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民族文化是好的,杂种文化是强的 -- 圆融法界

共:💬11 🌺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民族文化是好的,杂种文化是强的

因为要讲的东西有崇洋之嫌,因此,砖头是会不少的。不过,这个是自己思考的结果,直接地讲出来比较好。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地区的、局部的、民族的文化,往往对经济起一个阻碍的作用。附加一句:这里的民族文化是特指那种固定的、有历史遗产的、有排它特点的文化。

比较典型的如某某宗教统治下的一些国度,他们拒绝现代文明,而且拒绝变化,而且仇视外来文明。

从近代欧洲的崛起,法英国的起落,美国的长盛不衰,日本的兴起至今。

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地区性质的文化,往往是阻滞经济发展的。

历史越悠久的民族,往往包袱越重。

从佛法来讲,就是滞,滞在那个历史里面,不敢扔掉包袱。

例子太多,不举了。

儒学对经济社会是相当排斥的。其实,儒学不只是对经济社会排斥。儒学的一切政治学说,都围绕着权力的驾驭和维护这种权力架构。连家庭成员之间都要遵守这个框架。除了权力架构之外,儒学都未曾真正关心过。

因此,儒学统治下,不可能会产生工业文明,不可能会发现电力,蒸气,不可能发明电灯,电泡,电脑,等等。因为,就算某个天才发现发明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也会因为可能会对既有的秩序带来冲击,而当场被宣布死亡。

但是,中国文化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包容性。说白了,就是中国人从骨子里什么都不信,从骨子里是务实的。什么宗教,什么权力,什么皇权,从陈胜那个时候,在民间都动摇过。只要给自己带来坏处,老子就造反,就走到另一个极端。

这种什么也不信,在制造混乱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机会。

改革开放,就是中国人用务实的哲学观抓住了一个机会。

只要有机会,中国人至少会比欧洲人会抓的;更比印度人快捷得多。

但与美国和日本还有距离。

今天中国经济的特点,其实就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蒋时代,毛时代,邓时代,不过是几十年的事。占地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好象大家一起做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大梦。这个是个人类的奇迹,估计上帝出来,也不一定会产生这样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奇迹。

美国,不可能出现这么大的社会转变。

美国文化的包容性不举例子了。日本文化讲几句。

我个人是极端讨厌日本人的。但对日本这个民族的生存能力感到很吃惊。

虽然日本学者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中空文化,是外来文化,是杂种文化。但是,就是这个有奶就是娘的价值观,其实是最有前途的,也是最值得关注和学习的。日本学习古代中国人,学习近代的欧洲文明,而现在又紧跟在美国人屁股后面。这样,虽然在表面上牺牲了自己的民族自尊,但因为站在了经济发展的前沿,反而受到了世界的尊敬。

看看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感觉很可怕。当时日本的改革家,能够把国有企业送给个人,甚至许多企业都白送。这说明了什么,很清楚。

从长远来看,企业如果是个人,不一定会成功;但企业是国有的,肯定是要亏损的。因此,日本人就走极端。

结论:民族文化,是好的;杂种文化,是强的。

家园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杂交品种的生命力要超过纯种

至于经济还不好说,没研究过。

家园 余心有戚戚矣,为直白献花。
家园 花,能不能说说这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怎么回事?
家园 不同意见

我觉得儒家思想并非如您所言。特别是“除了权力架构之外,儒学都未曾真正关心过。”我很反对。儒学看上去是入世,实际上也是出世了。儒家思想强调的是自身修养的建设。相关问题我非常同意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的论据和论点。

关于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问题,这恐难下定论。但是窃以为这更多的是与中国自春秋以来的主流哲学思想,特别是黄老的思想造成的。我觉得很多人把儒家思想和中国哲学看成静态的了,他们觉得自己接触的明清的儒家思想就是2000多年来的中国的哲学思想。明清这500年正是思想愈来愈僵化的500年,并不能代表过去2000多年的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并没有排斥新的创造,你在论语中,四书五经中恐怕找不出来排斥新生事物的语句。实际上真正保守的是传统的西方宗教文化,中世纪西方宗教文化太僵硬了,太违背社会的发展了,终于被人们打破了。从而形成一个突破口。而中国的文化一直没有没有那么极端(除了文化大革命),所以大家就这样相安无事两千多年,谁也没有与欲望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社会的精神支柱。

日本与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传统儒家国家(社会)为什么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国家?并不是他们彻底抛弃了儒家思想。正好相反,他们用儒家社会思想+西方科技与专家治国政治思想相结合的结果。

对于日本人的学习精神,我也是很佩服的。不过这也是它无奈的结果。他学习西方文明一定程度是因为它当时太弱小了,船小好掉头呀。中国为什么没有能够当时没有掉头呢,船大,自然掉头比较慢。而且2000多年老大哥,不是说不干就不干的。

你说得:“历史越悠久的民族,往往包袱越重。”我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也有些苦恼。不过中华文明能够绵延发展几千年,而别人却没有做到的。我想这一次,我们应该也能挺过去把。

“民族文化,是好的;杂种文化,是强的。”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我觉得每个文化都应该站在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角度来看待别的文化,学习或者批判别的文化,这样才能常青。杂种两个字简单,做好却也不易呀。这就像是转基因,不是随便能转得,要转出一个更好的,生命力更强的来,不易呀!

胡乱说几句,抛砖引玉了。

家园 这一部分能否展开谈谈?

但是窃以为这更多的是与中国自春秋以来的主流哲学思想,特别是黄老的思想造成的。

家园 展开谈我的水平可能不够,我引用一个典故:

这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中的一段话:

“中国人过去是农,这个事实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以工业革命为手段,才能进入现代世界。《列子》里有一个故事,说是宋国国君有一次叫一个巧匠把一片玉石雕成树叶。二年以后雕成了,把这片雕成的叶子放在树上,谁也分辨不出哪是真叶子,哪是雕成的叶子。因此国君非常高兴。但是列子听说这件事以后,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列子·说符》)这是赞美自然、谴责人为的人的观点。农的生活方式是顺乎自然的。他们赞美自然,谴责人为,于其纯朴天真之中,很容易满足。他们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中国曾经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发明,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它们不是受到鼓励,而是受到阻挠。 ”

我觉得,中国黄老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比表面看起来大得多。它崇尚自然,而工业化和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反自然的。所以这或许是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自然科学的例子。

实际上,孔子并没有说反对发明创造。《论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他只是比较了两种人,两种生活态度,并没有褒贬之。我觉得那时候虽没有什么科学,但是”知者”或许可以看作早期的博物学家,至少是喜欢观察思考学习人与自然的人。

家园 兼具两者那岂不是无敌?

感觉中华文化正是这种形式。包容本身就代表杂合、变化。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包容一切。中华文明海纳百川,这个“民族”的不就是“世界”的了吗?

中华5000年历史应该即是明证。

家园 包袱未必就要扛着

“历史越悠久的民族,往往包袱越重。”我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也有些苦恼。不过中华文明能够绵延发展几千年,而别人却没有做到的。我想这一次,我们应该也能挺过去把。

如果拿所谓的“包袱”当基石呢?

日本的见好就赶学的文化有它的好处和产出,不过就如猴子掰玉米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基石打底那么错误选择的后果也很严重。日本走向军国化,30年代侵略中国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和其岛国危机恐惧感也是脱不了干系的,就明朝起就动中华的主意了。 好的学了,坏的也来了。如果没有自己积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过滤分解吸收,那肯定还是会被淘汰的。

家园 海纳百川,慢慢消化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一孔之见。

家园 关于科技的产生,提供一个马前卒的说法

马前卒有篇《论共产主义的兴起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中介》,河里有。我最早是在天涯上看到的。

马前卒是这样解释的:近现代科技,其本质是用技术代替人力。那么,在一个稳定的农业社会,人多资源少,发展技术挤占了人的生存空间,将会造成普遍性的失业,会威胁到社会的生存,因此新技术很快就会被扼杀。(貌似清代曾有人发现走海路运漕粮比运河更便利,结果被朝廷以百万漕工生计无着落为由拒绝)

而欧洲在经历了蒙古入侵、黑死病之后,人口锐减至三分之一,出现了人少资源多的情况。然后地理大发现的产生,大大扩展了资源的上限,技术发展获得了极大的空间。在这种环境里,科技发展是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各种科学,则与精密量具的产生密不可分。技术进步到一定地步,人类可以批量的产生精密量具,因而可观测到一些重复出现的科学现象,进而推导出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假说反过来能够经精密量具做实验得到验证,进而用于指导技术的提升。这又是一个正反馈。(仅限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则是另外一个话题)

这个观点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蒙古入侵之前的各文明,没有发展出现代的科技,包括西欧各国、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要说杂种文明,中东那疙瘩,几千年来杂交的够呛,啥都没杂交出来。楼主你的观点则无法解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