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贴】吴语文化的价值 -- 断坠儿

共:💬198 🌺674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支持,花,江南地区,每个县都有独特方言,全活化石,全留?
家园 嘿嘿,哥们,亏你还是浙江姑爷,你媳妇人家那是越地,跟吴语

不搭嘎的。。。。

家园 作为浙江人说两句

首先,方言趋向消失,这是大势所趋。南方六大方言,吴、赣、湘、闽、粤、客家方言,都在趋向消失,不仅仅是吴语的问题。只不过程度有先有后,目前看来,吴语区方言衰退消失的趋势是最快的。吴方言区的基本盘,浙江农村,00后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能听懂方言但不会说或者不愿意说。再到00后的下一代,方言基本上就不会说了。而粤语区的进程相对于吴语区,大概滞后二十年或者一代人左右的时间,粤语区的方言状态相当于吴语区我们80后小时候的状态,老师操着一口浓重地方口语的普通话上课,但下课后的交流以方言为主。

其次,吴方言是有文字的。汉字是中国所有方言的文字,而不仅仅是北方方言的文字。之所以会有吴语某些字没有文字的印象,是因为有些字属于冷僻字不常用字。在普通话中基本上没有应用,这些字一般人当然不认识。或者说你老婆并不清楚吴语的某些发音对应的是汉字的哪个字。这不奇怪,我们从小所受的语文教育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文法也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南方方言比如粤语,如果没有香港的存在,佢、冇这些字一般人也是不知道的。

第三,吴方言完全可以大声喊出来,作为浙江人表示,从来没听说过吴方言不利于大声喊话的说法。吴方言没有后鼻音和卷舌音,送气方式比普通话干脆直接,吴方言的特点就是清脆,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女孩子说吴方言,清脆的特点更明显。还有,江南人不善战的印象完全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强军之一,戚家军的主力就是浙江人。

最后,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你当然能听懂。粤语比吴语还多一到两个声调,粤语其实比吴语难懂难学的。你之所以不讨厌粤语,完全是因为改开这三十年香港文化的影响。吴方言的影响为什么没有粤方言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吴语不像粤语,粤语的发音基本上是统一的,广府白话在整个粤语区基本上都是通用的。而吴语基本上是一个县一个音,没有通行于整个吴语区的统一的吴语。上海话只是吴语的代表,但离开上海就不好使了。

通宝推:猪头大将,
家园 上海话只是吴语的代表而已

吴方言区没有通行整个方言区的语言,吴方言只能由某地的发音来代表,上海是吴方言区最大的城市,自然由上海话代表。但上海话只通行于上海,不能通行于整个吴方言区。

家园 是的,就好像在海外孩子学中文一样

家长的态度很关键。我坚持孩子在家一定要说中文,就是因为见过太多家长说中文,孩子回英文的例子。传承一断,再找回来就难了。现在我们家里交流以普通话为主,辅以两种方言,希望到时候孩子大了三种都会说,或者至少普通话熟练,方言能沟通或者听懂。

家园 似乎是,不过没有越语

估计吴越的方言差不多?反正他们能互相听懂,但是发音有不同。

家园 代表俺老婆同意你

我知道吴语一定会有汉字对应,只是一般人不会了,所以就相当于没有了。

喊话这个,昨天问她,她又否认了。我说浙江人不善战,写在河里是缺乏考证的,是我平时打击她的时候顺口用的,虽然她很善战,但是她不知道戚家军这回事,所以没得反驳。

我喜欢一点粤语,似乎是因为好听。我很讨厌港腔的普通话,比如港剧的国语版的调调。

家园 完全不一样,苏、扬那才是“软语”,浙江各地的话,硬得很,

其实,我就没感觉到哪种南方的话有“软”的感觉。。。

呵呵,跟江苏话比较,上海话其实跟浙江宁波话更近。

另外,浙江人说话的方式也是很直的,拐弯抹角的程度绝不比所谓直爽的北方强。。。。

家园 苏州话确实软

听起来好听

浙江话的直吗,我到觉得是他们对于某些词语褒贬不分,或者滥用贬义词,比如说人“胖”也就行了,但是说“肥”就不好了;他们也这样说自己,我老婆天天说自己“又长肥了”。

家园 呵呵,慢慢体会吧,你们日子还长着呢
家园 吴方言的语境和普通话有所不同

吴方言语境说肥胖的时候,不分肥和胖。实际上吴语并没有肥胖这个词汇,吴语中形容人肥胖确切的翻译成普通话的话,应该是膘壮两个字,而膘壮两个字是中性的,不带褒贬色彩。你老婆上学的时候估计没离开过江浙一带,所以对普通话的语境不熟悉。她说肥字的时候没意识到肥字是略带贬义的,因为她其实不是用普通话在思考,而是用方言思考,然后把方言翻译成普通话说给你听的。

家园 估计就是这样

她去我家,我要叮嘱:可以说“爸,您又胖了”,千万别说“爸,您又长肥了”

家园 这种情感太熟悉了

上面这一帖说的算是我的理智推论,情感上我也希望福州话——我的家乡话——能够坚持下去。

但我自己的小孩是希望不大了,因为他的妈妈是个川妹子,而我们又移居到了国外。

像我们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吧。大交流时代,弱势语言必然艰难,如果想存活下去,唯一的希望是把自己变成强势。——问题是,可能出现那么多强势语言吗?

就拿跟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文化来说,一种语言的强势就体现在能够不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方言能提供多少文化产品呢?你不能要求现代的年轻人还只满足于听听地方戏或方言曲艺证书吧?有多少以地方方言创作的流行歌曲?小说?影视?我们说的,不是那种纯粹个人爱好创作出来的小玩意儿,而是能够大规模流行、引发共鸣的文化产品,能生产出、推广的开这样产品的文化中心,以中国之大,能容纳几个?

从政策层面上说,一直以来大陆就有一种非常强势的反对方言的传统,在福州据说以前甚至有在学校讲福州话要罚款的规定,官方电视节目绝大部分以普通话播出,以方言播出的广播、电视都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现在确实有一批本土文化的爱好者在极力推动方言复兴,但在我看来,已经晚了,年轻一代的福州人——包括我自己——都已经习惯于使用普通话,福州话能听懂,能说一些,但说不了多久就要改说普通话,跟海外的二代移民的情况很类似。那么再往下几代,还能有多少人会说?

很有意思的是,在福州,一定程度上所有试图复兴福州话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县上,也就是福州下辖的八县,当然,由于这些地方的外地人少些,方言相对强势一些,但各县也有各自的口音,有一些与福州话的差别还挺大,所以这些试图复兴福州话的童鞋们实际上也在挤占各县方言的地盘,跟普通话挤占方言地盘是一样的。最后,也许在海内外福州人的共同努力下,福州话还能坚持下去,那么代价一定是把各县的方言统一了(也就是消灭了)……那么各县同胞们的心中又作何感想呢?

家园 你在汉语方言区域划分方面概念不很清楚。

吴方言也叫江浙方言,吴方言区的范围,江苏部份含苏、锡、常、南京镇江部份县乡镇(但这两个城市市区却属于北方方言区的苏北话区)、以及苏北的海门、启东地区。浙江省则大部份属于吴语区,甚至难懂的温州话也是。浙江靠近安徽的淳安、建德等地,以及南部及东南部才出这个范围。江西也有一小片地区属吴方言区。

江苏可能是我国唯一一个同省却跨两大方言区的省份,苏南以吴方言为主,苏北以北方方言为主。扬州地区是典型的北方方言苏北话片。

吴方言内部也分好几个片区,即便苏南,也分两个片,常州话受北方化影响更多,和苏、锡地区方言就有明显区别。就算苏州话和无锡话这个吴方言严格意义上的核心地带,由于语气语调和发音时口型的差异,也有硬朗和软绵之差异。

说到语言的绵软和硬朗之分,我觉得普通话的适应性和弹性就特别强。普通话是可以说得非常柔软,甚至说出“嗲”的感觉来的。

家园 但能说方言又怎么样呢?

我姑妈一家,六十年代随企业内迁到常德,由于是企业整体迁过去,内部小环境几乎没变,几个表兄妹都能说基本标准的吴语,但常德话也不差。

但能说方言又怎么样呢?文化根系最深的一支其实是生产方式,我们这代人童年时期接触到的文化,归根到底还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一唱三叹细致入微慢条斯理。年轻人则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维度里。有次在一家唱片店里,正在放一张什么摇滚乐,又喧闹又单调。我忍不住问老板:他们真就喜欢这样单调的东西吗?老板笑:你多年听的是古典,自然接受不了这个,但他们觉得摇滚“直接”(原话,我到现在也还是觉得自己没弄懂什么是“直接”),你让他们坐在那里一小时,听贝多芬?他们会疯。

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快速进入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很多事情我们其实扭不转的。我唯一希望的就是,我的祖国能够欣欣向荣,哪怕我的吴语母语有朝一日消逝了,至少我的普通话母语永不衰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