josephine also died the day before Napoleon's exile to Elba, not a year later during the Hundred Days, and thus was not a factor in Napoleon's return.[80]

The film presents Napoleon as firing on the Pyramids of Giza, which never happened.[77] Cairo egyptologist Salima Ikram(埃及历史学家,指出拿破仑对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的尊重而不可能如电影中所描述的朝金字塔开火) pointed out that Napoleon held the Sphinx and the pyramids in high esteem and used them as motivation for his troops. "He definitely did not take pot shots at them."[84]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Times, Scott defended his depiction of the attack on the pyramids as being "a fast way of saying [Napoleon] took Egypt."(与时代杂志访谈中,斯科特说他描述拿破仑对吉萨大金字塔开火是表明拿破仑夺取了埃及的一个快捷电影手法。草!)[85]

Historian Paul du Quenoy(美国出版业大亨,历史学者,艺术评论者) criticized the depiction of Napoleonic era battlefield tactics, especially the Austerlitz sequence, "one of the few battles that the film depicts in detail." He noted that historians consider the ambush on the ice to be myth of the Austerlitz campaign, "a minor detail whose significance has been doubted almost since the time of the battle."[80] Napoleon, an artillery officer by training, never personally led a cavalry charge, as is shown at Borodino and Waterloo.[81][86][87] Franz-Stefan Gady(当代美国国际政治研究者,偏向军事战略研究), writing for Foreign Policy, described the battle sequences as "a Hollywood mishmash of medieval melees, meaningless cannonades, and World War I-style infantry advances." "For all of Scott’s fixation on Napoleon’s battles, he seems curiously disinterested in how the real Napoleon fought them."[81]

Scott dismissed criticisms of the film's historical inaccuracies. "Napoleon dies then, ten years later, someone writes a book. Then someone takes that book and writes another, and so, 400 [sic] years later, there's a lot of imagination [in history books]. When I have issues with historians, I ask: 'Excuse me, mate, were you there? No? Well, shut the fuck up then.'"[88][89] Scott also declared, responding to French critics, that "the French don't even like themselves".[90]】

我只把导演对历史学家的反驳翻译在这里,其说法与网上很多无视历史的帖子腔调很类似。

【拿破仑死了。接着10年后有人写了一本书。然后有人看了那书后又写了一本,就这样一本又一本写下去,400年后,产生了许多想象中的历史。每当我和历史学家的观点有冲突时,我就问,抱歉,你当时在那儿吗?没有?那你就闭上你那窟窿。斯科特同样声称,他对于来自法国方面的评论是,“法国人连自己都不喜欢。(何况我)”。】

这部电影是斯科特本人的商业作品,在商言商而已。

很遗憾他竟然说英文。在你和楼下眼里连累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存在。

我上面所引用的文字都是英语。

不过还是要感谢你,如楼下说得,不用看这部电影了,省钱。

通宝推:TyphoonDoksuri,
家园 最明显的对比就是,美剧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和毛子的自己拍的叶卡捷

林娜大帝。前者拍成了喜剧,后者才是正剧

家园 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戏说拿破仑》

他本质跟《还珠格格》《戏说乾隆》《铁齿铜牙纪晓岚》这种民间段子大全没什么两样,琼瑶阿姨的水平。

问题你好莱坞名导打个正剧的招牌(未上映之前我以为是来冲奥斯卡的)吸引观众,结果拍出来个民间野史段子合集😄。

点看全图

至于斯科特的胡搅蛮缠,大可当成恼羞成怒地抬杠。

每当我和历史学家的观点有冲突时,我就问,抱歉,你当时在那儿吗?没有?那你就闭上你那窟窿。

拿破仑是公元19世纪又不是公元前19世纪的人物。也就200年前,已经有无数保存至今的信件书函等足够可信的史料戳穿他的反驳。

家园 所以说你主贴的观点很值得斟酌

至少以这部电影作为例子实在不足够有力。

斯科特作为导演,已及他背后的投资大佬们,电影的商业前景是应该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电影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意义等等,不是值得考虑的事情,至少没有优先度。

所以我很少看美国电影😁。

但是我基本不看国产电影😜。

家园 好莱坞也拍过让英国人很不高兴的历史片

好像导演是梅尔.吉布森。这家伙是天主教徒,估计对英格兰天生有仇。像美国这种移民国家人员文化背景复杂,电影工业发达,言论自由,很难预料会排出怎样的涉及其他国家文化的影片。据说电影珍珠港不也让很多老兵感到冒犯了吗?感觉功夫熊猫1、2集拍得挺不错的,个人还是蛮喜欢的。有机会去看看拿破仑,个人很喜欢那个时期的战争形式,那个时期还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打仗主要靠士兵和统帅能力。

家园 得露头揭露一下阴恻恻的小伎俩,英国人和讲英语的

是英语不好?还是惯用的英国人辩论技术?

“很遗憾他竟然说英文。在你和楼下眼里连累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存在。

我上面所引用的文字都是英语。”

凭空做了个没文化和思维狭隘的帽子,西河的人立场不同,但基本智商水平不差,大家看看,到底谁是思维狭隘,再加上阴险狡诈。

不愧是英国人,得丘吉尔真传,A history of English Speaking People,问题是想画这个大圈的只有英国人自己,“history”见仁见智吧,“不要脸”则是跃然纸上

通宝推:心远地自偏,亮子,
家园 不看中国电影是你的损失又不是中国电影的损失

若是商业考量那就更可怕了。说明欧美的票房主体甚至连法国人自己都觉得法国人就是这么个发情泰迪的形象😄,制片方为了票房也得投其所好。那真的完蛋了,曾经灿烂的法国文化确实可以埋进坟墓了。

另外你也不用强调你不看中国电影😄。连米哈游都能把二次元形象放到泰晤士河上走一遭的今天,说不定你的英国同事就在看中国电影。

家园 所以现在梅尔吉布森现在不也是半死不活的

拍完《耶稣受难记》立马被好莱坞集体封杀,赶紧拍了《血战钢锯岭》吹吹彩虹屁也没能改善多少。

美国又不是没有政治正确。踩了红线封杀你照样不会手软,只是人家会让封杀看起来完全像是市场选择。注意我没说这样不好,这可是个很高明的手段,我们现在也在学😄

家园 你也不用过分联想

美国电影和中国电影是电影的两极:商业化和政治宣传。

商业化我可以容忍。宣传的话,我不需要看电影。新闻报道文字足矣。

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就事论事而已。

家园 你不了解梅尔吉布森的电影事业

梅尔吉布森最早是电影演员,如周星驰一样,赚到钱后就自己开电影公司。他的公司名字叫ICON,成立于1989年。梅尔吉布森与其他独立电影制作人不同的地方的是,他自己搞钱,不需要好莱坞的大亨投资,这样他可以确保他的电影的传作主导。所以你说“好莱坞集体封杀”是根本错误的。

他的最富争议的《耶稣受难记》是他公司最大的商业成功,也是美国影史上最成功的商业作品之一。对于他这样的创作商业成功者,资本家是对其投钱呢(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远离他?(犹太)资本家不是连绞死自己的绳子也要出卖吗😜?

梅尔吉布森在《耶稣受难记》仍然继续他的演员生涯,只是没有太出名的电影罢了。他今年67岁了,毕竟动作片演员岁数大了就不行。他同时是老板,通过电影电视制作公司和电影发行公司赚钱。但是电影的风险太大了。这里有个例子。ICON公司投资拍摄于2006年的Seraphim Falls,我听都未听说过,用了两个动作片明星,演007的皮尔斯·布鲁斯南和《辛德勒名单》的连姆·尼森,投资额约1千8百万,票房只有1百多万,尽管评论人士和IMDB评分都不低。老板岂不要哭死。但这与犹太人和好莱坞无关的。

通宝推:TyphoonDoksuri,
家园 你真误解中国电影了,倒是好莱坞才是价值观宣传

好莱坞今天在国内乃至全球全军覆没也是因为商业性做的太差,连扑几部扑到人家迪士尼的CEO都在自我反思说电影不能强加价值观,娱乐性才是最主要的。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你想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宣传电影有,年年都有无数这种体制内需要包场强制观看的电影,票房无一例外是扑街的。靠强制包场最多能拿1亿人民币的票房,再多就得靠观众用脚投票了。

中国电影走到今天单一市场能拿下9亿美元,把好莱坞按在地上摩擦靠的不是什么强制宣传,也是靠的商业性。陈思诚之类的新一代导演也是靠的商业性做起来的。

当然你非要说一个德州红脖子去看壮志凌云是因为商业性,一个中国的退伍老兵去看战狼2是因为强制宣传,非要这么双标的嘴脸我也没办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