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以巴黎的名义诅咒革命——读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有感 -- 外务府行走

共:💬18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以巴黎的名义诅咒革命——读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有感

这本书有颇具人文气息的题目、古朴凝重的封面,随便一翻就会蹦出几幅风景水彩画,初看之下,想不把它当成一本旅游指南或者观光随笔都难。但是看完第一章,明白作者原来是揣着雨果的《九三年》要去逛巴黎,心头就开始发紧。就好像一个人要去庐山旅游,却非找一本《彭德怀传》或者《对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来封行李,端地用心可疑。渔阳鼙鼓动地来,巴黎风月黯然收,有了《九三年》站桩,作者的巴黎游就再也逃不出“大革命”的阴影了。果不其然,看完最后一页,长舒一口气,心道:这分明是一本借题发挥的政治小册子,是又一个老派自由主义者对法国式革命的檄文罢了。

作者林达,或者准确地说,林达夫妇,据从网上的考证为旅美华人,他们毕业于国内的工科院校,在高校工作而又辞职,赴美后特立独行地选择在美国南部偏僻乡村从事体力劳动和艺术创作,间或云游和著述。林达写过的“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在国内知识界颇有反响,被誉为“傻瓜版的美国政治史”,这个评价恰如其分,而且绝非贬抑之辞。本人看过其中一些篇章,感觉作者对美国的体制和文化颇有见解,食髓知味,有种大巧若拙的阿甘式的智慧。比许多自诩为美国通的学院派人物的论述清晰而有力的多。本人相信,作者对美国的深刻理解同其深入美国社会基层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有莫大关系,所谓知行合一,一旦一个知识分子身体力行地实践某种生活,然后再阅读相关的理论来加强自己的理解,那他的理念将无比坚定,他的论述将无比精彩,就像我们在“三部曲”里看到的那样。

但是这次作者作为一个外来者进入巴黎,进入了全然不同于美国传统和理念的历史情景。作者想以一种探寻的姿态来诠释法国革命,但显然作者的偏好和知识结构不容许他在短短地客游之中深刻地思考那些过于艰深的历史问题,于是最简单的办法,作者在短暂的文化震惊之余,几乎本能地拿出了自己所熟悉的理念来看待异国他乡的历史。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挥舞着传统自由主义理念长矛的骑士,再次对着法国革命的风车发起人文关怀的道德冲击,就如他在精神传统上的无数英美前辈一样。只不过由于这次主角换成了我们的同胞,因此在后革命情境的中国激起了更多的涟漪罢了。

碰巧本人在刚上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命令学生们翻译一部大部头的美国教材,分到手上的恰好就是“暴力与革命”这章,因此多少对欧美知识界对革命的主流见解有所了解。那几乎是一定要贬抑法国革命而赞扬美国革命(如果后者能够称为革命的话)的,这是经过了传统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长期灌输的结果,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个体自由,拒绝公众的“暴政”和激进的政治态度,强调妥协和调和,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当代西方政治意识的骨髓里去了。本人对这些观念本身并不持异议,也早就对法国大革命中的暴行及法国革命开创的激进政治传统的种种流变耳熟能详。道理是肯定要这么说的,有趣的是林达夫妇远涉重洋,拉上了巴黎城作为垫背,以巴黎的种种历史风物作为武器来诅咒革命,讲述的却仍旧是一个美国式的大团圆梦想,让人在恍然大悟之余有点替巴黎惋惜。那么多的人文集粹、那么多的舞榭歌台、那么多的王侯将相、那么多的风流韵事最终都被革命败坏了胃口,闭上眼睛印象深的只是香波荷城堡的地牢、贡塞榭峄的铁窗、协和广场的断头台和某个忘记了名字的教堂里的被屠杀者名单。这是巴黎还是奥斯维辛?

其实作者在本书中不乏精妙的见解和深邃的追问,比如法国革命前的贵族普遍向往自由平等的独特精神状态,法国权贵对启蒙思想家既爱又恨,而最终还是爱大过于恨的特殊感情,巴黎民众聚啸成群,忽左忽右,今日可以以革命的名义十步杀一人,明天又可以对新的天降恩主顶礼膜拜的莫名习气,所有这些谜团都是属于巴黎且只属于巴黎,只能从法国历史乃至革命本身中去找原因。作者并非不明白这点,但也许是独特的历史传统过于难以理解,需要皓首穷经或者再次深入基层才能体会,远不如站在今日公认的价值高端挥斥方遒来得容易,所以作者对这些真正需要站在巴黎街头深刻揣摩的东西往往浅尝辄止,匆匆而过,行文越到后来越是沉迷于对革命暴力的讨伐和惋惜不能自拔。最后以一个对雨果的至高评价突然首尾,“我终于发现,正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真正挽救了自己,真正获得了解放”(大意如此)。这种典型的余秋雨式笔调来的莫名其妙而又矫情,对应开篇交待为什么要带《九三年》时的洋洋洒洒,简直是一个兔尾,如果不说是狗尾的话。

因此本书不能说是一部诚恳的、谦恭的、像作者在美国乡下务农、贩卖手工艺品的那种态度的作品。但是,它显然对某些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路子,比如朱老师已经把它列为学生的必读教材(《朱学勤:带一本书,从美国到巴黎》)。网上更多的是赞美之声,除了一个老实人说的一句老实话,“作者对历史故事的叙述远不如她讲美国的那两本流畅,并且现实的游历和历史的遐想这两者互相成为叙述的障碍。也许是我读得太快了”(《三联生活周刊:带我去巴黎吧》)。当然,抛开政治观点不谈,本书还是充分证明了作者的才气,特别是作为兼职艺术家的绘画功底,毕竟不是每个作者都有本事给自己的书配插图的。如果作为一个旅行随笔来看的话,本书的立意和主题也都够有创见,值得钦佩。作为一个诚心实意的旅游者,本人当然推荐您去巴黎的时候逛丽都而不是贡塞榭峄,带本巴黎购物指南而不是本书。当然如果您想在巴黎进行一次主题旅游:法国大革命遗迹游。还别说,这本书真对路子。

元宝推荐:海天,
家园 好久不见了,蛮想你的

个人了解,其实就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和兴盛之时,一海之隔的英国,并未因为自己的所谓“经验传统”而排斥,相反有大批人士持激赏的态度。后来的宪章运动,虽可认为是英国式的“渐进道路”成功的佐证,但究其发韧,难道就没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吗?再说英法两国的革命,很多地方其实是一致的,国王都送了命,也都经历了复辟过程。

我一向的感觉,体制内改革和所谓革命很难说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倒像是进步的软硬两手。没有革命党的折腾,很难想象满清在最后几年会进行那么大的宪政改革,红脸白脸,都是需要人扮演的。告别革命云云,倒是显得有一点浮躁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丁林(林达?)夫妇虽然可算是“告别革命”的一群,可要是细考他们对故乡的态度,在“左右”光谱当中,到底是更接近于“体制内改革”还是“革命”,我看还真不好说呢。

好像违规了(这里不是副版),斑竹觉得不妥,尽可处理之。

家园 多谢海天兄挂念

最近有点闲暇,所以又能胡写几笔了。

关于体制内改革和革命的关系,在下完全赞同海天兄的观点。所以,对丁林这本政治意向如此鲜明的小册子倒难免有点侧目了。

说来有趣,周围的朋友倒是宁愿把这本书当成一个旅游指南,充其量是余秋雨那种夹叙夹议的游记。在下是学政治学出身,所以难免对号入座,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家。

家园 这篇写得不错,花!

碰巧本人在刚上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命令学生们翻译一部大部头的美国教材,分到手上的恰好就是“暴力与革命”这章

罗斯金的《政治科学》?

家园 好文

其实人民在反对屁股决定脑袋的时候往往自己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也被屁股决定了脑袋。

家园 正是!阁下莫非是......

这本书我们一帮人译过,但是没出版,倒是旁边一所学校的翻译出版了。

不好意思,您是我们这边的,还是他们那边的呢?

多此一问,见谅!

家园 好久没见了

原来梦游巴黎去了

93年算是雨果自己跳出来发议论最少的了。不过我没觉得在93年里他特别表示了对暴力革命的愤慨啊?

现代中国人对暴力革命特别的厌倦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怀疑是否真有不流血的革命。人们常用英国作比较,但英国在革命前以先有经过全国性百年大动乱形成的政治格局了。从这一点上来说,血流的一点也不少。

家园 我是“他们”那边的,哈哈

不过这话怎么觉得说起来有点别扭呐

家园 哈哈,高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上面问题实在是问得唐突,在下也有点懊悔。在下毕业时曾经动过念头投奔“你们那边”,这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拐了一个小弯,就这样了。

大黄兄隔壁那个关于中国崛起的帖子写得好,可惜还没想好怎么回应一下。

先给大黄兄和各位惦记在下的兄台拜个早年啦!

家园 太客气啦

兄台果然是在外务府行走?那责任就重大了

家园 且看过来人的一点看法。

我属于文革后长起来的第一代了,对“革命”这类概念已经缺乏切实的体会,多的只是从书本上得来的观感。身边有一个同事,她是高干子弟,在文革期间饱受冲击,且看看他们这些过来人的一点评论,倒真是颇有意思。以下为引用:

“忍不住要说两句啊。革命是我们这一代的情意结,也怪不得这些主题总是萦绕不去,以至错过了那么多更有趣的东西。我没林达和朱学勤那么立场坚定,虽然我也深受其害,我总觉得我象贾宝玉,面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美人无所适从。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革命浪漫主义真是迷死人的东西,虽然林黛玉必死无疑,但那种精神气质终究让人无法释怀。我真的很纳闷它在21世纪的翻版或盗版会是什么样子???”

家园 革命浪漫主义?看来是个小资

革命是人头落地的事情... 脑袋都砍下来了,还浪漫个头...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 见太祖语录。革命就是暴力。暴力和浪漫根本就是驴嘴不对马唇(先对神仙驴拱一拱手,得罪)... 所谓革命浪漫主义根本就是小资们在革命洪流过去之后,沉淀之余,无奈之中,对过去的那一段血色迷雾进行有意或者无意的美化...

因为小资们掌握着笔杆子,而革命的大多数与笔杆子无缘,所以后世的小资们一听说“革命浪漫主义”这个字眼儿,就开始激动 + 憧憬... 革命的老祖宗们要气得在坟墓里打滚了...

她根本不知道她在谈论的是什么东西...

家园 浪漫是思想和精神的浪漫

革命可是灵魂和肉体的……

家园 肉体上的暴力触及可以转换为思想上的浪漫...

和精神上的升华?这个这个... 只能说这些同志们的取向好像不太一般... 和平时期好像管这个叫“S/M”

家园 我进大学的时候,学校入学复试,其中一道题是计算太阳的半径多大?

一个同伴抓耳挠腮算不清楚,最后填在空格上:很大。成为裤子大历史上的绝唱。这哥哥喜欢在宿舍里倒买倒卖烟台苹果,每次人问你这苹果大吗?答曰:很大。这两个都是”很大“,就看你比较的参照是什么。

海天断言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差别不大,就象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的人对今天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和李嘉诚说:你们生活都很幸福的。

英国”革命“死人那是数以万计(不好意思,记不住准确数字),法国革命死人那是数以百万计,这如果不是区别,那几百万都不是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